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斌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一到年底,我就特別思念母親。想起她,鼻子一酸,眼淚就悄悄順著臉蛋流下來。
母親活著的時候,教會我許多做飯的手藝,烙黃兒就是其中的一項。黃兒,是過去晉北農(nóng)家的一種食品,盛行于平朔一帶的廣大農(nóng)村。它是將糜米面稀釋成糊狀,做的時候,倒少半碟胡麻油,將一個胡蘿卜上部少半截切下來,用其蘸上碟子里的胡麻油,然后在黃兒鏊子(一種專門做黃兒的廚具,直徑約一尺的圓形器具,中間凸起)上擦一遍,起一種潤滑作用,免得黃兒熟了與鏊子粘連。黃兒說簡單點,其實就是一種折餅。不過,火候很重要。用勺子盛上面糊糊,倒到黃兒鏊子里,然后蓋上生鐵頂蓋,拉風(fēng)箱,投火,加熱。火候既不能過大,又不能太小?;鸫笠缀鹦↑S兒的色氣就上不去。
馬瘦毛長,窮漢兒多。那年月少吃缺穿,我們兄弟姊妹五個,我為老大。一家七口,一到過年,母親光鞋就得做七雙,又是拆洗衣裳,又是納鞋底子做鞋,收拾年味,忙得沒明沒夜,因此,把烙黃兒這件事就年年托付于我。臘月二十幾開始拾掇年貨,人多沒好飯,肚皮薄,分外能吃,烙黃兒每每得烙一晚上。開始做這活兒手生,火候掌握不好,要么火大,烙成黑鐵匠,要么火小,烙成白臉。面糊的稠稀也弄不準(zhǔn),稠了,舀在黃兒鏊子里成了一堆堆,稀了,烙熟后就像一張大白紙。所以,開始時,每道工序都得母親一次次做示范,烙上二十多張后,就漸入佳境。稠稀也攪得得當(dāng),烙熟后,黃兒的色氣也好看,黃中帶橙,花紋也好看,大環(huán)套小環(huán),餅上現(xiàn)奇觀。拿起咬上一口,香噴噴,甜滋滋,吃上一晚也不知道饑飽。烙上幾個,總會拿給母親嘗嘗,征求她的指導(dǎo)。母親笑著說,俺娃真會做營生,一教就會。就這樣,一晚上母親忙針線活兒,我不停地烙黃兒。母子倆邊做營生,邊聊著人世間有趣的事兒,每隔三五分鐘,黃兒鏊子里的水蒸氣哧哧地響三四聲,就說明黃兒熟了,該起鍋了。于是揭開生鐵蓋子,用鐵匙從邊上一鏟,一折疊,一張黃兒就香噴噴地拿出來了。
那年月,莊稼人家里也沒個表,一晚上就靜靜地聽著雞叫來把握個時間。從天黑烙到天明,到滿村子的雞都此起彼伏地叫起來時,我的工作也接近尾聲,三大盆糜米面糊糊就剩下一大碗了??吹娇簧系恼艋\里,茭秸秸編的撇撇上滿滿地排列著一層層黃燦燦的黃兒,母親樂得直夸我。早上,遵照母親的囑咐,我就把一晚上烙下的黃兒,全部端到背陰的小房子里入了甕,還要留上十幾個好看的,白天送給東西隔壁的嬸子大娘們嘗一嘗。過年烙下的黃兒,經(jīng)過一凍一消,水靈靈、甜滋滋,分外爽口,每年要吃到二月二呢。
母親去世已十年有余,隨著物質(zhì)生活的不斷提高,烙黃兒的工作已成為遙遠(yuǎn)的記憶。但那年,那月,那情,那景卻幻化成我永生的念想。
(常朔摘自《朔州日報》2020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