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玲瓏束腰間

2021-06-20 15:02:23張瀅
理財·收藏版 2021年4期
關(guān)鍵詞:玉質(zhì)玉帶紋飾

張瀅

中國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的國家,中國人自古尚玉、琢玉、藏玉。從原始社會出現(xiàn)到清代,玉器受到各時期宗教信仰、禮儀制度、社會生活、使用風(fēng)尚、審美觀念等多方面影響,經(jīng)久不衰,形成獨特的玉文化。

佩飾玉是隨身佩戴之物,是具藝術(shù)價值的玉器門類。佩飾玉品類較多,其中玉帶飾作為服飾上腰部裝飾,功能性、觀賞性兼具,由可穿系的帶子與帶鉤、帶扣、帶板等組合使用,出現(xiàn)時間較早、演變有序、制作精美,使用數(shù)量和制作精美程度體現(xiàn)了身份尊卑與階級地位,是佩飾玉的重要品類。

河南博物院藏玉器品類齊全,玉帶飾藏品較豐富,本文在梳理我國玉帶飾發(fā)展脈絡(luò)的基礎(chǔ)上,選擇明清時期精美者述析。

玉帶飾概述

古代先民重視腰間束具,發(fā)明了帶裝飾的腰帶,最早的束腰方式是結(jié)繩系帶,漢晉之際逐漸出現(xiàn)了革帶和絲綢制成的腰帶,也稱為鞓,經(jīng)發(fā)展演變,逐漸近似今天的腰帶。腰帶和帶飾不僅具有實用功能,更具有禮儀性質(zhì),能明尊卑、別上下。帶飾從材質(zhì)上分為金、銀、銅、玉、石等,尤以玉飾最受到重視,出土和傳世數(shù)量眾多。玉帶飾大略分為三種:帶鉤,最早系帶用,后逐漸被帶扣取代。帶扣,用來扣合帶子兩端。玉帶,分三部分,一是帶銙,又稱為帶板,是穿綴在帶上的玉片飾物,有長方形、正方形、桃形;二是帶有環(huán)的帶穿,又稱提攜;三是穿綴在帶子兩端的尾。

1.玉帶鉤

帶鉤相當(dāng)于今天的皮帶扣,結(jié)構(gòu)有鉤頭、鉤體、鉤紐三部分,鉤首用于連接,鉤紐起到固定作用,側(cè)視形制為“S”形,質(zhì)地有金、銀、銅、鐵、玉、石、骨等。玉帶鉤不僅造型優(yōu)美,而且因材質(zhì)溫潤更為人喜愛。

根據(jù)科學(xué)考古發(fā)掘,最早的帶鉤發(fā)現(xiàn)于4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在浙江余杭地區(qū)反山、瑤山、桐鄉(xiāng)出土數(shù)枚玉帶鉤,形制都為一端有一橫穿圓孔,另一端有彎鉤狀扁方孔,可以說是帶鉤的雛形。良渚文化玉帶鉤出現(xiàn)以后,并沒有在更大范圍使用,中原地區(qū)仍使用結(jié)繩系帶并隨身攜帶類似錐子的觹解開帶子。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帶鉤普遍使用,中原、關(guān)中、兩湖、嶺南、西南、北方、華東地區(qū)均有發(fā)現(xiàn),中心范圍在中原和關(guān)中地區(qū)。這一時期帶鉤大中小型均有,形制有水禽、獸面、琵琶、曲棒、長牌、異形等,鉤頭常雕獸頭、龍頭、馬頭、牛頭、鴨頭。受青銅文化及錯金銀、鑲嵌工藝影響,玉帶鉤實用工藝不斷突破,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戰(zhàn)國晚期鎏金嵌玉銀帶鉤,白銀制成,通體鎏金,鉤身正面鑲嵌白玉玦3枚,紋飾繁縟,雍容華貴,為上層階級使用(圖1)。

秦漢時期是帶鉤普及期,玉帶鉤都由整塊玉料雕刻而成,小到1.1厘米,大到20厘米的均有,完成了定型,多素面無紋飾,其中紋飾雕刻精美者,既有琵琶形、曲棒形、獸面形,也有個別異形,是玉帶鉤中的精品。

西晉時期帶鉤已較少見,東晉以后更少,實用功能逐漸被帶扣所取代,至唐宋金元是玉帶鉤的衰落期。明代是玉帶鉤復(fù)興期,仿古制作興起,用料材質(zhì)和雕刻工藝都趨于精美,紋飾繁復(fù),造型豐富。到清代玉帶鉤選料講究、做工拋光細(xì)巧,紋飾除了龍、螭等傳統(tǒng)紋飾,較多使用有吉祥寓意的靈芝、蝙蝠、魚、磬、馬、猴等紋飾組合,實用功能減弱,已作為上層階級的玩賞之物。

2.玉帶扣

帶扣最早在春秋時期已產(chǎn)生,兩晉時期逐漸定型并普及。結(jié)構(gòu)有扣舌和扣環(huán)兩部分,由兩件或三件玉片雕琢套合而成。扣舌套在扣環(huán)內(nèi),有的可靈活轉(zhuǎn)動,有的則固定。從考古資料看,北方的帶扣最早用于服飾,中原地區(qū)的帶扣先用于馬具,后用于服飾,兩晉時期帶扣定型并逐漸形成一套使用制度。唐代用玉尊卑有序,不同材質(zhì)、規(guī)格為不同階級使用。據(jù)《新唐書·輿服志》記載,帶扣佩戴三品以上服用金玉,以下分金銀、瑜石、銅鐵,銅鐵為外放官員和庶人所用,在所用玉色上,天子白玉,太子瑜玉,王山玄玉,自公以下皆用水蒼玉。宋元時期,帶扣多為方形,也有橢圓形,背面有橋形穿或圓形紐,扣面浮雕或鏤雕圖案,紋飾多變。龍和螭紋飾是常使用的圖案,也常有鳳、雙獅以及花鳥魚蟲等紋飾,極富人生情趣。明代玉帶扣紋飾情趣減少,帶有福壽多福的吉祥寓意內(nèi)容大為增加,一直延續(xù)到清代。

3.玉帶

玉帶是由碟躞帶發(fā)展而來。碟躞帶最早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使用的革帶,中原地區(qū)先秦時期絲質(zhì)帶子不適合懸掛重物,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民族不斷碰撞交流,革帶傳入中原。碟躞帶一開始素面無花紋和裝飾,后北方民族多裝飾銅牌飾,中原地區(qū)隋代開始出現(xiàn)綴玉的碟躞帶,在革帶上穿綴玉板,也稱為帶銙,包括帶鉤環(huán)的提攜,用來懸掛佩飾器物。

唐代玉帶被指定為官服專用,與國家禮儀制度結(jié)合,形成了嚴(yán)格的玉帶使用制度,是朝廷用玉的重要品類?!短茖嶄洝酚涊d“高祖始定腰帶之制,自天子以至諸侯、王、公、卿、相,三品以上需用玉帶”,并且對玉帶板數(shù)量和紋飾使用做了明確規(guī)定?!缎绿茣ぽ浄啤穭t詳細(xì)記錄了官品等級對應(yīng)的玉帶飾數(shù)量。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7副玉帶,計數(shù)15塊或16塊,剔地隱起花卉、獅紋和伎樂人物紋,生動傳神(圖2)。這一時期出土玉帶較少,多呈正方形和長方形,是反映朝廷用玉的珍貴資料。

宋代流行金飾,因而玉帶并不多,但隨著寫實圖案增多,玉帶的紋飾更加豐富。明代重視古制,更有一套完整的輿服制度,帝后、嬪妃、太子、王公、侯伯、一品官員都使用玉帶,因此出土數(shù)量最多。明初親王用玉帶一周綴滿玉帶板、提攜和尾23塊或35塊,明代中晚期基本定型20塊,形制有正方形、長方形、桃形和弧角長方形尾。

清代,統(tǒng)治者根據(jù)自己民族的傳統(tǒng)廢除了官方使用玉帶的制度,玉帶禮儀功能消失,僅作為佩飾裝飾。

玉帶飾賞析

1.玉帶鉤

明代白玉雕龍紋帶鉤(圖3)

明代流行龍首鉤,鉤體常雕刻蟠螭,又被稱為“蒼龍教子紋玉帶鉤”。此鉤長8.4厘米,玉質(zhì)剔透,鉤首龍頭短微昂,嘴橫平張開,龍角貼于腦后,鉤體浮雕一蟠螭,螭頭與鉤頭相對,螭身雕有云紋。背面雕有橢圓形紐。

明代青玉鏤雕梅鳳紋帶鉤(圖4)

鉤長8.3厘米,鉤首為龍首,頭短而寬,龍頸較窄,鉤體巧妙借助玉沁色,浮雕一棵梅花樹,枝干遒勁,花朵錯落。背面雕有梅花形紐。明代玉帶鉤造型多樣,鉤身上的紋飾除了雕刻蟠螭外,還鏤雕瑞草、靈芝、牡丹、梅花等。

清代青玉靈芝形帶鉤(圖5)

鉤長7.5厘米,玉色青白,微帶紅暈,玉質(zhì)潤澤。鉤首為靈芝狀,鉤身呈彎曲的棒形,錯落雕滿靈芝,頸部及側(cè)面雕曲形紋,背面為雕靈芝紋的橢圓形鉤紐。帶鉤雕刻刀法細(xì)膩,整體造型像玉如意,象征事事平安,百事順?biāo)?。靈芝是傳說中的仙草,食之可長生不老,寓意長壽多福。

清代瑪瑙雕龍紋帶鉤(圖6)

鉤長8.5厘米,采用瑪瑙制成,給人以剔透玲瓏之感。鉤首為龍首,兩眼微凸,鼻子揚起,龍角伸至腦后,皺起的刻紋代表腮部及耳朵。鉤身呈琵琶式,鉤身浮雕一螭,頭昂向左上方,尾巴卷起。背面雕一橢圓形紐。清代帶鉤在材質(zhì)運用上更多樣。

清代青玉琵琶式帶鉤(圖7)

鉤長8.3厘米。鉤首為蛇首,兩眼微凸,嘴部微張。鉤身琵琶形,正面雕六瓣花紋,花紋四周裝飾回紋。背面有一圓紐。此類帶鉤呈扁平狀,正面刻花紋,也是清代帶鉤中較常見的。

清代水晶雕馬首帶鉤(圖8)

鉤長7.6厘米,采用水晶雕刻,鉤身正面有五面,在光線折射下熠熠生輝。鉤首為馬首,以陰刻刀法顯示鼻子,兩眼微微凸出,頭部有短劉海,其余毛發(fā)卷于腦后。背面有一橢圓形紐。水晶帶鉤在清代極少見,頗為珍貴。

清代青玉“福慶有余”帶鉤(圖9)

鉤長8.3厘米,以鏤雕、淺浮雕及陰線刻法琢刻而成,鉤首雕一枚如意云頭,云頭上淺浮雕卷云紋,中部有一“吉”字。鉤體貫穿以倒掛的飛蝠、長磬、雙魚,組成完整圖案。因“磬”與“慶”同音,又輔以飛蝠、雙魚、壽桃等吉祥紋樣,蘊含“福慶有余”的吉祥寓意。清代乾隆時期宮廷御用器中便常見這種裝飾圖案。雕琢精湛,打磨精細(xì),構(gòu)思巧妙,且寓意吉祥,為佩戴佳物。

清代白玉羊首帶鉤(圖10)

鉤長11厘米,潔白純凈,拋光較好。鉤首為羊首,采用陰刻和淺浮雕技法,寥寥數(shù)刀雕刻出,羊首略窄而長,雙耳貼于頭側(cè),雙角順于腦后,頸部細(xì)長,鉤體為曲棒式,整體線條纖細(xì)流暢。清代玉帶鉤除龍首外,羊首、馬首、鳥首、如意首、鳳首都是常見造型。

清代青玉鸮形帶鉤(圖11)

鉤長4.5厘米,玉料青灰色,較多褐色沁斑,整體造型短而寬,雕刻了一只站立的鸮鳥。鉤首浮雕鸮首形,雙目大而橢圓,喙寬而內(nèi)勾,雙耳立于頭上部,雙翅收攏于身側(cè),尾翼緊收于身后。鸮鳥的形象在商代流行,其后并不多見,此鉤形似戰(zhàn)國時期腹式帶鉤的異形鉤,是清代玉器仿古制作的見證。

2.玉帶扣

明代青玉鑲銅托福祿壽帶扣(圖12)

帶扣長6.5厘米,寬5.2厘米,和田白玉,玉質(zhì)溫潤。形制為橢圓形,畫面減地浮雕蝙蝠、鹿、山石、靈芝、松樹等圖案,寓意“福祿壽”,底層鑲嵌銅托,銅托背后有一直橋形穿,用于穿系革帶。明清時期“福祿壽”的題材十分常見,有人物和動物題材,動物題材用諧音喻指吉祥寓意,如用蝙蝠、龍鳳、瑞日寓意福,用鹿、冠、元寶寓意祿,用仙鶴、壽桃、松柏寓意壽,反映當(dāng)時多子多福、升遷發(fā)財、長壽康寧的愿望與憧憬。

明代青玉雕蝠紋配銅托帶扣(圖13)

帶扣由兩件大小相等的鎖形玉件套合而成,長13.5厘米,寬4.7厘米。其中一件扣頭為鉤,鉤首為蟠螭首,圓眼粗眉,另一件扣頭為環(huán)??垠w采用銅鑲嵌玉工藝,扣面鑲嵌減地浮雕一蝙蝠圖案青玉片和橢圓形瑪瑙。背后各有一直橋形穿,用于系腰間絳帶。明清時期玉雕工藝精巧,以鑲金銀和嵌寶石為特色。

明代青玉鏤雕果實紋鑲銅帶扣(圖14)

帶扣長9厘米,寬4.3厘米,扣面玉料青色,弧角長方形邊,邊緣極窄,扣面雙層鏤雕圖案,構(gòu)圖繁縟,背后鑲嵌銅托,銅托鏨刻纏枝紋,有一平直橋形穿。上層中部鏤刻一只禽鳥,四周環(huán)繞盤曲的果實紋,下層為卷葉紋。

清代白玉鏤雕龍紋帶扣(圖15)

由兩件大小相等的和田青白玉件套合而成,通長12.8厘米,寬5厘米。一件扣頭為鉤,鉤首為龍首,圓眼粗眉,鼻寬口方,雙角順于頭頂,另一件扣頭為環(huán)??勖鏈p地浮雕蟠螭,盤曲匍匐,身軀修長呈圓團(tuán),四肢上下翻騰,后尾與長腿相互纏繞??郾趁娓饔幸粋€圓形紐。蟠螭是神話中的神獸,漢代紋飾使用較多,明清時期“螭”寓意“喜”,是玉器流行的裝飾圖案。

清代白玉雙環(huán)紋方形帶扣(圖16)

此帶扣長12.8厘米,寬5厘米,玉質(zhì)青白細(xì)潤,左右各一個長方形孔洞,帶扣面上中部減地隱起技法雕刻一朵菊花,底部內(nèi)凹并留有長方橋形穿供系帶子。從河北博物院藏清代相同圖案、形制的玉帶扣看,此件應(yīng)缺失兩個方形有鉤頭的玉板,三個一組套合。

清代瑪瑙松樹紋帶扣(圖17)

明清玉雕的材質(zhì)主要以新疆和田白玉為主,也使用瑪瑙、水晶、翡翠、琥珀、綠松石等雜玉。此帶扣長7.8厘米,寬5.2厘米,瑪瑙質(zhì)地,光潔剔透,形制為橢圓形,扣面陰線雕刻松樹和靈芝,寓意長壽康寧。背面左右各有一圓形和橢圓形紐。

清代青玉鏤雕蟬紋帶扣(圖18)

帶扣長9.8厘米,寬6.8厘米,青白玉,兩件玉透雕組合而成,一件扣頭為鉤,另一件扣頭為環(huán),在蟬腹中部扣合,構(gòu)思巧妙,圖案繁縟精美。

清代白玉透雕福壽紋帶扣(圖19)

帶扣長9.8厘米,寬6.8厘米,玉質(zhì)青白,扣面左右兩邊各鏤刻一只展翼蝙蝠,中部雕刻一盤長結(jié),寓意福壽連綿。背后左右各有一圓形菊花紋紐。盤長結(jié)是佛教“八吉祥”法器之一,代表八寶器全體,圖形盤曲連續(xù),無頭無尾,無休無止,明清時期廣泛運用于瓷器紋樣、服飾裝飾和玉器雕刻中,是宮廷審美與宗教文化的完美結(jié)合,表達(dá)當(dāng)時人們對子孫萬代、家業(yè)興旺、福壽綿長的美好愿望。

3.玉帶

明代青玉雕童子鬧蓮帶板(圖20)

帶板長7厘米,寬5厘米,玉質(zhì)青白,鑲嵌于銅板上。板面陰線雕刻一童子,頭梳發(fā)髻,寬袍廣袖,手握一蓮葉,腳踏蓮藕。“童子鬧蓮”是中國傳統(tǒng)的吉祥紋飾之一。通常由童子、蓮葉、蓮花、蓮藕、鯉魚組合而成,蓮藕寓意連年,荷花寓意清廉,蓮蓬寓意多子,鯉魚寓意有余,含有連年有余、清廉多子的美好寓意。

明代青玉透雕團(tuán)龍紋帶板(圖21)

帶板長9厘米,寬7厘米,玉質(zhì)青白,鑲嵌于銅板上。板面正中鏤雕一團(tuán)龍紋,龍首正面,方首寬額,雙目圓而略呆板,鬃發(fā)以頭頂中縫為分界,兩側(cè)分披,龍身纖細(xì)扭曲,威猛不足,團(tuán)龍四周裝飾有花草及卷葉紋。明代玉帶板紋飾種類比前代有所創(chuàng)新,主要以龍紋、花卉紋、瑞獸紋等圖案為主,其中龍紋相對較多,塑造出升龍、盤龍、團(tuán)龍、云龍、戲波龍等,出現(xiàn)了正面龍,在造型上不同于唐代的剛勁雄壯或宋代的纖麗輕盈,增強(qiáng)了煩瑣華麗感。

清代灰玉兩面螭紋帶板(圖22)

帶板長9厘米,寬2厘米,玉質(zhì)青白,但褐色沁色面積大。帶板呈長方形,正背雙面淺浮雕螭紋,頭部如鼠首,腦后有一卷彎的獨角,回首,扭絲紋頸,背脊有一條隨形陰線,前兩足,一伸直置頸下,一后伸置腹側(cè),后兩足一伸一縮,尾細(xì)長內(nèi)卷分兩叉。玉器上出現(xiàn)螭紋的形象,最早在戰(zhàn)國,此后的漢、魏、元、明、清一直延續(xù)。

清代白玉鑲紫芙蓉石帶板(圖23)

帶板長8厘米,寬5.3厘米,采用鑲嵌珠寶工藝,和田白玉與芙蓉石結(jié)合,使芙蓉石色澤和造型格外突出。芙蓉石上雕刻蝙蝠與帶葉桃子,寓意多福多壽。背面左右各有一個圓形紐。

清代青玉吹排簫帶板(圖24)

帶板長6.4厘米,寬5.8厘米,玉質(zhì)清白,較多褐色沁斑。板面浮雕一人,盤足打坐,手持排簫,做吹奏狀。人物刻畫五官清秀,頭結(jié)發(fā)髻,身穿交領(lǐng)長袍,衣紋線條流暢。帶板一角缺失,殘余三個角背后各有一對小圓孔,用以穿絲線連于帶上。此帶板與宋代江西上饒出土的青玉池面人物帶銙在雕刻題材圖案上極為形似。宋代人物、山水等文人繪畫成就極高,玉器裝飾和審美也深受其影響,至明清時期,玉器收藏也推崇宋代,并催生仿古玉器制作的活躍。

清代青玉云紋帶板(圖25)

帶板長5.6厘米,寬4.3厘米,玉質(zhì)清白,呈長方形,邊陰地刻連續(xù)的雷紋,板面減地淺雕9對卷云紋,中部雕刻一團(tuán)壽紋,圖案布局疏密有致。背面左右各有一個圓形紐。

清代青玉鏤雕瓶形雙喜提攜(圖26)

提攜長4.4厘米,寬3厘米,玉質(zhì)清白微有褐色沁,整體雕刻一瓶式造型,瓶腹減地刻出一個雙喜字,背后有一長方橋形穿,用以穿帶,瓶體下部連接一如意頭形環(huán),供綴系飾物。

清代白瑪瑙浮雕花鳥紋提攜(圖27)

提攜長5.5厘米,寬2.8厘米,瑪瑙質(zhì)地,拋光度好,光澤剔透。整體呈長方形,面上減地浮雕一組花鳥紋,不注重細(xì)節(jié)雕刻,重在寫意。提攜中部鏤刻一長方形孔洞,用以穿帶,下部有一半圓形環(huán),供綴系飾物。

(責(zé)任編輯:朱慧敏)

猜你喜歡
玉質(zhì)玉帶紋飾
關(guān)于玉帶飾的兩點認(rèn)識
廣州文博(2023年0期)2023-12-21 07:21:54
帶狀紋飾的類型
石性與玉質(zhì)
視野(2022年15期)2022-10-21 19:07:16
蠟染的紋飾探討
家鄉(xiāng)的玉帶
雕漆紋飾的修復(fù)
紫禁城(2020年7期)2020-07-25 02:40:18
玉質(zhì)天成
寶藏(2019年11期)2019-10-20 03:31:36
玉帶扣賞析
收藏界(2019年4期)2019-10-14 00:30:44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龕楣紋飾研究
家鄉(xiāng)的玉帶河
鲁甸县| 永德县| 措勤县| 文安县| 定陶县| 清新县| 衡南县| 桦川县| 德化县| 苏尼特左旗| 石景山区| 晋中市| 富源县| 乳山市| 兴隆县| 淳安县| 镇安县| 龙井市| 民丰县| 双辽市| 余姚市| 盐城市| 萨嘎县| 福州市| 湛江市| 高台县| 五家渠市| 灵川县| 禹州市| 龙游县| 积石山| 盐津县| 平乐县| 阜南县| 同心县| 梁山县| 时尚| 宁远县| 柞水县| 波密县| 中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