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彤彤,杜 濤
新時代大學生國防教育內(nèi)生動力研究
任彤彤a(chǎn),杜 濤b
(衡水學院 a. 馬克思主義學院;b. 辦公室,河北 衡水 053000)
在新時代提升國防教育效果,必須充分挖掘愛國主義情感和國家安全意識兩大核心要素。遵循國防教育教學規(guī)律,以情感導入增強“驅(qū)動力”,以思想引領提升“牽引力”,構建新時代大學生國防教育內(nèi)生動力的邏輯路徑,激發(fā)大學生國防教育的自覺性、主動性,實現(xiàn)國防教育的價值、目標、使命與愿景,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國防教育效果。
新時代;大學生;國防教育;內(nèi)生動力
“內(nèi)生動力”是行為機制的原動力,是推動國防教育的內(nèi)在根本因素?!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指出“學校的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大學生國防意識的高低,決定著一個國家國防教育效果的強弱,影響著國防建設的長遠發(fā)展。從教育角度上看,決定國防教育效果的關鍵在于國防教育的“內(nèi)生動力”系統(tǒng)的構建。具體而言,國防教育“內(nèi)生動力”就是依據(jù)“他者性”教育理論,以愛國主義為情感導入,以國家安全意識為價值引領,提升大學生國防教育自覺性、主動性意識,增強高等院校國防教育時效性的內(nèi)在動力因素。
當前,高等教育交往理論經(jīng)過了演進發(fā)展,從最初強調(diào)教師作用的“主體性”過渡到師生之間的平等、尊重、相互對話的“主體間性”。在教育領域,“主體間性”的哲學思考,摒棄了“主體性”在教育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是教育范式向“以人為本”的轉(zhuǎn)變,具體體現(xiàn)在國防教育上,就是國防教育工作者能夠積極引導大學生參與到國防教育過程中來,達成共識和相互理解,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國防教育的內(nèi)涵和外延,增強了國防教育的效果。但是“從主體性交往范式到主體間性交往范式轉(zhuǎn)變并非教育交往邏輯的終點”,只有“從心中而來”,才能真正“走入對方的心靈深處”,實現(xiàn)交往的價值、目標、使命與愿景[1],才能實現(xiàn)教學交往范式的“升華”,因此,教育交往“他者性”找到了新的出路,“依‘他者’審視‘自我’,自我成為為他性的責任主體”[2]。具體來講,就是國防教育工作應積極喚醒和激活師生的“他者性”意識,深入挖掘愛國主義和國家安全意識因素,實現(xiàn)大學生國防教育的自我主導、自我解放與自我超越,引導大學生主動學習國防知識、增強國防技能,進一步提升國防教育效果。
愛國主義和國家安全意識分別承擔著情感驅(qū)動和價值引領之責。愛國主義是國防教育力量之源,是國防教育的“驅(qū)動力”。愛國主義表現(xiàn)為大學生視祖國利益高于一切,對國家、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凝聚著興國之魂、強國之魂、民族復興之要義。國家安全意識是國防教育的動力之本,是國防教育的“牽引力”,是大學生對國家面臨的安全形勢、國家總體安全的理性認知。加強國家安全意識教育是增強大學生國防教育效果的必然路徑。
高校國防教育服務國防建設,維護國家安全,不僅傳授軍事理論知識,也承擔著對情感和價值的引領。在傳遞國防教育知識、開拓軍事理論視野、錘煉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同時,更需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為了調(diào)查大學生國防教育的內(nèi)生動力,筆者以衡水學院2020級大一新生為調(diào)查對象,采用便利調(diào)查方式,發(fā)放調(diào)查問卷120份,收回有效問卷116份。調(diào)查結果顯示:有96%大學生選擇“有一顆愛國的心”,96%的大學生會“理性思考,從實際出發(fā),做有利于祖國和人民的事”,92%的大學生覺得“國家安全重要”,95%的大學生認為“大學生有責任維護國家安全”,85%的大學生贊同“愿意為國家安全利益奉獻一切”。這表明,當前大學生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國家安全意識。但是,僅有65%的大學生“關注近期出現(xiàn)的與國家聲譽利益有關的國際、國內(nèi)事件”,50%的大學生表示“經(jīng)常會接受愛國主義教育”,36%的大學生“對國家安全形勢比較了解”,56%的大學生認為“我國當前國家安全形勢比較樂觀”。這反映出高校國防教育工作仍然存在欠缺。
通過調(diào)查可知:一,當代大學生繼承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著強烈的維護國家安全的情感和意識;二,當代大學生在踐行愛國主義精神和維護國家安全能力方面依然任重而道遠;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高校國防教育活動沒有充分發(fā)揮愛國主義情感和國家安全意識的作用,國防教育教學有待發(fā)揮“內(nèi)生動力”。
在高校國防教育中重視愛國主義精神和國家安全意識兩大核心要素,激活其“內(nèi)生動力”,才能有效發(fā)揮其重要作用。
培育愛國主義情感是國防教育的迫切需要。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多元的社會觀念影響著大學生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念的變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思想嚴重侵蝕著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當前,中國所面臨的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完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維護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等三項歷史任務,尤為緊迫和艱巨。因此,應該“著力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讓大學生學會把自己的理想與人生同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做到扎根人民,報效國家,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3]。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使之具備獻身國防的信念,是高校國防教育的基本立足點。習近平主席發(fā)表的2020年新年賀詞指出:“我們?yōu)楣埠蛧?0年的輝煌成就喝彩,被愛國主義的硬核力量震撼?!备咝澜逃龖冀K貫穿愛國主義教育理念,以教授學生國防知識和技能的形式教育學生擁有愛國熱情[4]。當代大學生需要將愛國主義情懷植于心,為政治上提供向心力,為文化輸出凝聚力,為經(jīng)濟提供生產(chǎn)力,為軍事提供戰(zhàn)斗力。可以說,只有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才能培養(yǎng)大學生理性的愛國主義情感,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國防觀念,自覺主動地承擔起熱愛祖國、奉獻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自覺履行保家衛(wèi)國的使命,致力于社會的發(fā)展。
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的培育是必要的,也是緊迫的。高校國防教育如果不面對國家安全形勢,就失去了基本的價值。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diào)“要加強國家安全教育,增強全黨全國人民國家安全意識,推動全社會形成維護國家安全的強大合力”。當前中國正處于難得的發(fā)展機遇,但是紛繁復雜的國內(nèi)外環(huán)境和日新月異的網(wǎng)絡變革,為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帶來了重大挑戰(zhàn)。調(diào)查表明,大學生在國家安全意識上缺乏防范意識、行動意識和法制意識,對于國家安全知識的了解相對薄弱。強化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關鍵是要使大學生對我國總體的國家安全形勢有基本準確的體驗與判斷。新時代大學生需要增強憂患意識,正確認識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和義務,增強維護國家安全的能力和意愿,形成對國家安全問題的具體認知和實際行為。此外,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尚武精神的支撐。毛主席曾經(jīng)說過:“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zhàn)到底的英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5]大學生應該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尚武精神。
依據(jù)調(diào)查研究,大學生國防教育“內(nèi)生動力”模型如圖1所示。
注:情感和價值分別為愛國主義精神和國家安全意識。
高校國防教育工作者應該是真正的愛國主義者,具有國家憂患意識的教育者,只有這樣,才能用自己的言行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感。愛國主義的精神追求和國家安全意識的價值導向,將有效地將國防教育內(nèi)容轉(zhuǎn)化為實踐,并在實踐中保證其實效性。
新時代大學生是奮斗者,肩負著民族復興的時代使命。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寫道:“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贝髮W生要勇于承擔歷史和時代賦予的責任,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感召和國家安全意識思想引領下,勇于承擔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使命。
面對新時代國防教育工作的新變化和新挑戰(zhàn),理論和實踐都充分證明:高校要結合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增強學生國防觀念和國家安全意識為目的,構建以愛國主義精神為支撐、國家安全意識為引領的國防教育“內(nèi)生動力”,這不僅符合教育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更是國防教育內(nèi)涵建設的必然要求。
高校國防教育應豐富愛國主義精神來源。一是在國防教育工作中注重從民族記憶和歷史文化中挖掘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二是注重發(fā)揮榜樣的作用,以鮮活的事跡感染學生,影響學生。比如,可以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舍生忘死、奮勇當先的“逆行者”為榜樣,使學生認識到應該始終肩負“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歷史使命。三是堅定共產(chǎn)主義信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從獎助學金政策、幫扶助困等學生身邊的事例入手,倡導國家正能量,幫助學生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使學生迸發(fā)出源源不竭的精神動力。
高校國防教育應拓寬愛國主義精神渠道。一是在“立德樹人”育人大背景下,傳承紅色基因,推進軍事理論課課程思政建設,國防教育工作者要“有激情、會煽情、動感情”,在教學過程中充滿正能量,形成師生互動的良好氛圍。二是強化新媒體渠道作用,用好“學習強國”“易班”等網(wǎng)絡平臺,培養(yǎng)理性愛國思維。三是充分發(fā)揮軍訓、征兵、軍事理論課教育宣傳動員作用,以先進的榜樣激發(fā)大學生為國防奉獻的意志,傳承愛國主義精神。四是積極開展國防教育學生社團與社會實踐活動。在校內(nèi)校外各種實踐活動中,激勵大學生擔當作為、勤學力行,不虛度青春,以一流的視野、一流的胸懷、一流的勇氣,放飛青春理想,堅定人生信仰、認識世界、把握大勢,勇于擔當、甘于奉獻,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為祖國的未來學本事、做學問,長才干。
高校國防教育應培育大學生總體國家安全觀。一是高度重視國家安全意識的培養(yǎng)。高校國防教育工作委員會要把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作為國防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強化憂患意識,強化居安思危意識。二是營造校園氛圍,結合學生專業(yè)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國家安全素質(zhì)和能力教育。豐富大學生國家安全實踐活動,保證國防教育的延展性和科學性。三是使大學生全面深刻地認識和掌握國家安全形勢,具備和掌握國防知識,提升國家主權意識。
高校國防教育應激發(fā)大學生強烈的國家安全意識。一是通過高校國防教育工作者言傳身教凸顯國家安全意識。國防教育工作者要有充分的國家安全意識,不斷地搜集更新國家安全熱點知識,準確把握并將其補充到國防教育內(nèi)容中,提高自身素養(yǎng)和認知能力,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自覺踐行國家安全意識。二是鞏固提高大學生國家安全的責任意識。國家安全意識是建立在新時代大學生強烈的國家安全責任意識基礎上的。在國防教育教學中,既要通過古今中外對比,不斷對學生進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國家安全危機意識教育,也要通過知行合一、學思踐悟等實踐活動強化大學生的國家安全責任意識。三是培養(yǎng)大學生尚武精神,強化大學生社會擔當,提升自立自強意識,倡導和追求社會法治基礎之上的公平正義,不斷弘揚自強不息、衛(wèi)國御侮的尚武精神。
國防教育工作只有準確把握大學生思維、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準確把握國防教育“內(nèi)生動力”的內(nèi)容體系和運作機制,才能幫助大學生提升素質(zhì)和能力,形成正確的國防觀念,自覺為國防貢獻自身力量。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和國家安全意識的養(yǎng)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又是一個從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因此,應該將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國家安全意識統(tǒng)一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之中,調(diào)動一切能夠調(diào)動的積極因素,動員所有能夠動員的有益手段,增強大學生國防教育的效果。
[1] 張心亮.從主體間性到他者性:高等教育交往范式轉(zhuǎn)型[J].教育評論,2016(4):45-48.
[2] 趙燈峰,王習勝.他者性: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倫理轉(zhuǎn)向[J].廣西社會科學,2019(1):178-183.
[3] 王東輝,鄭戎.新時期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20(40):1-2.
[4] 張燕紅.關于加強高校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學生國防教育的思考[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 (1):136-137.
[5]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6.
Endogenous Power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REN Tongtonga, DU Taob
(a. College of Marxism; b. Administration Office,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China)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t is necessary to fully explore the two core elements of patriotism and national security awareness. Therefore, this paper, following the rules of the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constructs a logical path for the endogenous power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with emotion education and thought guidance so as to stimulate the awareness and initiativ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realize the value, goals, mission and vision of the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nd further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endogenous power
10.3969/j.issn.1673-2065.2021.04.018
任彤彤(1977-),女,河北衡水人,副教授;
杜 濤(1984-),男,河北衡水人,講師。
河北省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課題“新時代大學生國防素養(yǎng)及培養(yǎng)對策研究”(2019030401094)
G641
A
1673-2065(2021)04-0091-04
2020-12-20
(責任編校:曹迎春 英文校對:吳秀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