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明艷
北宋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河北(今河南)相州湯陰縣永和鄉(xiāng)的一戶姓岳的貧窮農(nóng)家里,誕生了一個男孩。相傳,彼時有大禽若鵠,飛鳴室上,隨后又掠空而去。父親極為高興,便決定為兒子取名為岳飛,字鵬舉,有大鵬展翅高飛之意。而后數(shù)十年間,岳飛用功讀書,精學兵法,苦練武藝。應(yīng)募出征后,他的確如莊子《逍遙游》所言:“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成為一名戰(zhàn)功赫赫的元帥。岳飛精忠報國,文武雙全,是一代名將,更是一位心懷天下的詞人。且看他的《滿江紅》:
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驟雨初歇,詞人憑欄遠望,眼看本已收復(fù)的國土再次失卻,不由得“怒發(fā)沖冠”“仰天長嘯”。他不求名利,并不像宋朝其他官員一般,以“三十之節(jié)”為殊榮。岳飛夢寐以求的是渡過黃河,完成抗金救國的志向。正如他自己所說“誓將直節(jié)報君仇”“不問登壇萬戶侯”(《題青泥市蕭寺壁》),眼前功名不過如塵土一樣,微不足道。他只愿策馬奔騰,馳騁沙場,“八千里路云和月”,何其痛快!他不愿過茍且偷生的安穩(wěn)日子,因為知道終將有一天白了頭,只剩悲切與悔恨。岳飛之怒,是金兵侵擾中原,而南宋并未抵抗,這份恥辱與憤恨,如同熊熊之火在他內(nèi)心燃燒著。戎裝在身,他日日夜夜盼望能駕戰(zhàn)車,披星戴月直抵邊關(guān),在賀蘭山下與敵兵浴血奮戰(zhàn)。來一匹烈馬吧,岳將軍壯志凌云,不滅金兵誓不休。來一道軍令吧,岳將軍拋頭顱灑熱血,定還你個嶄新的大宋王朝。
北宋末年,政治腐敗,農(nóng)民起義此伏彼起,再加上邊境動亂,宋王朝采取了“宋金聯(lián)手”之策,共同抵抗遼國。殊不知一滅遼國,金兵立刻調(diào)轉(zhuǎn)矛頭,直指宋朝。攻破開封之后,金兵不斷向宋王朝索取金銀,軟弱的宋欽宗一退再退,終無力反擊。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宋徽宗、宋欽宗兩位皇帝被俘,淪為階下囚,史稱“靖康之恥”。次年,北宋滅亡。靖康二年(公元1123年)五月初一,康王趙構(gòu)在南京應(yīng)天府即位,史稱宋高宗,后建都于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
然而,高宗趙構(gòu)既沒有像越王勾踐一樣“臥薪嘗膽”,也沒有像太祖趙匡胤一般平定叛亂,而是偏安一隅,醉生夢死。西湖邊上,是一派“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景象(林升《題臨安邸》),殊不知從北宋王室到平民百姓,多少人都在金兵的鐵蹄蹂躪下水深火熱,流離失所。岳飛之恨,是金兵燒殺虜掠的罪行所激起的雷霆之怒;岳飛之嘯,是無路請纓、報國無門的忠憤之嘯。公元1134年,岳家軍從鄂州(今湖北武漢)渡江開始北伐抗金,奮勇沖殺,一舉擊敗金與偽齊聯(lián)軍,并乘勝攻占鄧州。岳飛隨即又分兵相繼收復(fù)唐州(今河南唐河)及信陽。公元1136年,岳家軍再次北伐,先后收復(fù)伊陽、洛陽,后因孤軍作戰(zhàn)被迫撤回鄂州。岳飛在這次北伐中壯志未酬,加之南宋朝廷自上而下都主張議和,偏安江南,茍且偷生。對敵人之深仇大恨,對朝廷之一片赤心,對國家之一片憂憤,都融入了岳飛的這首《滿江紅》。在整首詞鏗鏘的一字一句中我們看到了歷史的滾滾硝煙,感受到了他那撼天動地的愛國情懷。
動蕩不安的南宋小朝廷,因為有了頂天立地的岳飛和許多的仁人志士,宋朝歷史得以延續(xù)了百余年?!叭γ麎m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這位文武雙全的忠義之將,率領(lǐng)著他的岳家軍,讓金人發(fā)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感嘆,更讓無數(shù)華夏子孫在一首《滿江紅》中讀到了中華民族的錚錚鐵骨與浩然無畏的精神。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湖塘橋?qū)嶒炐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