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燕
鐵打的匠心
我和鐵匠謝馬躍是因蘭花結(jié)的緣。2018年的一個冬天,我在戰(zhàn)友張學(xué)文的推薦引路下,前往家住漾濞縣漾江鎮(zhèn)脈地村的謝馬躍家賞花,才到門外,清脆有力的打鐵聲便傳到了耳中?!岸.?dāng)、叮叮當(dāng)、叮叮當(dāng)當(dāng)……”聲音節(jié)奏變換有度,起落轉(zhuǎn)合,音色和諧而悅耳。
一進門,見大約30多平方米的鐵匠鋪里,爐膛熾烈,鐵錘、鐵夾、蹲鐵砧有序排列,左邊放著空氣錘和兩個鐵墩,還有一個焊制的淬火槽。正中擺放著打磨機、切割機,右邊堆放著一些已打好的犁、鋤、鎬、鐮、砍刀等農(nóng)具。墻上和屋檐下還堆放著一些鋼材原料。
此時,爐火正旺,爐膛邊一個身材高大魁梧的身影正在專注地將燒紅的鐵塊放在鐵墩上,叮叮當(dāng)當(dāng)、大錘小錘輪番打著,躥起一朵朵耀眼的鐵花,映紅了他那張剛毅的臉龐。
走近后,謝馬躍才發(fā)覺我們的到來,微笑著和我們打招呼。我們一邊看他打鐵,一邊和他聊天,慢慢地,謝馬躍打開了“話匣子”。
謝馬躍出生于1974年,祖上兩代都是鐵匠,他在家中排行老幺。30多年前,因5個兄長都不愿意打鐵,父親便把傳承人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于是14歲的謝馬躍就跟著父親學(xué)起了打鐵。
“世上有三苦:打鐵、撐船、磨豆腐。其中要數(shù)打鐵最苦。要有好體力,一年四季圍著鐵花四濺的高溫火爐轉(zhuǎn),不僅又臟又累工序多,還枯燥乏味,這樣的日子,你們能忍嗎?”這是父親給謝馬躍和兩個徒弟上的入行第一課。隨后的日子,父親手把手教他們燒火、拉風(fēng)箱、把控火候、掄小錘、打制簡單的農(nóng)具……就這樣,謝馬躍開啟了他的打鐵匠生涯。
“那時候年紀(jì)小,才打了不到兩天就腰酸背疼,手上還磨起了不少大泡,還沒干一周就累病了!”謝馬躍回憶說,當(dāng)時他也想打“退堂鼓”,可一想到父親是靠打鐵這門手藝養(yǎng)大了兄妹7人,這門手藝如果在自己這代人手里失傳了,上輩人的心血就白費了。
俗話說:打鐵要靠本身硬。謝馬躍下了決心:既然選擇了干這行,就要愛這行、鉆這行。他跟著父親起早貪黑當(dāng)起了鐵匠。5年多來,在無數(shù)的傷疤和日復(fù)一日的千錘百煉后,謝馬躍成了父親的“接班人”。
“打一把刀看似簡單,實則需要20多道工序,光是燒和打就需要10多個回合,才能打出一把刀的模樣,緊接著淬火、校正、上把、打磨等?!敝x馬躍一邊嫻熟地打著刀,一邊如數(shù)家珍地講述著打鐵的工序?!耙粔K鐵在鐵匠手里就是寶貝,想要打制出一件滿意的‘作品,必須做到心、眼融為一體,手、腳配合到位。常言道:‘鐵匠無樣、邊打邊像,只要用心去做,就能打出想要的東西?!?/p>
“在八九十年代,干這一行還是很吃香的,一天的工錢相當(dāng)于4個零時工的工錢?!敝x馬躍回憶著當(dāng)時的情景,滿滿的都是成就感。1998年,他和父親在1個月的時間里,打制了一批農(nóng)具到集市上出售,一天就賣得8000多元,相當(dāng)于當(dāng)時雙職工家庭一年的工資收入。謝馬躍也是靠打鐵收入蓋起了新房,娶妻養(yǎng)子,還收了4個徒弟傳藝。
然而,隨著機械化生產(chǎn)工具的逐漸普及,手工打制的傳統(tǒng)農(nóng)具逐漸退出市場,謝馬躍的鐵匠鋪生意日漸一日冷淡起來。如今,4個徒弟已經(jīng)轉(zhuǎn)行,就連自己的兒子也不愿學(xué)了,方圓數(shù)十里只有他還在堅守著。
幾年前,謝馬躍在鄉(xiāng)鎮(zhèn)市集上開了一個五金店,妻子開著一個美容店,兼顧著五金店的生意,店里除了賣著他打制的農(nóng)具外,其他大多都是“不銹鋼”的機械化制品,憑著打鐵的技藝和人脈,一年下來生意還是可以。
“兒子、徒弟都不愿意學(xué),這門手藝即將面臨失傳。但在我手上,只要打一天,就一定要打出鐵匠的精氣神來?!闭勂痂F匠的未來,謝馬躍十分不舍,但也坦然,“父親80多歲的時候還在打,一直堅持到了打不動的那一天?,F(xiàn)在,父親走了,我還是會像父親一樣,堅持下去?!?/p>
時光荏苒,鐵匠和鐵匠鋪,還有那悠悠回蕩的打鐵聲,已漸行漸遠……唯一不變的是那顆匠人之心,依然像鐵一般堅毅。
兩雙草鞋
小時候,母親常常在我耳邊說,外婆有雙巧手,會編草鞋、草墩、草席,還會繡花、做豆腐、熬麥芽糖等。于是,好奇的我就萌生出想穿草鞋的念頭。
10歲那年的寒假,我隨母親來到外婆家。一進門,我就和外婆說想要穿她編的草鞋?!澳阏娴南矚g?晚飯后我給你編一雙就是!” 外婆一邊爽快地答應(yīng)著,一邊在我身旁蹲下,用手指丈量著我的腳長。
第二天早飯過后,外婆果真就提著一雙小巧的草鞋來到我面前,讓我試穿。我高興極了,立馬脫掉回力球鞋,換上小草鞋在院子里跑了起來,只是跑了幾圈后……我最終還是把草鞋脫了丟在一邊,腦海里也印下了“難穿”二字。
時光流轉(zhuǎn),一晃就過了24年,如今外婆已經(jīng)78歲了,那雙草鞋也早不知去向。前不久,母親把外婆接到家中小住幾日,無意間看到外婆布滿老繭的雙手,讓我又想起了外婆編的草鞋。
“20多年沒打草鞋了,不知道還記不記得,不過,可以試一下?!甭牭轿蚁朐僖浑p她編的草鞋后,外婆欣然答應(yīng)了。第二天一大早,外婆就帶著我找回稻草、棕葉。
曬棕葉、泡稻草、搓繩子……一切準(zhǔn)備就緒后,外婆開始用棕葉搓起草鞋繩。只見她手腳配合,不到20分鐘的功夫,就搓出一條長約1.6米的繩子。
“繩子是草鞋的骨架,只有把骨架搭好,才能進入第二步?!蓖馄耪f,從小就跟隨外曾祖母學(xué)打草鞋,那時沒有尺子,外曾祖母就教她用人的身高來估算草鞋繩的長度。
搓好草鞋繩,外婆找來用水泡過的稻草,把它捆成一把,放在地上用木棒均勻地敲打,再用雙手搓揉,一直搓揉到稻草有韌勁為止。
“每一個步驟都不能馬虎,否則就半途而廢了?!闭f話間,外婆在腰間系上一根布繩,把草鞋繩對折兩次后,一頭拴在腰間,即是草鞋鼻子,另兩頭繞在大腳趾上,開始編織。只見她手里的幾根稻草在草鞋繩上來回穿動,邊穿邊搓,邊打邊校,一會兒安耳紐,一會兒剪邊角草,身子和手腳也隨著編織的進度一會兒向前,一會兒向后,一會兒又左右擺動著,一只鞋就逐漸成形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們山里人的生活很艱苦,能穿上草鞋就很滿足了?!蓖馄胚吘幉菪?,邊回憶道,從小她就跟隨外曾祖母打草鞋賣,每雙從2分、5分,賣到1角,嫁到婆家后,還堅持著這門手藝。白天參與集體勞動,晚上就點著煤油燈打草鞋,一個星期打20多雙,一部分拿到集市上賣,補貼家用,一部分打給外公趕馬時穿?!爱?dāng)時,你外公在集體馬幫里趕騾子,家中草鞋消耗最多就他了,每次外出趕騾子時,我都要在他的馬鞍上拴上五六雙,等一個星期趕騾子回來,全都消耗完了?!?/p>
母親說:“小時候,每逢鄉(xiāng)上趕集,外婆都會帶上你二姨媽,背簍里裝上一周打好的草鞋,到集市上交易,賣完后會第一時間給我們買上半斤水果糖。那時,每當(dāng)秤才打好,我和你二姨媽就迫不及待先抓上一個,剝開放進嘴里,那吃糖的幸福感至今還記得?!比缃?,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穿也不愁了,草鞋也早已退出歷史舞臺,會編草鞋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了。
大約一個小時后,一雙草鞋已編好,外婆用剪刀修剪完邊線后,又拿起木棒反復(fù)敲打,再用一根繩子將耳紐穿起來,草鞋就正式完工了。
“佳燕,來,再穿穿試試!”外婆提著草鞋扶腰站在我跟前,眼里卻透著光亮。我慢慢地脫下皮靴,光腳換上了草鞋,漫步在院子里的那一刻,我腦中的思緒不停地在翻騰……10歲時的第一雙草鞋,現(xiàn)在的第二雙草鞋;外婆那代人的艱苦,現(xiàn)在來之不易的幸福!成長的歲月里,總有一些人和事,值得我們?nèi)ジ兄?,去回味,去珍惜?/p>
穿了大約半小時,我小心翼翼地把草鞋脫了下來,這次,我把它放在陽光下曬了兩個小時,然后用保鮮袋封存起來,以小心珍存這溫馨和深厚的親情,以常常提醒今天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竹編情
周五,走在漾濞的集市上,鬧市邊緣還能看到一群為數(shù)不多的篾編手藝人,身旁堆賣著手工編制的竹籃、背簍、簸箕等竹器,正等待顧客的光臨。這其中,一名篾匠賣著的竹器與其他不同,身旁除了擺著常用的竹器外,還擺著用竹子編成的飯桌、茶幾、凳子等竹器,形狀造型頗具特色,讓人眼前一亮。
他叫汪澤清,今年63歲,蒼山西鎮(zhèn)淮安村栗樹坡小組人。在汪澤清的記憶里,從父輩開始就做篾編,自己小時候由于體弱多病,8歲時就跟隨父親學(xué)篾編手藝。因勤奮好學(xué),16歲時汪澤清就把父親的一手絕活學(xué)了八九成,之后開始獨自游走外鄉(xiāng),上門到顧客家里去編制一些居家的什物。
“那時篾編制品是人們生活及勞動的必需品,每隔兩三年,每戶人家里都需要購置一些。” 汪澤清說,在七八十年代,每年我們都會到一些有磨坊、蓋新房的人家中去做篾編活,短時2-3天,長時1周或半月,這家編完跑那家,只要人家需要我們就上門去,食宿也在主人家。當(dāng)時,干我們這行的就和其他木匠、補鍋匠、修鞋匠一樣,靠著一門手藝,常年穿行在村莊里,成為家家戶戶不可缺少的??汀?/p>
“想要當(dāng)個好篾匠,需要熟練掌握砍、鋸、切、剖、拉、編、削等幾十道工序?!?汪澤清說,整個編制中,最關(guān)鍵的是第一步——劈篾,這里就講究刀功:一根竹子砍下來,先要剖分成1厘米寬的竹條,再將竹皮和竹黃分開,少則取用一層,多則要剖剝兩三層篾片,剖下的篾片幾乎透明,篾絲最精致時如發(fā)絲,這要根據(jù)編制的器物來定。篾片剖完后,就可以進入第二步——編制,竹編品種甚多,只要掌握規(guī)律,心中有樣,想編什么就自然能成形。干這行,最關(guān)鍵的就是要有一顆匠人的心,在篾編過程中,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細節(jié)都要做到位,不能馬虎。再一個就是要遵守自然的規(guī)律,按季節(jié)性砍竹取材,這樣才能保證品質(zhì)。
憑著精湛的手藝和熱情的服務(wù)態(tài)度,汪澤清的竹制品遠近聞名,成為當(dāng)?shù)匦∮忻麣獾捏常瑥乃种芯幊龅闹衿鞑粌H質(zhì)量好,還能根據(jù)顧客的需求,編出不同形狀的竹器,吸引著顧客常來上門定制。
“那時,干篾匠這個行當(dāng)還十分吃香?!蓖魸汕褰榻B,過去,做篾編是家中的主要經(jīng)濟收入來源,妻子除了耕種好家里的田地外,也幫他打起下手,負責(zé)幫助他編制背簍等竹器上需要的繩索,他們靠著這門手藝養(yǎng)家糊口,供三個孩子上學(xué),還靠這門手藝蓋起新房,買了貨車和三輪摩托。
走進汪澤清家里,隨處可見竹子編制的器物,大到茶幾、碗柜,小到扇子、筷筒……有剛編出來的,也有泛著黃舊斑紋的,品相不同,各有形色。
光陰如彈指,汪澤清干這行已經(jīng)50多年,從他手中編制的竹器也不計其數(shù),在嘗到收獲的喜悅之時,也給他留下不少身體上的隱痛。由于長年做篾編活,汪澤清的雙手布滿傷疤,指關(guān)節(jié)也變得粗大,還患上了腰椎間盤突出癥。
隨著時代的變遷,篾編制品如今日漸式微,不少篾匠已轉(zhuǎn)行,或是已故。“現(xiàn)在學(xué)這門手藝的人也少了,雖然兒子多年前學(xué)會了,但也不愿意從事這行了!”汪澤清說,他記得,幾十年前,村子里像他一樣做篾匠的有50多人,多數(shù)家庭依靠編竹制品生活養(yǎng)家,現(xiàn)在卻不到10人,而且大多都是像他這樣上了歲數(shù)的。
面對現(xiàn)狀,汪澤清很坦然,他說:“不管外在有多少的困難,也要堅持做下去,畢竟干了這么多年有感情了,平時自己不管開心也好難過也罷,只要做起篾編來就會心無旁騖,心情也會舒暢起來。”
前不久,村干部到來到汪澤清家中,提起國家修高速公路要占用著他家的竹子地,汪澤清聽后二話沒說,爽快地一口答應(yīng)道:“好!為了國家建設(shè)發(fā)展需要,沒有問題?!睅滋旌?,汪澤清來到自己悉心栽種30多年的竹子林旁,當(dāng)看到上千棵成片倒下的竹子,他的眼睛模糊了。
熬糖的女人
年關(guān)將至,年味漸濃。臘月的一天,凌晨5時,漾濞縣蒼山西鎮(zhèn)石鐘村的朱美德起了個大早,點燃儲蓄了一個冬天的柴火,開始熬起麥芽糖,不一會兒,滿屋子便彌漫著濃濃的甜香味兒。
今年62歲的朱美德,從小就跟隨奶奶、母親學(xué)做麥芽糖,奶奶、母親相繼過世后,朱美德就順其自然接過這項制作手藝。每到過年前的臘月里,她都要選個好日子,把嫁出去的女兒和鄰里鄉(xiāng)親們召集起來,到家中一起熬制麥芽糖。
麥芽糖,也叫飴糖。由含淀粉酶的麥芽作用于淀粉而制得,是一種鄉(xiāng)間傳統(tǒng)的甜品。“熬麥芽糖,是一個復(fù)雜而費時的過程,需要一些時間和耐心。” 朱美德說,一個月前她就開始準(zhǔn)備原材料。先將麥粒用溫水泡一天后放在竹篩里,用編織袋包嚴(yán)封藏在灶臺上,一周之后,當(dāng)小麥發(fā)出1至2厘米長的麥芽,就可以拿到陽光下曬干,然后磨成麥芽粉備用。
臘月里是做麥芽糖的最好時節(jié)。一天前,朱美德就把玉米、米等主食磨成碎顆粒,淘洗后兌入一定比例的麥芽粉、石膏粉和橘子皮,晚上睡前用水浸泡好,蒙上棉被,靜靜地等待著發(fā)酵。第二天,待到盆里冒出泡泡、散發(fā)出淡淡的甜香時,朱美德與丈夫李洪榮一起,把發(fā)酵好的玉米、米倒入兩口大鍋里煮熟,然后用紗布過濾出米渣,再把漿水倒回鍋里,開始慢火熬糖。
“一直要熬8個小時左右,才能出鍋?!?朱美德一邊說、一邊站在灶臺邊不停地攪拌著。這時,兒女、孫男孫女們也相繼回到家里,幫忙添柴和掌控火候。
兩個小時后,大鍋里的糖汁漸稠,噗嘟噗嘟地冒著氣泡。“可以喝糖水了!”隨著朱美德的一聲吆喝,七八個小孩兒不約而同地圍到了灶臺邊,迫不及待地端起盛在碗里的糖汁品嘗起來,嘴里情不自禁地喊著“真甜!”
在經(jīng)歷了漫長的8個小時之后,糖汁已經(jīng)變成稠稠的糖漿,朱美德立即減退柴火,同時增加攪拌的次數(shù),時不時將鍋鏟抬到半空中,當(dāng)看到糖泥拉出長長的、帶有韌勁的絲時,朱美德把備好的核桃仁倒進鍋里,翻攪了大約十多分鐘?!敖ㄕ?,把簸箕端來,可以出鍋了!”小女兒聽了,在簸箕里熟練地撒上一層炒熟的米端到灶邊,協(xié)同母親把滾燙的糖泥倒在簸箕里,用鍋鏟攏出一個圓,就這樣,甜糯脆香的核桃糖就制作好了。
“兩個女兒將來做不做那是她們的事,至于當(dāng)母親的我卻有這個義務(wù)把她們教會?!敝烀赖抡f,每年熬核桃糖,她都要把嫁出去的女兒召集回來,帶著她們一起熬糖,一方面是讓她們幫忙打打下手,更重要的是把這項技藝傳到她們手里。
大約過了10分鐘,第二鍋糖泥也熬好了,只見朱美德在親友們的協(xié)助下,又將第二鍋糖泥倒入另一個裝有灶灰的簸箕里,均勻地攤開后,靜靜地等待它冷卻,最后,再進入整個熬糖過程中最熱鬧的環(huán)節(jié)——扯糖。
簡單的晚飯過后,朱美德把糖泥搬到了院子里,找來事先準(zhǔn)備好的木棒,扯出一團糖泥,和丈夫拉起了第一棒。暖暖的熒光燈下,夫妻倆配合默契,時而翻扯,時而拽拉,臉上洋溢出的笑容與糖泥一樣甜蜜。此時,兒女、鄰里鄉(xiāng)親們也跟著動手,熱熱鬧鬧地扯起糖來,把琥珀色的糖泥反復(fù)扯拉直到成為白色的糖塊。孩子們則圍在一邊好奇地看著,時不時拽一塊放進嘴里慢慢地咀嚼,在舌尖上感受制糖過程的神奇味道。
“這幾年,村子里還堅持做麥芽糖的人家屈指可數(shù),會做的人也越來越少了!”朱美德說,以前,糖果之類的零食少,每年春節(jié)前,家家戶戶都會熬上兩鍋麥芽糖,過年時用來待客和自家食用。每到熬麥芽糖的時候都很熱鬧,一家串一家,相互幫忙、品嘗,還非要比一比誰家做的口感好。
在一番熱熱鬧鬧的勞作之后,簸箕里盛放的琥珀色糖泥已全部被扯拉成了銀白色的麥芽糖。朱美德把核桃糖、麥芽糖切塊裝在盤子里,端來讓大家一起品嘗勞動的成果。
夜色下,小院里彌漫著甜味的清香,每個人的舌尖上都被甜味纏繞著,讓即將到來的新年充滿了溫馨與甜蜜。
離不了的黃土地
“立夏麥苗節(jié)節(jié)高,平田整地栽稻苗,中耕除草把墑?!痹谝粋€立夏的夜晚,蒼山西鎮(zhèn)白羊村羅屯村民小組的村民余長生嘴里哼著小調(diào),在田頭趕著牛,犁著田,他的身影在夜幕中,與陪伴他50多年的土地緊緊融在一起。
那天傍晚,連著干旱了半個多月的漾濞縣終于迎來一場大雨,干涸的村邊小河不一會兒就響起嘩嘩的流水聲,可以犁田栽秧了!
當(dāng)天,余長生正在地里放牛,當(dāng)聽到滾滾的雷聲,一股熟悉的氣息襲來,他趕緊把牛趕回家,還抱給犁牛一捆草料,并迅速吃了兩碗飯,一口氣干了一杯酒后,朝孫子大聲喊著:“海濤,走!可以犁田了!”余長生扛著犁,孫子余海濤牽著牛,爺孫倆冒著雨、頂著夜幕,往田里趕去。
上籠套、穿繩、打結(jié)、掛犁尖……微弱的光線下,余長生動作嫻熟,不一會兒的工夫就把犁上好了。
“今天可把這場雨等來了,今晚我得抓緊點,把一部分田犁好、耙好,明天家里就可以栽秧了!”說話間,余長生一聲吆喝:“噘——”牛立即聞聲前行,余長生左手扶犁,右手持鞭,不斷向前犁行。只見犁道兩邊泥土翻轉(zhuǎn),飛濺的泥水在田間飛揚。一輩子和土地打交道,對余長生而言,犁田是他農(nóng)耕生活中重要的一環(huán),“一招一式”都十分專注而自然。
雨水早已打濕了他的頭發(fā)和衣衫,凝聚在發(fā)間的水珠順著頭發(fā)顆顆滑落,他全然不顧,瞪圓的雙眼永遠凝視前方。
今年66歲的余長生,從小算起,已和田地打了50多年交道。在他的記憶里,小學(xué)上到3年級就回家跟隨父母挖田種地,13歲,他從父親手中接過犁,14歲便獨自一人外出趕馬……從那以后,余長生就繼續(xù)踏著祖輩們的足跡,遵循自然規(guī)律,在這片土地上過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nóng)耕生活。
“每年家中的糧食都是自給自足,剩余的拿到市場上去賣,換成錢后補貼家用?!币环指?,一分收獲。余長生心里明白這個道理,每年,他都會帶著家人,用心地對待他腳下的每一寸土地,讓一茬一茬的莊稼在四季中輪回中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
如今,余長生已到了兩鬢花白的年紀(jì),3年前,兒女們考慮到他年紀(jì)大了,辛苦耕耘了大半輩子,多次勸他把牛馬賣了,在家里幫忙看看家即可,每次他都答應(yīng)得好好的,可買牛、買馬的人來到家里時,他又變卦了。不僅如此,一到農(nóng)忙的季節(jié),他又執(zhí)拗地挽起褲腿、擼起袖子,牽著牛、扛著犁走進了田里,犁完自家的,還幫著鄰里犁。
犁田是個很耗體力的活,隨著年齡增長,余長生每次犁田20幾分鐘就要休息一會兒。他也深知,自己的身體已一日不如一日,但每次他都盡力堅持著,生怕干不完活兒。余長生常說,跟這片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不動起來,總感覺渾身不舒服。他沒有想過未來,感覺只要身體可以,就會繼續(xù)耕作下去,直到動不了為止。
余長生的女兒余水香介紹,盡管村里已實現(xiàn)了機械化耕田,可父親干農(nóng)活還是喜歡遵循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方式,而且還有一種韌勁,不管刮風(fēng)下雨,還是炎炎烈日,如果干不完活,他就不會休息。父親的一輩子,都離不了生養(yǎng)他的這片黃土地。
然而,現(xiàn)實總是殘酷的,讓余長生沒想到的是,時代變化的浪潮來得太快了,城市化的快速發(fā)展使小城鎮(zhèn)周圍的田地減少了許多,余長生家的田地也被征用了一大半,征用的土地被藍色的鐵皮圍得嚴(yán)嚴(yán)實實的,湊巧的是,過路的農(nóng)用車不小心把那鐵皮撕開了一個口,于是每次路過,余長生都要停下腳步,透過那撕開的口子看看他那變了樣的土地。
耕地的減少,讓余長生重新打起賣牛的想法。一個黃昏的晚上,姑爺把一個販賣牛馬的商人叫到了家中,幾番討價還價之后,余長生把兩條水牛牽出圈舍,趕上那早已停好的貨車箱里,并一直目送著車影消失在夜幕中。
余長生和他的土地,是我們的爺爺奶奶輩、父母輩的生活,他們把一輩子的青春獻給了賦予我們生命的土地,而在流去的時間里,關(guān)于他們和土地的深情故事,還有多少人能夠體會和記得?
小城剃頭匠
在漾濞縣城的漾江路上,時常能看到一位年長的剃頭匠。一輛永久牌自行車,一把轉(zhuǎn)椅,幾把推子、剪刀、梳子、剃刀等工具便是他營生的全部。
“看刀!”隨著剃頭匠的一聲吆喝后,只見一雙專注有神的眼睛下,他右手懸腕執(zhí)剃刀,左手撫臉撐撥皮膚。順刮,上拉,倒推……“嚓嚓”聲間,刀刃貼著臉面一路撫過,刀法張弛有度,游刃有余,所到之處毛發(fā)迎刃斷落,不一會兒的工夫,一個修臉服務(wù)就完成了,客人臉上再也看不到半根須茬。
這位正在掌刀的剃頭匠叫祝書奉,今年70歲的他已經(jīng)從事剃頭活計52年。上世紀(jì)60年代時,由于家境貧寒,弟兄姊妹多,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dān),18歲時,祝書奉就在江蘇老家跟一個姓馮的師傅學(xué)習(xí)剃頭。
剃頭、刮臉看似簡單,實則是個精細的技術(shù)活。據(jù)祝書奉回憶,當(dāng)年為了學(xué)好這門手藝還是吃過不少苦頭。每天早上,師傅都會在自己右手執(zhí)刀的手肘、肩膀上各放一碗水,一練就是1個小時,碗掉下來就會挨打。剃刀拿穩(wěn)后,師兄弟之間輪流互剃練手,直到師傅說行,方可為顧客服務(wù)?!疤甑朵h利無比,在頂上動刀,可容不得半點馬虎,稍有不慎就會砸了飯碗?!弊罡锌馈?/p>
憑借著自己不懈的努力,3年后,祝書奉出師了,后來他還帶出了4個徒弟。35歲時來到漾濞,繼續(xù)從事剃頭營生,同時也在這里安了家。
“60歲之前,我還經(jīng)常到鄉(xiāng)鎮(zhèn)集市上擺攤理發(fā)!” 祝書奉說,十年前,剃頭匠這門手藝雖然生意淡了,但去到鄉(xiāng)里還是有很多顧客,后來身體慢慢不行了,加之病痛纏繞,也就沒再跑,只定點在這兒了。
“祝師傅的手藝很好,他敢于用刀,一般理發(fā)店是做不到的?!?2歲的常躍龍是祝書奉30多年的老顧客了,每個月他都要選一個街天來這剃頭嘮嗑,這已成為了老人的一種習(xí)慣。
和常躍龍一樣,來他這里剃頭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紀(jì)的老顧客,他們大多喜歡戴著頂帽子,肩上挎?zhèn)€包兒,每次來先要和祝書奉拉拉家常,方才開始剃頭。面對每個顧客,祝書奉都會認真對待,一絲不茍,熱誠專心地為每個顧客服務(wù)?!袄细?,最近身體可好?”每來一位,祝書奉都習(xí)慣地問候起他們的身體狀況,臨行前,也會送上一句“保重身體”之類的祝福語。
有時,附近有出行不便的老人召喚時,祝書奉也會帶上家伙,上門服務(wù),用他的話說,每個人都喜好自身干凈、清爽,“作為剃頭匠,我干的就這行,只要路不是特別遠,有人叫我就去了,收費的價格也不變。”
然而,隨著一個個老人的離世,不僅祝書奉上門服務(wù)的人少了,就連擺攤點上的顧客也漸漸地減少,祝書奉從老顧客的口中聽得最多的是,昨天,那個誰誰誰也走了。
隨著時代的變遷,剪發(fā)工具的不斷升級,也隨著那些懷舊老人的離世,剃頭匠這門傳統(tǒng)手藝,就要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里。有時,眼看著父親一天也等不到一個顧客,女兒們都勸祝書奉別干了,回家休養(yǎng),安度晚年,可祝書奉說還想再干幾年,他說,早已習(xí)慣了這份工作,也舍不得放下這門手藝,更舍不得這些來剃頭的老伙計們。
“這把刀陪伴我50多年了,我用這把刀吃飯,雖然70歲了,操起刀來還是蠻靈活的?!闭f話間,祝書奉轉(zhuǎn)身操起剃刀,準(zhǔn)備為另一位老人修面。
任憑時光流轉(zhuǎn),歲月變遷,在這個小城始終有他的身影存在,三十多年來,祝書奉已成為這個城市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在自己堅守的營生方式中,平靜地享受著小城的生活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