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
助人行為是親社會性行為中重要且突出的部分。3~6歲是幼兒親社會性行為發(fā)展的關(guān)鍵時期?;谟變簣@集體教學環(huán)境和我國傳統(tǒng)集體主義社會氛圍,從小培養(yǎng)幼兒的助人意識對于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幼兒做出外在的助人行為,首先需要其能夠觀察并注意到他人的需要、困難所在,理解他人的感受,繼而分析問題,采取不同策略幫助他人解決困難。因此,幼兒助人行為是幼兒的觀察能力、共情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
從勞動教育出發(fā),中班幼兒自我服務(wù)能力已經(jīng)有所發(fā)展,教師的關(guān)鍵任務(wù)應是培養(yǎng)幼兒服務(wù)他人的能力,而助人行為恰是一種服務(wù)他人的體現(xiàn)。本研究采用事件取樣觀察法,觀察某幼兒園中班幼兒的助人行為,了解中班幼兒助人行為的頻率和特點,從而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基于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本文的幼兒助人行為概念如下:幼兒在看到他人有顯性或隱性的被幫助需要的情況下,主動或被動的,采用一定策略做出的幫助他人的行為舉動。
本研究選取廣東省廣州市某幼兒園的三個中班,每個班級觀察時間為一天半,共計觀察5天。觀察使用已有研究(王葉,2018)基礎(chǔ)上的自編量表“中班幼兒助人行為觀察量表”。采用SPSS22.0軟件對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處理。研究結(jié)果及分析如下。
不同性別幼兒助人行為的比較
研究中共有68名幼兒,其中男孩38名,女孩30名。結(jié)果顯示,中班幼兒助人行為在性別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但本研究通過事件抽樣所取得的事例發(fā)現(xiàn),兒童助人行為涉及的助人內(nèi)容具有明顯的性別特征。女孩的助人行為主要體現(xiàn)在處理人際交往問題上,男孩的助人行為主要體現(xiàn)在解決生活自理問題和物品匱乏問題上。
事件1:在體育活動中,幾個小朋友要求男孩A扮演追他們的壞人,幾個小朋友對著A大喊:“來打我們呀!來追我們呀!”A皺起了眉頭,并沒有說話,也沒有追出去。幾個小朋友仍然不放棄,對著A大喊,其中的幾個小朋友伸手推A。A回避,并不理他們。這時女孩B站出來,溫柔地對A說:“A,我跟你一起玩,我們走吧!”從而幫助A脫離了圍困。A笑了,跟著B一起去玩滑滑梯。幾個小朋友還是沒有放棄,在這個過程中,B始終幫助、保護A,并對那幾個小朋友重復地說:“不要打他!”
事件2:男孩C馬上過生日了,他嘴角咧開,聲音上揚地說道:“明天是我生日,我就6歲了?!鄙砼缘哪泻聽到后,捂著嘴笑著說:“你都6歲了,我才5歲,你好大啊!”D笑了十幾秒,旁邊的小朋友也跟著笑了。C皺起眉頭,低著頭,癟著嘴,眼睛有點紅,沒有說話。女孩E見狀,對著D說:“有什么好笑的,你都5歲了,我才4歲半,我也沒有笑你啊!”其他小朋友立馬不笑了,并要求D向C道歉。D向C道歉后,C原諒了D,并沖著E笑了。
事件3:在A班,收集到最多的助人事件就是男生幫助男生墊汗巾,男生的其他助人行為較少。
已有諸多研究顯示,女孩的社會發(fā)展得分顯著高于男孩(Freeman,N.H.& Lacohee,H.Making, 1995),即女孩對他人的人際交往問題更加敏感。我們應關(guān)注到幼兒助人行為的性別差異,在不同方面肯定幼兒的助人行為,同時,因材施教,更多培養(yǎng)男孩對人際問題的敏感性,學會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情感。
不同情境下幼兒助人策略的比較
本研究中的“助人情境”根據(jù)《廣東省一日活動指引》幼兒園一日活動分為四種類型:生活活動、體育活動、自主游戲活動和學習活動。
“助人策略”包括物質(zhì)幫助策略、心理幫助策略、語言提醒策略、求助他人策略、體力幫助策略?!拔镔|(zhì)幫助策略”指助人者通過給他人某一物質(zhì)來提供幫助。如,在體育活動上幼兒注意到教師沒有籃球,主動幫助教師拿球并遞交到教師手中?!靶睦韼椭呗浴敝钢苏咦⒁獾剿说男睦硇枨?,通過安慰、體貼等方式幫助受助者。如,小B與小C在打鬧中不小心將小C的手指抓傷,小A主動吹吹小C的手指,來減輕小C的疼痛?!罢Z言提醒策略”指助人者通過語言的方式幫助他人。如,A要將書包放回到架子中,他在中間區(qū)域嘗試硬塞了幾次都失敗了,B用語言提醒他說:“旁邊還有位置?!薄扒笾瞬呗浴敝钢苏咄ㄟ^尋求其他人的方式來幫助他人。如,幼兒請教師幫助同伴墊汗巾?!绑w力幫助策略”指助人者通過提供體力,利用自己的手、腳等直接的方式來幫助他人。如,幼兒幫助同伴擰瓶蓋、拉輪胎。
本研究中,不同助人情境下幼兒助人策略分布情況具體見表1。采用列聯(lián)表C2檢驗,結(jié)果顯示中班幼兒助人行為在助人情境上存在顯著差異。中班幼兒的助人行為較少發(fā)生在學習活動中,在自主游戲活動中發(fā)生最多。分析認為,在學習活動中,幼兒在教師的教學安排下活動,幼兒之間互動的機會相對較少,而在自主游戲活動中,不僅幼兒的互動頻率大大增加,幼兒出現(xiàn)需要解決問題的概率也更多,因而為幼兒助人行為的發(fā)生提供了條件。這提醒我們,首先,應保證幼兒充分的自主游戲時間;其次,應有意識地在生活活動、學習活動等其他情境中增加幼兒與他人互動的機會與頻率。
對不同情境中助人策略使用情況的觀察發(fā)現(xiàn),體力幫助策略是幼兒最常使用的策略。在生活活動中,幼兒主要采取的助人策略為提供體力幫助和求助他人,分別占同情境策略使用的45.8%和37.5%,這與活動的性質(zhì)有關(guān)。另外,在自主游戲活動中,幼兒體力幫助策略占同情境下其他策略的71.4%。體力助人是一種比較直接的助人方式,助人行為和結(jié)果比較明確,當幼兒觀察到他人的需要,判斷自己的能力之后,傾向于直接使用體力提供幫助。幼兒園生活中,教師可以觀察幼兒的助人行為,進行適當引導,幫助幼兒了解并使用更多的助人策略,這將對提高幼兒的歸屬感、安全感大有助益。
助人對象、類型及結(jié)果反饋
“助人對象”指助人行為所指向的對象,包括教師、同伴和其他。本研究中的“其他”包括其他班與幼兒不熟悉的教師、離園時來訪的家長、保安叔叔、研究人員等。例如,在教學活動中,研究人員站在角落找不到凳子,小A端來小凳子說:“老師,坐!”“助人類型”包括主動助人和被動助人。主動助人指助人者自發(fā)自愿地做出助人行為。如幼兒主動幫助同伴擰瓶蓋。被動助人是指幼兒在同伴或教師的要求下做出幫助他人的行為。例如,在建構(gòu)區(qū)搭積木的小B請小A幫忙搭警車?!敖Y(jié)果反饋”,包括積極反饋,即受助者給予助人者正向的反饋,如表示感謝,報以微笑;消極反饋,即受助者以負面的方式回饋助人者,如大喊“我不要你幫”;無反饋,即受助者并未對助人者的行為作出回應,沒有明顯的正向或負面情緒。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中班幼兒助人對象、助人類型以及結(jié)果反饋的分布見表2。
由表2可知,中班幼兒助人更多指向同伴,且主動助人更多。值得思考的是,幼兒的助人行為大多沒有得到反饋。在現(xiàn)場觀察中,這一點也引起了筆者的注意,教師往往能給出積極反饋,而受助的幼兒很少做出反饋。筆者發(fā)現(xiàn)這與教師自身以及班級風格有一定關(guān)系。首先,在教師沒有向幼兒強調(diào)要對別人的幫助表示感謝的情況下,助人者與受助者都沒有在意這一點,也沒有學會這一基本禮儀。其次,有的班級更注重幼兒的自我服務(wù)能力,班級整體風格是有序的、活潑的,但缺少同伴間互幫互助、團結(jié)友愛的氛圍。如A班的幼兒十分了解班級的一日活動,知道哪一時間段自己該干什么,可以有序而有效地完成。但在自由區(qū)域活動時,美工區(qū)的卡紙掉了一地,卻沒有一個幼兒去撿,每個幼兒都在用自己拿到的卡紙做自己的手工,覺得地上的卡紙與自己無關(guān)。而在B班,教師較為溫柔,與A班相比,班級常規(guī)、幼兒的活動秩序和效率相對較差,但可以看到B班的班級風格是較為溫馨的,師幼關(guān)系與同伴關(guān)系更為和諧友好,幼兒間的互動交流很多,因而該班級幼兒助人行為發(fā)生的頻率相對較多。
研究中,75%的助人行為沒有得到反饋,大多數(shù)的受助者不會對助人者給予語言上的感謝,極少數(shù)的幼兒會報以不太明顯的微笑。
首先,從行為主義出發(fā),建議教師應更加重視積極反饋對于培養(yǎng)幼兒助人行為的促進作用。一方面,通過及時的正強化有效提高助人者做出助人行為的概率;另一方面,及時的反饋可以使該行為更為明顯地被其他幼兒注意到,成為其他幼兒觀察學習的榜樣。
其次,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幼兒的感恩意識還不夠?!暗嗡?,當以涌泉相報”,學會感恩他人,素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中班階段是幫助幼兒去自我中心化的關(guān)鍵過渡階段,實施感恩教育即是一種重要的手段,也是幼兒園素質(zhì)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筆者建議,幼兒園、家庭要強化感恩教育的意識,從多角度實施感恩教育,教育幼兒學會感恩,懂得向他人表達感激之情,也從感恩教育中感受互幫互助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