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
俗話說,“人生識字聰明始”。北師大王寧教授也曾說過:全民漢字素養(yǎng)的提高,主要依賴小學識字教學這個開端。小學是學生接觸書面語的開端,語文教學必須以提高書面語讀寫能力為主。學生將來不論從事什么職業(yè),母語的運用能力將由此起步。書面語學習的關鍵是漢字學習的突破,識別和運用漢字的能力將決定學生今后學習的速度和質(zhì)量。
識字與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串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nèi)容。小學階段要掌握3000個常用漢字,這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目標與重要內(nèi)容。小學語文教師的職業(yè)專業(yè)性在識字、寫字教學中如何體現(xiàn)?為此,我們申報并展開了江蘇省重點教研課題的研究——“基于漢字素養(yǎng)提升的小學識字寫字教學研究”。在這項研究的基礎上,我們提出“字在語文”的話題,目的是要喚起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對漢字教育的高度重視,全面、準確、專業(yè)地理解相關課程目標和內(nèi)容,師生共同自在、快樂、高效地完成小學語文教學任務。
1.凸顯漢字特點,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獨特性。漢字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載體,其本身就是一項偉大的發(fā)明。每一個漢字都具有音、形、義三要素,其獨特的以形表義機制蘊含著中國人獨有的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特點??梢哉f,指導學生學好漢字本身就是在傳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因此,我們提出“字在語文”,倡導小學語文教學要充分利用漢字“以字形像物之形,以字音像物之聲”的本體特點進行教學,不僅要教學生掌握漢字的音、形、義,更要幫助學生建立漢字的音、形、義的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三年級下冊《我變成了一棵樹》中有一個象聲詞“丁零”,通過查找漢字字源可以發(fā)現(xiàn),“丁”字字形像一個小釘子的樣子,字音像釘子掉在地上發(fā)出的聲音。教學中,可以出示釘子實物或者示意圖,讓學生形象感受“丁”字字形與釘子的相似,聽釘子掉落地上的聲音?!傲恪弊譃槭裁词怯曜诸^?原來,“零”最初是指徐徐而下的散碎細雨?!傲恪弊质峭ㄟ^形象與聲音的組合來造字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形聲字?!傲睢弊直硎咀x音,本身也是兩幅圖畫的組合:上部像屋宇,下部像人跪著聽令的樣子?!岸 焙汀傲恪奔釉谝黄穑徒M成了詞語“丁零”,像釘子落地的聲音,像風鈴的聲音。由此可見,漢字通過部件的疊加組合構成字,字與字的疊加組合構成詞,詞與詞的疊加組合構成句,實質(zhì)上是通過形象和聲音,或者形象和形象的不斷疊加、組合來生發(fā)出無窮的意象。
2.融合課文語境,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綜合性。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課文承載著多種語文教學任務,《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板塊的目標和內(nèi)容,大多要融合課文學習來完成。著名語文教育家斯霞老師早就提出的“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教學主張是語文教學的真經(jīng)。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普遍感到困難的是如何找到識字、寫字、閱讀、習作這幾個學習板塊的融合點,如何找到一篇文本的字、詞、句、段、篇的聯(lián)系。為此,“字在語文”倡導融合課文語境,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綜合性,找到文本的核心和關鍵字,用關鍵字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和貫通點。
二年級下冊的《亡羊補牢》,課題本身是一個成語,也是文眼。教學時,教師可以緊扣課題中的每個字,將其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和貫通點。
首先,教師從“牢”字導入,整體感知課文:寶蓋頭代表房子,不過這個房子里面住的可不是人,而是一頭牛!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們靠捕獵為生,野牛性情兇猛,于是人們就挖了個很深的地窖,把捕到的牛關在里面。后來,人們改用石頭、木頭或者泥土結實地砌成一圈,把牛羊這些牲畜關在里面,“牢”就成了關牲口的欄圈,這個欄圈要特別牢固、結實。再后來,把關押犯人的地方也稱作“牢”,比如“地牢”“監(jiān)牢”。那么,文中的這個“牢”關的到底是什么呢?學生聯(lián)系課文,知道“牢”在本課指的是“羊圈”。教師可引申介紹“圈”字:“圈”字的“囗”好像羊圈四周的柵欄,里面的“卷”表示讀音。
接著,從“亡”字導入,分析理解丟羊的原因。教師可以先出示篆體的“亡”字,進行解說:上面的點、橫像人,下面豎折像一個彎曲隱蔽的地方,把東西藏在這里,就不容易被找到,像丟了似的,“亡”指失去、丟失。“亡羊”,是指羊丟了、失去了。羊圈圍得這么牢固,怎么會“亡羊”呢?教師借由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再讀課文,找到相關課文語句展開學習。
最后,教師從“補”字導入核心內(nèi)容的學習:衣服破了要補一補,“補”字是衣字旁。羊圈破了,丟了羊,該怎么辦呢?丟羊人一開始沒有及時補羊圈,導致又丟了一只羊;后來,他把羊圈補得結結實實。教師結合課文的最后一句“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抓住句中的生字“此”揭示其寓意:“此”字左邊的“止”表示一只腳,右邊的“匕”表示一個人,合起來像一個人站立不動,表示人停止的地方、這里。從什么時候開始羊再也沒丟過呢?從丟羊人把羊圈修結實后,羊再也沒有丟過??磥?,發(fā)現(xiàn)問題要及時補救,這就叫“亡羊補牢,未為遲也”。
再以三年級下冊《我變成了一棵樹》為例。這篇課文共有23個自然段,有7個要認的生字,12個要寫的生字,所在單元是習作單元。通過本課的教學,教師要幫助學生走進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為完成本單元的習作任務“發(fā)揮想象寫故事,創(chuàng)造自己的想象世界”打基礎。但要在2~3課時內(nèi)完成這些教學任務,很多教師都覺得很難?!跋!弊肿畛踔赶窕h笆一樣織得稀疏的麻布。后來表示少,引申為稀奇、不多見的意思?!跋!弊值淖至x契合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感受想象的神奇”“創(chuàng)造自己的想象世界”。因此,教師可以緊扣“希”字含有的“稀奇”的意思貫串全文教學。課文第1~8自然段主要抓三處語句來學習:現(xiàn)實里的樹是從泥土里冒出來的,“我”變的樹的小樹枝是從身上冒出來的;現(xiàn)實里的樹長各種果子,“我”變的樹長滿鳥窩;現(xiàn)實里的鳥窩住小鳥,“我”的鳥窩里住各種小動物,還可以住人。第9~23自然段是重點,依舊可以圍繞“?!弊终归_教學:“我”的心嗵嗵地跳著,震得鳥窩發(fā)出丁零丁零聲;“我”餓得肚子發(fā)出咕嚕嚕的聲音,對于樹上的動物們來說是奇怪的聲音;“我”的口水被動物們以為是下雨、牛奶、蟲子尿、大樹哭。最后,還是媽媽最了解“我”,知道“我”餓了。由此,“我”變成了一棵樹,人與樹奇妙的組合所產(chǎn)生的景象借由這些文字描寫傳遞了出來,體現(xiàn)了想象的獨特神奇之處。
“字在語文”讓學生能從簡單的“一”(字)里,了解“一生二,二生三”(詞句)的構詞規(guī)律,感受、觸摸“三生萬物”(篇)的變化無窮,舉一反三加以運用。單元中的人文主題、語文要素借助這些最基礎的字詞有序延伸,而不是簡單機械地貼標簽。
3.關注學生發(fā)展,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實踐性?!白衷谡Z文”的“字在”諧音是“自由自在”的“自在”,我們提出“字在語文”主要是希望小學語文教學能夠依據(jù)學生獨特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點,結合漢語言文字的特點,讓學生自在快樂地學語文,讓學生感覺文字很好玩,語文很好玩,跟老師一起上課學習很好玩。為此,我們的語文教學除了要凸顯漢字的特點,融合課文的語境,還要確保學生充分、生動的語言實踐活動,尤其是書面語言的學習實踐活動。目前,由于受到教學條件的限制,課堂教學主要是通過口頭語言交流的方式在進行,以致于口頭語言交流過多,擠占了學生充分、形象生動的讀與寫的時間。另外,還有一種偏見也妨礙了學生自在快樂地發(fā)展,這種偏見是將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窄化為小組合作討論和口頭語言的表達訓練,從而導致讀與寫的語言實踐活動無法當堂落實。事實上,充分、形象生動的讀與寫是能讓學生發(fā)揮主體作用、獲得成就感的語文實踐活動,是突破學生書面語言積累和運用難點的有效活動。
再以《我變成了一棵樹》為例,學生閱讀、理解了課文,感受到了想象的神奇后,教師可以趁熱打鐵,讓學生當堂寫一寫自己的希望。在寫作中鞏固生字詞的掌握和運用,落實本單元作為習作單元的語文要素。需要強調(diào)的是,這里讓學生寫的“希望”,一定要突出稀奇的、現(xiàn)實里沒有或不存在的事物、景象,而不是常說的“我希望得到什么禮物”之類的句子,要凸顯本單元“感受想象的神奇”“創(chuàng)造自己的想象世界”的語文要素,讓文字走入學生的內(nèi)心,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表達學生的精神世界。
語文課程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我們倡導“字在語文”就是要凸顯漢字特點,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獨特性;融合課文語境,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綜合性;關注學生發(fā)展,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實踐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