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開開 劉鈺潔 王子悅
摘要: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chuàng)作素材,對其進行藝術加工,引發(fā)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督z綢之路》等記錄片是中日友好交往的見證,拍攝客觀真實,場景細膩。片中有不少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民族文化有關的敘述,從這部紀錄片里我們可以窺探到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瑰寶。
關鍵詞:《絲綢之路》;記錄片;少數(shù)民族文化
1979年,中央電視臺和日本NHK電視臺首次合作,拍攝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紀錄片《絲綢之路》,在日本創(chuàng)下了每集20%以上的極高收視率,在日本掀起了“絲綢之路文化熱潮”。后來,一些日本電視臺都陸續(xù)拍攝了與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有關的紀錄片。本文將以日本幾部具有代表性的紀錄片為依據(jù),對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在民族符號,民族風味,民族生活這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一、民族符號:服飾與建筑
在《絲綢之路》第二期“渡過黃河河西走廊1000公里”中,日本制作團隊去到了肅南裕固族自治區(qū)。現(xiàn)代社會的裕固族的服飾顏色基本是大紅大綠,或者藍色,而肅南裕固族自治區(qū)的人們的服裝除了這三種顏色還有黃色和淺粉。因為歡迎制作組,他們才換上的裕固族傳統(tǒng)服飾,而在勞作時穿著普通的類似于中山裝的服飾。裕固族傳統(tǒng)服飾都是高領長袍,女性的長袍下擺開衩,衣領,袖口,襟邊等繡著花邊。他們的傳統(tǒng)服飾與蒙古族的服飾類似。
在《The世界遺產(chǎn)》麗江古城篇中,生活在古城里的納西族的女人們在沒有穿著傳統(tǒng)服飾時也會注意在身上穿戴藍色的物品,這是表達對自然饋贈的感謝。在新學期開學時,孩子們會穿納西族傳統(tǒng)服飾,頭戴統(tǒng)一的紅黃相間的發(fā)冠,衣著比較顯眼,有大紅色,藍色,黃色的大褂。這是比較簡單的傳統(tǒng)服飾,而真正的納西族的服飾是比較厚重的,特別是女性的服飾,有大襟寬袖布袍,外加紫色或藏青色的坎肩,下著長褲還有棉布縫制的圍腰,背披七星羊皮,七星羊皮是納西族女性服飾的重要標志,俗稱“披星戴月”,象征著勤勞的納西族女性早出晚歸,幸苦勞作。
在《絲綢之路》第七期里,維吾爾族人民生活在和田,和田是沙漠里的一個大型綠洲,這在車爾城和和田,兩地的建筑差不多,當?shù)氐拿窬佣际怯赡嗤林瞥傻?,大門則是由木頭做成的。車爾城的民居大都有一個院子,院子的房梁上有葡萄藤,夏季人們在藤下乘涼,而房內(nèi)有著很簡單的桌椅。而和田的民居基本沒有院子,只是在門口有條兩三米長的泥土路,路兩邊有一層半米不到的臺階,人們坐在上面聊天。和田民居房內(nèi)的絲綢制品較多,地上鋪著毯子,墻上也掛著,房內(nèi)比車爾城民居內(nèi)要豐富許多。
在紀錄片《大黃河》第四期里,制作組們?nèi)サ搅吮0沧迦嗣駛兯诘某擎?zhèn),保安族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中人數(shù)最少的民族,總共不足一萬人。城鎮(zhèn)里遍地黃沙泥土,城鎮(zhèn)周圍種下了一棵棵極高的樹木來抵擋大風吹起的黃沙,這里的房屋是由泥磚砌成的。
在這些紀錄片里,沒有大量使用語言來描寫民族服飾或者民族建筑,它們的特點通過攝制組的鏡頭被展現(xiàn)了出來。而且這幾部紀錄片中,中國少數(shù)民族人民歡迎日本制作組時穿著傳統(tǒng)服飾跳舞唱歌體現(xiàn)了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熱情好客,另一方面通過當?shù)厝嗣駧ьI日本制作組參觀家里展現(xiàn)了當?shù)氐娘L土人情。
二、民族風味:飲食
在車爾城里,人們的主要糧食是馕,幾個鄰居坐在一起邊聊天邊做,將面團壓扁放入火爐中簡單烘一下就好了,因為馕的水分低,不容易壞,所以一做就是幾百個,幾家人可以吃一兩個星期。車爾城的維吾爾族人們從第九世紀便在這里定居了,基本上和外界隔開,很多人一輩子也不會出車爾城。
在紀錄片《上野樹里之行》中,上野樹里來到了云南省,看到了傈僳族,并且和傈僳族相處了幾天。在紀錄片里,傈僳族的人們平常吃的最多的是豌豆和紅蘿卜,這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蔬菜。而用核桃和葵瓜子作為零食是傈僳族人的招待方式。在闊時節(jié)(相當于漢族的春節(jié))這天,傈僳族的人們會殺掉養(yǎng)了很久的豬來慶祝節(jié)日和招待客人。
在紀錄片《秘境云南》里,日本制作組去到了云南麗江,那里有很多少數(shù)民族的人們,喝茶是那里一直流傳下來的習俗。在古時候,人們生活地區(qū)非常寒冷,所以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而當?shù)氐氖卟擞稚?,過多的脂肪在體內(nèi)不易分解,所以人們開始喝茶以分解脂肪,久而久之,越來越多的開始喝茶。
在紀錄片中,少數(shù)民族的飲食習慣是與當?shù)氐沫h(huán)境氣候有很大關聯(lián)的,每個民族的風味均有不同。而如今隨著中國的發(fā)展越來越快,信息的傳遞與交流十分頻繁,很多少數(shù)民族的飲食已經(jīng)和其他的民族沒有很大的區(qū)別了。但是通過紀錄片,把有些少數(shù)民族特有的飲食文化記錄下來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三、民族生活:勞動生活與精神生活
在和田的維吾爾族人大多以養(yǎng)蠶和玉石買賣為生。絲綢是這里的重大工業(yè)。在和田,人們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驢和驢車,和田人每年一月會到河邊收集冰塊,把冰塊放到冰窖里,到了夏天拿出來,一是可以解暑,二是更重要的,把冰塊運到絲綢研究中心以保持蠶蟲的清涼。
在云南的傈僳族里,人們大多也是務農(nóng)為生,并且對傈僳族來說櫻花特別重要,他們會根據(jù)櫻花的開放與掉落來判斷食物的播種與豐收時間。另外,在傈僳族的闊時節(jié)當天特定的人爬上用刀做的梯子是慶典的主要活動,梯子上一共36把刀,代表著一年365天,爬刀桿是為了向神靈祈禱一年的順遂,在活動場地的周圍會種植櫻花樹,為的是向神明祈求平安。
在《The世界遺產(chǎn)》、“三條大河流經(jīng)此地!喜馬拉雅的秘境,云南的三江并流保護地域”這一期紀錄片中,納西族人們把白水臺封為他們的圣地,另外他們認為白水臺是“龍王”居住的泉中的泉水向下流淌而形成的,這個泉也是神圣之泉。他們在泉水旁邊點燃香火,祈求幸福。
NHK紀錄片《大黃河》第一期中記錄了西藏果洛族人的婚禮。果洛族人們的婚禮是在女方家中進行,會有喇嘛為新人誦經(jīng),祈求他們婚后幸福。在果洛族的婚禮上會有槍擊比賽這種激烈的活動,也會有男男女女一起跳舞的這種輕松愉悅的活動,參加婚禮是果洛族人們緩解生活壓力、得到快樂的方式之一。
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人們一般都做著同樣的工作,早出晚歸,辛苦勞作。因此,有意義的精神生活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是可以緩解疲勞,溫暖內(nèi)心的。例如族人們的婚禮、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甚至是祭祀祈福都能給他們帶來慰藉。
四、結語
本文以幾部日本紀錄片為研究對象,從民族符號、民族風味、民族生活三個方面探討了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從中得以了解中國各民族的服飾建筑、飲食、生活的差異。除開這三個方面還有很多方面值得研究,從不同的角度看日本紀錄片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日本紀錄片對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記錄,體現(xiàn)了中國各民族的文化價值,信仰以及風情,為研究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提供了動力。(通訊作者:常梅)
參考文獻
[1]張貽苒.日本紀錄片中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形象比較研究:基于故事片的影像書寫對比[N].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20.
[2]徐錦輝.超民族性話語:日本紀錄片與虛構影視作品中的中國民族形象研究[N].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20.
[3]姚祎.日本NHK紀錄片中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形象——以《彝族終身大事》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6.
[4]裘星.日本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交流——以NHK world-japan為例.[J].衛(wèi)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