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為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今年3月至今,“三星堆上新”成為了熱門話題,神秘的破碎金面具、精美的青銅器、大量的象牙和絲織……新出土的500余件文物令考古界激動萬分——毫無疑問,這是繼良渚之后的又一重大發(fā)現(xiàn),通過此次發(fā)掘,數(shù)千年前輝煌燦爛的蜀地文明,得以重現(xiàn)世間。
文物無聲,但其蘊含的意志和歷史,卻如同滔滔江河,洶涌澎湃。在這場先古文明回歸現(xiàn)代視線的討論中,有人不禁嘆惋:盡管如今才見天日,但良渚與三星堆,無疑是幸運的。畢竟縱觀世界范圍,文物數(shù)不勝數(shù),但在歷經(jīng)歲月的洗禮和戰(zhàn)火硝煙、后人的愚昧貪婪和豪取強奪之后,最終能有多少保存到如今?又有多少,能夠回到其原本的歸屬?
以我國為例。從19世紀中后期開始,隨著內憂外患、局勢震蕩,全國各地盜掘和走私成風,外國勢力趁機大量購買,文物如潮水般涌出國門。與此同時,西人還借考察等名義滲透進到西北、西南地區(qū),卷走大量珍貴文物,損失最慘重的,是敦煌。而更為后世刻骨銘心的,是1860年,圓明園和紫禁城遭到近乎野蠻的劫掠和焚燒,無計其數(shù)的珍寶被搶奪一空;三天三夜的火光,在暗夜狂風里熊熊燃燒,帝國的余燼在半空飄散。
在亂世之中,這方國祚微弱的古老文明,猶如搖擺不定的油燈,即將熄滅于風雨飄搖。而掙扎于那個年代的大多人,顛簸流離且自顧不暇,對于先人的輝煌和榮耀,他們極少會回望,縱然回望,來處也盡惘然。所幸仍有極少部分有識之士,傾家蕩產(chǎn)收集文物,又四處輾轉躲藏,極盡艱難地維持著一絲希望。
文物流失同樣嚴重的,還有希臘、埃及、印度,以及部分中東、非洲和南美洲國家。近幾個世紀以來,在遭受了外族侵略和殖民后,這些國家的文物因得不到良好的保護而大量外流,一部分被私人收藏,一部分則被當做“全人類的共同財產(chǎn)”,公開展示在博物館中。
文化沒有國界,文物卻有祖國?,F(xiàn)代以來,文物流出方一直在努力,通過各種方式追索文物。希臘一位已故的文化部部長,曾如是寫道:“我希望帕特農神廟的文物能在我生前回歸;如果是在我死后,我一定復活?!甭務邿o不動容。如今,帕特農神廟的雕塑依舊屹立于大英博物館,它們的存在,是一個文明古國最后的尊嚴。
2016年,在中德博物館的論壇上,中國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發(fā)表演講,他表示,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萬多件外國文物,每一件的來歷,都清清白白。
文物的損毀和流失是切膚之痛,而來自后人的無知和傲慢,更觸目驚心。時至今日,我國的盜墓案件依然居高不下,超過20萬座古墓被盜墓者捷足先登,珍寶文物被走私販賣;前些年大火的鑒寶類節(jié)目,上演了無數(shù)人心態(tài)和命運的大起大落;去年夏天,湖南高考文科第四名的女孩鐘芳蓉,因選擇冷門的考古系,遭到網(wǎng)友的質疑和嘲笑;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稱,最討厭的游客,是上來就問“值多少錢”。
2017年12月,在央視推出的《國家寶藏》中,多家博物館與具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聯(lián)手,以“國寶守護人”的形象,講解了多件文物的前世今生,昔日的繁華鼎盛、兵荒馬亂,俱呈現(xiàn)在舞臺的方寸之間。節(jié)目一經(jīng)播放,引發(fā)反響熱烈,收視率奇高。2019年4月,亞平寧半島,一架載有796件中國文物的航班起飛,投入地中海的茫茫夜空。半個月后的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一場來自意大利返還的中國文物展正式舉行,展覽的主題,名為“歸來”。
此時,《國家寶藏第二季》播出結束不久,觀眾因此熱愛上文物和考古,在展覽上,許多人眼眶含淚。玻璃柜中的文物,靜靜與世人對視,顯得鎮(zhèn)定而從容。殊不知,在歸還的背后,又有著怎樣的驚濤駭浪。
“那是一條回家的路?!币欢酥敢覀儊頃r的方向,一端點亮后世的文明。穿過幽暗歲月后,彼此終于相連。
證明他們曾經(jīng)來過,后人才會記住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