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新作文執(zhí)行/肖 堯
放膽二十載,更多的未來力量集結(jié),讓我想到曾經(jīng)的一位同事寫的一篇文章,題目是“我們?nèi)ノ磥怼薄H缃?,未來真的已來。本次“放膽”,四個題目,寫作者們對生活、時政、孝道,甚至更多問題的思考,已凸顯鮮明態(tài)度和思辨力量。
每一部作品,都是一種聲音。聲音有大小,但只要能被記住,就是成功的。對參閱評審的小編來說,被記住的三種聲音,應(yīng)該代表了未來力量的三個方向。記述于此,供大家參詳,并希求引起更多的思考。
@肖 堯
三個作品:《老“童”閑話真正生活》
三個作品:《孝的對門》
三個作品:《難忘的月夜》
《老“童”閑話真正生活》,贏在節(jié)奏。節(jié)奏是什么?似乎看不見摸不著,但人人感受得到。從百度詞條里,看到一句話:節(jié)奏變化為事物發(fā)展本源,藝術(shù)美之靈魂。誠哉,斯言。這篇文章,確乎有一種美感。來自作者不疾不徐的講述,來自作者出于實踐的提煉,更來自作者把控語言的熟稔。我想,對節(jié)奏的把握,源于作者豐沛的思想。有話要說,有情要訴,如泉眼自然涌出,集而成溪,清澈至極。這種來源于生活,且將之升華,而后思考成文的能力,是綜合的,也是強大的。由節(jié)奏出發(fā),我們大約可以想象,作者無限美好的未來——不,是如作者一樣的未來力量,集結(jié)而來,呼嘯于未來時代的壯美畫卷。
《孝的對門》,勝在觀點。也許是以為不好把握,或者沒有想法吧,有關(guān)“孝”的文章,在此次征集中,很少見。遇到本文,實在有一種驚喜感。未來力量穿梭回古代,將新思想傳播給古代——哦,我錯了,是傳播給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每一代。未來力量理解的“孝”,絕不是拋棄一切陪伴雙親,而是發(fā)展自己,成就自己,讓雙親因“我”而驕傲……真正吃透文題材料,而后有所闡發(fā)。好文章。
《難忘的月夜》,一個月夜場景,令人難忘。看多了虛構(gòu)類文字,這篇小文,反而很耐品。母愛作為人類文化長河中的核心母題,生生不息,傳唱不已。普通的一個蓋被子舉動,被作者的靈巧之筆,描寫得搖曳生姿。強烈推薦,可以作為描摹一個場景,一件小事,一種心理的范文。
@心 蕓
三個作品:《彼岸花開》
三個作品:《祛魅莫祛魂,造神不毀神》
三個作品:《品茗氤氳讀李賀》
編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作品面世前的第一個讀者。在校對過程中,斟酌字句是基本任務(wù),評讀稿件優(yōu)劣更是編輯們樂于討論的話題。在校對時,我也時時被驚艷的文字所折服——
《彼岸花開》:故事精巧的架構(gòu)能力
玄幻唯美的開頭,必然牽引著意難平的故事。當文筆聚焦于看空一切的孟婆和神色匆忙的男子,我便斷定,這是一段幾生幾世糾纏虐戀的愛情故事,因為這是當下仙俠劇的慣用故事結(jié)構(gòu),更是高中階段學生愛看的愛情悲劇。一世癡情錯托付,幾生怨懟恨難消。隨著劇情的推進,驀然發(fā)現(xiàn),孟婆居然是他的女兒。劇情反轉(zhuǎn),悲意漸深,到此時,我不僅為作者的新意折服,更因他架構(gòu)故事的能力而眼前一亮。跳出窠臼,訴說屬于自己的故事,這樣的文章更有魅力。
《祛魅莫祛魂,造神不毀神》:說理立意的理性探索
面對當下爭議較多的“丁真現(xiàn)象”,作者不就此事論此事,而是把視角轉(zhuǎn)到長江三峽的“神女峰”,將兩個看似不同的事物直接引到讀者面前,得出“純真丁真”“倩影神女”是人們假想的美好,人們總是善于給未知涂抹美好,又擅長以窺探的心態(tài)專挑別人的缺點??梢哉f,要么造神,要么毀神,缺乏理性的態(tài)度。這篇文章不是緊緊圍繞論點單調(diào)論證,而是正反結(jié)合,又與神女峰事例互相佐證,說理接地氣,內(nèi)容可信服。
《品茗氤氳讀李賀》:語言魅力的無盡散發(fā)
在本次“放膽”征集活動中,涌現(xiàn)出的優(yōu)質(zhì)稿件不乏文質(zhì)兼美者,但更多的是以理性雄辯勝長,在語言的表達與文字運用上,給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此篇。雖說內(nèi)容是寫古人,在選材上略遜,但當俯拾即是的“重工”詩句與古典韻律的意境相融合時,讓人仿若置身于李賀那想象奇詭、色彩濃重的悲情世界。不知是李賀用詞絕遠之故,還是作者有意效而仿之,總之,因為語言,此文讀來也遠離庸俗了。
@明 燈
三個作品:《老“童”閑話真正生活》
三個作品:《虛度時光》
三個作品:《祛魅莫祛魂,造神不毀神》
《老“童”閑話真正生活》中,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對生活的獨特感悟。生活不是簡單的重復(fù),但要發(fā)現(xiàn)亮點頗為不容易,作者筆力雖稍顯稚嫩,但得益于獨特的思維能力,駕馭這一主題顯得游刃有余。特別是對學習的精妙描述,對在題海之中“沉淪”的我們可謂當頭一棒,所謂不忘初心,莫過于此。
《虛度時光》一文有別樣的意蘊和哲思。初看題目,仿佛看到年輕人流行的“喪文化”,但細細品讀,讓人發(fā)出會心之笑。從記事起,每一條格言都告誡我們,要惜時如金,要珍愛春光。這話固然無錯,但放縱浪費掉的光陰便全然無意義嗎?有時,當你行至終途回首觀望時才會明白,真正對時光的善待,有時原來是像孩童一樣肆無忌憚地“浪費”。
《祛魅莫祛魂,造神不毀神》,行文酣暢淋漓,讓人贊不絕口、回味無窮。兩個稍顯學術(shù)化的名詞在作者筆下毫不生澀,凸顯作者筆力之老道和思維之沉穩(wěn)。學生中追星現(xiàn)象常有,很多素人“網(wǎng)紅”在躥紅之后,也會迅速經(jīng)歷“祛魅”,甚至遭到反噬。而社會輿論一擁而上的批判,無非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倘若追星族都有作者之胸襟和理性,飯圈文化走向主流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