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華
《文學如何教育:人文視野下的文學教育》
作者:陳平原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4月
說到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陳平原先生是一個繞過不去的人物。作為現(xiàn)代文學研究奠基人王瑤先生的嫡傳弟子,他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方面的研究可謂首屈一指。他的新作《文學如何教育》出版,系統(tǒng)展現(xiàn)了作者近30年對文學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最前沿的思考。在這本書里,作者對于“文學”的含義進行了“回歸本源”的追溯,力圖體現(xiàn)“文學”本來的面貌和新時代應該承載的功能。
文學,曾經就是“教育”的意思。建安八年,曹操下《修學令》,令“郡國各修文學”,具體來說,就是要設校官,選才俊,認真培育,以使得社會風氣改良,“而有益于天下”。在國外,文學也曾指廣義的文化教育,而不是令人熟悉的Literature(文獻)。從這個角度來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文學在人文社會科學里占據(jù)了半壁江山,所謂文史哲不分家,這都屬于“大文學”的范疇。
進入了現(xiàn)代社會后,合理化和專業(yè)性成為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文學”變成了一個學科,隨之成為一個有明顯界限的專業(yè)領域。文學的“領地”也越來越小,以至于很大一部分人,中學畢業(yè)后就不再親近文學了,升學、就業(yè)、買房、孩子教育等種種壓力使得大家缺乏獨立閱讀、深入思考、自由表達的能力與興趣……對于這樣的現(xiàn)象,陳平原的評價是公允的。他認為,這并不取決于個別文人學者的審美趣味,而是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決定的。文學依舊有其獨立價值,但其重要性明顯下降。若以大學為例,文學作為眾多專業(yè)中的一類,已經有即將“泯然眾人”的危機。
怎么辦?陳平原作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學術大咖”,顯然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雖然文學作為“專業(yè)”的魅力正日漸消退,但是作為“修養(yǎng)”的重要性卻迅速上升,而文學教育正是培養(yǎng)現(xiàn)代人溫情、詩意與想象力的關鍵一環(huán)。他還提出,作為人文方面的學者,要能夠理直氣壯且恰如其分地說出人文學的優(yōu)勢和貢獻。同樣,作為愛好文學的人,也可以自豪地認為文學素養(yǎng)是成為一個“高質量的人”的關鍵。
在這方面,既有理性的認識,也有直觀的感受。一般認為,人在20歲的時候,如果不曾熱愛詩歌,那么某種程度上來說,他的青春波瀾不驚,人生是有缺憾的。如果一個人30歲仍然喜歡詩歌,那才是真正的熱愛。那么,對于那些30歲之后就不再寫詩,甚至不再碰詩的人來說,是否就意味著詩歌教育的失敗呢?作者認為,只要詩歌在一個人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體驗了凝練精微的語言魅力,提升了審美的格調和趣味,這就夠了,這就是文學的力量。
當然作者對文學的教育方式也不乏反思。他認為,經過幾代學者的長期積累,關于中國文學史的想象與敘述,已形成一個龐大的家族,要把相關知識有條不紊地傳授給學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嚴格按照教學大綱,同時依照現(xiàn)在的學時安排,教師只能蜻蜓點水,學生也只好以閱讀教材為主,對于經典的文學作品缺少真正的品讀,故常識豐富、趣味欠佳。對此,教師與學生都需要做適當調整,兼顧“周全”與“精深”。畢竟,文學不是技術,更多的是一種情懷。
(編輯 邢多多1048572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