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淋
成語“寵辱不驚”說的是唐高宗時期吏部考功員外郎盧承慶考察官員的故事。
當時,一名負責運糧的官員因為突遇大風而導致翻船,不少糧食掉進河中。盧承慶一開始將此人的考語定為“監(jiān)運損糧考中下”,但見此人神色自若、沒有辯解后,便看重他的氣量,說“遭遇大風不是你所能阻止的”,將考語改為“中中”。后見此人同樣沒有露出驚喜之色時,盧承慶再次將考語改為“寵辱不驚,評為中上”。
同樣一件事,卻因被考評對象的不同表現(xiàn),結果卻從“中下”變?yōu)椤爸猩稀?。由此可見,相較于客觀的考核標準,古代考察官的個人喜惡對考核結果有著更為直接的影響。
事實上,與古代官員升遷考核制度的其他弊病相比,這點毛病還算是輕微的。
從技術層面來說,無論是出于維護統(tǒng)治階級利益、緩和階級矛盾還是選拔人才的客觀需要,歷朝歷代都力求將官員考察制度精細化和規(guī)范化。
如盧承慶所在的唐代依據(jù)“四善二十七最”的標準,將考核結果劃分為九個等級,對取得中上及以上等級的,加祿一級,中下及以下的還要奪祿一級。明代制定出《考滿法》《考察法》等規(guī)定,從制度層面規(guī)范官員考察制度。清代甚至還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善的考察監(jiān)督制度,嘗試對考察權進行監(jiān)督和約束。
然而,這些畢竟只是紙面上的規(guī)定,真實的官場生活中,考察中官員任人唯親、貪污受賄、賣官鬻爵的事情多如牛毛。
另一個顯著弊端是,這套官員考核制度并非一把尺子量到底,對有地位、有資源的高官往往考核偏松,看似嚴格的規(guī)定實質只約束了那些沒有話語權的小官。往往到了一個王朝的末期,隨著吏治腐敗的加劇,這套考察制度更是趨于淪為形式,甚至演變?yōu)樗较陆灰椎墓ぞ?。比如宋代,依照常?guī)進行考課的地區(qū)、部門,就嚴重存在“考課不實”的問題。例如,地方虛報治事績效;只寫勞績,不記拖欠等等。
事實上,無論哪個封建朝代,皇權專制的本質從根本上就決定了官員考察制度的歷史局限性,其注定弊病叢生。選任官員很多時候只需皇帝的一句話即可,由此產生的荒唐事不勝枚舉。
南北朝時期,劉宋王朝第五個皇帝劉駿的寵妃殷淑儀去世后,劉駿整日精神不振,在一次憑吊時,秦郡太守劉德愿因哭得如喪父母般的悲痛,被劉駿認為哭出了忠心,便立刻提拔其為豫州刺史。
能寫一手好書法的蔡京被宋徽宗重用,擅寫青詞的嚴嵩,被信奉道教的嘉靖皇帝任命為內閣首輔。而花錢買官的“捐納”制度、獎勵性質的“恩蔭”制度,更是讓整個官員考察制度喪失了權威性和公信力。
對不少謀求提拔的官員來說,與其鉆研政德、修政安民,還不如取悅上級、私下走關系來得快。在這樣逆向選擇的沖擊下,古代官員考察制度錯漏百出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