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安國
讀罷長篇小說《河洛謠》后,總如小鹿撞胸,時有訴說的沖動。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座談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xù)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獨具個性,頗有建樹。他生在洛陽,興在開封,葬在鞏縣(今鞏義市),三點一線,緊傍黃河,是萬里黃河上的重要節(jié)點。
品讀《河洛謠》,竊以為它有以下三個特色:
第一,語言貼切。
《河洛謠》的作者語言運用嫻熟,具體說來,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河洛謠》全部使用優(yōu)化過的鞏義話,通體以鞏義話為基礎,經(jīng)過匠心洗練提純,把它變?yōu)闀嬲Z言,通俗流暢,質樸自然,具有個性。按照印度作家奈保爾說的,就是“從基礎開始探索,只用最簡單、最直接的語言來敘事”。中國小說本就源自古代的評話,只不過是把說書人和聽眾演化為了作者和讀者,但萬變不離其宗,任何美妙語言脫離了群眾基礎就都成了空中樓閣?!逗勇逯{》中地方色彩濃郁的語言隨處可見,如“小姑娘拉著臉,不情愿地回窯了,嘴噘得能拴頭驢似的”;“河里撈笊籬,瞎(蝦)編的”;“那頭牛只要見了漁娘,就兩眼發(fā)怵,身體哆嗦,不由自主屙起稀屎來”等等,這樣本地人讀起來感到親近、親切、親和,外地讀者讀起來感到新鮮、新穎、新奇,能夠緊緊地抓住讀者,產(chǎn)生巨大的感染力。第二方面是運用了大量的詩詞、楹聯(lián)、小曲、俚語、戲曲樣式,在十幾萬字的篇幅中,運用30處之多,既能調節(jié)讀者的閱讀節(jié)奏,使文章顯得生動,避免呆板、滯澀,更能有效烘托人物。如以詩詞形式表現(xiàn)的“十知圣上貼”和“十心歌”等,對塑造趙匡胤的人物形象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塑造出了鮮活生動的藝術形象。
一篇文學作品的成敗,關鍵在于是否塑造出了嶄新的藝術形象。趙匡胤是歷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有作為、有擔當、有創(chuàng)新、有人格魅力的大皇帝(以區(qū)別于那些追求一己之私、因循守舊、沉溺酒色、喪權辱國的小皇帝),以“仁慈恤民”的標簽卓立于世。要表現(xiàn)他南征北戰(zhàn)、殫精竭慮、治國憂民的一生,不是區(qū)區(qū)十幾萬字能完成的。汪曾祺先生說過,寫小說要“有話則短,無話則長。實則虛之,虛則實之”(這里的“話”是指現(xiàn)成的話或已有的定評)。作者遵循汪老先生的創(chuàng)作原則,熟讀經(jīng)史,精心剪裁,合理謀篇,避開人所共知、史書已有記載、別人已有描述的事件(如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傳皇位于弟),僅僅抓住趙匡胤在鞏義古駝嶺周邊的活動,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實寫茍仙兒,虛寫燕趙老友,靠家鴿傳書連在一起,雙線條并進,由點及面,虛實相生,“寫你能寫的,而不是寫你想寫的”(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語)。塑造了趙匡胤、茍仙兒、燕趙老友、一凡法師、漁娘、“鐵鉤擔”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不得不承認,故事為塑造人物形象服務,作者在這方面的構思剪裁把握得十分得體。如對趙匡胤從軍到取得皇位這一段史書已有明確記載的事跡,作者僅通過古駝溝村民飯場中的閑噴(聊天),用短短的600來字就非常藝術地敘述出來(見《河洛謠》中部第一節(jié));而表現(xiàn)趙匡胤在鞏縣與茍仙兒、一凡法師、燕趙老友等人交往縱論,形成他“重文抑武、民安政平”治國理念的過程,則不惜言辭濃墨重彩鋪展開來詳細描述。
傳神的細節(jié)描寫是《河洛謠》的一個重要特點。趙匡胤出生時異香濃郁、籠罩周身、三天不退的“香孩兒”形象,甫一開場就使人感到天降異秉;同古駝嶺黃河邊雷雨過后“黃河清,圣主生;河圖出,天下平”異象奇景相映襯,構成大人物出世的神秘感。洛陽牲口集市上仗義搭救素不相識的賣馬老漢,盡力維持市場秩序的細節(jié),體現(xiàn)出趙匡胤的仁慈一面。降服玉龍駒、平定龍頭寨等細節(jié)描寫,更顯示出趙匡胤身上的一種氣勢——王者之氣!茍仙兒裝扮河神爺顯靈,平息黃河南北兩岸民眾紛爭搶糧的細節(jié),既表現(xiàn)出茍仙兒的超群智慧,也展現(xiàn)出平民百姓盼望河晏風清、安居樂業(yè)的強烈訴求?!澳闶屈S河我是洛……”的反復出現(xiàn),漁娘送的沙包和千層底鞋每每在趙匡胤危難時刻解救他于絕境的細節(jié),在表現(xiàn)漁娘有情有義、凜然正氣、舍小我而成大道的凄苦愛情的同時,也體現(xiàn)出人民同皇權那種相輔相成、絲連絮牽的“水和舟”關系。茍仙兒死前留給漁娘的送愛女賢婿聯(lián):“舍一己兒女情長助英雄一統(tǒng)天下,乃嚴父終生之傲;留半畝小院承繼教兒孫耕讀傳家,實慈母一世至愛”,充分展示他為國為民、嘔心瀝血、精籌細謀、大義舍親的博大胸懷。
河洛文化元素的有效烘托?!逗勇逯{》從設置故事地點的古駝嶺、文武院、百侯窯、希玄寺、孝義堡,到他們吃喝的倉西蘿卜、小關柿餅、清蒸槐花、黃河鯉魚,還有吃飯禮儀上的“十三花”“二八桌”,無不烙印著異常清晰的鞏縣生活方式的地方特色。希玄寺一凡法師傳授趙匡胤的“三十二式長拳”,龍窩溝祭拜杜員外(杜甫)受到的思想洗禮,平亂龍頭寨“鐵鉤擔”后的思考,文武院門上“讀詩書禮易,何日讀盛世一統(tǒng);品酸甜苦辣,哪天品太平煙火”的楹聯(lián),茍仙兒的神奇謀劃,燕趙老友的飛鴿傳書,漁娘高尚又凄涼的愛情,菜攤兒上中年人醉唱“五代十國亂離間,仁君出世復見天……人樂太平無事日,鶯歌燕舞日高眠”的小曲,“十知圣上”“十心皇帝”貼的曲隱鞭策,都是河洛文化的細微觀照。
第三,旗幟鮮明地突出了人民性。
《河洛謠》中,正是因了趙匡胤跑馬古駝嶺,結交茍仙兒,平定龍頭寨,領悟燕趙老友信中語后,才促使他在后周小皇帝無力理政、風雨飄搖、世事動蕩的關鍵時刻,為使百姓免遭戰(zhàn)亂之苦,策劃了“黃袍加身”的平穩(wěn)過渡。也是由于他重訪鞏縣地,借住茍仙兒家,見聞“十知圣上”貼,傾聽茍仙兒論國策后,真正理解“吾華夏文化之精髓,那就是‘華夏之心,永向一統(tǒng)的漢唐基因”,選擇“杯酒釋兵權”的優(yōu)柔手段,避免了有可能出現(xiàn)的強將爭權、生靈涂炭、四分五裂的亂世局面。
趙匡胤在古駝嶺上與一班文武從《孫子兵法》引申,認定“打仗需重用鄉(xiāng)導,治國焉能無有鄉(xiāng)導乎?”“此人(茍仙兒)乃寡人治國之鄉(xiāng)導也”后,還是在茍仙兒家,吃著“二八桌”,心憂黎民安,夜論立皇儲,定下“思沖千年舊禁,慮破百代陳規(guī),從天下永安永昌出發(fā)而選儲”,傳皇位于弟,從而保證大宋基業(yè)健康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一代興平盛世。
責任編輯:蔣建偉 江雯
美術插圖:邢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