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麗格娜·祖農(nóng)
摘 ? 要: 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提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教師要不斷更新國家通用語教學新理念,豐富少數(shù)民族學生學習國家通用語的情感體驗,為少數(shù)民族學生進一步求學及將來工作帶來“語言紅利”。
關(guān)鍵詞: 國家通用語教學 ? 少數(shù)民族學生 ? 提問策略
國家通用語教學的目的之一是培養(yǎng)少數(shù)民族學生國家通用語言能力的表達。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授課教師應(yīng)全程使用國家通用語進行授課、提問,為少數(shù)民族學生創(chuàng)設(shè)語言學習的情感體驗情境。然而,在現(xiàn)實教學中有的教師對課堂提問設(shè)計缺乏認真思考,急于完成教學任務(wù)而提問,使課堂提問流于形式,缺乏實用價值。
一、存在的問題
1.提問類型單一化
所提問題的認知水平偏低,與教學目標關(guān)系不密切。在教學中,不少教師照搬課本設(shè)置好的提問進行問答,并沒有關(guān)注到學生能力發(fā)展。這類提問比較多出現(xiàn)在教師檢查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聽力理解上,一般學生聽一遍或兩遍課文錄音后就可回答出問題,不需推理判斷,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開闊的視野和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
如:《聽力與會話Ⅰ》第一課《倒霉的狼》,聽第一遍錄音,回答以下問題:
這只狼在哪兒?\狼為什么被嚇了一大跳?\那只小貓被抓住時,別的貓在做什么?\狼為什么又餓肚子了?\狼為什么覺得自己很倒霉?\看到“大貓”,狼害怕嗎?
課堂提問一般有兩種方式,即齊答和單獨回答。對于ABCD標準化的選擇題,授課教師們比較喜歡采用齊答的方式,只要聽到答案,該提問則結(jié)束,就覺得這部分內(nèi)容全班都掌握了,沒必要探尋“為什么”選“A”,而不是“B”,這樣雖能“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wù),卻不利于班里所有學生掌握知識。
如:在中國少數(shù)民族漢語水平輔導中,聽力理解題:人物身份關(guān)系判斷訓練題:
【第1題】
A.售票員和觀眾 ? ?B.售貨員和顧客
C.司機和乘客 ? ? ? D.老師和學生
【錄音文本】
男:請問《梅蘭芳》幾點開始?
女:八點半的已經(jīng)過了,你等下一場吧,十點。
問:說話人最有可能是什么關(guān)系?
少數(shù)民族學生不知道“梅蘭芳”是誰?這道題要求少數(shù)民族學生具備一些關(guān)于戲劇、電影的背景知識,才能排除無關(guān)干擾?!跋乱粓觥币话闶侵秆莩?、電影或比賽,但對話中出現(xiàn)了《梅蘭芳》,由此可知他們說的是電影。這里需要老師進一步講解,或者讓少數(shù)民族學生看關(guān)于《梅蘭芳學藝》的視頻。視頻中出現(xiàn)“京劇大師”的時候,先問學生什么叫大師,有的學生回答:“老師的老師?!边M一步提問:“老師的老師”水平怎么樣?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很厲害\很棒!”老師在此基礎(chǔ)上告訴學生大師就是在學問或藝術(shù)上造詣深厚又受人尊敬的人。梅蘭芳的老師對其要求十分嚴格,每段唱詞都要求梅蘭芳背誦二三十遍。有時嘴里唱著唱詞,眼睛的上眼皮與下眼皮都分不開了,當他被老師推醒后,又重新打起精神來,繼續(xù)演練。就這樣,日復(fù)一日,月復(fù)一月,梅蘭芳走向了成功。在黑板上寫“勤學苦練、勤能補拙、笨鳥先飛”等詞,使學生懂得勤學苦練可以彌補先天的不足,鼓勵他們要大膽地說國家通用語。
【第2題】
A.教師 ? ? ? B.教練員 ? ? ?C.運動員 ? ? ?D.主持人
【錄音文本】
女:這屆杯賽可謂冷門迭出,請蔡指導為觀眾朋友們分析一下原因好嗎?
男:的確有點兒出人意料,中國隊在本屆杯賽上表現(xiàn)欠佳,而韓國隊表現(xiàn)出應(yīng)有的水平。
問:女的最有可能是什么人?
“冷門兒”是比喻很少有人從事的、不時興的工作、事業(yè)等,在對話中是指比賽結(jié)果出乎大家的意料;“迭出”是指十分頻繁,“欠佳”是指發(fā)揮得不好,這三個詞少數(shù)民族學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需要老師舉例講解。另外,要學會聽,關(guān)鍵詞是“觀眾朋友們”,表明女的是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
2.提問難易度把握不當
在少數(shù)民族國家通用語教學中,由于學生的基礎(chǔ)不一,教師提出的問題如過于簡單,會使程度較好的學生更加“飄飄然”,對他們學習能力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沒多大作用。另外,個別教師為了順利完成教學任務(wù),會將提問對象局限于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對于不愿回答問題的學生沒有予以鼓勵和引導,導致班里大部分學生不能積極思考并參與課堂教學。
如:以[影院故事]為例:
這幾天,本市各影院都在放映一部知名導演的電影。媒體對這部影片做過很多宣傳,炒得很火,我當然早有耳聞,不過,現(xiàn)在很多廣告宣傳往往是言過其實,當真不得。因此我一直在猶豫,值不值得花錢費時上一次當。昨天,一個朋友特意打來電話,說這部影片確實是近年來難得一見的佳作,不可不看。晚上,我便帶著妻子和兒子去了電影院。
(1)說話人相信對影片的宣傳嗎?
(2)后來說話人為什么去了電影院?
文中的“炒得很火”是什么意思?“宣傳往往是言過其實,當真不得”“難得一見的佳作,不可不看”,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什么?少數(shù)民族學生不明白“炒得很火”的意思,只知道“炒菜”“西紅柿炒雞蛋”“蔥爆炒肉”等,疑惑電影還能炒嗎?“言過其實,當真不得”,基礎(chǔ)稍好的學生大概明白意思,但對“當真不得”的表達形式學生接觸得少。“佳作”中“佳”字,學生接觸得很少,如果在教學中,授課教師不能很好地引導發(fā)問,那么僅憑問答的情況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是不可取的。
3.給學生思考的時間過短
課堂提問旨在以問題帶動學生的思考,用準確的語言表達。然而,在現(xiàn)實教學中,教師給學生的思考時間普遍偏短。一般就停留3秒—4秒,便讓學生回答,有時為了趕進度,找舉手的學生直接說出答案,而不問所以然,這樣的教學沒有關(guān)注其他學生的反應(yīng),教學效果不理想。
如:電影開演了。正當我們把注意力都集中在銀幕上時,前排的一個女孩子不時地側(cè)過臉,一邊抓弄她身邊小伙子的長頭發(fā),一邊和他咬耳朵。
(3)前排的女孩子在看電影時做什么了?
這是聽力課文,少數(shù)民族學生不明白“咬耳朵”是什么意思,很難在一次錄音后聽明白。
4.對學生回答的評價不足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采取一人一問的方式,回答對了,僅僅給予“好”“不錯”“還可以”等話語,沒有對學生的答案給予更進一步的激勵性評價。
二、提問策略
1.精心設(shè)計
一堂成功的課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在授課教師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上。授課教師提出的問題應(yīng)有利于少數(shù)民族學生獲得語言知識和發(fā)展語言技能。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shè)計課后練習已設(shè)置好的提問,而不是照搬原練習提問。
如:精聽《禮遇》
在春天溫暖的日子里,我很想帶媽媽到處走走。可媽媽天生暈車,坐一次車就像生了場大病,于是常拒絕出門。那個周末,我和媽媽商量帶她去動物園。動物園離家不遠,幾站路的樣子,媽媽說走著去,我不同意,幾站路對一個70歲的老人來說,太遠了??伤謭詻Q不坐車,我靈機一動說推著自行車帶她去,媽媽笑著同意了。我推出自行車,小心地將她抱到前面的橫梁上,抱她的時候,我心里一緊,媽媽竟然那么輕,在我身前就像個孩子。
在教學中采用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推進的遞進式提問,拓寬少數(shù)民族學生思路,抓住本課中心意圖。
如:課后練習中聽第一遍錄音,回答下列問題。
師:①媽媽為什么經(jīng)常拒絕出門?
生:媽媽坐車身體不舒服。\媽媽天生暈車。\媽媽身體不好,不能坐車。(答案不是唯一)
這里我們還可以再設(shè)置問題,
師:你們也暈車嗎?\人為什么會暈車?
少數(shù)民族學生大多來自南疆,到烏魯木齊上學基本坐火車或者長途客運車,條件好的坐飛機。對這個問題同學們感同身受,每個人通過各自的感受,從暈車原因、暈車癥狀到如何預(yù)防暈車,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這個環(huán)節(jié)不僅讓全體學生“張口”,還普及一定的醫(yī)學常識。
師:②媽媽多大年紀了?
生:70歲了。
這里我們還可以再設(shè)置問題。
師:家里有老人嗎?他們的身體怎么樣?
生:我的爺爺現(xiàn)在還能下地干活。\每次寒暑假回家,我的奶奶親自給我做飯,還不讓我?guī)兔?。\我的爺爺、奶奶身體不好,爺爺腰不好,奶奶眼鏡看不清東西,如果他們來烏魯木齊的話,我要帶他們看病,因為他們70多歲了聽不懂國家通用語,我是最好的翻譯……
師:新疆的長壽老人在哪里?今年多大了?他們長壽的秘訣是什么?
學生對此感興趣,可以說幾乎全體同學參與了,都在說各自家鄉(xiāng)的長壽老人的情況。
最后,教師總結(jié),在PPT中展示中國最長壽的老人,第一位是來自新疆的阿麗米罕·色依提(131歲),1886年出生,老人愛唱情歌愛孩子,一年四季喝冷水,老人心態(tài)和身體都比較好。唱情歌、逛巴扎,走親訪友講笑話。
師:③說話人抱媽媽上車時有什么反應(yīng)?為什么?
生:媽媽變小了,體重輕了。\有點擔心(害怕),媽媽老了\我長大了,媽媽老了……(以上是層次不同的學生的回答)
在教學中,筆者以親身經(jīng)歷述說被兩個女兒拉著過馬路的事,以此對學生進行孝道教育。就如本課的主人公那樣推著自行車帶媽媽到動物園那樣,如果真正懂得對父母奉行孝道,就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對其他親人、對老師付出愛心,對一切素不相識的人施以善行,對班級、學校、家庭做出貢獻,最后升華為對社會、祖國、民族的責任感。
2.把握難易度
在課堂上,教師提問前對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實際情況有充分的了解,把握好少數(shù)民族學生提問層次,使所提的問題既不能太簡單,又不能太深奧。對于基礎(chǔ)差的少數(shù)民族學生教師用“什么是”“哪里”“怎么樣”等關(guān)鍵詞進行知識(記憶)水平的提問,對于中等程度以上的學生教師用“為什么”“怎么理解”“什么原因”等關(guān)鍵詞進行領(lǐng)會水平的提問。教師把握好課堂提問的層次,有效設(shè)計問題,使叫答的少數(shù)民族學生感受到所提問題的難易適中,能激發(fā)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積極思維,讓學生在知識探究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例如:精聽《禮遇》中,
路上要經(jīng)過兩個十字路口,其中一個在鬧市區(qū)。推到路口時遇到紅燈,一個年輕交警走到我面前說:“這位女士,騎車不允許帶人,你不知道嗎?還在前面帶?!闭f完,他便低頭開罰單。媽媽愣了一下,抓著我的胳膊要下來,我趕忙扶穩(wěn)她,跟那個交警解釋說,我沒有騎,只是推著,我媽媽暈車,年紀大了,不能坐車,我想帶她去動物園看看……
交警愣了一下,這才看清我?guī)У氖俏焕先?。這時,媽媽責備我不該推著她出來,堅持要從車上下來。那個交警伸手攙住了媽媽,說:“大媽,對不起,是我沒有看清楚,城里只是不讓騎車帶人,您坐好?!比缓笏鋈唤o了我一個標準的敬禮,接著轉(zhuǎn)身打手勢,讓周圍的車輛停下,招手示意我通過。我推著媽媽緩緩地穿過那個寬闊的路口,周圍的車輛靜止,行人停步,只有我和媽媽在眾人的目光里驕傲前行。
那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受到這么高規(guī)格的禮遇。因為母親,一個萍水相逢的年輕交警舍得破例,舍得給我這樣高的尊敬。這禮遇,是媽媽送給我的。
師:④交警為什么批評說話人?
生:自行車前面不能坐人。\不能在馬路上騎自行車帶人。\十字路口不能騎自行車。
少數(shù)民族學生大都來自偏遠的農(nóng)村,去集市或逛巴扎的交通工具是摩托車、自行車、電動車,由于交通意識淡薄,這里可以借機進行交通法規(guī)教育。(課件鏈接交通法規(guī)教育動畫片)
⑤交警聽了說話人的解釋后是怎么做的?
師:首先請同學們流利地讀一遍這一段,找出核心詞。
生:轉(zhuǎn)身\打手勢\招手示意\車輛靜止\行人停步;
攙住\對不起\標準的敬禮\驕傲前行;
教師讓學生以肢體動作演繹交警執(zhí)法的過程。然后讓學生說一說交警不畏嚴寒酷暑,不懼狂風暴雨,只為守護一方出行平安的感人故事。(此環(huán)節(jié)學生可以查百度圖片,看圖說話,學生的參與率較高。)
師:⑥說話人覺得這次禮遇是誰給的?
生:媽媽給的。
在此處我們還可以再設(shè)置一個問題。(為什么說是媽媽給的?)
學生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大都談到了對父母的孝順,得到了別人的尊敬,值得學習。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授課教師穿插了孝道名言名句,讓學生不僅背會,更踐行。
(1)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献?/p>
(2)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此庶人之孝也?!缎⒔?jīng)》
(3)作為一個人,對父母要尊敬,對子女要慈愛,對窮親戚要慷慨,對一切人要有禮貌。——羅素
(4)家貧出孝子,國亂識忠臣?!睹t集》
3.酌情延長候答時間
教師提問后務(wù)必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思考時間的足夠與否,直接影響學生回答問題的質(zhì)量高低和教學效果的強弱。有研究表明提問后候答時間至少要等待5秒—7秒鐘,讓學生回答問題效果最佳,但并非對所有學生都適用,要針對不同的學生的特點,靈活把控時間。并不是等待時間越長越好,超過20秒會使學生有產(chǎn)生懈怠,時間越長,學生就會失去緊迫感,注意力隨之下降,從而失去答題的意義。
4.時時給予鼓勵性評價
國家通用語文字系列教材的內(nèi)容選取以實際生活為依據(jù),很多場景在生活中是經(jīng)??梢杂玫降?。如:《牛奶的記憶》:
①說話人小時候喝的牛奶是什么樣的?\②他為什么不到中午就餓了?\③中學時他們怎么知道牛奶來了?\④他們大學早上會有什么風景?\⑤“情侶牛奶”是什么樣子的?\⑦“妙士”牛奶的廣告詞是什么?\⑧他們認為初戀是什么感覺?\⑨“妙士”牛奶為什么會讓人心痛?教師“按部就班式”的提問,使教學內(nèi)容缺乏生氣。如果這個環(huán)節(jié)以5個—6個人組合討論,大家圍成一個圓圈,在討論中學生輪流加入,可以幫助學生從多視角理解問題,而不是用“正確”答案填充學生的頭腦。在談?wù)摻Y(jié)束時,每組選派代表總結(jié)這次討論中得出的若干結(jié)論,組員在旁邊可以更具體地闡述自己的看法,并解釋為什么這樣回答,再問其他組的組員,(例如你怎么看剛才熱汗古麗組的發(fā)言,你能用自己的話重復(fù)一遍嗎?你同意她的回答嗎?你在閱讀材料中找到哪些語句可以支持這種回答的正確性)?不要把學生的答案貼上對或錯的“標簽”,接受學生的任何答案。在學生發(fā)言過程中,教師要環(huán)視每個學生,對學生多表揚、多肯定、多鼓勵,讓每個學生真正感覺到老師的關(guān)注。適時說出一些鼓勵性的言辭。如:“太棒了!你的發(fā)音越來越標準了”“再試一試”“想一會兒”“看看課文的最后一段,你馬上就能找到解答問題的鑰匙了”等。通過以上鼓勵性語言,學生就會消除緊張心理樂于開口。
三、結(jié)語
課堂提問不僅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手段,更是師生間的一種交流方式。在國家通用語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shè)計、合理安排課堂提問,讓班里所有學生都能參與教學活動,以此提高國家通用語言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朱太安.語文教學中的課堂提問[J].河南教育,2004(9).
[2]趙玉榮.關(guān)于語文教學課堂提問的思考[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6(3).
[3]王曉麗.淺談?wù)Z文教學中課堂提問應(yīng)注意的問題[J].吉林教育科學,1998(12).
[4]陳敏.談?wù)Z文教學課堂提問原則[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03).
[5]孔維紅.從語文教學談?wù)n堂提問[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