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俊明 龔學敏
霍俊明:學敏兄好!近來看到你譯注的《像李商隱一樣寫詩》,我也注意到近年來中國當代詩人的視野越來越開闊,甚至回過頭去重新尋找杜甫、李商隱等偉大的漢語詩人。傳統(tǒng)、現(xiàn)代性與個人才能之間的關系人們已經(jīng)談論得足夠多了,那么,學敏兄,是什么使得你重新發(fā)現(xiàn)了李商隱?
龔學敏:俊明兄好,你的這個問題太好了,我也有著非常多的感受。大多的人是不知道自己從什么時候開始接觸唐詩的。一個敬重歷史和先人的國度把詩歌與個人的成就聯(lián)系得如此緊密,也許算是人類在農耕文明到達巔峰時的一種必然。詩教把一個人對唐詩的開始早早地置于我們的記憶之前,哪怕是貧瘠不過的鄉(xiāng)村。剛開始認知世界的時候,總會有人給你念一些唐詩,哪怕是一句。可能,你認為是與生俱來的名字,也是教書先生認真地在一首唐詩中給你挑選出來的。于是,你就背著唐詩在世上走了整整的一生。這樣的人,在中國不是少數(shù)。唐詩就這樣給古老的文明以傳統(tǒng),以璀璨。
霍俊明:我知道你出生于阿壩州九寨溝縣,曾在那里長期生活、學習和工作,你也與空間和地方性知識建立起了本能化的精神視界,這使得你的世界觀以及詩歌的觀察方式、話語切入方式都具有特殊性。如果回到你個人的源頭,確實,從童年期開始的閱讀和文學認知太重要了,也是非常關鍵的一個階段,只是,那個時候的閱讀環(huán)境太差了。
龔學敏:我的唐詩之路應該源起讀過兩年私塾的祖父,只是我不記得了。后來上學,祖父也曾手把手地給我教寫過毛筆字。直到有一天,我從垃圾堆撿回一沓別人練字后扔掉的廢紙,并且表現(xiàn)出崇拜之神態(tài),祖父看在眼里,知我到底沒慧根,也就懶得管我寫字了。現(xiàn)在想想,從練寫字開始,我便是個不走正道的人,這一點,讀過《麻衣神相》的祖父早已看穿。果然,我的字一生都沒寫好過。唐詩是一直在讀,小學,中學,包括在大學里數(shù)學專業(yè)也必開的大學語文。小學和中學的古詩教育是極端錯誤的,起碼對我而言是如此,它的用處便是如何將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以應對考試。沒有一個老師告訴我,人生應該像詩歌一樣,把自己的一生過得有詩意。偉大的唐詩在那個年代,如同金飯碗一樣,被我們捧著,然后,去應付各類嚴苛的考試,去討生計,討飯吃。
霍俊明:在李商隱的詩歌世界中你認為最重要的是什么?或者說閱讀李商隱的過程對你的最大啟示是什么?
龔學敏:唐朝之所以偉大,很重要的一點便是它的包容。李商隱在一個沒落的時代,不懈地追求著詩美,可以說到了刻意的地步,這種執(zhí)著,像是一股清泉,流過危機四伏的大唐,流過因亂世而放棄美好的大唐詩壇,最后,讓自己走成了唐詩的一座高峰。在我們?yōu)樗囊簧锌f千時,就此,又多了一份慶幸。慶幸的是因為李商隱的存在,唐詩的天空中便多了一片絢麗的云彩。這云彩,讓世人過目不忘,有時候,竟無須懂的,無須明白,僅美本身就足以構成一個新的世界。人間煙火這個詞對于現(xiàn)今的寫作,越來越有了一種道德綁架的意味。唐時的李商隱因為婚姻,因為黨爭,因為整個沒落的王朝,也是身受被綁架的重負。于是,他追尋了真正意義上的人間煙火。這種與自然親近,在自然中尋求自身情感寄托的方式,某種意義上才是中國詩歌真正的人間煙火,而不是現(xiàn)在很多人戾氣的發(fā)泄。從李商隱的詩中,更多看到的是柔軟的力量,無奈的力量,是退的力量,而不是撕裂,不是出頭,更不是在一個沒落時代普遍彌漫的道德淪喪與戾氣。他始終在自然里能夠找到自己的切入點,讓自己成為自然之一部分。他始終能夠在一個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最壞的時代,找到自己精神能夠安身立命的所在,這就是詩歌中的神性。對李商隱詩歌的認可,便是對他心性的認可,對他的精神的認可?,F(xiàn)在,寫詩的人中有精神的已經(jīng)不多了,這和唐時大不同。
霍俊明:您說的一些偉大詩人不會過時的詩歌精神、詩人力量,這一點我非常認可。與多年前人們視線幾乎完全投向西方和異域詩人不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當代詩人開始將目光投向了中國詩歌的傳統(tǒng),這其中自然包括杜甫和李商隱?!巴瑫r代性”成為當代與傳統(tǒng)相互往返的重要依據(jù),陳超先生在談論詩歌現(xiàn)代性問題時曾如是說:“現(xiàn)代性,對詩而言不應是個價值判斷詞語。李白杜甫的詩,就詩人親歷的歷史語境而言,同樣具有‘現(xiàn)代性。由于對過往的歷史語境是無法‘繼承的,我們今天追求現(xiàn)代性,無非是要解決語言與擴大了的經(jīng)驗之間的矛盾關系,使語言更為有力地在現(xiàn)實經(jīng)驗中扎下根?!保ā对娨坝文痢罚嶋H上說到李商隱,還有一個回避不了的問題,即詩歌的“懂與不懂”的問題。李商隱的詩本來具有多義性和晦澀的特質,于今來說的很多讀者仍讀不懂李商隱的一部分詩。那么,這個問題您如何看呢?再補充一點,詩歌的“不懂”會隨著歷史的遷移以及整體閱讀水準的提高而變?yōu)椤岸?,比如當年“朦朧詩”,今天看來“不懂”的問題都已經(jīng)被詩歌史時間給解決掉了。
龔學敏:說到李商隱,總是要說他的詩隱晦,難懂?,F(xiàn)在的人讀舊詩,尤其是對年輕人,對沒有文學喜好的年輕人而言,說輕易能讀出妙來,肯定不是真話。一是白話文的普及已經(jīng)過了百年,受教育時,為了應對考試,學的那點古典文學底子在成年后要想讀懂除了課本上學過的舊體詩,真還吃力了。畢竟,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已經(jīng)遠離了那個語境;二是詩歌和人類社會都在不停地發(fā)展。舊體詩在很大程度上已經(jīng)不能表達現(xiàn)代人的情感世界,以及現(xiàn)代人對世界的認知。新詩通過一百年的發(fā)展,雖然對是否成熟說法不一,但是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的小傳統(tǒng),這個是不爭的事實,它和現(xiàn)代人的情感世界更容易交融,從而自然而然地和舊體詩有了距離;三是古人寫詩需用典,甚至有無典不成詩的嗜好。要懂詩,就得知典,知出處,知喻意。這對于讀古代典籍少之又少的現(xiàn)代人而言,不懂就自然不過了。加之,李商隱本是用典的高手;四是李商隱寫詩對語言的美的追求也是登峰造極的。這種對語言的追求,不管在哪個時代都在引領語言本身的發(fā)展,發(fā)展必然意味著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很多時候就是讀不懂。
霍俊明:我們可以從詩歌作為超越時空的精神共時體以及同時代人、同時代性的角度來考察每一個時代的詩人及其精神生活。尤其是從“傳統(tǒng)”“對話”的角度,我們會更感興趣于“當代詩人”與“李商隱”這樣的經(jīng)典化詩人的關系。
龔學敏:多年來,我對中國新詩的發(fā)展充滿著期待,這種期待就是誰能夠把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詩學繼承得最好,誰能夠從現(xiàn)代的角度,發(fā)現(xiàn)人與自然新的詩性存在,并且,抒發(fā)出人類離開農業(yè)文明,進入工業(yè)化、信息化時代后的情感的詩人。這樣的詩人,就是中國新詩真正意義上的大師。由此,唐詩及其李商隱們不僅是中國文學的高峰,更是中國新詩堅實的基石。
對于詩歌,我從來就充滿著敬意,甚至是自卑。面對李商隱偉大的詩歌,每讀一遍,心中的敬意便增加一分,這種崇敬,已經(jīng)貫穿在我對整個詩歌的理解,包括我寫下的新詩,包括我從事的職業(yè)。
霍俊明:確實,我們如今的閱讀和寫作的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尤其是新媒體和自媒體似乎一夜之間改變了整個詩歌生態(tài),每一個都變得興奮異常,每一個人都可以樂此不疲地發(fā)表、評論,而技術迭代和傳媒革命也只是一個時代的局部而已。與此同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詩歌的面目卻越來越接近,詩人的面目也越來越模糊。究其原因,當詩人只會處理“日常私欲”“茶杯風暴”“精致的甕”的時候,當詩人喪失了杜甫式“詩史”的視野的時候,一個個精神盲區(qū)和矮化、俗化、欲望化的詩歌碎片隨之產(chǎn)生,隨之總體性的精神視野和時代景觀被有意或無意地擱置。我們所缺乏的正是有效的“時代之詩”和“總體之詩”,缺乏的是“個人之聲”和“社會之聲”的混響和對唱,缺乏的是“我”和“我們”的靈魂式的對話和互相叩訪。
龔學敏:一個新的一天從手機開始的時代,新詩是什么?人類對外部世界的認知范圍不斷在擴大,這些嶄新的認知回過來又在不斷對人類的情感世界產(chǎn)生影響。新詩作為一種人類認識世界和自己的工具,現(xiàn)在能夠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成果,甚至把我們能夠帶到什么地方,或者,人類的文明用詩歌可以抵達什么樣的高度。一個寫詩的人的新的一天必然是從詩歌開始的,打開微信朋友圈,寫詩的朋友不管什么時候都在上傳新寫下的作品,這些信息不斷的刺激要持續(xù)到夜里關手機時。這種刺激正在把人類利用詩歌對外部世界的探尋方式趨于一致,從而導致寫作方式,或者寫作結果的同質化。這種同質化是這個時代的一擁而上,這個不重要。最致命的反倒是在同質化的大趨勢中,每一個寫詩的人都認為自己的作品是有辨析度的,當然,這也不怪寫詩的人,要怪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正因為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給了我們無限的可能,也就給了詩歌無限的可能。我們無法預測詩歌在未來的人類世界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但是,人類情感與外部世界的聯(lián)系會因為詩歌顯得更有意義,更能夠回答人類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我是誰的終極問題。我認為詩歌一直以來,就在做這件事。
霍俊明:不知不覺,這次對話只能告一段落,謝謝兄與我們重新發(fā)現(xiàn)了“李商隱”“時代”以及“新詩”。
龔學敏:謝謝俊明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