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鶴
方言之間的區(qū)別是很大的。比如,廈門與福州之間只相隔一個莆田,約300公里,但兩地的人無法通過方言對話。從黑龍江到昆明都可以通用普通話,幾千公里距離也不是問題,但南方方言的區(qū)別卻大到了這樣的程度。
現(xiàn)代漢語被認為可以分成七大方言,各有各的分布通行地域,每種方言內部又可再行分區(qū)劃片,構成一副現(xiàn)代漢語方言地理的完整面貌。北方方言(又稱官話方言)分布在長江及湖南雪峰山一線以北以西的廣大地域,以及九江至鎮(zhèn)江一線的江南沿岸。其中的江淮官話分支通行于蘇、皖二省的江北地區(qū)及江南的九江至鎮(zhèn)江沿江地帶;西南官話分支通行于湖北(除東南角)、四川、貴州、云南四省及湘西、桂西北、陜南與河南南緣。
其他六種南方方言都分布在東南地區(qū):吳方言在蘇南(除鎮(zhèn)江以西)、上海、浙江地區(qū),湘方言在湖南湘資流域及廣西東北角,粵方言在廣東中部、西部和廣西東南,閩方言在福建(除閩西)、粵東南、海南和臺灣大部,贛方言在江西北、中部及湖南東緣,客方言在粵東北、贛南、閩西及川、桂、臺、湘部分地區(qū)。
自北而南的三次大移民形成了現(xiàn)代漢語方言的基本格局。首先是永嘉喪亂后的移民,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導致了北方邊疆五個少數民族的內徙,迫使中原漢人大量向南播遷。這次移民主要有兩條路線,一到江東,二到湖湘,高度集中于今南京一帶,使部分吳語區(qū)成為講官話方言的江淮官話區(qū)。
其次是唐代安史之亂的移民,移民比較集中的新居地主要是襄陽、江陵、武昌之間的湖北腹心地區(qū),湖南西北角,蘇皖二省南部以及江西的北部和中部。這次移民對南方方言地理格局的形成起到了關鍵作用,加速了北方方言對湖北方言的同化,奠定了這一地區(qū)西南官話的基礎,在江西北、中部,北方移民帶來的語言形成了今日贛語的主要基礎,一批人又在唐朝末年黃巢起義時再往南走,到了贛、閩、粵三省交界處,形成了客方言。這里比較封閉,因此客方言走上了獨立發(fā)展的道路。從中唐以后形成的藩鎮(zhèn)割據局面到五代十國的分裂狀態(tài),歷時達二百年,對方言地理的形成起了強化的作用。
第三是靖康之難以后的移民。這次移民的原因和西晉末年相同,由戰(zhàn)亂引起,南下的路線和方向也和第一、二次移民近似。這次移民最明顯的影響在杭州。杭州城里人講杭州官話,杭州鄉(xiāng)下講的又是另外一種話。這是因為靖康之亂后開封人將北方的方言帶了過來,一直保留到現(xiàn)在。
元代以后,由東到西的移民浪潮成為主要方向,包括從江西到湖南的移民和從福建到廣東、海南的移民。江西和福建在唐以后接受了大量移民,到唐末五代的時候已經人滿土滿,迫于經濟需求向其他地區(qū)移民。江西到湖南的移民使湘語發(fā)生質的變化,由近而遠帶上不同程度的贛語特征。福建移民則把莆仙方言和閩南方言傳播到海南島和廣東省東、西兩端的沿海地帶,并在珠江三角洲留下了一些閩方言島。
此外還有東部各省向四川和云貴地區(qū)的移民。元代末年,湖北地區(qū)發(fā)生紅巾軍起義,不少人避亂或隨紅巾軍入川;明初政府對四川進行移民,也以湖北籍人口為主;明末清初,四川遭受了二三十年大規(guī)模軍事行動的破壞,人口大減,清政府積極向四川移民,外省入川的移民以明代湖廣籍人為主,所以有“湖廣填四川”之說。今日四川方言是兩湖地區(qū)的西南官話向西遷移的結果。
元、明兩代及清初不斷向云南、貴州派去大量軍隊,實行屯田制度。據研究,包括隨軍家屬在內,四百年內,移入云貴地區(qū)的人口達百萬之數。在這些移民中明代從南京來的軍人,地位相對高,加上明太祖在軍屯之外還遷徙富民大姓到云南,使明后期的昆明地區(qū)在風俗習慣、方言、衣著方面都與下江地區(qū)十分相似。清代中期四川人口逐漸增加后,又有大批移民在政府鼓勵下來到云貴地區(qū),他們的籍貫主要分布于江西和湖南,其次是四川,總人數在二百五十萬左右。兩次移民使云貴地區(qū)的漢語方言被納入西南官話的體系中?,F(xiàn)在臺灣的許多青年跑到廈門來,會奇怪為什么廈門人人會講臺灣話。他們不知道閩南語是福建的移民帶到臺灣的。臺灣3/4的人講閩南語,分為泉州腔和漳州腔,另外客家話占了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