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續(xù)友
蹴鞠是中國古代的一項足球運動,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筑球”“踢圓”等?!磅怼奔从媚_踢,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作為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其流傳了2300多年,對現(xiàn)代足球的產生具有重要的影響。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這面蹴鞠紋青銅鏡背面刻畫了男女四人共同踢球的場景:左側一個高髻女子正在踢球,球被顛在她的腳尖之上,右側一個頭戴幞頭男子仿佛正在防守,另有兩人在旁觀看,場景十分生動。
據(jù)《戰(zhàn)國策》和《史記》記載,早在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都城臨淄就十分流行蹴鞠。到了漢唐,這項運動開始興盛起來,這在史書以及唐詩等文學作品中都有大量記載。到了宋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市民階層的擴大,蹴鞠運動得到了極大發(fā)展。
這時的鞠球制作工藝大大提高。早期的鞠球以皮為之,里面填充毛發(fā),至晚唐球殼已由原來的2張皮發(fā)展成6張或8張尖皮縫合而成。宋代在此基礎上,球的制作工藝更加復雜,由10張或12張牛皮縫制而成,“密砌縫成”“不露線角”,質量高的球要求重量“正重十二兩”,形狀要“十分圓”。
由于制作工藝的極大提高,使球更容易操控,宋代的蹴鞠向雜耍方向發(fā)展,觀賞性更強。當時取消了對抗激烈的雙球門踢法,多用單球門或無球門的白打踢法,更注重踢出花樣,用頭、肩、背、胸、膝、腿、腳部位踢出成套技法,使“球終日不墜”。
宋代蹴鞠運動踢法多樣,觀賞性強,流行范圍較前代更廣。上自皇帝百官,下至市民百姓,無論男女老少,都以蹴鞠為樂。隨著蹴鞠的普及,當時還出現(xiàn)了專門的踢球組織——球社,如史書記載的“齊云社”“圓社”等,球社有嚴格的社規(guī),教授專門的踢球技藝及道德規(guī)范。城市中還有蹴鞠愛好者專門的運動場所,一些大的宴會以及店鋪促銷等經常會有蹴鞠表演助興。清代中葉以后,隨著西方現(xiàn)代足球的傳入,中國傳統(tǒng)的蹴鞠活動基本上被歐洲的現(xiàn)代足球所取代,踢毽子作為“蹴鞠之遺事”(宋高承《事物紀原》),而得以繼承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