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獨具魅力的故絳農耕文化

2021-06-20 14:32張志善
文史月刊 2021年2期
關鍵詞:農耕遺址文化

張志善

絳縣,俗稱“故絳”。據《左傳》載,系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xiàn)“縣”的地方,故有“天下第一縣”之稱。這里是華夏農耕文化的起源、發(fā)展之地。

絳縣地處晉南的黃土高原,屬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溫暖干燥多風;夏季高溫,日照充足;秋季涼爽,雨量充沛;冬季寒冷,雨量稀小。同時土質疏松,適宜耕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再加上先輩們堅忍不拔的勞作,使這里成了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并由此衍生出了厚重的農耕歷史文化,形成了先民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絳縣橫嶺關一角

兩處考古發(fā)掘地詮釋故絳農耕文化的久遠源頭

農耕文化是人們在長期農業(yè)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風俗文化,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之一,也是對人類影響最大的文化之一。

絳縣的農耕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

20世紀50年代,絳縣周家莊遺址被發(fā)現(xiàn)。自2004年中國國家博物館田野研究中心組織進行第一次考古發(fā)掘始,此后2007年秋、2008年春、2008年秋、2011年3月、2012年與2013年春季,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田野考古研究中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運城市文物保護研究所組成的聯(lián)合考古隊對周家莊遺址多次進行發(fā)掘。該遺址位于絳縣橫水鎮(zhèn)周家莊村東,遺址里有一條長1000余米的深溝,在溝壁斷崖上遍布許多灰坑。遺址面積約為500平方米。遺址文化層厚約3米,有繩紋灰陶片及彩陶片;采集標本有石鏟、石斧、石鏃、石鐮、骨針等文物。眾殘片口沿觀察有鬲、盆缽、小口罐等。專家稱,周家莊遺址是一處仰韶、龍山時期的大型環(huán)壕聚落。1962年,周家莊遺址被山西省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出土的石鏟、石斧、石鏃、石鐮、骨針、鬲、盆缽、小口罐等文物正是故絳先民最早使用的勞動工具和生活用具,是故絳先民最原始、最樸實、最率真的農耕文化生活化的體現(xiàn)。

絳縣周家莊遺址

絳縣西吳壁遺址出土的部分文物

無獨有偶。2018年3月起,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運城市文物保護研究所聯(lián)合組隊,在絳縣西吳壁遺址開展了正式的考古發(fā)掘工作,至2019年11月,發(fā)掘出龍山、二里頭、二里崗及周、秦、漢、宋等時期的大量遺存,其中以二里頭與二里崗文化時期的冶銅遺存最豐富和最具特色。該遺跡包括房址、灰坑、灰溝、木炭窯等。一座地穴式房址地面上出土了很多銅煉渣、殘爐壁等,與冶銅活動存在直接關系。一座大型近橢圓形直壁坑內存在多層自南向北的傾斜堆積,其中包含大量銅礦石、殘爐壁、銅煉渣、木炭,還有鼓風管,以及石錘、石砧等與冶銅相關的遺物。此坑旁邊有一座規(guī)整的地穴式小型房址,其北壁有一經過燒烤的圓錐形壁龕,或許與某種祭祀活動有關。距這組遺跡不遠處發(fā)現(xiàn)一組木炭窯,窯中部為一座地穴式操作間,三座近圓形木炭窯室分別位于操作間的北、西、南部,東部為出入通道。這些跡象表明附近曾存在冶銅作坊,使用木炭煉銅。已確認兩座殘存底部的冶銅爐,在其中一座冶銅爐下發(fā)現(xiàn)了埋有人骨的奠基坑,應與鑄爐煉銅的祭祀儀式相關。兩座冶銅爐之間有很大一片活動硬面,串聯(lián)起多個與冶銅相關的遺跡。在遺址中南部發(fā)現(xiàn)一處窖穴集中分布區(qū),在不足170平方米的范圍內發(fā)掘出十余個二里崗文化時期的袋形窖穴,可能是當時倉儲區(qū)之所在。該區(qū)域還發(fā)現(xiàn)一座深逾15米的水井,井壁上可見排列整齊的腳窩。陶器主要有鼓腹罐、深腹罐、鬲、贏、蛋形甕、斂口甕等;二里崗文化時期主要有鬲、贏、大口尊、盆、深腹罐、豆、簋、蛋形甕等。兩個時期的考古學文化面貌分別屬于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與二里崗文化東下馮類型。二里頭和二里崗時期的石器主要有錘、杵、砧等,其中一些沾染銅銹,多屬敲砸礦石或爐渣用的冶銅工具。兩個時期皆出土了少量殘斷的陶、石范,所鑄應為一些小型工具。該遺址榮膺“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fā)現(xiàn)”,這一發(fā)掘首次在中原地區(qū)揭示出已知時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專業(yè)化水平最高的夏商冶銅遺址,彌補了從銅礦開采到集中鑄造之間所缺失的冶煉環(huán)節(jié),填補了中國冶金考古的一個重要空白,也詮釋了故絳農耕文化跌宕起伏的發(fā)展演變過程。

大量權威遺址遺存印證故絳農耕文化的豐富內涵

在絳縣,可以印證故絳農耕文化的遺址遺存不勝枚舉,比比皆是。

堯王故里。絳縣堯寓村是堯王故里。傳說遠古時期的堯王曾帶領大部落長期在此生產、生活。堯寓村收集珍存的能夠反映和佐證帝堯故里的古石碑、古石匾五塊,古灰坑、古陶簾、灰層等遺址多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近年來在堯寓村發(fā)現(xiàn)的1650多年以前的“唐堯寓處”石碑。該碑半圓頂,碑高92厘米,寬47厘米,碑陽以斜錐陰刻“唐堯寓處”四個楷體字,上款豎刻:大晉永和二年孟春創(chuàng)立。下款補刻:大清康熙五十四年重刊。此碑為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有關帝堯史跡的重要碑石。另外,堯的足跡遍及全縣,有初建都時的“堯都村”、堯巡視時住過的“宿堯村”、堯王領兵打仗停過的“堯寺頭村”等。所以,堯寓村榮獲第五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稱號;“堯王故里傳說”“堯的祭祀”“堯香名茶制作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堯的傳說”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舜耕歷山遺址

在堯寓村,還出土有石鋤、石鏟、石斧、石刀、陶碗、砂陶等完整器物100余件,流傳有數十個堯王的民間傳說,包括當時的生產工具、生產方式、畜牧馴養(yǎng)以及經濟制度等。可以說,這些由堯帶領先民創(chuàng)造的農耕文化的遺跡,是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而形成的一種人文精神,并由此而浸潤到農耕文化之中,從而成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迄今,堯時期膾炙人口的《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仍在故絳大地流傳。

舜耕歷山。舜耕歷山源自舜王坪,舜王坪原系絳縣、垣曲、沁水三縣界山,隨著20世紀80年代西閆鎮(zhèn)劃歸翼城,絳縣雖失去“界山”角色,但與歷山是咫尺之遙,從本縣磨里峪即可直達。舜王坪為歷山之巔,海拔2358米,是中條山的最高峰,也是晉南海拔最高點,峰頂有總面積為5400余畝的天然草地,是華北地區(qū)最大的可觀賞性亞高山草甸?!睹献印份d:“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耕于歷山……”舜王坪傳為舜當年躬耕之地,故名舜王坪。相傳,舜把石頭撿出,拔荊棘而造成平地,用兩頭大象耕地,舜不打象,只敲筐籮,象耕地深細,莊稼長勢旺盛,地中長出草,群鳥飛來,用嘴銜去雜草,這就是“象耕田鳥耘草”。舜種的莊稼長勢好,收獲豐盈,周圍群眾都趕來向舜求教學習。同時舜是一個充滿智慧的人,躬耕歷山,為了遮風避雨,拒害狼蟲,他發(fā)明了用土石壘墻,用樹枝茅草泥巴蓋頂的造屋技術,加之舜能干善良,生活勤儉,待人和氣,名聲越傳越遠,這樣就有了后來“堯王訪賢”的傳說。

鳳崗疊翠。鳳崗疊翠因后稷之母姜嫄圣母而名。姜嫄,姜姓,名螈,帝嚳元妃,周族始祖后稷之母?!对姟ご笱拧ど瘛份d:“厥初生民,時維姜嫄?!庇謸妒酚洝ぶ鼙炯o》載,姜嫄為帝嚳元妃,在荒野踐巨人跡,身動而有孕,遂生后稷。傳說姜嫄的娘家在絳縣柳莊村。有一次姜螈外出,踩到了巨人的足跡,回來后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懷孕,過了一段時間肚子越來越大,心里感到奇怪,通過卜筮,又向神祈求,最終孩子生了下來。她認為這孩子是不祥之物,便把他扔到了巷子里,牛羊都躲開孩子不踩。于是,她又將這個孩子丟進中條山冷口峪一帶,卻被一只剛生下虎仔的老虎哺乳長大。后來人們便將大老虎哺乳的地方叫作“大虎峪”,把小老虎出現(xiàn)的地方叫“小虎峪”,一直到現(xiàn)在,依然沒變。姜嫄去世后,人們便將其葬在冷口峪的鳳崗上,其墓地、廟宇至今仍在,祭祀不斷?!傍P崗疊翠”成為絳縣“十大景”之一,錄入明清《絳縣志》。

繹縣煙莊村“鳳崗疊翠”

繹縣南柳村20世紀60年代平田整地場景

后來,姜嫄給兒子起名為“棄”,意思是兒子被拋棄過。棄長大后,氏族推選他當了首領。他起早貪黑,帶著氏族里的人們春種秋收,干各種農活,比起那些一味靠打獵和采集野果的氏族就安定、富裕多了。當時擔任部落聯(lián)盟大首領的堯聽說棄精明強干,擅長于農業(yè)生產,就讓他掌管全聯(lián)盟的農業(yè)生產,官名叫“后稷”,人們習慣地稱棄為“后稷”。后稷教民稼穡,創(chuàng)建了光輝燦爛的農耕文化,舜帝表彰了他的功德,《史記》《詩經》都詳細記載和頌揚了他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

這一由堯、舜、稷傳承發(fā)展的農耕文化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主干成分,其主要內涵,有學者概括為“應時、取宜、守則、和諧”八個字。同時,也蘊含了敢為人先、百折不撓、厚德載物、為民造福的精神。數千年來,這一農耕文化浸入到故絳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衍生的節(jié)奏與智慧充滿著一種自然的審美。

薪火相傳的故絳農耕文化光前裕后

故絳先民,從茫茫歷史中迤邐起身,一路搖曳,砥礪前行,走進農耕文明,不僅留下了諸多吉光片羽的人類文明歷史遺存,而且譜寫出輝煌燦爛的農耕文化篇章,薪火相傳,綿延不絕,歷久彌新。

史載,西周初年,周成王剪桐封弟叔虞于唐地。叔虞為侯后,改唐為晉,勵精圖治,發(fā)展農耕,域內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周成王十一年(前1032年),唐叔虞到絳地田間視察,欣見麥田異莖同穗者甚多,覺得河清社鳴,天降祥瑞,乃“瑞麥”也,遂挑選一株長有九穗的麥禾獻給周成王。周成王命叔虞將瑞麥送往東土饋贈周公旦,寫作《饋禾》吟誦;周公旦接受賜禾后,贊美周成王之命,以《嘉禾》頌之。絳地因長有“瑞麥”、盛產糧食而譽滿天下。在絳縣古縣衙大堂東墻上,嵌有一通《絳縣瑞麥圖》石刻,記載“唐叔虞呈獻瑞麥”的事跡,世代相傳,感人至深。

與“瑞麥”媲美的還有被評為2005年“全國七大考古成果”之一、又喜獲全國田野考古一等獎的絳縣橫北村發(fā)掘的西周傭國墓群中發(fā)現(xiàn)的棺罩即“荒帷”,富麗堂皇,千年難得?;尼D案中的鳳鳥造型,與常見于西周中期青銅器上的鳳鳥紋飾風格相同。北壁的畫面圖案保存較完整,每組圖案中間是一個大鳳鳥紋的側面昂首形象,翅上揚,兩腿與利爪健碩有力,尾部下卷,氣勢磅礴。大鳳鳥前后分別是上下排列的多只小鳳鳥。專家稱:這是中國考古發(fā)現(xiàn)的西周時期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遺跡。荒帷的出土為兩周宗法禮制制度和農耕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在數千年農耕文明的滋養(yǎng)孕育下,絳縣自古農業(yè)發(fā)達,物產豐饒富足,也造就和賦予了故絳兒女勤勞質樸、耕讀傳家的優(yōu)良品質。無論是“舊晉都”在絳縣的84年,還是“絳侯封邑”的西漢時期,晉文公、周勃等當政者鼓勵農耕、修治道路、便利通商、減免賦稅、發(fā)展生產、繁榮經濟的舉措都賦予故絳農耕文化以厚重的內涵,注入強勁的活力。

新中國成立后,絳縣農耕文化日新月異,方興未艾。20世紀50年代,絳縣涌現(xiàn)出山西省“棉花八仙”,其中之一的姚文章時任絳縣南樊鄉(xiāng)郇王村村長、高級社主任,從1952年起多次被評為省、地、縣勞動模范。1953年鋪沙種棉400畝,平均畝產276斤,比不鋪沙的增產2倍,創(chuàng)造了鋪沙種棉早熟高產的經驗。20世紀60年代,絳縣南柳大隊又以學習毛著、引渠建庫、閘溝造田、保持水土、興修水利的艱苦奮斗事跡而聞名全國。當年,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媒體曾給予報道。1966年秋天,華北區(qū)還在絳縣開了現(xiàn)場會,聲勢浩大,影響深遠。這一時期,全縣主要糧食作物就基本實現(xiàn)了優(yōu)種化。特別是玉米單交種和雙交種的制種已成為全省重點繁殖示范縣,全國“兩雜”制種現(xiàn)場會于1965年在絳縣大交召開。21世紀初,絳縣縣委、縣政府以中國農科院、中科院西安分院現(xiàn)代科學技術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實施調整品種結構、引進前沿技術、發(fā)展農產品加工業(yè)等戰(zhàn)略,先后興建高效農業(yè)中心園區(qū)1個,高效農業(yè)先導區(qū)10個,引進新品種、新成果、新技術380項,示范面積22600畝,每年新增農業(yè)產值17200萬元,實現(xiàn)利稅5160萬元,2001年,絳縣榮膺“全國先進科技示范縣”稱號。

絳縣史村高標準設施櫻桃產業(yè)基地

絳縣沸泉村千畝連翹產業(yè)示范區(qū)

近年來,絳縣縣委、縣政府以建設十大現(xiàn)代農業(yè)示范園區(qū)為引領,按照“擴規(guī)、提質、強管、增效、創(chuàng)牌”的要求,加強以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為內容的“三品一標”基地建設,推動綠色防控技術應用,發(fā)揮特色產業(yè)優(yōu)勢,促進小農戶和現(xiàn)代農業(yè)發(fā)展有機銜接,帶動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山楂、大櫻桃和中藥材生產突飛猛進。山楂是絳縣傳統(tǒng)名牌產業(yè),1987年被農業(yè)部確定為全國7大山楂基地縣之一,目前有12萬畝地標認證,1萬畝綠色食品認證,遍布全縣10個鄉(xiāng)鎮(zhèn),山楂制品有6大系列150余個品種,銷往全國各地及美國、日本和東南亞各國。大櫻桃,絳縣自2000年開始在中國農科院的指導下啟動這一產業(yè),迄今全縣發(fā)展大櫻桃5萬畝,總產量7千萬公斤,年產值達8億多元,擁有史村、東錄、范璧等10個大櫻桃專業(yè)種植村,成為華北最大的櫻桃種植基地,被譽為“櫻桃之鄉(xiāng)”??h里已連續(xù)舉辦3屆大櫻桃文化節(jié),反響熱烈。絳縣中藥材生產勢頭迅猛,全縣各類中藥材種植達4萬余畝,由制藥、批發(fā)、進出口、零售一體化的企業(yè)牽頭,形成產學研緊密結合、高標準、多品種、上規(guī)模的中藥材產業(yè)化、規(guī)范化基地,滾動發(fā)展,極富活力。絳縣山楂、絳縣大櫻桃、絳縣黃芩、絳縣連翹和絳縣柴胡分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2020年12月7日,絳縣榮獲農業(yè)農村部等7部委“中國特色農產品優(yōu)勢區(qū)”榮譽。

為了直觀地展現(xiàn)農耕過程,深刻地體現(xiàn)勞動人民勤勞樸實、艱苦奮斗的精神,絳縣依托水豐林密、山色秀美及10處國保單位的優(yōu)勢,正在多方位、全鏈條積極推進紫家峪、陳村峪、里冊峪等六大峪口,文廟、東華山、紫云寺等八大景區(qū)和柳泉農業(yè)示范園、新莊草莓示范園、橫嶺關藍莓采摘園、郝家窯休閑觀光養(yǎng)生園等十大農業(yè)園區(qū)相互配套、相互依托、相互融合,打造出具有絳縣特色的全域旅游,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文旅融合新路,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觀光,促進農耕文化與旅游產品的結合,讓游客們不僅能把農耕文化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還能捧在手里。

源起于故絳大地的農耕文化已成為我國農耕文明起源、發(fā)展的文化符號,在繼往開來的持續(xù)傳承中,必然生發(fā)出一種流景映輝的耀眼光芒。

絳縣,一方承載華夏農耕文化的文明圣地。

猜你喜歡
農耕遺址文化
大河村遺址仰韶文化房基保護加固修復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黑水城遺址出土F20:W63a文書研究
元上都遺址出土石刻的保護與研究
農耕感懷
農耕園里收獲多
尋找絲綢之路遺址
誰遠誰近?
老圃作品
老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