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娟
摘 要:新課標背景下,各學科都提出了各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英語教學的目標已經不是單純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在高考這一評價標準的壓力下,老師忙于應付日常教學,很少讀書學習,久而久之相當多的教師出現(xiàn)了知識的枯竭及“石化”的現(xiàn)象,尤其是縣級高中教師。試圖剖析縣級高中英語教師在自身職業(yè)發(fā)展上面臨的實然困境,并給出突破局限尋找新的生長點的策略。
關鍵詞:英語教師;困境;突破策略
隨著中國國際化的快速發(fā)展,對具有中國情懷又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僅僅把英語當成一個語言工具甚至簡單為了應付考試來學習顯然已經脫離了時代的要求。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了新的時代背景下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四個維度。其中,文化意識重點在于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內涵與中國文化的異同,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并能尊重差異。思維品質是指思考辨析能力,包括分析、推理、判斷、用英語進行多元思維等活動。學習能力主要包括興趣習慣、學習策略等。經過聽課、座談等方式,發(fā)現(xiàn)縣級英語教師在以上這三個方面關注度很低,課下大部分時間是對學生語言知識的講解和對讀的能力的練習。核心素養(yǎng)下的語言能力包括語言知識、語言技能、跨文化交際。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看,這五項技能需要給予同樣多的關注和練習,才能共同進步。調查發(fā)現(xiàn),這種把英語教學局限在單純的語言知識的學習的現(xiàn)象在縣城高中英語的教學中非常普遍。在縣級城市中學,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英語教師也許是他們最主要的第一外語學習資源了。要想改變縣級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提高英語教學水平,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提升英語教師的業(yè)務能力。教師自身要更新陳舊的教學觀念,加強對語言本身的學習,提高文化素質。下面從微觀、具體的角度探討縣級高中教師面臨哪些實然困境,又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來突破自身瓶頸,創(chuàng)造新的生長點,從而縮短縣級高中英語教學的實際效果跟新課標提出的核心素養(yǎng)之間的距離。
一、鍛煉扎實的基本功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作為學生課堂接觸英語這門語言的最主要的媒介,英語老師擁有扎實的英語基本功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英語老師必須有字正腔圓的發(fā)音。如果老師的發(fā)音帶有濃重的中國口音就很難把學生帶入學習英語的氛圍中,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也會隨之降低。這也是許多老師面臨的困難。這些英語老師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對語音的練習不夠,加上工作期間也沒有機會跟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進行對話交流,導致其語音、語調不夠標準,學生雖然說不出標準的語音語調,但因為通過電影等多媒體聽到過純正的英語,從而對英語的語音語調形成了敏感的認識和反應,教師一開口,學生就能從一定程度上判斷老師專業(yè)水平的高低。
英語老師首先要認識到這一基本技能不過關的現(xiàn)實,勇敢面對,主動抽出時間,選擇合適的材料進行發(fā)音方面的操練,從練習各個元輔音的口型到單詞的發(fā)音,再到詞與詞的連讀技巧,從單個詞的輕重音到整個句子的強讀、弱讀,再到句子的語音語調,一步一個腳印地磨煉自己的發(fā)音,經過一段時間的專注練習,英語發(fā)音即使不能跟母語一樣,但一定會更接近、更好聽,一開口便能受到學生的喜愛。
其次,英語老師的口語要流利。英語課作為一門語言課程,老師在課上使用這種語言進行教學是無可厚非的。實際上,教師課堂所用的英語就是一種無形的教材,教師準確生動的表達本身就是對學生的一種熏陶,然而縣級高中的英語教師的課堂英語口語使用得普遍較少,一部分原因是學生聽力在初中沒有得到重視,導致學生對口語的排斥抵觸情緒,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師。教師不能很好地駕馭英語這門語言,不能流暢自然地使用英語開展教學活動,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提高自己的英語運用能力,可以借用新媒體下的語言資源,比如電影、演講等,以保證日復一日的純正英語的輸入。英語老師的英語水平沒有持續(xù)不斷的輸入和輸出也會生疏退化,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養(yǎng)成善聽、善說的習慣,不時地進行記憶、練習,然后在課堂中督促自己更多地使用英語跟學生進行交流。
最后,縣級高中英語課堂上大部分時間集中在對單詞的領讀講解、對課文的翻譯和朗誦上,對學生寫作方面的練習和引導不夠,這種現(xiàn)象不利于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對于英語這門語言,英語教師跟學生一樣同樣是外語學習者,教師遇到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學生存在的問題。教師自身首先要多練習寫作,在實踐中感受學生在寫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難,總結解決困難的方法,再結合學生完成寫作任務的情況進行寫作教學,從而提高英語寫作課的針對性和效率。
以上是對縣級高中英語教師由于比較薄弱語音語調、口語能力,寫作教學方面的基本功的不扎實而導致的英語教學的課堂困境進行的解析,并給出了具體的解決路徑。只有英語教師的語言基本功扎實了,才能更好地達到新課標對學生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的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
二、文化意識作為高中英語教學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具有非常鮮明的時代特征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英語作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進行全面溝通的媒介必然要求英語教學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實際上,英語教學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文化實踐的過程,通過對最能體現(xiàn)其文化特點的語言的學習從而習得不同民族的文化,內化自身的民族文化的自信和對外國文化的包容。在英語教學中,不只是處理文字符號的表層含義,還要引導學生探究符號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引導學生開展文化體驗、文化體認、文化體悟,以及基于文化理解的文化反思和批判等活動來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這就要求英語教師首先具有深厚的中英文文化功底。縣級高中英語教師群體中的青年教師存在漢語文化功底薄弱的現(xiàn)象,而中老年教師對西方文化的了解相對更少,導致教師面對文化信息密集的文本時沒有能力幫助學生做拓展,進而轉向詞匯、語法等表面知識的講解上來,以避免跟不同文化的碰撞下在學生面前產生尷尬的情況出現(xiàn)。英語教師從很大程度上來說是一個文化傳播者的角色,無論是缺少本國的文化底蘊還是缺少外國的文化常識都會造成英語課停滯在傳授知識與技能的層面,無法觸及更深的文化意義。教師要找準自己的短板,通過大量閱讀中英文歷史、地理、文學方面的書籍或者利用多媒體的便利來不斷充實自己,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從而使自己能夠游刃有余地借助不同題材的文本給學生進行文化的闡釋和傳播,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三、在縣級高中英語教學的課堂上存在教法單一的現(xiàn)象
翻譯法是多數(shù)教師在課堂使用的方法。翻譯法是一種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方法,即用語法講解加翻譯練習的方式來教授外語的方法。通過母語的翻譯和比較,能使學生比較深刻地理解外語抽象的詞義和句子結構,但容易造成課堂氣氛的沉悶,不易激起學生的積極性,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效果也不理想。教師要想讓自己的課生動起來,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除了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豐厚的文化底蘊外,還要針對不同的材料靈活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如交際法、任務教學法、活動教學法等。這就要求教師學習教育教學的理論和先進的教育理念,掌握不同教法的精髓,以保證能使用不同的教法進行教學。
同時,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進行總結反思,針對具體問題做科學的調查和研究。做科研實際上是教師突破自我發(fā)展瓶頸的最佳選擇。在縣級高中英語老師的觀念里,做科研都是學者、專家的工作,自己就是教課,不會也不能做科研。實際上,一線老師掌握著大量的科研數(shù)據(jù)和資源的一手資料,可以直接拿來做實驗研究、個案研究、行動研究等。比如,老師可以針對自己教學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有目的、有計劃地做一些改變和嘗試,在嘗試的過程中不斷調整、反思確定研究的焦點,得出研究結果。在這個行動研究過程中,教師可以直接參與研究,充當教學的實施者和研究者的雙重角色。這個過程具有廣泛的參與性,這就是行動研究了。
教師也可以針對某一個學生或者某一個老師開展個案研究。比如,班里有一個看似很輕松就能把英語學得很好的學生,就可以把這個學生作為研究的對象,通過了解學生的家庭、同學、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尋找到學生輕松學習背后的原因,探究問題的答案。同事也可以作為個案研究的對象,如劉老師班級的英語成績總是第一,就可以展開個案研究,找到劉老師的教學技巧和方法,靈活運用到自己的教學過程中。當教師具備了科研能力,成為研究型教師,就更能把新課標下對英語學科素養(yǎng)的要求跟英語教學完美結合起來。
四、網(wǎng)絡技術、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促進了教學方式的轉變
隨著網(wǎng)絡技術、人工智能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也日趨多樣化,教師的教學也改變了傳統(tǒng)的“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位老師和一群學生”的課堂教學局面,尤其英語教學。英語作為一門國際語言,網(wǎng)絡上存在大量的文字、音頻、視頻等資源,老師不僅可以使用國內的資源,也可以取之于國外。和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比較,多媒體更能多層次、多維度地拓展教學內容。尤其是新課標對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提出了要求,網(wǎng)絡資源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直觀的語言環(huán)境,使學生更好地習得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結合縣級高中英語課堂的實情來看,教師對多媒體的使用頻率是很低的,部分老師尤其是中老年教師使用多媒體的操作程序煩瑣,壓縮了課堂授課時間,課下準備、刪選資源也很費時間。這種現(xiàn)狀下,教師應該多去練習使用計算機,積極學習相關的技能,而不是回避不用。部分年輕的教師使用多媒體的頻率較高,但準備篩選資料的工作投入精力不夠,簡單地拿來就用,出現(xiàn)多媒體材料和教學實際情況不匹配的情況,難以提高課堂的效率。教師在使用多媒體前要計算好時間,留給學生足夠多的思維活動時間,確保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
總之,在高中英語教學目標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通過不斷學習緊跟時代的步伐,面對教學上的困境從自身尋找原因,從細節(jié)入手提高自己,才能找到新的生長點,成為教育的先鋒力量。
參考文獻:
[1]朱旭東.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新價值[J].中國教師,2018(2).
[2][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