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志,徐 惠,張俊倩,宋曙輝
(北京市農(nóng)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農(nóng)業(yè)部華北地區(qū)園藝作物生物學與種質(zhì)創(chuàng)制重點實驗室農(nóng)業(yè)部都市農(nóng)業(yè)(北方)重點實驗室,北京100097)
馬齒莧(Portulaca oleracea)為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廣泛,全國各地均有栽培。馬齒莧是藥食兩用植物,不僅含有多種營養(yǎng)成分,同時含有多種功能成分,具有顯著的生理作用[1]。雖然野生馬齒莧一般被視作田間雜草除去,但其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仍然不容忽視。近年來,引進的栽培型馬齒莧多為荷蘭種,與野生型馬齒莧在葉片大小、植株形態(tài)、種子大小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差異[2]。國內(nèi)作為藥用資源利用的多是野生型馬齒莧,對野生型馬齒莧研究和利用報道較多[3-6],對主要作為蔬菜食用的栽培型馬齒莧報道少,分別比較馬齒莧的莖和葉營養(yǎng)成分的報道也較少。對生長于同一區(qū)域內(nèi)的栽培型和野生型馬齒莧進行莖和葉的營養(yǎng)成分分析比較,為2種類型馬齒莧的開發(fā)利用提供依據(jù)。
栽培型馬齒莧為荷蘭引進大葉品種(Holland)。栽培型(Holland)和野生型(Wild)均生長于蔬菜中心延慶農(nóng)場露地。2019年6月于商品采收期采收,采收整株后分莖(stem)和葉(leaf)分別處理。鮮馬齒莧莖和葉取定量分析維C含量,其余樣品冷凍干燥粉碎后過60目,測定其他營養(yǎng)成分。每個樣品重復3次。
維C測定參照GB 5009.86—2016中第一法;食品中水分的測定參照GB 5009.3—2016;蛋白質(zhì)含量測定參照GB 5009.5—2016;粗纖維含量測定參照GB/T 5009.10—2003;灰分含量測定參照GB 5009.4—2016;脂肪測定參照GB 5009.6—2016;礦物元素測定參照GB 5009.268—2016;有機酸測定參考國標GB 5009.157—2016;游離氨基酸測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7];脂肪酸測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8]。
馬齒莧莖葉中主要營養(yǎng)成分含量見表1。
表1 馬齒莧莖葉中主要營養(yǎng)成分含量 /g·(100 gFW)-1
野生型馬齒莧和栽培型馬齒莧同一部位含水量基本一致,都為葉片含水量略低于莖含水量。馬齒莧莖和葉中維C含量表現(xiàn)為葉含量高于莖含量。栽培型馬齒莧葉中維C含量高于野生型,是其含量的8倍。蛋白質(zhì)含量都表現(xiàn)為葉高于莖,野生型高于栽培型。在粗纖維、脂肪和灰分含量上,野生型和栽培型相差不大??扇苄蕴穷愋椭饕枪呛推咸烟?,以馬齒莧莖中含量高。栽培型含量高于野生型。
馬齒莧莖葉中礦物質(zhì)含量見表2。
表2 馬齒莧莖葉中礦物質(zhì)含量 /mg·(100 gFW)-1
測定的栽培型和野生馬齒莧8種礦物質(zhì)中,除了元素鉀,其他幾種元素都表現(xiàn)為葉含量高于莖含量。無論葉還是莖,礦物質(zhì)元素含量總體上為野生型馬齒莧高于栽培型馬齒莧。野生馬齒莧和栽培馬齒莧都表現(xiàn)為鉀、鎂、鐵含量高,鈉含量低。
馬齒莧莖葉中游離氨基酸含量見表3。
表3 馬齒莧莖葉中游離氨基酸含量 /mg·(gDW)-1
游離氨基酸以葉片中含量高于莖,葉片中的含量達到干質(zhì)量的1.4%和2.1%,葉中游離氨基酸含量為莖的2倍。野生型馬齒莧含量高于栽培型馬齒莧。游離氨基酸中含量最高的為谷氨酰胺,占總游離氨基酸含量的27%~36%。
馬齒莧莖葉中草酸及有機酸含量見表4。
表4 馬齒莧莖葉中草酸及有機酸含量 /mg·(100 gFW)-1
栽培型馬齒莧莖中草酸含量略高于葉,而野生型馬齒莧以葉中草酸含量高。野生型馬齒莧草酸含量高于栽培型馬齒莧。除草酸外,馬齒莧中主要有機酸為蘋果酸、檸檬酸和少量的富馬酸。栽培型馬齒莧莖中以蘋果酸含量高,其次為檸檬酸。栽培型馬齒莧葉中檸檬酸含量略高于蘋果酸。野生型馬齒莧其規(guī)律與栽培型一致,但含量低于栽培型。
馬齒莧莖葉中脂肪酸含量見表5。
馬齒莧是一種含有較高α-亞麻酸的植物。2種類型馬齒莧葉脂肪酸含量為α-亞麻酸>棕櫚酸>亞油酸>油酸。栽培型和野生型馬齒莧莖含有少量的α-亞麻酸和亞油酸,均未檢出棕櫚酸和油酸。α-亞麻酸主要分布在葉片中,分別占總脂肪酸含量的34.9%和34.8%,明顯高于莖中亞麻酸含量。這與胡水清青、史仁玖等人[9-10]檢測結(jié)果一致。
表5 馬齒莧莖葉中脂肪酸含量 /mg·(100 gFW)-1
馬齒莧的營養(yǎng)成分含量因栽培地區(qū)、氣候、采收期、成熟度、栽培方式、施肥條件等不同而有差異。針對一次采收樣品進行檢測,以此結(jié)果表征馬齒莧的營養(yǎng)成分還不夠全面,這也是檢測結(jié)果與其他文獻報道有不一致的原因。但是,同一品種不同部位的比較有積極意義,野生型和栽培型在相臨地塊采收,生長期基本相同,其結(jié)果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野生型馬齒莧和栽培型馬齒莧在生物學上有較大差異。野生馬齒莧為四倍體,種子千粒質(zhì)量約為0.08 g,莖細葉小,植株匍匐生長;而栽培型馬齒莧為六倍體,千粒質(zhì)量約為0.48 g,莖粗葉大,植株直立生長[11]。從試驗結(jié)果看,2種類型馬齒莧在營養(yǎng)成分上也有一定的差異。野生型馬齒莧的礦物質(zhì)、游離氨基酸、脂肪酸、蛋白質(zhì)含量等方面高于栽培型馬齒莧;而栽培型馬齒莧維C、果糖、葡萄糖含量高于野生型馬齒莧;粗纖維、脂肪含量2種馬齒莧相差不大。同時,野生馬齒莧的草酸含量也高于栽培種。無論是栽培型還是野生型馬齒莧,其葉中的營養(yǎng)成分含量都高于莖。以上結(jié)果為今后合理利用開發(fā)馬齒莧提供參考,試驗結(jié)果也提示,在蔬菜食用方面,栽培型馬齒莧更優(yōu)于野生型馬齒莧。今后可進一步探討栽培型馬齒莧作為藥用資源的優(yōu)劣,有利于藥用資源的栽培管理和標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