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恩
語文很美,但是語文課不受學生待見好像成了常見的事。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以課堂為載體的語文教學沒有展示出語文的美,沒體現(xiàn)出文本結構的特色、遣詞造句的匠心、語言文字的幽微、文化內蘊的悠長……干巴巴的講解,庖丁解牛般的閹割,“唧唧復唧唧”的重復性練習,讓原本充滿美感的語文變得碎片化、功利化,也讓語文課堂在學生眼中索然寡味。
其實,語文作為一門課程,在所有的學科中,它應該是最能吸引學生、最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一堂好的語文課,應該充滿著思辨和審美,閃爍著智慧和真情,點綴著詩意和曠達,潤物細無聲地,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觸摸文字,涵詠真情,體悟技巧,領略文化,讓學生如同走在山陰道上,曲徑通幽,領取文字所散發(fā)的一路芬芳。而一位課術高明、素養(yǎng)高超的語文老師,總是善于啟發(fā)誘導,熏陶感染,點撥垂范,讓學生一步步走進語文的密林,尋幽探勝,其樂融融,不知不覺中,體驗祖國語言文字之美,迸發(fā)出熱愛母語、熱愛語文的激情。
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審美境界,而語文天生就具有審美屬性。她博大精深,既有語詞的質地,又有情感的溫度;既有傳統(tǒng)的積淀,又有時尚的附著;既有時間的沉積,又有空間的跨越;既有語言的形式,又有思想的內涵。語文教學,就應該是教師和學生一起入乎文本,品詞論句,體味情感;出乎文本,知人論道,豐厚思想。語文課堂就應該是學生精神成長的地方,更是學生提升精神境界、完善精神品性的地方。
教育的要義和宗旨,是為培養(yǎng)完整的人服務的。其中“完整的人”,即“全面發(fā)展的人”,具體指向具有人文底蘊與科學精神、健康體魄與健全人格、獨立思考與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與全球視野的新一代公民。語文教學追求的審美境界,無疑與這一要求嚴密切合。打造審美的語文課堂,深耕語文課堂的審美,值得每一個語文老師孜孜不倦地追求。
語文教育的內涵,涵蓋三個方面:其一,語文知識的習得。指向于生字詞的掌握、字詞句段篇的積累、閱讀技巧、寫作技巧的認知。其二,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指向于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這也是語文能力的核心素養(yǎng)。其三,文學審美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的構建。指向于語文的審美,文學的創(chuàng)作,最終走向對一個國家的文化的傳承與理解,這才是語文能力提升的終極目標。
這三者相互關聯(lián),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呈階梯遞進性關系。語文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不能摒棄語文知識的習得,也不能放棄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這要求在語文教育中,三者關系均衡,不能偏廢,也不能厚此薄彼,才能互生、互長。
目前的教材編排,無疑是重視了三者之間的關聯(lián)的。但是,按照教材指引的方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既要重視語文知識的傳授,又要重視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還要高度重視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這樣教師會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不暇顧及,力有不逮。在目前的教學實際中,想提升學生的語文審美能力,可以在教材重構、教材解讀、教學改良上進行改革和嘗試:
一、統(tǒng)籌語文課本,推行大單元設計教學理念,變教本為學本
1. 科學統(tǒng)籌單元教學,打通單元與單元、課文與課文的隔離,合理整合教材,把語文教材作為教本,調整上課思路、順序,精心設計聽、說、讀、寫、演的言語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言語活動中感受語言現(xiàn)象、體會語言背后的含義和文本表達方式對作者表情達意的作用,有的放矢地打造以語文審美能力培養(yǎng)為主的課堂。
2. 豐富課外閱讀資源。按照單元主題增添一些文字優(yōu)美、情感真摯的名篇名作,作為課內閱讀教學的延伸。大量閱讀、對比閱讀、整本書深入閱讀,是學生體味語言內涵、涵養(yǎng)文學情感、提升審美能力的主要途徑。通過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增強學生語文學習的體驗感、幸福感、參與感,為學生閱讀審美能力提供廣闊的教學空間、實踐空間。
3. 有效整合學科資源,進行學科知識的統(tǒng)整、嫁接,擴大學生的認知視野,讓學生在不同的角度、背景之下,感受語文的博大精深,認知語文所串聯(lián)、所承載的文化之深厚。在跨學科的語文課堂中,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能力自然而然會得到提升,而語文審美能力也在跨學科的過程中,變得更加豐厚、扎實。
二、深度解讀教材,尋找教材文本的美點,用課堂傳遞語文的美感
教材是提升學生語文審美能力的重要媒介,語文教學應該以教材本身的“美點”為基礎。如何將這些美通過教師的教學傳遞給學生,需要老師下功夫、下氣力,認真解讀教材:其一,要尋找到言語的美點;其二,要尋找到言語所承載的人性、人文的美點。
三、 提升語文教學境界,以學生的自身體驗為出發(fā)點,提升學生語文審美能力
1. 打造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教育是以培養(yǎng)完整的人為前提的,而教學是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指向的、充滿人文價值和精神內涵的審美實踐活動。尤其是語文教學。因此,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單向灌輸的教學方式,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體驗、感受和發(fā)現(xiàn)。教師可以探索和實踐探究式、比較式的閱讀方法,小組合作分享方法,不僅可以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興趣,也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提升能力。
2. 打造實踐豐富的語文課堂。語文活動豐富的課堂,并非是看起來熱鬧而沒有內涵的課堂,豐富的活動,可以指向于課前演講讀書交流、課中朗讀練筆、課后課本劇表演……這些緊密結合課堂目標而設計的活動,是強化學生語文體驗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學生語文能力遷移的有效途徑,更是學生語文審美能力提升的基石。人民教育出版社王本華先生認為,在語文綜合活動中利用文本,運用知識,才能轉化成能力,凝結為素養(yǎng),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從這一點上說,實踐活動豐富的語文課堂,是成就學生語文審美能力的利刃。
3. 關注學生的人格完善和精神成長。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應該關注學生的人格完善和精神成長。這是學生綜合素養(yǎng)提升的關鍵指征,也是語文素養(yǎng)提升的重要標志。一個人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影響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和人格完善,也決定了一個人語文素養(yǎng)提升的深度、厚度、新度。
語文課堂,要成為學生生命拔節(jié)的平臺。它要求語文教師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規(guī)劃的教學策略,能引導學生,將生活、生命的體驗融合到語文學習中。它也要求語文教師創(chuàng)設的語言情境能與課文相融,激發(fā)學生已有的相關生活經驗,加深學生真切的情感體驗,豐富學生的想象和理解,引領學生走進文本世界,產生心靈共振。這樣,學生才能在語文課堂中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品其味,獲得真切的審美感受,獲得深摯而深刻的體驗,從而培養(yǎng)品行、塑造人格、激蕩靈魂。
生命和精神的成長,涵蓋深度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維,這同樣是語文課堂審美最高級的一種表現(xiàn)。教師在教學中要構建研討、辯論、反思的平臺,讓學生有契機,有時間,在對文學作品內涵的同構體驗后,進行再批判、再思辨、再創(chuàng)作、再發(fā)現(xiàn),賦予作品以新的生命,并由文學作品及時轉入對意義世界的理性觀察,促使學生進行獨立的感受和思考,進行獨特的發(fā)現(xiàn)和批判性的評價。
教材整合、文本解讀、教學創(chuàng)新,是語文走向審美的三個途徑,但也并不是絕對的途徑。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根據語文核心素養(yǎng)生成、發(fā)展、提升的需要,將語文活動、言語文本、語言運用知識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再整合為以素養(yǎng)為綱的語文課程內容體系,以若干“任務群”的形式,來實踐學生語文審美的目標,達成語文教學審美的美好境界。
水美則魚肥,土沃則稻香。
語文審美能力的提升,看起來千條線,萬根索,離不開教師在課堂之外的教材解讀、課堂教學的精心設計,也離不開教師自身的語文審美能力。其實,只要一根針,就能把所有的線索串聯(lián)起來,這就是閱讀。學生深度、自主、持續(xù)的閱讀,是提高語言、文學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雖然是學生審美能力提升的關鍵,但其主要作用只是對學生的一種喚醒、點燃,最后還是需要學生自己。
這看起來真的很簡單,但真正實踐卻很難。
首先是閱讀時間難以保障,據《中小學讀寫現(xiàn)狀調研報告(2019)》顯示,學生的閱讀,缺的不是讀寫的興趣,而是時間。孩子們的閱讀時間,被沉重的學業(yè)負擔剝脫,回到家中,完成當天的作業(yè)后,孩子的閱讀時間,也基本所剩無幾。掐指細算一下,學生的課外時間真的不多,而沒有課外時間,又何談課外閱讀?因此,給學生減負不落實到位,課外閱讀就無位可落,而語文審美能力的提升,無疑成為一紙空談。
閱讀的功利性行為,也是阻礙學生課外閱讀的原因。其實,家長、老師和學校都十分重視課外閱讀,也知道課外閱讀對于孩子成長的意義,但在實際的推行、操作中,過于急功近利:孩子尚在讀小學一二年級,還沒讀幾本書,沒認識幾個字,閱讀興趣不濃,就被要求摘抄詞語、劃記優(yōu)美句子;學生本來就因讀書少而寫作能力差,卻要求孩子寫讀書筆記……孩子好不容易萌生的一點閱讀意愿,就活活地被這些指派性的任務所扼殺,對于閱讀,也自然會不由自主地產生畏懼心理。當讀書成了一種作業(yè),甚至是一種負擔時,自然,閱讀的樂趣也就蕩然無存,閱讀的持續(xù)動力也無從談起,閱讀效果更是鏡花水月。
閱讀功利化的另一端,是課外閱讀的形式化。某些學校和教師對于課外閱讀存在著應付的心理,存在形式主義的傾向。學校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有關部門的評價評比,大搞形式主義,讀書活動轟轟烈烈地開展著,讀書成果也十分豐碩,書簽、手抄報、讀后感、親子閱讀照片、朗誦視頻……樣樣都有,可是實際情況是,學生的閱讀興趣根本沒有提升,僅僅翻看了幾本書,沒有深度的閱讀,何談深度的思考。這種形式主義,最終貽誤了學生,讓學生的閱讀興趣蕩然無存,也讓學生的深度閱讀無處可尋。
缺少閱讀習慣培養(yǎng)、閱讀方法的指導,也是普遍存在的問題。許多家長、老師只管學生有沒有書看,有沒有看書,卻不管孩子怎么看,看得怎么樣。對于讀書習慣從不培養(yǎng),也不知道如何培養(yǎng)。譬如,保持正確的讀書姿勢,控制合理的讀書時間,選擇正規(guī)的思想向上、格調高雅的讀物……閱讀習慣和技巧的培養(yǎng)需要家長和老師去實施和指導,但家長和老師這些方面能力的欠缺,也導致了孩子閱讀習慣、技巧和能力的欠缺。
時間保障、去功利化、習慣培養(yǎng)、技巧提升,均是現(xiàn)階段亟需解決的問題,也是難題。閱讀時間的保障,是學生大量閱讀的基礎,厚積才能薄發(fā),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產生高層次的語感、與自己人生相結合的情感共鳴、高層級的文學審美能力。閱讀去功利化,才能讓孩子真正地走進閱讀,愛上閱讀,提升閱讀的興趣。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閱讀技巧的教授,是學生順利跨入閱讀之門的助力。剔除了閱讀的阻礙,讓課外閱讀行走在陽光之下,讓兒童真正愛上閱讀,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的深度閱讀才能開展、進行,而學生的閱讀審美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語文審美最高級的表現(xiàn)形式,是自覺地審美。
學校、教師、家長關于閱讀的種種努力,都是為了點燃孩子的閱讀興趣,讓孩子走入閱讀的殿堂,采摘知識的甘露,汲取道德和情感的力量,最終,成為一位知識健全、人格完善、精神健康的人。點燃的目的,是讓學生從被動走向主動,從而激發(fā)自我的內驅力,煥發(fā)“我需要閱讀”的熱情,用孜孜不倦的態(tài)度,去擁抱閱讀。
“腹有詩書氣自華”,文學的審美最終成就一個人的氣質、修養(yǎng),成就一個國家的未來。
(作者單位:廣州市白云區(qū)培英實驗學校小學部)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