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后小康時代的相對貧困與貧困家庭生活方式

2021-06-15 03:29唐鈞
黨政研究 2021年3期
關鍵詞:相對貧困生活方式

〔摘要〕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中國社會進入了以相對貧困為主要表現(xiàn)的“后小康時代”。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诮^對貧困理論的社會救助制度強制性地規(guī)定了貧困家庭生活方式,而相對貧困則解放了他們的生活方式。當社會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隨著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和進步,貧困定義也必然從相對保守、狹隘和封閉的絕對主義走向相對開放、發(fā)散和包容的相對主義。當今世界,關于貧困的討論再次升華,躍升為更加開放的多維貧困。雖然一直以來中國宣稱的反貧困目標是“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xiàn)象”,但是從中國的實踐看,在基本消除絕對貧困過程中已滲入相對主義的因素。從2007年就開始了對“支出型貧困”的研究,這應該被認為是根據相對主義的制度安排的中國式創(chuàng)意。在社會經濟環(huán)境發(fā)生巨大變化的今天,應該更加強調從相對的、多維的層面上,從生活方式和生活行動、生活機會的角度去理解貧困。只有這樣,才會使中國的社會救助或社會保護能夠適應變化中的社會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

〔關鍵詞〕生活方式;生活行動;生活機會;絕對貧困;相對貧困;多維貧困

〔中圖分類號〕D6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8048-(2021)03-0005-09

引言

2020年基本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中國社會便進入以相對貧困、精神貧困為主要表現(xiàn)的“后小康時代”。對此,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的決定中提出,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本文擬從對貧困家庭的生活方式的描述和分析入手,深入討論在國際國內反貧困過程中,絕對貧困、相對貧困、多維貧困依次出現(xiàn)的邏輯關系和理論意義,為在“后小康時代”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提出有益的政策建議。

本文要探討的生活方式一詞,源自英文Lifestyle。這個詞原本是一個普通的“日常用語”,按照《朗文英語聯(lián)想活用詞典》的釋義,生活方式,即“人們的生活和行為方式,以及他們喜歡做的事情,喜歡買的和吃的東西,等等”〔1〕。正是卡爾·馬克思(Karl Marx)和弗里德里?!ざ鞲袼梗‵riederich Engels)在其政治經濟學著作中將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作為一對范疇提出,并且認為生產方式決定了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也由此被賦予了重要的學術內涵?!?〕

對于生活方式進行過深入探討的學者,還有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韋伯認為,同一社會階層的成員也會有相似的生活方式。實際上,一種特定的生活方式正是把一個社會階層與另一個社會階層區(qū)分開來的參照。韋伯很重視社會經濟條件對特定生活方式的影響,他有意識地使用三個不同的術語——“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行動”和“生活機會”——來表達他對生活方式的觀點。生活行動和生活機會是構成生活方式的兩個組成因素。生活行動指的是人們在自己希望接受的生活方式中所作出的選擇,不過實現(xiàn)這一選擇的潛在可能性卻受到生活機會的影響。生活機會是獲得特定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個人的生活機會由其社會經濟境遇塑造而成?!?〕

國內的官員和學者在討論與反貧困相關的議題,尤其是與絕對貧困相關的議題時,常用的是貧困線、貧困標準(低保標準)、基本生活需要、生活必需品等諸如此類的概念。這些概念可能偏重經濟學,有時會被它們帶入線性思維的困境。韋伯對生活方式的研究路徑,更偏重社會學。他的這種在國內看似“另類”的詮釋方法,可能會讓我們在描繪和分析相對貧困和多維貧困時,表現(xiàn)出更強的解釋力。

在進入正式的討論之前,我們不妨將韋伯的概念框架在貧困研究領域再加以延伸——貧困家庭的生活方式當然也是由它們的生活行動和生活機會構成。貧困家庭的生活行動,可以再分為貧困家庭的主觀努力(積極或消極的生活行動)和客觀結果;貧困家庭的生活機會,則可以再分為主觀的生活需要(欲望)和客觀的生活境遇。

在社會學領域,關于生活方式的討論還有一樁“公案”,這就是最終決定生活方式的究竟是生產方式還是消費方式。如前所述,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是生產方式決定了生活方式。但韋伯卻試圖挑戰(zhàn)這一論斷,他提出,是消費方式決定了生活方式。實際上,馬恩的定義是政治經濟學的視角,是站在宏大的歷史敘事層面的高瞻遠矚;韋伯的定義是社會學的視角,是站在一般社會生活層面的觀察、描述和分析?!?〕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兩種解釋其實是在兩個不同層面的不同視角。我們會在本文中結合我們的議題對此進行進一步的分析,看看我們能夠得出什么樣的結論。

一、絕對貧困何以規(guī)定了貧困家庭的生活方式

世界上有這么一個社會群體,他們的生活方式是被政府和社會所安排的,在很多國家都是這樣……世界上有這樣一種社會保障制度,它是以安排某個社會群體的生活方式為己任的,在很多國家都是這樣……以上所說的這個社會群體就是貧困家庭,這種制度就是社會救助制度。社會救助制度在以絕對貧困的理論框架作為其政策理念的基礎時,在保障貧困家庭的基本生活的同時,實際上也強制性地規(guī)定了他們的生活方式。

①“餸”,粵語,下飯的菜?!梆m籃”,普通話,即菜籃子?!笆袌霾嘶@法”英文名稱是Shopping Basket Method,也稱“預算標準法”,Budget Standard Method。

在《香港貧窮與社會保障》一書中,莫泰基對制訂貧困標準常用的“市場餸籃法”①,表示了異議,認為其“最大的缺點”是“這種清單式的計算嚴重規(guī)限了受益人的生活方式,自由度很少,從人權角度來看,不太合情理”。〔5〕

如何理解上述質疑?按莫泰基的說法,市場菜籃法的主要理念是“制訂出一系列的必需品和服務,作為受益人每月生活不可缺少的需要,從而計算出在市場購買這些必需品所要支付的金額”〔6〕。試想,如果對貧困家庭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品和服務一一予以定量再行定價,然后加總起來就是貧困標準。就此而言,貧困家庭諸如衣食住行等日常開支豈不都被算計得死死的。從韋伯所謂的生活行動看,這也意味著他們的生活方式只能是一成不變、消極被動的。倘若某一方面開支因故增加了,在沒有其他的資金來源的情況下,貧困家庭通常缺乏社會資源和社會支持,唯一的辦法就是縮小其他開支。從韋伯所謂的生活機會看,這也是本文開始時說到的“安排”和“被安排”的客觀環(huán)境所致。

香港學者關于社會救助的意見是值得重視的,因為香港所謂的“社會保障綜合援助(簡稱‘綜援)計劃”,本質上就是社會救助制度,而且是香港唯一的“入息(收入)保障制度”,因而香港學者對其研究也相對更深入。黃洪在《無窮的盼望:香港貧窮問題探析》一書探討了香港貧困家庭的生活機會,他指出:1996年時,有關于香港綜援計劃的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以市場價格(如衣、食、住、行的消費物價指數(shù))去計算各家庭成員的最基本開支”,貧困家庭的綜援金有七成是用于食物開支。這樣大比例的食物開支,代表綜援人士要壓縮其他生活消費。書中還論及2003年政府消減綜援開支,當時香港的綜援標準被從港幣1805元調整為1605元,以每月30天計算,差不多每天是53.5元。如果綜援人士一日三餐都在家吃,以非常節(jié)約的食物開支,早餐5元,午餐和晚餐各15元,加上用電和燃料8元,還剩下10.5元。這點錢能應付日常的其他開支嗎?譬如出去“見工”(找工作)所需的交通費、電話費,恐怕就會捉襟見肘甚至沒著落了?!?〕

中國現(xiàn)行的城鄉(xiāng)低保標準,也是以市場菜籃法計算出來的。2019年修訂的《社會救助暫行辦法》規(guī)定:“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或者設區(qū)的市級人民政府按照當?shù)鼐用裆畋匦璧馁M用確定、公布?!雹僦劣诰唧w的辦法,1999年發(f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規(guī)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按照當?shù)鼐S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費用,并適當考慮水電燃煤(燃氣)費用以及未成年人的義務教育費用確定?!雹?007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規(guī)定:“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能夠維持當?shù)剞r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飯、穿衣、用水、用電等費用確定?!雹蹖τ谏鲜鲋贫ㄘ毨藴实姆椒ǎ绕涫怯^察到貧困標準在實踐中的具體實施狀況,也有內地的學者提出質疑。

賀大嬌對農村低保的做法表示異議,一些地方政府“對農村低保申請人和低保對象的生活方式和擁有消費品的檔次作出了這樣的規(guī)定:家庭擁有非生活所必需的高檔消費品, 如:手機、摩托車、空調及貴重飾品等, 不予批準或取消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似乎救濟對象就不應該分享現(xiàn)代文明和社會進步的成果, 要申請低保金就沒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韓克慶等則引用低保干部的看法,就貧困家庭被規(guī)制的生活方式對城市低保提出疑問,“低保金可以保證低保對象滿足溫飽,但是絕大多數(shù)低保家庭的生活比較拮據,需要精打細算。如果有醫(yī)療、教育等大筆支出,低保金可能就只是杯水車薪”?!?〕

①《社會救助暫行辦法》,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468952.htm

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banshi/2005-08/04/content_20243.htm

③《國務院關于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gongbao/ content/ 2007/content_719880.htm

2015年,“城鄉(xiāng)困難家庭社會政策支持系統(tǒng)建設”課題組的研究表明,平均而言,中國城鄉(xiāng)貧困家庭的生活方式具有這樣的特點:貧困家庭存在著收支倒掛現(xiàn)象,即(救助)標準<(家庭)收入<(家庭)支出;除了救助金,大多數(shù)貧困家庭都還有勞動收入,兩者相加會大于救助標準;如果沒有必需的大額開支,困難家庭能夠勉強做到收支相抵;如果發(fā)生必需的大額開支,貧困家庭就得借債;貧困家庭靠收入還債希望甚微,于是就借新債還舊債?!?0〕

以上分析說明,城鄉(xiāng)貧困家庭為生活機會所困,他們的生活行動只能處于被動應付的消極態(tài)勢。當今世界,各國的研究貧困問題的學者的看法也都與上述觀點基本一致。喬納森·布拉德肖(Jonathan Bradshaw)在他的研究中曾經用“嚴苛”這樣的詞來形容全靠社會救助生活的貧困家庭的生活水平,他為這些家庭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一個真實的寫照:他們的食物缺乏熱量,而且即使是這樣的飲食,也不得不通過最嚴酷的自我控制來實現(xiàn),即只購買最便宜的商品并避免一切浪費。此外,要達到這個目標,還要以限制其他日常用品的支出為代價。據布拉德肖計算,這家的女主人購買衣物平均每周只能花94便士,這意味著她積攢15年才能買一件外套,買一件睡衣則需10年,買一件連衣裙得5年,買一雙鞋得一年半。因此她必須想方設法延長衣服的壽命,或是在商品大減價時買衣服以減少開支。除此之外,這個家庭沒有錢離家度假,沒有錢買書報雜志,從不看電影,買不起自行車更開不起汽車,不能打理自家的花園,一年只能理一次發(fā),等等?!?1〕

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Banerjee)和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在《貧困的本質:我們?yōu)槭裁磾[脫不了貧窮》一書中呼吁道:要想知道窮人是怎么生活的,你就要想想如何在邁阿密或莫德斯托(美國的城市)每天只靠99美分生活。用這點錢購買你一天所需,這并不容易。在印度,99美分只能買15根小香蕉,或是3磅劣質大米,你能靠這點吃的活下去嗎?〔12〕

在《貧窮與資產:一項新的美國福利政策》一書中,邁克爾·謝爾登(Michael Sherraden)點出了問題的實質,這可以作為本節(jié)的總結:絕對貧困的概念造就了一種“低供給心理”,很久以來就引導著對窮人的公共救助。這種心理更為關注對不能自食其力者提供基本的需要,是防衛(wèi)性的和危機取向的。因此,常常導致對接受救助的窮人的限制性和貶低性的判斷。正如一個批評者指出的那樣:接受救助者需要別人告訴他們自己應當如何生活?!?3〕

二、相對貧困何以解放了貧困家庭的生活方式

一般認為,以絕對貧困為政策理念的社會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的制度缺陷之一就是,此類制度實際上并不能夠幫助受助者脫貧,因為其政策設計的初衷僅僅是保障受助者最起碼的生活需要?!?4〕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可能要從貧困研究和社會救助的源頭說起。

19世紀末,現(xiàn)代社會救助制度研究的先驅,西博姆·朗特里(Seebohm Rowntree)首開以絕對主義的方法研究貧困線(Poverty Line)的先河。朗特里的理論是以“有足夠的東西來維持生命”的 “生存”理念為其價值理念基礎的。〔15〕對此,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解釋道:這就是說,要滿足所有個人、家庭或社會群體“維持身體的健康存在而必須滿足的基本條件”?!?6〕這與上文邁克爾所說的“低供給心理”,也是一個意思。

具體而言,朗特里的辦法是請營養(yǎng)學家?guī)兔τ嬎憧梢跃S持基本生理功能所需要的營養(yǎng)量,然后將這些營養(yǎng)量轉換為食物及數(shù)量,并以市場價格為所需食物定價,最后將所有的費用加總,這就是所謂的貧困線,這種定義和測量貧困的方法被稱為是絕對主義的。后來出現(xiàn)了絕對貧困的范圍被擴大到所有基于“日常生活需要”來界定和測量貧困的方法。如莫莉·奧珊斯基(Mollie Orshansky)的恩格爾系數(shù)法(Engels Ratio Method),雖然它用指數(shù)的方式表達,但還是建立在對生活必需品計量的基礎上,因此也被認為是絕對主義的?!?7〕有學者指出,朗特里所依據的營養(yǎng)學家的建議,其實是營養(yǎng)學家在監(jiān)獄中根據罪犯的體重維持和增減變化而推算出來的人均每日所需攝取的最低熱量。朗特里曾經提出過一個一周的食品菜單,它包括:大米,10盎司,5.5便士;蕪菁甘藍6磅,1英鎊3便士;雞蛋1個,3.5便士;茶,0.5磅,1英鎊8便士;總計2英鎊20便士,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簡單得有點嚴苛的生活標準。傳說中,英國的碼頭工會領袖曾經根據當時公布的貧困線購買了指定的食品,然后闖進朗特里們開會的會場分送給與會專家, 并質問他們這些食品能否滿足一個成天扛沉重的糧食袋子的碼頭工人的需要?!?8〕

朗特里絕對主義的定義和測量的貧困方法受到學界頗多詬病,一些研究者從生活行動的角度提出質疑,朗特里說的“生存”究竟指的是什么?實際上,人的生存條件并不等同于避免饑餓,而且這些條件會隨著時空的變化而改變。另一些學者則從生活機會的角度發(fā)出了一連串相互關聯(lián)的提問:其一,“生活必需品”應該如何界定?其二,到底哪些支出屬于“必要支出”,哪些支出屬于“非必要支出”?其三,到底應該由誰來決定什么是生活必需品?〔19〕

阿瑪?shù)賮啞どˋmartya Sen)將基于生存理念的視角定義貧困的方法稱為“生物學方法”,他認為,要準確定義最低營養(yǎng)標準,要把最低營養(yǎng)標準轉換成最低食物量的標準,要確定非食品類必需品的最低需要量,其實都是十分困難的。他概括道:“貧困的最低生活水平定義中的每一過程幾乎都有缺陷?!薄?0〕實際上,他以各種方法上的困難和缺陷間接否定了限定貧困家庭生活方式的絕對主義的路徑依賴。

有一些對絕對貧困的質疑是直接從生活方式的角度提出的。因為在朗特里開列的生存必需品的菜單里就列入了非生活必需品——茶。然而,正像一首英國民謠所唱:“當時鐘敲響四下時,世上的一切瞬間都為茶而停下。”能想象英國人的生活中沒有下午茶嗎?之后,在朗特里擬定的生活必需品中,又陸續(xù)加入了收音機、報紙、兒童玩具和外出度假的開支等等。這些問題,就直接從貧困的外延入手打破了“維持生存”的絕對主義的禁錮,在理論上被稱為“絕對貧困的相對性”。

彼特·湯森(Peter Townsend)是20世紀下半葉一位頗具影響力的貧困研究者,是他將相對貧困的定義正式提上了議事日程。湯森認為,定義貧困并不應該像朗特里想的那么狹隘,貧困應該是一個具有時間、空間及其他相對意義的并隨規(guī)范和習俗等生活方式不斷變化而變化的更加廣泛的概念?!?1〕湯森從一個社會群體或社會階層的生活方式的角度,將“社會上一般認為或風俗習慣認為應該享有的食物、基本設施、服務與活動的缺乏與不足”稱為“相對剝奪”。他認為“人們常常因為社會剝奪而不能享有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應該享有的生活條件”,那么他們就是貧困的?!?2〕

直接以“生活方式”做關鍵詞來界定貧困,如歐共體(European Communities)的定義:“貧困應該被理解為個人、家庭和人的群體的資源(物質的、文化的和社會的)如此有限以致他們被排除在他們所在的成員國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薄?3〕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以生活機會的視野提出了“多維貧困”的定義:“貧困意味著人類發(fā)展最基本的機會和選擇被剝奪了——無法持續(xù)地過上健康以及有創(chuàng)造力的生活,無法享受體面的生活水平、自由、尊嚴,自尊和尊重他人?!薄?4〕

一般認為,相對貧困是指在一個特定的社會里,大多數(shù)人或家庭的所擁有的東西,如果有少數(shù)人或家庭沒有,那么他們就是貧困的,因此政府或社會就有責任使他們也同樣擁有。但是,有研究者以歸謬法來質疑這樣的生活行動:在一個富裕的社會里,大多數(shù)人或家庭都擁有小汽車,那一個人或家庭沒有小汽車難道就應該被視為是貧困的?政府和社會就有責任給他們派送一輛小汽車?阿瑪?shù)賮啞ど瓕Υ嗽u論說,這顯然是荒謬的,必須用某些絕對的尺度來評估這種相對關系?!?5〕這就是說,相對貧困仍然要以“生活必需”的價值判斷作為內核,以限制問題討論的范圍。

從現(xiàn)代貧困研究的歷史看,從20世紀中期開始,在現(xiàn)代貧困研究中,“相對主義”的價值理念在與“絕對主義”爭辯中逐漸占了上風。在阿瑪?shù)賮啞ど磥?,“對于人這種社會動物來說,貧困的概念更是相對的”。他認為,在社會學文獻中,“相對貧困”的概念已經被成熟有效地用于貧困分析?!?6〕由此出發(fā),定義貧困的參照物就從生活機會的角度瞄準了平均生活水平,也就是說,貧困標準是將一個人、一個家庭或一個群體的生活狀況與其所在的特定社會中占主流的一般生活水平作比較后得出的。

從操作層面講,以相對主義的思路來測量貧困線的典型方法是國際貧困線標準(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tandard),也稱“收入比例法(Income Ratio Method)”。20世紀80年代,歐共體的調查發(fā)現(xiàn)其成員國當時的救助標準大致趨于各國社會中位收入的50~60%,于是便將此比率確定為歐共體的通用社會救助標準,此后就一直沿用下來了?!?7〕

從邏輯上說,這個標準可能有循環(huán)論證的嫌疑,因為之前歐共體各國的救助標準是按絕對貧困的思路制定的。但是這一創(chuàng)舉,沖破了按“生活必需品”制定救助標準的禁錮。此后歐共體以及后來的歐盟各國的收入和消費水平提高得很快,所以救助標準中“絕對”的成分就越來越少了,制定救助標準的參照物逐漸轉向名副其實的社會平均水平。

以上的歷史過程說明,當社會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隨著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和進步,貧困定義也必然從相對保守、狹隘和封閉的絕對主義走向相對開放、發(fā)散和包容的相對主義。對于貧困和反貧困的討論,無論其出發(fā)點是絕對主義還是相對主義,但逐漸地都會殊途同歸,并且在某個關鍵時刻升華到一個新的層次、新的境界。

三、相對主義何以盤活了貧困家庭的生活方式

當今世界,關于貧困的討論再次升華,已經超越了以往限于“絕對貧困VS相對貧困”的狹小范圍,躍升為更加開放的“多維貧困”。如前所說,現(xiàn)在常常討論的政策理念,包括阿瑪?shù)賮啞ど岢龅摹翱尚心芰Α保?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提出的“發(fā)展權利”,歐共體委員會提出的“社會排斥”,托馬斯·戴伊(Thomas Dye)提出的“階層地位”,奧斯卡·劉易斯(Oscar Lewis)提出的“貧困文化”,〔28〕以及邁克爾·謝爾登提出的“資產建設”,〔29〕等等,不一而足,實際上都與貧困家庭的生活方式、生活行動和生活機會相關。如果能夠將這些豐富多彩的政策理念整合到一起,形成一個結構分化又功能耦合的大系統(tǒng),定能在徹底改變貧困家庭的生活方式上產生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統(tǒng)效應。就這個意義而言,多維貧困,實際上可以被看作是以以人為本為導向,對絕對主義進行揚棄后的更加開放、更加發(fā)散、更加立體的相對貧困。

隨著社會變得越來越富裕,以生活方式的視角來觀察,很多從前被看作奢侈品的消費品,如今都已經是生活必需品,而且“幾乎每家都有像電視機與洗衣機這樣的消費品”。“現(xiàn)在甚至那些最低收入的家庭也享有比20年前更多的商品和服務?!钡?,“與此同時,在低收入家庭中,仍然廣泛存在著營養(yǎng)不良、健康不佳、接受教育和公共服務的機會有限以及居住環(huán)境不安全等問題”。〔30〕

雖然一直以來,中國政府和中國社會公開宣稱的反貧困政策的目標還是“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xiàn)象”。但是,在實踐中,中國的經驗是城鄉(xiāng)社會救助和農村脫貧攻堅并舉。在消除絕對貧困的過程中,相對主義的因素其實一直都在不著痕跡、潛移默化地滲入。

首先,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從生活方式和生活機會的視角看中國的救助標準和扶貧標準,其實一直都在不斷調整。中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始于上海,1993年上海市實施這項制度時,確定的低保標準是月人均120元;而到2019年,已經是月人均1160元,增幅為9倍多。就全國而言, 2006年城市低保標準為月人均170元,到2019年為月人均624元①,與2006年相比,增加將近3倍。2007年農村低保初建時的標準是月人均70元,而到2019年則已增加到月人均445元,增幅為5倍多。農村扶貧也是一樣,1986年公布的第一個扶貧標準,是人均年收入200元。到2011年扶貧標準已經提高到2300元,并規(guī)定此后10年中每年都以2010年不變價調整扶貧標準。到2020年,按現(xiàn)價調整后的扶貧標準已經達到年人均4000元。收入增加顯然會減輕受助者個人和家庭的壓力,使他們在把握自己的生活機會方面更有回旋余地。

以生活機會和生活行動的視角看,在低保制度實施過程中,中國社會對貧困家庭所發(fā)生的心理變化也是饒有興味的。在20世紀90年代的城市低保初創(chuàng)時,家中有“三大件”便會受到質疑。后來關注點不斷轉移,從金銀首飾、空調、手機、摩托車到養(yǎng)寵物……以上提及的事物都逐漸被接納為生活必需品。20多年來,中國社會對貧困的理解總的趨勢是寬松和包容的?,F(xiàn)在,社會救助體系構建已包括“基本生活、基本醫(yī)療、基本住房、基本教育、就業(yè)保障和急難救助”。農村扶貧也強調“兩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yī)療和住房”。

就社會救助制度而言,根據國際經驗,實際上有兩種不同的制度模式:一種制度模式是以貧困線為標準來確定救助對象,這也就是我們熟悉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制度目標主要針對絕對貧困,瞄準點是收入;另一種制度模式則不設貧困線,政策視野轉向相對貧困并表現(xiàn)得更加開放,基本理念是以“實際需要”為目標來確定救助對象。這種制度模式實際上就是按“大家都有的,貧困家庭也應該有”的相對主義路徑設計的。

從中國的實踐看,從2007年就開始了對“支出型貧困”的研究,這應該被認為是根據相對主義的制度安排的中國式創(chuàng)意。這個特殊群體因為病、殘、災等原因陷入貧困,但可能又不符合低保申請條件。社會救助立法專門設立了“臨時救助”:“國家對因意外事件,家庭成員突發(fā)重大疾病等原因,導致基本生活暫時出現(xiàn)嚴重困難的家庭,或者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導致基本生活暫時出現(xiàn)嚴重困難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以及遭遇其他特殊困難的家庭,給予臨時救助?!雹谶@又給貧困家庭的生活機會多開了一道口子。

①此數(shù)據來自民政部網站公布的《2019年民政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民政部網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gb/20200900029333.shtml,以下農村低保2019年數(shù)據同。

②《社會救助暫行辦法》,民政部網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gk/fg/shjz/201507/20150715848487. shtml

在實踐中,很多地方政府在貧困標準之上再設立了一個低收入戶的標準。低收入戶平時不享受低保待遇,但在發(fā)生特殊困難時則可以申請單項社會救助。當然,更高的境界是不設收入限制,因為有些“支出型貧困”,即使是收入再高、財產再多也難以應對的。

譬如,2020年以來,全世界都遭遇新冠病毒疫情的挑戰(zhàn)。在中國,因為一度采取“封城”措施以及其后復工復產遭遇困難,一部分農民工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陷于無收入的窘境。如果單純以低保標準去衡量,可能相關群體都不符合標準。因為只要有家庭成員在外打工,這個家庭上一年的人均年收入一定會高于當?shù)氐捅藴?。只有按相對主義的實際需要理念去作評估,這些困難家庭才能得到救助或保護。諸如此類的政策彈性是必需的,因為當今世界面臨的是一個風險社會,今后類似的急難情境可能會常常發(fā)生。當然,從立法角度看,現(xiàn)行的臨時救助政策可能還要作一些調整。民政部門可以對此作個大數(shù)據分析,然后分門別類地制定標準,以求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四、結語

在前文中,我們?yōu)橛懻摏Q定生活方式的究竟是生產方式還是消費方式做了鋪墊。本文之前的討論,基本上是以社會學的視角來做分析的,討論的是貧困家庭的收入和支出。正如韋伯所述,主要是他們的消費支出與生活方式的關系。但是,如果以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經濟學的視角來看問題,可能還須加入對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關系的討論。應該指出,這正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堅持“變輸血為造血”的扶貧計劃,尤其是十八大以來中國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意義所在。

關于中國的農村扶貧,前世界銀行行長金墉指出:中國解決了8億人口的貧困問題,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故事之一。世界極端貧困人口從40%下降至10%,主要貢獻來自中國。①一般認為,扶貧是經濟開發(fā),而非社會政策。但中國堅持30多年的“脫貧攻堅、全面小康”,打破了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之間的森嚴壁壘,造就了一種經濟開發(fā)和民生保障相輔相成的“跨界優(yōu)勢”。世界銀行指出,僅在遭遇風險時向低收入者提供臨時性的救助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對人力資本投資進行公共干預,幫助個人、家庭和社區(qū)更好地管理風險,對低收入者提供支持,創(chuàng)造更多的就業(yè)機會?!?1〕

中國的農村扶貧有三個創(chuàng)新點,除了以上所說的經濟開發(fā)和民生保障相結合以外,第二個創(chuàng)新點是把區(qū)域性的脫貧和貧困家庭及個人的脫貧結合到一起實施。30多年來,我們一直在不斷地試點和探索。20世紀80至90年代,扶貧工作主要是針對農村困難家庭;進入新世紀,扶貧工作的重點又轉向“整村扶貧”;最后才到了近年來的“精準扶貧”,才真正把這兩個方面較好地整合到一起了。

第三個創(chuàng)新點是用改變貧困人口的生產方式來促進他們改變生活方式,進而進入全面小康的美好生活。這也證明了馬克思恩格斯“生產方式決定生活方式”的理論,不但在宏觀層面有深刻的理論意義,而且在中觀和微觀層面還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中國的扶貧經驗對聯(lián)合國實現(xiàn)“千年發(fā)展目標”和“可持續(xù)發(fā)展”以及一些重要的國際組織所負責的減貧和社會保障事業(yè)產生了影響,以上提及的所有努力最終推動了一個新的概念——“社會保護”的誕生。按國際勞工組織的定義:社會保護是一組旨在整個生命周期內減少和防止貧困和脆弱性的政策和方案。2012年的國際勞工大會上,還專門通過了一個建議書,作出了在世界各國實現(xiàn)“社會保護底限”的承諾。這就是說,制定國家制度和社會政策首先要考慮解決減輕和防止貧困、脆弱性和社會排斥。就社會保護的外延而言,包括對兒童和家庭、生育、失業(yè)、工傷、疾病、老年、殘疾和遺屬以及健康9個方面的保護,它比社會保障的概念更有開放性、發(fā)散性和包容性。為實現(xiàn)“底限保護”,社會保護在很多領域,諸如就業(yè)、扶貧等等,都模糊了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的界線。同時,與強調繳費的社會保險制度不同,社會保護更突出了“非繳費”的轉移支付和公共服務。〔32〕

①參見《世行行長贊中國扶貧:人類歷史最偉大故事之一》,中國網,http://news.china.com.cn/2017-10/15/content_ 41733325.htm

總而言之,相對貧困的理念是在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提出的社會政策議題,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我們必須注意到,反貧困是一個過程,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雖有區(qū)別但其實難以截然分開。對于中國社會,相對貧困也不是一個完全嶄新甚至有點神秘的學術概念。在“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xiàn)象”的過程中,相對的理念其實一直在發(fā)揮著其應有的作用。在中國社會踏上全面小康的新臺階而進入后小康時代的今天,應該更加強調從相對、多維的層面上,從生活方式和生活行動、生活機會的角度去理解貧困。只有這樣,才會使中國的社會救助或社會保護能夠適應變化中的社會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從而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Longman Language Activator:The World's First Production Dictionary, London,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1993, p.767.

〔2〕 張玉秀.生活方式、體育生活方式的界定及其研究狀況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5,(3).

〔3〕 考克漢姆.醫(yī)療和社會:我們時代的病和痛〔M〕.高永平,楊渤彥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67-69.

〔4〕 唐鈞.生活方式與整體健康觀〔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2020,(1).

〔5〕〔6〕 莫泰基.香港貧窮與社會保障〔M〕.香港:中華書局,2001:97-100,95.

〔7〕 黃洪.無窮的盼望:香港貧窮問題探析〔M〕.香港:中華書局,2013:175-179.

〔8〕 賀大姣.從倫理角度審視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J〕.科學社會主義,2008,(2).

〔9〕 韓克慶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113.

〔10〕 “城鄉(xiāng)困難家庭社會政策支持系統(tǒng)建設”課題組.城鄉(xiāng)困難家庭: 研究發(fā)現(xiàn)與政策建議〔J〕.國家行政學院院報,2018,(1).

〔11〕 Richard Cookson, Roy Sainsbury and Caroline Glendinning,Jonathan Bradshaw on Social Policy: Selected Writings 1972-2011, York, York Publishing Services Ltd, 2011, p.99.

〔12〕 阿比吉特·班納吉,埃斯特·迪弗洛.貧窮的本質:我們?yōu)槭裁磾[脫不了貧窮〔M〕.景芳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XIII.

〔13〕〔29〕 邁克爾.資產與窮人:一項新的美國福利政策〔M〕.高鑒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61,351-361.

〔14〕 唐鈞.中國的貧困狀況和整合性反貧困策略〔J〕.社會發(fā)展研究,2015,(2).

〔15〕 Alcock, Understanding Poverty, Penguin: Macmillan, 1997, p.70-71.

〔16〕〔30〕 吉登斯.社會學〔M〕.趙旭東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97,297-298.

〔17〕 唐鈞.確定中國城鎮(zhèn)貧困線方法的探討〔J〕.社會學研究,1997,(2).

〔18〕 唐鈞,王嬰.我們往菜籃子里裝什么〔J〕.民政論壇, 2015,(5).

〔19〕〔21〕 Alcock, Understanding Poverty, Penguin: Macmillan, 1997, p.76,p.7,p.72.

〔20〕〔26〕 阿瑪?shù)賮啞ど?貧困與饑荒〔M〕.王宇,王文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5-17,21.

〔22〕 Townsend: The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Poverty, London: Allen Lane and Penguin Books, 1979. p.31

〔23〕 Atkinson: The Institution of an official Poverty Line and Economic Policy, (http://economics.ouls.ox.ac.uk/12389).

〔24〕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7,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15.

〔27〕 唐鈞.中國城市居民貧困線研究〔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39-73.

〔28〕 “城鄉(xiāng)困難家庭社會政策支持系統(tǒng)建設”課題組.貧困概念的界定及評估的思路〔J〕.江蘇社會科學,2018,(2).

〔31〕 謝東梅.低收入群體社會保護的政策含義及其框架〔J〕.商業(yè)時代,2009,(21).

〔32〕 唐鈞.從社會保障到社會保護:社會政策理念的演進〔J〕.社會科學,2014,(10).

【責任編輯:劉彥武】

猜你喜歡
相對貧困生活方式
后脫貧攻堅時代農村社會救助反貧困的困境及政策調適
淺析馬克思恩格斯反貧困理論的指導意義
社會力量參與法律援助的路徑
我國奢侈品市場營銷策略
馬克思貧困化理論及其在當代中國的運用
社會生活方式變遷對散打運動發(fā)展影響研究
改革以來中國貧困指數(shù)的測度與分析
新闻| 南陵县| 遂溪县| 孝昌县| 微山县| 太仓市| 达拉特旗| 泽州县| 青铜峡市| 凤冈县| 马鞍山市| 资兴市| 丹凤县| 汾阳市| 阿鲁科尔沁旗| 乌兰察布市| 长宁县| 平利县| 乳源| 察隅县| 芦山县| 西华县| 静安区| 乌兰浩特市| 邹平县| 观塘区| 青铜峡市| 永福县| 黑山县| 子长县| 武义县| 酒泉市| 沈丘县| 玛沁县| 台前县| 宁河县| 盘锦市| 潍坊市| 竹溪县| 栖霞市| 鸡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