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井志, 梁福順, 黃楠燕, 程 成, 雷 麗
(1. 山東大學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61;2. 山東大學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山東 濟南 250061)
由于具有能耗低、響應快等諸多優(yōu)勢,微小通道廣泛應用于化工[1-3]、能源[4-5]、航空航天[6-7]等各種領域。隨著通道尺寸減小,重力作用削弱,表面張力、黏度等影響逐漸增大,微小通道中兩相流型特征和流型轉換邊界等參數(shù)的變化規(guī)律與常規(guī)管道有較大的差別。
流型是兩相流研究和工程應用的基礎,直接影響兩相流動的傳熱、傳質及阻力特性。Taitel 等[8]基于理論推導,獲得了水平管內間歇流、光滑層狀流、波狀層狀流、分散泡狀流和環(huán)狀流的流型轉換邊界。該理論轉換邊界與常規(guī)通道內的實驗結果吻合較好[9],但由于未考慮表面張力的作用,對于小管徑內兩相流型的預測偏差較大[10]。Triplett 等[11]測定了內徑1.45 和1.1 mm 水平圓管內兩相流動,結果表明常規(guī)通道的流型轉換邊界無法預測實驗結果。Coleman 等[12]實驗測定了內徑為5.5 至1.3 mm 的微小圓管及方管內兩相流型特征,并指出管徑、物性對當量直徑小于10 mm 的通道有著重要的影響。
作為兩相流的重要參數(shù)之一,含氣率是確定其他參數(shù)的關鍵。隨著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圖形處理技術在含氣率的測量中得到廣泛應用。Serizawa 等[13]研究了微通道中的空氣-水的兩相流動,通過假設氣泡具有軸對稱形狀分析含氣率的變化規(guī)律。付鑫[14]通過虛擬雙目系統(tǒng)構建了三維可視化光路,還原了液氮兩相流動三維氣液界面。Zhang 等[15]提出了虛擬雙目立體視覺系統(tǒng),并進行泡狀流的三維重建。Li 等[16]通過正交平面的雙目立體視覺系統(tǒng)對內徑2~4 mm 的水平和垂直圓管內含氣率進行了測量,并與快關閥測量的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二者誤差在 ±6% 以內。含氣率預測模型主要包括滑移率模型、KαH模型、漂移通量模型等[16],Woldesemayat 等[17]基于文獻中不同流型對應的含氣率數(shù)據(jù)(2 845 個數(shù)據(jù)點),討論了68 個含氣率相關模型的預測性能,并指出漂移通量模型的效果較好。
雖然已有一些小通道內兩相流型的研究,但在三維氣液界面特征以及含氣率預測方面的分析仍有不足。本文主要對內徑為5.16 和3.14 mm 的小通道內氣液兩相流動進行可視化研究,以空氣和去離子水作為兩相工質,改進實驗系統(tǒng)的光路設計,獲得流型的正視圖與俯視圖,并重構三維氣液界面,計算含氣率,使用電磁閥進行含氣率的標定,并分析流型轉換邊界及含氣率的變化規(guī)律。
圖1 小通道兩相流實驗系統(tǒng)圖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experimental setup of two-phase flows in mini channels
如圖1 所示為小通道兩相流實驗系統(tǒng)圖,主要包含水循環(huán)和空氣循環(huán)。水路的循環(huán)動力由MG204XK 與MG209XK 2 種型號磁力驅動齒輪泵提供,根據(jù)實驗工況,選擇性開啟。連續(xù)相介質流經(jīng)齒輪泵以后,進入高精度科里奧利質量流量計(HK-CMF-D-DN6),并流入可視化實驗段,經(jīng)過含氣率標定段流入水箱,完成水路循環(huán)。氣路部分的動力由空壓機(OTS-1500×3)提供,在300 L 固定式大型儲氣罐存儲后,經(jīng)空氣濾清器和減壓閥,根據(jù)實驗工況選擇氣體流量計(型號MF5706,量程0 ~25 L·min-1;型號DO7-19B,量程0 ~ 2 L·min-1),隨后通過單向閥門進入實驗段。
如圖2 所示,實驗段由透光性良好的石英玻璃管構成,實驗段正下方放置一兩直角邊相等的三棱鏡,尺寸為30 mm × 30 mm × 100 mm。為使流型穩(wěn)定,棱鏡始端與入口距離為350 mm。該三棱鏡的反射平面與水平面呈45°夾角,可以將俯視圖像反射成平行圖像?;耍梢岳脝我坏母咚贁z像機,從正面和頂部2 個垂直的角度出發(fā),對兩相流型的二維圖像進行拍攝,獲取同一位置正交平面的流型特征圖像。實驗段的后部和上部采用200 W 的相同型號LED 燈進行照明,滿足拍攝的光照需求??梢暬瘜嶒灦魏蟛窟B接電磁快關閥標定實驗段,稱取標定段內液體質量,求出工況對應的含氣率。為保證標定值穩(wěn)定,一組標定值至少測量5 次。
圖2 虛擬雙目系統(tǒng)示意圖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virtual multi-vision setup
由于空氣、水、石英管不同的折射率n 以及圓弧形的壁面,拍攝尺寸與真實尺寸存在一定的偏差。當偏離管道中心時,光路與管道壁面呈一定角度,光線發(fā)生偏折。偏離管道中心距離越大,光路與管道接觸點法線的夾角θ 越小,光線偏移程度也會越大。當管內流體為水時,偏移程度較大,與文獻[14]中管路折射修正公式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內徑放大了33% 左右,因此后續(xù)氣液界面三維重構以及含氣率測量,均采用文獻[14]中公式修正光線折射引起的誤差。
以彈狀流為例,如圖3 所示為在Matlab 軟件中進行氣液界面三維重構的具體過程。首先,利用虛擬雙目圖像采集單元,獲得2 個正交平面的流型圖片。如圖3(a)所示,其中上部分區(qū)域為正視圖對應的流型,下部分區(qū)域為俯視圖對應的流型。針對圖像邊緣信息模糊的問題,通過分割、濾波,并利用全液相背景圖像去除背景,得到不含光源等噪聲的圖像,如圖3(b)所示。隨后通過邊緣檢測(Canny 算法)、腐蝕濾波變換、填充等步驟,使圖片轉化為二值化圖像。由于表面張力的作用,氣泡在管內流動頭部與尾部會趨向于半球形或圓帽型,因此假設三維氣液界面垂直于流動方向截面形狀為橢圓,將2 個正交化平面的每一個截面方向的氣相長度,定義為橢圓的長軸a 和短軸b[16]。對二維截面沿流動方向進行拉伸,長度為1 個像素點,從而得到沿流動方向,每個像素點對應的三維氣液界面。在整個計算域迭代重構,從而獲得完整的三維氣液界面,如圖3(f)所示。
圖3 彈狀流三維重構技術流程Fig.3 3D reconstruction process of slug flows
根據(jù)圖3(f)得到的二值化圖像對,采用文獻[14]計算含氣率方法,對圖像中每個橫坐標處假想氣泡橢圓模型與管道截面積A 的比值,通過積分式疊加可以得到整個計算域長度L 的含氣率α 的數(shù)值。
式中:a 為橢圓模型長軸像素長度,b 為橢圓模型短軸像素長度,L 為管道長度像素數(shù)量,α 為含氣率。
在實際的計算中,氣液兩相流動流型復雜多變,選取連續(xù)的N 張圖片組成時間序列,批量處理獲得平均含氣率,N 值根據(jù)具體實驗工況確定。如式(2)所示:
式中:αi為第i 張圖片的含氣率,αave為N 張圖片的含氣率平均值。
兩相流型的類別受管徑尺寸、流動參數(shù)及物性等多種因素影響,文獻中對于流型的劃分有多種不同的標準。本文將實驗獲得的流型分為泡狀流、彈狀流和環(huán)狀流3 種。
泡狀流:如圖4(a)所示,大量小氣泡分散在連續(xù)的液體中,氣相的當量直徑小于通道內徑。隨流量參數(shù)的變化,氣泡在徑向的發(fā)展不受壁面的限制。與大通道相比,小通道內泡狀流分布更為均勻。
圖4 二維及三維流型(5.16 mm)Fig.4 2D and 3D flow patterns (5.16mm)
彈狀流:如圖4(b)所示,當氣泡長度大于通道內徑時,氣泡垂直于流動方向的發(fā)展受到壁面的限制,形成彈狀流,也被稱為Taylor 流型。氣彈周圍覆蓋一層薄薄的液膜,由于重力原因,底層液膜較厚,二者的差距隨通道直徑的減小而逐漸降低。
環(huán)狀流:如圖4(c)所示,當氣相流量較大時,液膜附在管壁,中心形成氣芯,氣液兩相界面存在波動和較強的剪切作用。隨著慣性力及表面張力的增強,重力的減弱,環(huán)狀流是微小通道內的兩相流動的主要流型,在流型圖上占據(jù)較大的區(qū)域。
如圖5 所示為內徑為5.16 和3.14 mm 的水平圓管內,空氣與水兩相流型圖及Barnea 等[10]、Triplett等[11]及Coleman 等[12]的流型轉換邊界對比情況。Jg為空氣的表觀速度,Jl為水的表觀速度。受限于實驗條件,本文5.16 mm 管徑內氣相最大表觀速度為12 m·s-1,液相最大表觀速度為0.934 m·s-1。3.14 mm 通道內氣相和液相最大表觀速度分別為27 和2 m·s-1。由圖5(a)可得,相比Barnea 等[10]的實驗結果(6 mm內徑),環(huán)狀流出現(xiàn)在更低的氣相流速下。實驗數(shù)據(jù)與Coleman 等[12]的分界線整體吻合較好。不同之處在于環(huán)狀流與彈狀流的分界線,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入口段的類型以及對于過渡區(qū)域流型的定義不同。
圖5 小管徑兩相流動流型圖及分界線Fig.5 Flow pattern maps and transitional lines of two-phase flows in mini tubes
如圖6 所示為不同管徑流型轉換邊界的對比,Mandhane 等[9]和Barnea 等[10]的流型圖,將泡狀流與彈狀流統(tǒng)稱為間歇流。由圖可得,管徑對于流型轉換起著重要的作用。與常規(guī)通道相比,微小通道內泡狀流出現(xiàn)在更低的液相表觀速度下,彈狀流向環(huán)狀流的轉變所要求的氣相流量也有所下降,導致環(huán)狀流在流型圖上所占的比重隨管徑的減小逐漸增大。管徑對流型轉換邊界的影響主要是因為:重力作用隨管徑減小而降低,表面張力的作用逐漸增強,微小通道內液膜附著壁面的能力增強,通道頂部更容易被液膜占據(jù),更容易形成環(huán)狀流。
如圖7 所示為快關閥所獲得的含氣率與圖像處理含氣率的對比情況。從圖中可以看出,對于5.16 mm 的通道,通過圖像處理與快關閥實驗得到的含氣率的絕對誤差最大為7%,而3.14 mm 管徑,二者最大絕對誤差為9%,因此可以認為三維重構技術計算含氣率的方法是有效的。
圖6 不同管徑下流型分界線對比Fig.6 Comparison of flow pattern transitional lines with different tube diameters
圖7 快關閥實驗含氣率與圖像處理實驗含氣率對比Fig.7 Comparison of gas content results from fast-closing valve experiments and image processing experiments
如圖8 所示為含氣率隨干度x 的變化趨勢,其中x為空氣質量與兩相總質量的比值。由圖8 可得,管徑對含氣率的影響較小。當干度較低時,含氣率隨干度的增加而快速升高。對于泡狀流和彈狀流,氣泡長度隨干度增加而迅速增大,氣相占據(jù)通道的比例升高。由于水與空氣的密度差較大,空氣質量流量的少量增加就會導致空氣所占截面積大幅增加。當干度增加到0.01 左右,流型變?yōu)榄h(huán)狀流,液體呈環(huán)形附在管壁,氣相位于管道中心。連續(xù)相在運動過程中會受到摩擦力和虛擬質量力等力的作用,氣液兩相的相間滑移增大,因此相對于干度增加的速率,含氣率的變化率逐漸放緩。
如表1 所示,選取了4組不同預測模型,對比實驗結果與公式預測值的相對大小。為了更好地對4 組含氣率相關性進行評估,本文引入了平均絕對誤差(MAD)和平均相對誤差(MRD)。
圖8 含氣率隨干度變化規(guī)律Fig.8 Profiles of void fractions as a function of gas qualities
表1 不同含氣率模型公式Table 1 Formula of different void fraction models
式中:yλ,pred和yλ,exp分別為第λ 個實驗點的預測值和實驗值,M 是實驗點的數(shù)量。
從表中可以看出,無論絕對誤差還是相對誤差,4 種含氣率模型均能很好地對實驗含氣率進行預測,其中Gregory 等[20]模型總體絕對誤差為8.9%,相對誤差為-6.6%。如圖9 所示為圖像處理實驗含氣率與公式預測值的對比,圖中αpre為公式預測含氣率,αexp為圖像處理實驗含氣率。由圖9 可得,4 組含氣率模型吻合度較好,基本所有實驗數(shù)據(jù)都在預測值的 ±25% 誤差帶以內,Gregory 等[20]模型的預測性能最好,對于5.16 mm 管徑圓管,超過70.3% 的實驗數(shù)據(jù)在 ±15% 誤差帶以內,而對于內徑3.14 mm 的通道,86.1 %的數(shù)據(jù)落在 ±15% 誤差帶以內。
圖9 圖像處理實驗含氣率與公式預測值的對比Fig.9 Comparison from experimental void fractions and predicted values
研究內徑為5.16 和3.14 mm 的水平圓管內氣液兩相流動,利用三棱鏡改進光路,同時獲得了俯視圖與正視圖,利用Matlab 軟件,修正折射影響、重構三維氣液界面,并計算含氣率。分析了小通道內的流型、流型轉換邊界、三維氣液界面以及含氣率變化規(guī)律,得到主要結論如下:
(1) 水平小通道內的流型主要為泡狀流、彈狀流和環(huán)狀流。相較于常規(guī)管道,小通道內重力作用減弱。由于隨管徑的減小,表面張力作用增強,彈狀流向環(huán)狀流轉變所要求的氣相流量逐漸下降,環(huán)狀流在流型圖上占據(jù)的比例隨管徑的減小而逐漸上升。
(2) 使用快關閥的方法進行含氣率標定,對比了快關閥與三維重構技術得到的含氣率,二者吻合較好,最大絕對誤差均不超過10%。
(3) 對于泡狀流和彈狀流,含氣率隨干度的增大而線性升高;對于環(huán)狀流,含氣率隨干度的升高增加速率較低。管徑對含氣率的影響較弱,基于三維氣液界面所獲得的含氣率與經(jīng)驗公式的吻合度較好,基本所有數(shù)據(jù)都在公式預測值的±25%誤差帶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