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亞洲(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推拿科醫(yī)師)
52歲的張女士是企業(yè)高管,也是標準的資深白領。最近,張女士的頸椎很不舒服,去醫(yī)院檢查拍片后,醫(yī)生告訴張女士她屬于“頸椎曲度消失”。張女士雖然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是這個說法她卻已經聽到過好多次了?!拔抑車耐潞芏嗳メt(yī)院體檢時或者因為脖子不舒服去醫(yī)院檢查時,頸椎都被發(fā)現(xiàn)過類似的問題。”
面對張女士和同事們的疑惑,我們就來給大家講講“頸椎曲度消失”到底啥意思。
對于“頸椎曲度消失”,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脊柱的生理曲度。脊柱的生理曲度并非一出生就有的。剛出生時,人體脊柱是一個開口向身體前側的“C”形。嬰兒在學習爬行和抬頭的過程中,頸椎的生理曲度逐漸形成,在頸部呈現(xiàn)出一個開口向身體背側的“C”形。在學習站立和行走的過程中,腰椎的生理曲度也逐漸形成。一般要到一歲半的時候,脊柱才基本完成了生理曲度的發(fā)育,形成了我們所稱的“S”形的脊柱。
其實,就像彈簧一樣,脊柱生理曲度的存在能有效減輕外力沖擊震蕩,保護脊髓和大腦,維持姿勢的穩(wěn)定。頸椎作為脊柱的重要組成部分,最靠近頭部,頸椎生理曲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為了便于頭部各個方向的運動,保持視覺、聽覺的敏感性、準確性,與脊柱其他節(jié)段相比,頸椎關節(jié)具有更高的靈活性,能很好地完成屈伸、轉動等動作,足以讓人體適應各個場合需要。同時,為了保證頭部的安全性、維持頭部的穩(wěn)定,頸部各個方向的肌肉需要一定的力量,才能維持頸椎始終處于一種動態(tài)平衡中。
日常生活中,人體對頸椎的使用需求非常高,因此我們的一個毫不起眼的卻又長期保持著的不良習慣,就有可能打破這種平衡,影響頸椎的內部性質和外部形態(tài)。
柔韌性消失所有的軸向沖擊全部由椎間盤承受,容易造成椎間盤的損傷、退化與突出,會增加對胸椎的沖擊。
限制頸椎活動在非正常的生理曲度中,小關節(jié)面上下錯開,小關節(jié)的韌帶囊被拽緊,限制了頸椎向前及左右的各種運動,同時,增加了對椎體前部的壓力,對椎間盤前部的壓力,使人的頸椎經常感到皺、緊、疲勞、酸痛。
造成椎間盤后部的突出當頸椎在直立、反張的生理曲度,椎間盤后補的纖維就會相對地被拉長而處于緊張的狀態(tài)。當手臂猛然搬起重物時,或頭部受到軸向的突然沖擊時,已經處于緊張狀態(tài)的后部椎間盤纖維環(huán)就容易發(fā)生斷裂而造成椎間盤突出的后果。
脖子酸痛從側面看頸椎在形狀直立、反張的條件下,頸椎后部的肌肉就要處于緊張的、無法放松的狀態(tài)。同時,在人的運動中,由于頸部缺乏柔韌性,肌肉的活動就非常吃力。一個正常彎曲的頸椎,就如同一條富有彈性的扁擔,當人挑起重物時,扁擔上下彈動,配合人走路時的波動,有節(jié)奏地變化,而不會對肩部造成太大的沖擊。但是,如果用一根沒有彈性的木杠子或鐵管來挑重物,人走路時的顛簸會使肩部受到巨大的沖擊,肩部會疼痛難忍,簡直是寸步難行,直的、反張的頸椎,就如同用一根沒有彈性的木杠子做擔子,頸背部肌肉的酸痛多源于此。
會讓我們的頸椎曲度發(fā)生改變的常見原因包括:長時間低頭看手機、看電腦,枕具過高或者靠在床頭墻上看電視、看手機,貪涼受寒等。
從臨床實際表現(xiàn)來看,頸椎曲度變化帶來的最直接感受便是反復出現(xiàn)的頸項部板滯發(fā)緊、僵硬酸痛,甚至頭目昏脹,伴或不伴有頸椎“咔咔”響聲,甚至有些人頸椎問題時間長了,一天要自我扳動“咔咔”作響數(shù)次方覺舒服。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我們無法一概而論。如果你的身體正處于“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階段,甚至比這個時間還要早,也就是健壯的青年人,那么你的希望肯定會更大一些。當然,如果你已經是在走下坡路的中老年人,那就很難讓消失的曲度再次回來了。
需要提醒的是,就算是青年人,空有希望卻懶于行動還是不行的,或者光靠臨床上骨科醫(yī)生、推拿醫(yī)生治療也不是長久的事,真正重要的是自律地去改變一些生活習慣或者自主地進行一些多樣化的頸椎鍛煉。
想要保護好自己的頸椎,就先從找個理由讓自己多多抬頭開始吧。而更加積極的頸椎自我救治,可以考慮在醫(yī)生指導下做頸部墊枕矯正,也可以采用抱枕對抗鍛煉輔助矯正。
頸部墊枕矯正:仰臥位,用毛巾卷一個直徑約8厘米的圓柱體,墊在后頸部,每天1~2次,每次5~10分鐘。
抱枕對抗鍛煉:坐位,雙手抱住后腦,在頭往后用力的同時,胳膊向前用力,相互對抗,持續(xù)幾秒后放松,反復數(shù)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