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煥銀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生勞動教育的意見》,對新時代勞動教育作出了頂層設計和全面部署。隨后,教育部印發(fā)《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重點針對勞動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問題作了細化要求和專業(yè)指導。由此可見,加強勞動教育是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青少年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新時代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如何加強小學生勞動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對此早已有答案:“勞動即生活!勞動需體驗!”“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的是少爺生活,雖天天讀勞動的書籍,不算是受著勞動教育?!敝泻弦?,教育源于體驗。只有讓學生體驗勞動的生活,在體驗中學會勞動的技巧,懂得勞動的意義,才能真正有效地進行勞動教育。陳村鎮(zhèn)中心小學把體驗教育和勞動教育有機融合在一起,以全面育人為目的,把體驗式德育活動作為載體,扎實、創(chuàng)新、有效地推進勞動教育,提高學生勞動技能,培養(yǎng)勞動品質,建立健康心理,提升創(chuàng)新意識,以達到了修心、育人的教育佳境。
一、勞動教育與種植體驗融合,在勞動中傳承鄉(xiāng)土文化
在我國,農耕文化源遠流長,而陳村又是著名的花鄉(xiāng)名鎮(zhèn),種植一直是勞動的主要形式。但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fā)展,耕種逐漸從勞動舞臺中淡出。面對農耕文化的失傳,學校教育不能袖手旁觀,應把耕種納入勞動教育的一部分,讓現(xiàn)代小學生了解并參與其中,傳承耕種技能和農耕精神。陳村鎮(zhèn)中心小學結合鎮(zhèn)域特色與文化,把勞動教育與種植體驗相融合,使勞動教育不但是“愛勞動”“會勞動”的教育,更是“愛家鄉(xiāng)”“傳文化”的教育。
學校建有300多平方米的勞動實踐基地,劃分了水稻種植區(qū)、玉米種植區(qū)、攀藤類蔬果種植區(qū)、匍匐類蔬菜種植區(qū)等20塊種植區(qū),這里是學生在校內農作種植體驗的園地。綜合實踐課上,菜田中有的學生澆水,有的學生捉蟲,有的學生摘果,忙得不可開交。戶外的勞動教育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和干勁,而且還學會了團結和互助。
每年立春,學生接到不同的“種植任務”。低年級的孩子“種種子”,中年級的孩子“種塊莖”,高年級的孩子“插枝條”,不同的種植任務,體驗不同的勞動過程,體悟同樣的勞動情感。學生認真地記錄著植物每一個階段的變化,見證著植物成長的過程,給心愛的植物制作“特征標簽”。這個過程不僅是一節(jié)勞動體驗課,也是一節(jié)自然課。到了“五一”勞動節(jié),學生把辛勤栽培的“作品”帶到學校與同伴一起分享種植經驗和勞動之樂
年復一年,每一個孩子都經歷了從種子到塊莖到扦插這一序列化的種植體驗,經歷了科學意義上的有性繁殖、無性繁殖、營養(yǎng)繁殖的過程,不但掌握了耕種技能,收獲了勞動成果,而且豐富了農耕知識,傳承了鄉(xiāng)土文化。
二、勞動教育與家務體驗融合,在勞動中提高生活技能
當前我國的家庭結構和家庭教育觀對勞動教育帶來較大的沖擊,六位大人繞著一兩個小孩轉,孩子中心、學業(yè)為重的教育觀,使得孩子容易養(yǎng)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十指不沾陽春水”的惡習,家務活少分擔,高分低能比比皆是。因此,勞動教育需要學校和家庭相融合,把家務體驗作為勞動教育的一部分。陳村鎮(zhèn)中心小學根據學生年齡,編列每個年級對應的家務勞動清單,明確每學期家務勞動的次數(shù)和達標要求,發(fā)揮家長督促、檢查和評分的作用,使勞動教育進入每一個家庭。
為進一步提高和測評學生家務體驗的實效,學校在每年的勞動節(jié)都會舉辦大型的勞動技能比賽。一年級學生整理書包,二年級學生佩戴紅領巾,三年級學生疊衣服,四年級學生洗球鞋,五年級學生包餃子,六年級學生廚藝大賽。其中,廚藝大賽最受師生歡迎,在家里“拜師學藝”,在班里研究菜譜。廚藝大賽要求葷素合理搭配,既要有主食又要有甜品、水果拼盤,學生按照自己的專長和興趣進行分工,需要親身經歷“煮婦”的日常,從定菜式、命菜名、列購物清單,到在市場上討價還價、腌制肉類、切削蔬果,再到炒、燜、蒸、煮一應俱全,最后到擺盤上桌。勞動技能比賽推動著學生自發(fā)自愿地參加家務勞動,有效促進親子溝通,提高了學生的生活技能,而更重要的是把勞動教育帶回到家庭這一塊最寶貴又最原始的陣地上,把勞動融入到了每天的生活中。
三、勞動教育與德育體驗活動融合,在勞動中培養(yǎng)優(yōu)良品德
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9年6月發(fā)布《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五育并舉,是持續(x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要求。”“要不折不扣貫徹落實《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德、智、體、美、勞,五育缺一不可,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勞動教育對學生而言,具有塑造健全人格、磨煉頑強意志、錘煉高尚品格的重要作用,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chuàng)新,這是提高青少年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也能為其身心健康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百行“孝”為先。陳村鎮(zhèn)中心小學德育體驗活動以感恩教育為主線,通過每月一次的“今天我當家”體驗活動,以及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重陽節(jié)的感恩活動,進一步弘揚尊老敬老、孝順父母、感恩惜福的傳統(tǒng)美德。每個月學生都有不同的當家任務:掃地、洗碗、疊被、做飯、燒菜……勞動與德育體驗緊緊地揉和在一起,在勞動中學生懂得了當家的不容易,感受到父母對自己濃厚的愛,從而激發(fā)起孝順父母、努力學習的優(yōu)良品質。尤其是正處在叛逆期的學生,比起嘮叨和指責,“當家”體驗更能讓他們品味到父母的用心良苦,消除隔閡,改善溝通。
勞動能磨煉堅強意志。為了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勞動的價值,學校組織高年級學生到“掐絲琺瑯工作坊”參觀學習。工作坊內絕大部分的“藝術家”都是身殘志堅的殘疾人士,他們給學生分享自己艱辛的就業(yè)之路,示范“掐絲琺瑯”的制作過程,協(xié)助學生親身繪制作品。一次體驗,一次相遇,讓學生感受到殘疾人身上自強不息、堅持不懈的精神,也讓學生真切體會到勞動能磨煉意志、增強自信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德育功能。
四、勞動教育與學科體驗活動融合,在勞動中加深知識理解
勞動教育與學科學習有很大融合的空間,勞動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習的過程,勞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擴寬解決問題的思路,催生創(chuàng)新能力。學科知識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勞動,所以學科學習與勞動教育是緊密聯(lián)系的。陳村鎮(zhèn)中心小學從學科教材中挖掘勞動教育的契機,編列出以勞動為載體“學科體驗活動”,把勞動實踐和學科知識應用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勞動中提高技能、加深認識、應用所學、自覺創(chuàng)新。
學科體驗活動一旦與勞動結合,更能溝通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更能鞏固和提高學科教學的效果。比如,寫作“大掃除”的場景,如果沒有親身的經歷,僅僅通過看圖或想象,只能寫出“流水賬”,蜻蜓點水。要把文章寫好,就要讓學生親身體驗,組織開展班級大掃除,有目的地進行觀察和記錄:大掃除前怎么分工,準備哪些工具?大掃除時每個人都在做什么?遇到了哪些困難,怎么辦?大掃除后課室怎么樣了?同學們心情怎么樣了?經過真實的勞動體驗,才能把大掃除的場景寫實、寫細、寫好。
綜上所述,勞動教育在內容上并不是狹隘的勞動技能教育,而是要在校內外的生活體驗中,學習尊重勞動成果,理解勞動價值,品味勞動樂趣。在形式上,勞動教育也不是單一的聽和看,更重要的是做到實處,并且要做得有趣、做得有意義、做得有收獲。陳村鎮(zhèn)中心小學把勞動教育與體驗教育相融合,利用主題不同、形式多樣的體驗活動,推動學生學農耕、做家務,促進學生長技能、明價值、育品德,走出了新時代勞動教育的一條可行且有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