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偉,劉加葳,劉玉美
(1.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藥劑科,上海 200032;2.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yī)院消化科,上海 200040)
腸易激綜合征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它屬于一種腸道功能性疾病,大多伴有腹痛、腹脹、排便功能障礙、大便形狀異常等臨床表現,而且一般不伴有腸道內部結構性改變及生化異常等器質性病變[1-2]。中醫(yī)認為,腸易激綜合征分為腹瀉型、便秘型、腹瀉與便秘相結合的混合型,其發(fā)生可能與腸道菌群結構的分布于數量的改變有關;西醫(yī)認為,腸易激綜合征屬于泄瀉范疇,主要以“發(fā)病痛泄,便后痛減”為臨床表現[3-4]。
近年來,關于腸易激綜合征治療方案的研究較多,但鮮有涉及中西醫(yī)結合方面的報道。因此,本研究探討參苓四逆湯聯合益生菌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8 年1 月1 日至2019 年12 月31 日就診于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的92 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采用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6 例。其中,觀察組平均年齡(73.5±6.1)歲,男/女例數26/20 例;對照組平均年齡(73.7±5.9)歲,男/女例數24/22 例,2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符合臨床實驗操作指南。
1.2 納入標準 (1)年齡>65 周歲;(2)西醫(yī)診斷符合2006 年羅馬Ⅲ中關于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標準[5];(3)中醫(yī)辨證符合2010 年由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發(fā)布的 《腸易激綜合征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6];(4)患者自愿參與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1)年齡>85 歲;(2)非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3)腹瀉病因為自身基礎性疾病,如病毒及細菌感染、腫瘤、中毒等;(4)合并妊娠、炎性腸病、精神疾病等可能影響療效的疾病;(5)預期不能完成癥狀評價及描述。
1.4 治療手段 2 組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包括清淡飲食、勿使用辛辣食物及暴飲暴食、住院期間不得使用產氣食品、注意個人飲食衛(wèi)生習慣及心理健康,同時均口服益生菌(雙歧桿菌三聯活菌,商品名培菲康,上海上藥信誼制藥有限公司,批號04720190624,國藥準字S10950032),每次2 片,每天3 次。對照組在此基礎上口服匹維溴銨片(商品名得舒特,法國蘇威制藥有限公司,批號711252,國藥準字H20120127),每次1 片,每天3 次;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口服參苓四逆湯,組方藥材[7]茯苓、黨參、柴胡各15 g,炒枳實、防風、白術各10 g,白芍12 g,桔梗、陳皮、甘草各6 g,烏梅10 g 加于肝郁脾虛甚者,黃芪30 g加于久瀉不止甚者,肉豆蔻10 g 加于脾陽不足者,濃煎,每天1 劑,分2 次服用。2 組均連續(xù)治療28 d。
1.5 療效評價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8],以臨床癥狀的總積分減分率判定療效,計算公式為減分率=[(診療前積分-診療后積分)/診療前積分] ×100%。(1)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減分率>70%;(2)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減分率40%~70%;(3)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減分率<40%??傆行?[(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 ×100%。
1.6 指標檢測
1.6.1 癥狀緩解程度 以大便性狀、大便次數、腹脹腹痛程度及其總積分為指標,按癥狀程度分為無、輕、中、重4 級,分別對應0、1、2、3 分,治療前后分別評估1 次。
1.6.2 腸黏膜肥大細胞(MC)數目 治療后取2 組升結腸、降結腸、回盲部標本進行組織學研究,計算MC 數目。
1.6.3 血漿5-羥色胺(5-HT)、神經肽Y(NPY)、P 物質(SP)水平 參考文獻[9-10] 報道,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8~10 mL,離心后取上清液,于-20 ℃下保存,采用ELISA 法測定血漿中5-HT、NPY、SP 水平,相應試劑盒均購自上海海鈺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7 統(tǒng)計學分析 通過SPSS23.0 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述,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 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1 癥狀緩解程度 治療后,2 組癥狀均有所改善(P<0.05),以觀察組更明顯(P<0.05),見表1。
表1 2 組癥狀緩解程度比較(分,,n=46)
表1 2 組癥狀緩解程度比較(分,,n=46)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治療后對照組比較,*P<0.05。
2.2 MC 數目 治療后,2 組MC 數目降低(P<0.05),以觀察組更明顯(P<0.05),見表2。
表2 2 組MC 數目比較(個/視野,,n=46)
表2 2 組MC 數目比較(個/視野,,n=46)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治療后對照組比較,*P<0.05。
2.3 血漿5-HT、NPY、SP 水平 治療后,2 組血漿5-HT、NPY、SP 水平降低(P <0.05),以觀察組更明顯(P <0.05),見表3。
表3 2 組血漿5-HT、NPY、SP 水平比較(,n=46)
表3 2 組血漿5-HT、NPY、SP 水平比較(,n=46)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治療后對照組比較,*P<0.05。
2.4 臨床療效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 組臨床療效比較(n=46)
2.5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2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46)
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種功能性疾病,其發(fā)病機制可能與多種因素相關,如胃腸道辛辣刺激、受涼、內臟敏感性升高、胃腸道感染,炎性腸病、機體處于應激狀態(tài)、腸道菌群紊亂及先天遺傳等,臨床表現主要為腹痛、腹瀉、大便形狀異常,其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案[11],如何提高有效率并確保安全性,正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12]。有研究發(fā)現,腸道菌群紊亂是導致腸道功能異常的原因之一,而且腸道菌群在多種消化道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13]。
綜合益生菌與參苓四逆湯治療腸易激綜合征是本課題組結合傳統(tǒng)中醫(yī)藥理論的創(chuàng)新之處,具備更顯著的臨床效果。本研究發(fā)現,聯合用藥能縮短癥狀緩解時間,在改善腹痛腹瀉、大便形狀等癥狀方面明顯優(yōu)于單用益生菌,并且在腸黏膜肥大細胞數量改變,以及血漿5-HT、NPY、SP水平改善方面也明顯更優(yōu),有效率更高,其機制可能是益生菌可通過微生態(tài)菌群改變來調整腸道功能[14],而參苓四逆湯可從整體上影響免疫功能及機體應激能力,更有效地建立腸道內環(huán)境的平衡,故兩者聯用具有顯著協(xié)同作用,能在腸道菌群生態(tài)與整體上促進患者腸道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參苓四湯聯合益生菌可明顯改善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臨床癥狀、相關實驗室指標,提高有效率,安全性較高,有一定的臨床參考意義。但本研究納入樣本量有限,對象也僅局限于老年人,故今后仍需數量更多、來源更廣泛的患者參與相關臨床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