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淑娟 黃國勤 江西農業(yè)大學生態(tài)科學研究中心
我國東南紅壤丘陵區(qū)地處熱帶、亞熱帶,氣候條件優(yōu)越,光、熱、水資源豐富,生長季節(jié)長,作物一年可兩熟至三熟,農業(yè)生產與經濟發(fā)展?jié)摿薮?,是我國熱帶、亞熱帶經濟林木、作物及名貴藥材等名特優(yōu)創(chuàng)匯產品的重要基地。雖然光熱水資源豐富,但季節(jié)分配不均。此外,我國南方紅壤旱地普遍存在土壤養(yǎng)分失衡、地力下降、土壤酸化的問題,影響紅壤旱地生產力的發(fā)揮。
多熟復種輪作這一種植制度不僅可以提高光熱水資源利用率,同時可以影響土壤養(yǎng)分、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結構,改善土壤微生態(tài)環(huán)境,對于解決我國人地矛盾、促進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構建良好的農田微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紅壤旱地普遍存在酸、瘦特征,而多熟復種模式能提高土壤pH值,改善土壤肥力。
在多熟種植體系中,對于冬季作物的篩選尤為重要。不同冬季作物的配置下多熟種植體系的土壤酸堿性和養(yǎng)分狀況變化規(guī)律不同,對于后茬作物的生長以及土壤養(yǎng)分的積累都有一定影響。相較于冬閑,冬季種植作物不僅能提高經濟產量和生物量,還能改善土壤肥力,冬種作物田間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于冬閑田。相較于糧食作物,冬季種植紫云英等豆科作物能提高土壤氮素積累量。
通過對配置不同冬季作物以玉米、大豆間作為主的多熟種植體系試驗,進行土壤養(yǎng)分和pH值的變化規(guī)律分析,“馬鈴薯-玉米間作大豆”種植體系在改良紅壤酸性及肥力方面更有潛力。
三種種植體系試驗設計
土壤酸堿度。相較于糧食作物,冬季種植牧草作物,土壤pH值有所下降,與冬季牧草作物根系大量分泌有機酸相關?!白显朴ⅲ衩讄|大豆”“油菜-玉米||大豆”“馬鈴薯-玉米||大豆”三種冬季作物下多熟種植體系的pH值有一定差異,但未達到顯著水平。冬季種植紫云英的小區(qū)土壤pH值也有所下降,冬季種植馬鈴薯的處理pH值有所上升,但是油菜處理的pH值也有下降趨勢,但幅度低于紫云英。兩次測定結果均是紫云英處理的土壤pH值最高,冬季作物成熟期高達4.80,春季作物成熟期有所下降,pH值為4.72。冬季作物成熟期土壤pH值最低的是冬種馬鈴薯(4.56)處理,春季作物成熟期土壤pH值最低的是冬種油菜(4.56)處理。三種處理下,冬季種植紫云英或油菜的農田土壤有酸化趨勢,下降幅度分別為1.73%、0.73%,只有冬季種植馬鈴薯的土壤pH值有上升趨勢,其pH值升幅為1.75%??傮w來看,冬種馬鈴薯的多熟種植體系對于改良紅壤酸性條件更有潛力。
土壤養(yǎng)分。不同前作能影響整個多熟種植體系的土壤養(yǎng)分狀況。相較于禾本科和薯類作物,豆科作物作為前茬作物時,氮素積累量較高。
通過對“紫云英-玉米||大豆”“油菜-玉米||大豆”“馬鈴薯-玉米||大豆”種植體系的土壤養(yǎng)分進行測定,說明不同冬季作物對多熟種植體系的土壤養(yǎng)分狀況的影響,各種植體系的養(yǎng)分含量之間有一定差異,且部分差異已達到顯著水平。冬季作物成熟期,冬種紫云英(0.135%)和冬種油菜(0.129%)的全氮含量顯著高于冬種馬鈴薯(0.120%)的處理。春季作物成熟期,冬種紫云英(0.142%)的田間土壤全氮含量顯著高于冬季種植馬鈴薯(0.130%)的試驗田,冬種油菜(0.139%)的全氮含量低于紫云英處理但高于馬鈴薯處理,未達到顯著水平。從兩次土壤全氮含量測定結果看,三種不同冬季作物處理下的土壤全氮含量均有所上升,升幅分別為4.95%、7.77%、7.81%。冬種馬鈴薯的多熟種植體系土壤全氮含量上升幅度最大。
冬季作物成熟期,各處理田間有效磷含量有一定差異,但不顯著,從高到低依次是冬種紫云英處理(100.6毫克/千克)、冬種油菜處理(101.23毫克/千克)、冬種馬鈴薯處理(67.44毫克/千克)。春季作物成熟期田間馬鈴薯處理的有效磷含量為87.44 毫克/千克,顯著低于其他兩種處理,冬種紫云英(121.52毫克/千克)處理的有效磷含量高于冬種油菜(117.71 毫克/千克)處理,但它們之間的差異并未達到顯著水平。兩次土壤有效磷含量測定結果表明,三種不同冬季作物處理下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均有所上升,升幅分別為20.80%、16.28%、29.66%。馬鈴薯處理的多熟種植體系土壤有效磷含量上升幅度最高。
春季“玉米間作大豆”
冬季單作蕎麥
玉米間作甘薯
冬季作物成熟期,各處理田間速效鉀含量有一定差異,但不顯著,從高到低依次是馬鈴薯處理(186.32毫克/千克)、紫云英處理(183.25 毫克/千克)、油菜處理(164 毫克/千克)。春季作物成熟期馬鈴薯處理的速效鉀含量為204.17 毫克/千克,顯著高于冬種紫云英(142.98 毫克/千克)和油菜(148.65毫克/千克)的處理,但冬種紫云英和冬種油菜處理之間的差異不顯著。兩次土壤速效鉀含量測定結果表明,冬種紫云英和油菜處理下的土壤速效鉀含量有所下降,降幅分別為21.97%、9.36%。與此同時,冬季種植馬鈴薯的試驗田土壤速效鉀含量上升了9.58%。
以上研究表明,以紫云英這一豆科牧草作物作為前茬作物,田間土壤全氮含量顯著高于以馬鈴薯作為前茬作物的處理。作為一種綠肥作物,紫云英的氮素還田量高達83.28千克/公頃,為后茬作物的生長和土壤的氮素積累提供了大量氮源。復種輪作能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本研究中三種多熟復種模式下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均有所提高。在水旱輪作系統(tǒng)中,冬種紫云英和冬種油菜的輪作系統(tǒng)有嚴重缺鉀現(xiàn)象,而冬種馬鈴薯處理則有盈余。同樣是以玉米大豆間作為主的多熟種植系統(tǒng),前茬作物為紫云英或油菜的處理土壤速效鉀含量有所下降,而馬鈴薯處理則有所上升。
配置冬季作物的多熟種植體系能在一定程度上調節(jié)紅壤旱地的酸堿度和肥力狀況。在氮素積累方面,傳統(tǒng)的冬種紫云英模式較有優(yōu)勢,但在改善酸性環(huán)境、提高有效磷、改善鉀元素赤字狀況方面,“馬鈴薯-玉米間作大豆”種植體系更有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