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馬克思看來,平等觀是歷史的、階級的、相對的范疇,也是權利與義務的統(tǒng)一,不同于平均主義,它由經濟基礎決定,主張消滅階級,實現(xiàn)權利不平等與按需分配的理想。羅爾斯的平等觀由兩個正義原則構成,第一原則是平等的自由原則,第二原則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公平的機會平等原則,第二部分是差別原則。雖然馬克思與羅爾斯分屬不同的時代,但是他們的平等觀既有差別,又有相同之處。馬克思是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羅爾斯是新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他們在平等方面的對話主要聚焦于勞動價值論、平等的自由、分配原則、永恒平等觀與構建方法五個層面。
關鍵詞:馬克思;羅爾斯;平等觀;比較;對話
中圖分類號:A8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21)05-0034-04
平等是社會主義相比于自由主義的優(yōu)勢,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平等觀的批判,對它有著極其深刻的理解。羅爾斯作為當代新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其民主平等觀是當代資本主義世界中影響力最大、流傳最廣的平等觀,兩種平等觀的碰撞必不可少。羅爾斯的民主平等觀想要獲得廣泛認可,勢必要回應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墒牵_爾斯的回復會讓馬克思感到滿意嗎?羅爾斯與馬克思在平等方面的對話,對大家理解平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馬克思平等觀的內涵
雖然馬克思沒有出版一部專門論述“平等”的著作,但他的平等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散見在其各個時代的著作中。馬克思以唯物史觀為基礎,從現(xiàn)實的人出發(fā),通過階級分析法與唯物辯證法來對蒲魯東、拉薩爾等人的平等觀以及資本主義平等觀進行批判,進而闡述其平等觀的內涵。
第一,平等是一個歷史的、階級的、相對的范疇。首先,平等觀并非一成不變,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顯現(xiàn)出不同的內涵。平等觀由生產方式與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決定,由于生產方式與生產力在不斷發(fā)展,所以它也會隨之發(fā)展。其次,平等觀具有階級性。在階級社會中,平等觀反映著統(tǒng)治階級的主張,不可能代表所有人的要求。在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平等的要求是允許統(tǒng)治階級對被統(tǒng)治階級的奴役與專制。在資本主義社會,平等是指資本家可以平等地剝削勞動者。此外,平等觀也是相對的。不同的人對平等觀有著不同的看法,不存在統(tǒng)一的平等觀。正如馬克思批判拉薩爾的“公正分配”時所指,如果從資本家的角度看,當時社會的分配就是平等的,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基礎上的平等分配。但從勞動者的角度出發(fā),自己生產的產品全部歸資本家所有,這種分配并不平等。
第二,平等與平均存在嚴格界限。平均主義者將平等理解為平均分配現(xiàn)有的全部物質財富,不允許出現(xiàn)任何差別,不能平均分配的財富就消滅掉。在《巴黎手稿》中,馬克思指出粗鄙的共產主義是“對較富裕私有財產的妒忌心和這種從最低限度出發(fā)的平均主義的完成”[1]。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將反動的社會主義視為粗鄙的平均主義。平均主義者著眼于分配,而馬克思關注生產,認為生產決定分配與消費。如果不重視生產,物質財富不可能豐富,因此要提高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平均主義以普遍貧窮為基礎,往往會導致禁欲主義,阻礙人們個性的發(fā)展以及抑制人們的需求。馬克思的平等觀以豐富的物質財富為基礎,發(fā)展每個人的自由個性,滿足他們的合理需求。
第三,平等是權利與義務的統(tǒng)一。雖然權利平等經常作為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的主張,但是在馬克思那里,平等不僅僅是權利的平等,也蘊含著義務的平等,即權利與義務的統(tǒng)一。在《協(xié)會臨時章程》里面,馬克思明確表達了工人階級要爭取平等的權利與義務。此外,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對拉薩爾的“社會的一切成員”發(fā)起了責難,指出勞動產品只分配給勞動者,不是所有人。在資本主義社會,平等的權利作為資產階級的宣傳口號,只有他們才能享受平等權利,而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與之無緣。此外,資產階級閉口不談平等的義務,所有義務都由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來履行。由此觀之,權利歸資產階級,而義務歸無產階級。唯有消滅階級,才能實現(xiàn)平等權利與平等義務的統(tǒng)一。
第四,平等與不平等由經濟基礎決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平等觀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內容與性質由經濟基礎決定。在資本主義社會,不平等源于生產資料私有制。資本主義的平等觀源自價值交換的平等,而馬克思的剩余價值論對此進行了解構。在交換過程中,商品蘊含著無差別的人類的勞動,商品的所有者處于平等的地位,原因如下:“一是承認各方對商品的所有權,二是尊重對方的自由意志,三是等價交換”[2]。但是生產資料與勞動的分離,流通過程的平等被破壞,生產過程也出現(xiàn)了不平等。在勞動力的交易中,資本家與工人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因為工人出售勞動力不是出自自由意志,而是生活所迫,但資本家可以隨意挑選勞動力。在生產過程,資本家購買勞動力后,勞動力的支配權歸資本家所有,那么工人生產的產品全部歸資本家所有。這似乎看起來是平等的,但是這些產品的價值早已經超過了資本家付給工人的工資,即資本家占有了剩余價值,可是這些剩余價值也耗費了工人的勞動。不僅如此,資本家付給工人的工資也是之前工人生產出來的剩余價值。由于工人缺乏生產資料,除了自身外一無所有,所以他們只能被資本家剝削。
第五,無產階級的平等要求是消滅階級。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存在嚴重的對立,他們的平等要求也大相徑庭。資本主義平等觀要求消滅封建特權,但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后,其平等觀只是形式的平等,實質的不平等。馬克思通過《國際工人協(xié)會總委員會致社會主義民主同盟中央局》抨擊了“資本與勞動的協(xié)同”,明確表達消滅階級是無產階級的平等要求。“不是各階級的平等——這是謬誤,實際上是做不到的——相反的是消滅階級?!盵3]“各階級的平等”不可能存在,因為只要存在階級對立,那么剝削就不可避免,所以消滅階級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消滅階級的主體力量就是無產階級,因為它是最徹底的革命階級,而實現(xiàn)路徑就是無產階級爭取解放的斗爭。
第六,權利不平等與按需分配原則?!对诟邕_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兩個階段的平等狀況。在第一階段,由于生產力不夠發(fā)達,只能實行按勞分配,可是它是形式平等而不是實質平等。這種平等的權利仍處于資本主義的框架內,因為它用同一尺度去衡量千差萬別的人。一方面,每個人的自然天賦不一樣,有些人勞動能力強,有些人勞動能力弱,按勞分配會使后者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另一方面,每個人的家庭情況不同,子女多的家庭需要更多的產品,即便勞動成果一樣,也會出現(xiàn)貧富差距。為此,權利不平等才是合理的。在第二階段,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物質極大豐富,才能實現(xiàn)“各盡其能,按需分配”。由于每個人的需要不一樣,不會出現(xiàn)統(tǒng)一的衡量尺度,即這個階段的權利是不平等的,會差異地對待每個人。不過這里的需要是指合理的需要,而不是所有的需要。
二、羅爾斯平等觀的內涵
在羅爾斯那里,正義意味著平等,其正義理論的主張都是平等的要求,公平的正義理論無不透露著這一思想。兩個正義原則就是對民主平等觀的詮釋,第一原則是平等的自由原則,第二原則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公平的機會平等原則,第二部分是差別原則。在《正義論》中,羅爾斯對兩個原則進行了闡述:“第一個原則:每個人對與其他人所擁有的最廣泛的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第二個原則:社會的和經濟的不平等應該這樣安排,使它們(1)被合理地期望適合于每一個人的利益;并且(2)依系于地位和職務向所有人開放?!盵4]47
首先,平等的自由原則旨在確保每個公民在基本自由方面的平等,而自由往往意味著權利。不過,羅爾斯在第一原則中強調的是基本自由,而不是所有的自由,這是因為并非所有自由都同等重要,一些自由會比另一些自由更加重要?;咀杂芍饕ㄕ紊系淖杂?、言論和集會自由等,它們可以促進善觀念與正義感這兩種能力的發(fā)展。當基本自由與其他社會價值發(fā)生沖突時,那該如何處理呢?羅爾斯提出了基本自由的優(yōu)先性,主張平等的自由原則優(yōu)先于公平的機會平等原則與差別原則,即第一原則沒有得到滿足時,第二原則不能發(fā)揮作用。當不同的基本自由發(fā)生沖突,那又該如何解決?羅爾斯提出自由只能為了自由本身才能被限制,即當基本自由之間發(fā)生沖突時,一種基本自由會被另一種或幾種基本自由所限制。但是每種基本自由都有“中心應用范圍”,應該在不觸及這些范圍的前提下來調節(jié)各種基本自由。此外,羅爾斯承認資源對于享有自由的重要性,并界定了自由與自由的價值:平等的自由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樣的,但是自由的價值與人們利用手段實現(xiàn)自由的程度有關。出身、個人稟賦等偶然因素導致了不平等的自由價值,應該通過第二原則來消除。
其次,公平的機會平等原則是形式機會平等與實質機會平等的統(tǒng)一。羅爾斯將造成自由價值不平等的主要偶然因素歸為社會偶然因素與自然偶然因素,第二個原則中的公平的機會平等原則與差別原則分別處理對應的兩類偶然因素。職務和社會地位向所有符合條件并有意愿去獲取它們的人開放,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性別、種族、階級等因素影響,但它僅僅是一種形式的機會平等。在羅爾斯看來,機會能否被利用與人們是否擁有足夠的資源與手段有關,但資源的分配會受到自然天賦與社會條件等偶然因素的影響。此外,天賦的發(fā)展和運用會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擁有類似天賦的人會因為社會條件的不同而無法同等利用機會去獲得期望的職務和社會地位。為此,他主張,“各種地位不僅要在一種形式的意義上開放,而且應使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機會達到它們”[4]56。具體來講,具有同等天賦的人有類似的資源和手段去獲得他們想要的職務和地位,而不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雖然公平的機會平等原則消除了社會偶然因素的影響,但收入與財富還是受到自然偶然因素的影響。
最后,差別原則以最少受惠者的利益最大化為導向。差別原則何以成立?羅爾斯認為天賦是我們個人的所有物,但天賦的分配屬于共同的資產,后者是指人們之間的種種差異。由于每個人都處于社會的合作體系之中,個人的天賦離開了社會的合作體系就難以發(fā)揮。此外,在鏈式結構中,由于上流階層一開始比底層人們更容易獲利,只有通過政策讓最少受惠者的利益最大化,這樣才有正當性。當政策向最少受惠者傾斜后,他們獲利增加了,由于中產階級與上流階層具有優(yōu)勢,因此也會繼續(xù)獲利。這樣一來,整個社會的所有階層都會獲利。由此觀之,最少受益者的利益最大化也不能損害其他階層的利益。那么該如何確定最少受惠者呢?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提出了兩種粗略的方法:一是選擇一種特定的社會地位,把所有收入與財富低于這階層的人視為最少受惠者;二是把所有收入與財富低于社會平均水平的人當作最少受惠者。在羅爾斯看來,差別原則具有一種平等傾向。第一,它強調改善最少受惠者的期望,為他們謀取利益最大化,可以起到補償?shù)淖饔谩5诙?,它指出天賦高者需要以提高最少受惠者利益的方式來獲利,表達了一種互惠觀念。第三,它認為如果要占有較大的利益,必須要有利于最少受惠者的利益,提供了一種對博愛的解釋。
三、兩種平等觀的比較
雖然羅爾斯與馬克思處于不同時代,也分屬不同的陣營,但是他們的平等觀沒有完全對立,而存在交集。
(一)兩種平等觀的相同之處
首先,馬克思與羅爾斯都反對平均主義。馬克思在《巴黎手稿》《共產黨宣言》中對平均主義的特征與危害進行了闡述,明確拒絕平均主義。在他看來,人的天賦、需要各異,在結果層面出現(xiàn)差別是可接受的。羅爾斯強調人的稟賦、性格等方面存在差異,即便起點相同、機會均等,結果也不會完全一樣。此外,差別原則只是對不平等進行限制,而不是完全消除差別。其次,他們都重視社會基本結構,強調制度平等。馬克思認為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制度是其生存環(huán)境,因此他直接指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虛偽性。在生產資料私有制下,資本家剝削工人,不平等只會加劇。羅爾斯認為制度會對人們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為此他將社會基本結構作為思考的出發(fā)點,來確定基本權利與義務、社會利益的劃分方式,并強調兩個正義原則只適用于社會基本結構。再次,追求形式平等和實質平等的統(tǒng)一。馬克思肯定了資產階級法權的進步意義,在流通領域實現(xiàn)了商品的平等交換,但是在生產領域,資本家占有了剩余價值,工人依舊貧困。因此,馬克思對實質平等給予了極大的關注。羅爾斯平等的自由原則要求對每個人平等地分配基本權利和義務,公平的機會平等原則要求地位身份向所有人開放,這些要求體現(xiàn)了形式平等。差別原則將不可避免的不平等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反映了實質平等。最后,強調經濟平等的重要性。在馬克思那里,經濟是社會結構的基礎,那么經濟平等也會是其他平等的基礎。即便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政治權利,但富人可以通過言論自由來控制社會輿論,甚至通過賄選來實現(xiàn)目標。羅爾斯也同意財富會影響人們享有基本自由,所以差別原則主張社會的不平等要使最少受惠者的利益最大化,進而保障他們能夠享有基本自由。
(二)兩種平等觀的區(qū)別
第一,理論基礎和構建方法不同。馬克思的平等觀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從現(xiàn)實的人出發(fā),立足于生產方式來分析社會結構,探究不平等的根源。因為平等觀是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由特定條件下的生產方式決定。羅爾斯將“契約論”作為論證方法,以“原初狀態(tài)”為理論前提,通過設置無知之幕,推斷人們根據最大最小值法來選擇兩個正義原則。無知之幕下的人們只知道一般性公共知識,不知道其他信息。第二,重視的領域不同。馬克思與羅爾斯都關注生產領域和分配領域的平等,但是他們的重心存在區(qū)別,馬克思重視生產領域的平等,而羅爾斯更重視分配領域的平等。馬克思認為分配是由生產方式決定的,而生產方式是由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為此他將重心放在了生產領域,指出資本家和勞動者之間的矛盾。羅爾斯不主張改變資本主義制度,想要在分配領域調節(jié)貧富差距,確保人們有資源去享受平等的基本自由。第三,分配原則的不同。關于財富的分配,羅爾斯主張用差別原則來處理,不平等的存在必須使最少受惠者的利益最大化,這也是民主平等觀的特色所在。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提出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實行的是按勞分配原則,高級階段實行的是“按需分配”原則?!鞍磩诜峙洹卑凑铡皠趧訒r間”或“勞動強度”來分配產品,而“按需分配”按照人們的“合理需要”來分配產品。第四,實現(xiàn)平等的途徑不同。為了減少不平等,馬克思主張大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消滅剝削,那么資本家榨取勞動者的剩余價值現(xiàn)象就不復存在了。羅爾斯則提倡通過兩個正義原則來對社會基本結構進行調整,平等的自由原則確保政治領域的平等,公平的機會平等原則追求社會層面的平等,差別原則尊重人們收入與財富的不同,將經濟不平等抑制在一定的范圍內。
四、羅爾斯與馬克思的對話
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對資本主義的平等觀進行了無情的批判,羅爾斯在當代對一些批判做出了回應。不過,這些回應以及羅爾斯的平等觀能得到馬克思的認可,而不會引起反擊嗎?
第一,關于勞動價值論的對話。馬克思認為在生產過程中,勞動是最特殊的要素,因為它創(chuàng)造的價值超過了維持勞動力存在所需的價值,即生產剩余價值??墒牵S鄡r值卻被不勞動的資本家所占有,工人一貧如洗,勞動價值論揭露了資本主義的剝削屬性,證明了資本主義平等觀的虛偽性。羅爾斯不認同勞動價值論,主張邊際生產力分配理論。既然勞動者、資本家、土地所有者平等參與到生產過程中,那么他們應該按照生產要素的貢獻來分配總產品?!叭绻麆趧泳哂袆?chuàng)造性,那么資本家為什么不給勞動出高價,直到利潤為零?!盵5]在羅爾斯看來,歷史已經證實土地與資本也具有生產性。馬克思肯定不會認可這種回答,會這樣反駁:一方面,資本家與工人在生產過程中是不平等的。勞動力市場往往供過于求,工人只有經過資本家的允許才能參與生產,他們不可能平等參與到生產過程中。另一方面,資本、土地沒有價值增值功能,而勞動能夠創(chuàng)造更大的價值,如果就貢獻而言,總產品的增加應該歸功于勞動,工人應該獲得更多份額的產品??墒鞘聦崊s相反,不勞動的資本家占有更多的產品。
第二,關于平等自由的對話。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自由是形式的,因為在經濟不平等的情況下,資本家擁有更多的財富,可以享有這些自由,而工人沒有足夠的財富去利用這些自由。平等的基本自由是羅爾斯平等觀的首要主張,那么他勢必要回應馬克思的責難。羅爾斯先區(qū)分自由與自由的價值,承認財富對于自由價值的影響,然后通過公平的機會平等原則消除社會偶然因素的影響,再通過差別原則來使最少受惠者的利益最大化,以確保每個人都具備享受基本自由所需的最低財富。不過,馬克思不會滿意這種解釋,會反擊:在資本主義國家,資本家很容易對政治生活施加影響,即便工人具備參與政治生活的資源,也很難阻止資本家對平等的基本自由與權利的破壞。畢竟“資產階級進行公開活動的自由比無產階級進行公開活動的自由大得多,它擁有的知識分子力量和資金也雄厚的多”[6]。若想實現(xiàn)平等的自由,那么就只能消滅私有制,實現(xiàn)生產的自由。由于生產的自由涉及生產資料所有制,羅爾斯將其排除在基本自由之外,這樣兩個正義原則都能與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兼容。因此,羅爾斯提倡財產所有的民主制度與自由的社會主義制度,前者要求將生產資料進行分散,后者符合馬克思的要求。不過,羅爾斯認為這兩種制度沒有優(yōu)劣之分,哪種制度更符合平等的要求取決于各國的具體情況。
第三,關于分配原則的對話。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提到了“按勞分配”與“按需分配”是共產主義兩階段的分配原則,羅爾斯對此提出了質疑。在初級階段,按勞分配是不平等的,但按照“經濟結構決定權利”這一依據,只有經濟條件的改變,按勞分配才會消失?!盀槭裁次覀冎荒艿戎洕鷹l件的改變,而不嘗試一種諸如‘差別原則這樣的原則?”[7]如果不讓天賦高者幫助天賦低者,社會不平等只會越來越嚴重。此外,羅爾斯認為“按需分配”是對天賦征收人頭稅,差別原則也可以實現(xiàn)這一功能,并提出反駁“按需分配”的兩個理由。一方面,“不存在任何衡量自然天賦的尺度,且人頭稅會激勵人們隱藏自己的天賦”[8]。另一方面,它會侵犯自由優(yōu)先性,迫使天賦高者去選擇高收入的工作,限制了職業(yè)選擇的自由。關于羅爾斯的疑問,馬克思可以這樣回應:在初級階段,我們不是靜待經濟條件改變,而是大力發(fā)展生產力,因為它才是解決不平等的良方,差別原則只是抑制不平等而已。其次,按需分配在共產主義高級階段才能實現(xiàn),物質財富已經極大豐富,無須通過向天賦高者征人頭稅來進行削高補低。因此,羅爾斯誤解了按需分配原則。此外,差別原則允許不平等的存在,雖然這些不平等不是人們故意為之,而是迫于無奈的結果。
第四,關于永恒平等觀的對話。羅爾斯認為馬克思總用“偷盜”“搶劫”等詞匯來形容資本家與工人的關系,并將按需分配排列在按勞分配、其他分配原則之上,因此他得出馬克思預設了一種普適的平等觀,存在一個客觀的、非歷史的評價標準,適用于所有社會形態(tài)。如果按照羅爾斯的結論,越接近這個評價標準,那么這個社會就越平等、越正義。馬克思一定不會同意羅爾斯的結論,可能這樣回擊:平等觀、正義觀是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由生產方式決定。由于生產方式不斷發(fā)展,平等觀也會不斷變化,不可能存在永恒的平等觀。任何普適的平等觀,一定具有欺騙性。此外,平等觀是相對的、階級的,馬克思對資本家的批判,是站在工人的立場上看的,是從無產階級的角度出發(fā)的?!鞍葱璺峙洹笔枪伯a主義高級階段的分配原則,不適合其他社會形態(tài)。如果在其他社會形態(tài)強行實施這一分配原則,會造成嚴重的后果。按需分配只是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一個特征,不是評判平等與否的終極標準,馬克思想要表達的意思是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產主義高級階段才能實現(xiàn)。
第五,關于構建方法的對話。馬克思在18世紀指出自由主義對“人是什么”的看法是錯誤的,因為它將人視為利己的原子式個人。此外,馬克思認為脫離生產方式構建出來的平等觀是一種抽象平等觀,不可能消除社會的不平等。而羅爾斯的平等觀是從理性人出發(fā),通過設置無知之幕推理出來的,因此其民主平等觀也是馬克思批判的對象。羅爾斯可能會這樣回答:在原初狀態(tài)下,人與人之間是相互冷淡的,但并非自私自利。這是對參與各方的限定,而不是人性的總結。此外,無知之幕屏蔽了相關信息,確保人們會做出公正的選擇。之后,羅爾斯還論證了兩個正義原則的穩(wěn)定性,認為它在現(xiàn)實中會被人們遵守。但是,我們可以設想,馬克思會這樣反擊:一方面,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對參與各方的限定就是將人簡單化,依舊沒能走出批判的窠臼。另一方面,回歸現(xiàn)實后,人們不會選擇兩個正義原則,原因如下:一是無知之幕屏蔽了人的社會關系,他們做出的選擇不是合理的選擇;二是當工人知道資本家占有剩余價值后,不可能保持冷淡而無動于衷,更不會選擇兩個正義原則。因為雖然近年來階級對立趨于緩和,但是工人們的要求不可能僅限于差別原則,而是要求更大的份額。
一言以蔽之,羅爾斯對馬克思的責難,馬克思可以輕而易舉地予以還擊。但是,馬克思對自由主義平等觀的批判,羅爾斯沒能做出令人滿意的回復。雖然羅爾斯平等觀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但它沒能跳出自由主義的框架,具有濃厚的改良主義氣息,而馬克思的平等觀才是“不平等”的治本之策。
參考文獻:
[1]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4.
[2]張國順.馬克思主義平等哲學的歷史敘事及其現(xiàn)實邏輯[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8:103.
[3]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394.
[4][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
[5][美]約翰·羅爾斯.政治哲學史講義[M].楊進通,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345.
[6]中央編譯局.列寧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46.
[7]徐峰.馬克思的正義理論:來自羅爾斯的解讀[J].學術交流,2014(12):18-22.
[8][美]約翰·羅爾斯.作為公平的正義[M].姚大志,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191.
收稿日期:2020-09-15
作者簡介:陳金洪(1994-),男,廣東茂名人,碩士研究生,從事政治哲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