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自古以來便是文人墨客爭相吟誦的季節(jié)。在秋日暖陽里,在冷雨連綿中,在落木蕭蕭下,在晴空碧藍里……萬物多彩也多情。伴隨著秋天散發(fā)出的那沁人心脾的芳香,讓我們走進古詩詞,去探索、感受那抹濃濃的秋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唐】劉禹錫《秋詞·其一》
解讀:自宋玉于《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我言”說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盡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廣闊的胸襟卻溶解了這種不幸?!皠俅撼笔窃娙藢η锞俺浞值恼J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沖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北宋】范仲淹《蘇幕遮·懷舊》
解讀:湛湛藍天,綴著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鋪滿片片枯萎的黃葉。無邊的秋色綿延伸展,融進流動不已的江水中;浩渺波光的江面,籠罩著寒意凄清的煙霧。
“景無情不發(fā),情無景不生”。眼前的秋景觸發(fā)了詞人心中的憂思,于是“物皆動我之情懷”;同時,心中的憂思化作眼前的秋景,于是,“物皆著我之色彩”。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清】納蘭性德《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解讀:“誰念西風獨自涼”從季節(jié)變換的感受發(fā)端。值此深秋之際,若在往日,妻子早就催促詞人添加衣裳了,以免著涼生病。但今年此時,詞人已經與妻子陰陽相隔,她再也不能來為詞人鋪床疊被、噓寒問暖了。這個反問句的答案盡在不言中,混合了期待與失望的矛盾情緒。
開篇“西風”奠定了整首詞哀傷的基調。“蕭蕭黃葉”是秋天的典型景象。秋風吹過,枯黃的樹葉紛紛揚揚地通過窗戶飄進屋內,給詞人心頭更添一層秋意。他站在空蕩蕩的屋中,任夕陽斜照在身上,把身影拖得很長很長。
到這里,本詞所列出的意象仿佛推向了一個定格鏡頭,凄涼的景物襯托著詞人凄涼的回憶,長久地鍥入讀者的腦海,令人感動。
(本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