鄧苗苗
1927年7月15日,以汪精衛(wèi)為首的武漢國民政府終于撕下了“聯(lián)俄容共”的偽裝,武漢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正式決定“分共”,大批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
就在不到3個月前,汪精衛(wèi)還出席中共五大會議現(xiàn)場,并發(fā)表講話。而此時,他卻悍然叫囂:“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作為國民大革命中心的武漢,最終也淪為白色恐怖籠罩下的虎穴狼巢。
在這樣的情況下,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的槍聲像劃破夜空的一道閃電,照亮了黑暗中的革命之路。而8月7日在漢口緊急召開的八七會議,總結了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上山”的歷史選擇
1927年8月7日,漢口原俄租界三教街41號(今鄱陽街139號),八七會議上,瞿秋白邀請毛澤東到上海黨中央機關工作時,毛澤東再一次重申了自己的“上山”主張:“我不愿跟你們去住高樓大廈,我要上山結交綠林朋友?!?/p>
面對國民政府在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掀起的血雨腥風,毛澤東敏銳地認識到,要想在敵人統(tǒng)治力量較強的城市中生存發(fā)展十分艱難,唯有“上山”才能保存武力以應對隨時可能發(fā)生的變局,“上山可造成軍事勢力的基礎”。
“按照八七會議的指示,秋收起義有兩個目標,一是進攻大城市長沙,二是相機到湘南建立革命根據(jù)地。一開始沒有明確在井岡山扎根?!本畬礁锩┪镳^館長劉宇祥告訴廉政瞭望·官察室記者。事實上,以汝城為中心的湘南一直被毛澤東視為“戰(zhàn)爭地勢最為便利的地方”,加上遠離政治中心,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和軍事力量,在湘南“上山”是他的首要選擇。
但是,在南下轉移的途中,秋收起義部隊受到敵人的堵?lián)?。各部隊在文家市集中時,隊伍中出現(xiàn)了不同的聲音。師長余灑度等人仍然頑固堅持“取瀏陽直攻長沙”的計劃,而毛澤東則認為,各路部隊均遭受巨大損失,敵軍增援不斷,堅持原計劃完全有可能全軍覆滅,只有散入農村才能保存力量,而羅霄山脈中段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劉宇祥告訴記者,1927年10月3日,秋收起義部隊正式進駐古城鎮(zhèn),并召開會議,討論了在井岡山附近開展游擊斗爭和團結改造袁文才、王佐部隊等問題。八七會議上,毛澤東曾說“我要上山結交綠林朋友”,而袁文才、王佐正是他口中的“綠林朋友”。
井岡山斗爭時期,綠林武裝是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武裝力量。袁文才和王佐分別在井岡山的茅坪和茨坪領導兩支農民武裝力量,互為犄角,起關鍵作用,爭取袁、王二人加入黨的隊伍,對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尤為重要。秋收起義部隊初到茅坪時,就是在袁文才的支持下建立了留守處和后方醫(yī)院。
與王佐取得聯(lián)系后,工農革命軍正式準備進駐茨坪。10月24日進軍途中,毛澤東在荊竹山雷打石上首次宣布了人民軍隊的“三項紀律”:行動要聽指揮;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打土豪要歸公。3天后,工農革命軍到達茨坪,革命的紅旗插在了井岡山這片熱土上,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建設也由此展開。
“三項紀律六項注意”的提出
初夏的井岡山茨坪,陽光燦爛,游人如織。到了夜晚,四處燈火通明之處,總有紅歌聲聲嘹亮。很難想象近百年前,這里條件還十分艱苦,加上敵人的經濟封鎖,物資匱乏的井岡山軍民難以維系正常生活。而黨和黨領導的人民軍隊,越是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越是重視紀律。
“提出三項紀律是結合當時實際情況的。秋收起義部隊的成分比較復雜,還是舊式軍隊的管理,非無產階級思想比較嚴重,所以毛澤東提出第一條紀律就是行動聽指揮。在向井岡山進軍途中,有戰(zhàn)士隨手從路邊老百姓的地里挖紅薯吃,毛澤東認為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對老百姓應當秋毫無犯,便提出了第二條紀律——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部隊需要通過打土豪的方式爭取群眾的支持、解決給養(yǎng)問題,這就要明確一切繳獲歸公,也就是第三條紀律打土豪要歸公?!眲⒂钕楸硎?,這是我們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第一次明確提出的軍紀軍規(guī)。
1928年1月25日,毛澤東在遂川李家坪又提出了工農革命軍“六項注意”:上門板、捆鋪草、說話和氣、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
后四項注意較容易理解,前兩項是從何而來呢?劉宇祥向記者解釋說:“戰(zhàn)士們到達駐地后有時候不會住在老百姓家里,而是向他們借門板,鋪上稻草宿營。很多戰(zhàn)士借了門板后不記得是誰家的,東家借了西家還,老百姓沒辦法把不合適的門板歸位,漸漸有了點意見。用過的稻草有些戰(zhàn)士也不重新捆好。鑒于這兩種情況,毛澤東就將原來的‘還門板改成了‘上門板,提出要‘捆鋪草,要求戰(zhàn)士們負責把還回去的門板歸位,稻草整理好?!?/p>
在井岡山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黃惠運看來,這“三項紀律六項注意”思想內容最早發(fā)源于三灣改編?!叭秊掣木帟r,針對村中群眾上山躲避以及部隊中發(fā)生的逃跑等現(xiàn)象,毛澤東要求部隊官兵對待人民群眾要說話和氣、買賣公平、不拉夫、不打人、不罵人。”黃惠運認為,這是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規(guī)定開始提出的雛形。
毛澤東分別在荊竹山、李家坪提出的“三項紀律六項注意”,是首次用通俗的語言明確宣布了工農革命軍的紀律,后來“三項紀律”經歷演變,“行動聽指揮”改為“一切行動聽指揮”;“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先后改為“不拿工人農民一點東西”“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打土豪要歸公”先后改為“籌款要歸公”“一切繳獲要歸公”;六項注意則最終定型為“說話和氣、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不打人罵人、不損壞莊稼、不調戲婦女、不虐待俘虜”八項注意。從此,內容統(tǒng)一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就以命令的形式固定下來,成為全軍的統(tǒng)一紀律,對加強部隊的思想和作風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
“鐵的紀律”下星火燎原
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國民大革命失敗后,尚在摸索中的黨意識到了軍事斗爭的重要性。在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建設發(fā)展過程中,軍事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正如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中寫道:“邊界的斗爭完全是軍事的斗爭,黨和群眾不得不一齊軍事化。怎樣對付敵人,怎樣作戰(zhàn),成了日常生活的中心問題?!钡耙积R軍事化”并不意味著忽視黨的建設和紀律檢查。
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在三灣村進行改編時,首次提出“支部建在連上”,將以前的一個團一個支部,改為班排有黨小組、連隊有黨支部、營團有黨委、連以上設立黨代表的制度,形成了“連支部、營委、團委、軍委”四級黨的領導機關。支部建在連隊上,能夠及時了解基層情況,有利于統(tǒng)一士兵思想,從而發(fā)揮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后來,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一文中指出,“紅軍所以艱難奮戰(zhàn)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p>
重建邊界各縣黨組織也是井岡山時期黨的建設中重要的一項工作。1927年11月初,毛澤東在茅坪象山庵召開寧岡、永新、蓮花三縣原黨組織負責人的聯(lián)席會議,就邊界各縣重新恢復和發(fā)展邊界黨組織、開展群眾武裝斗爭等問題進行討論。毛澤東等人認為,沒有一個堅強有力的黨組織作為核心,軍隊也好,根據(jù)地也好,都會松散無力,難以鞏固和發(fā)展。會議號召湘贛邊界黨組織回到原地建立黨組織,不久后,茶陵、遂川、寧岡三縣的紅色政權相繼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雛形初見。
井岡山斗爭時期,“紅旗到底打得多久”一直是纏繞在許多人心中的疑問。1928年邊界“八月失敗”后,右傾悲觀思想再度泛起。為了進一步認清形勢,統(tǒng)一邊界軍民的思想認識,增強黨的戰(zhàn)斗力,1928年10月4日,湘贛邊界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在茅坪步云山白云寺召開,會議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湘贛邊界各縣黨第二次代表大會決議案》。《決議案》提到,“‘鐵的紀律為布爾什維克黨的主要精神,只有如此,才能抑止黨走向非無產階級的道路,消滅機會主義分子,洗刷不斗爭的腐化分子,只有如此,才能集中革命先進分子的力量團集在黨的周圍,使黨壁堡森嚴、步伐整齊地成為強健的斗爭組織。只有如此,才能增加無產階級的領導力量。所以嚴格的執(zhí)行紀律為改造與建設黨中央的重要工作?!?/p>
這次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jù)”思想和紅色政權理論的初步形成,井岡山的工農武裝割據(jù)出現(xiàn)了新的局面。
嚴守紀律的廉潔之魂
但在革命根據(jù)地不斷發(fā)展壯大的過程中,一些反動階級趁機混入了革命隊伍。
1927年11月,工農革命軍打下茶陵,建立了茶陵人民委員會,并指派譚梓生任縣長。由于缺乏管理新生紅色政權的經驗,譚梓生將舊衙門的那套陳規(guī)陋習直接移用過來,擊鼓升堂,升堂審案,收稅完糧,一切按照舊政府的樣子運轉,這引起了工農群眾的極大不滿。而負責軍事、三灣改編后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長的陳皓,則憑借手中的軍政大權大吃大喝、私吞繳獲的黃金細軟。他不僅不去打土豪籌款子,還向商會索要經費、向中小工商業(yè)者攤派。有的戰(zhàn)士不同意,反而被關了禁閉,影響十分惡劣。陳皓不能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廉潔自律,反而產生了投敵的想法,最終被公審槍決。
除此之外,還有寧岡縣壩上鄉(xiāng)工農兵政府主席李某,伙同秘書各貪污公款20塊銀元;古城區(qū)長溪鄉(xiāng)工農兵政府軍事委員、鄉(xiāng)赤衛(wèi)隊隊長謝某對關押的土豪女眷行為不軌,民憤極大。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在查實案件后,立即撤消了這兩個腐敗分子的職務,向群眾公布他們的丑行。
針對類似的情況,根據(jù)地政府采取了一些舉措,如開展群眾運動,在運動中純潔組織、排查敵對分子;重組農民政權,剔除地主、富農,選出真正為人民服務的代表。工農革命軍前委還成立了“紀律檢查組”,負責檢查各部隊遵守群眾紀律的情況。每當部隊離開一個地方時,“紀律檢查組”成員就分頭到群眾中去了解情況、聽取意見,防止部隊有侵害群眾利益的現(xiàn)象發(fā)生。
與陳皓等人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余賁民等人的故事。對于余賁民,劉宇祥頗有感觸?!扒锸掌鹆x時,余賁民是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副師長,主要負責后勤工作。到了井岡山,他成為了紅軍的‘大管家?!焙髞恚噘S民出任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財政部長兼紅四軍軍部財務總管,負責保管打土豪籌款子收繳的錢財。他始終嚴守紀律,面對大量金銀不為所動,連一雙6角錢的雨鞋都舍不得買,不管夏冬還是晴雨,都穿著自己編織的草鞋。
“在負責紅軍被服廠工作、為戰(zhàn)士制作第一批棉衣的時候,有人考慮到余賁民身體不好,勸他給自己留一套,但他斷然拒絕,堅持先將全部棉衣送到基層士兵的手里?!眲⒂钕檎f,直到余賁民在寒冬中負傷,他身上仍然穿著單衣,不久后因傷勢惡化去世。
像余賁民這樣嚴守紀律、清正廉明的黨員、干部,在井岡山時期還有很多,他們留下了一個又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我們至今仍為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的以身作則感慨——八角樓一根燈芯的微弱燈光,照亮了革命的路;朱德扁擔上“不準亂拿”的字樣,詮釋著官兵民平等的群眾路線……
“山因革命而高”,而井岡山的革命星火也因鐵的紀律終成燎原之勢。1929年1月14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茨坪,向贛南進軍,踏上了新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