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梅
古代避瘟驅(qū)疫,以香藥熏治最為盛行。古代燃香器具熏爐既作為祛病養(yǎng)生的工具,更是我國的文物瑰寶,彰顯出古人的智慧與傳統(tǒng)藝術價值。本文以滿城漢墓出土熏爐為例,闡釋漢代熏香歷史、熏爐的種類及熏香在古代防疫發(fā)揮的作用。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暴發(fā)嚴重威脅著人類生命和健康。為有效控制疫情的傳播、蔓延,中醫(yī)藥廣泛參加新冠肺炎治療,深入介入診療全過程,發(fā)揮了前所未有的積極作用,成為抗疫“中國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數(shù)據(jù)顯示,全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有91.5%使用中醫(yī)藥治療,臨床療效觀察表明總有效率達到了90%以上??梢娭嗅t(yī)藥學對緩解癥狀、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促進康復起到重要作用。
中醫(yī)藥學歷史源遠流長,是我國古代科學的瑰寶,凝結了古人對疫病防治的智慧。古人認為,疫癥源于穢氣,預防疫癥需扶正祛邪、芳香辟穢。
一、先秦及漢代的熏香發(fā)展歷史
中國古代的熏香歷史非常悠久,肇始于春秋,成長于漢,完備于唐,鼎盛于宋。熏香的方式多種多樣,既可以佩帶在身上,又可以懸掛在室內(nèi),亦或熏香沐浴,甚至內(nèi)服飲用。以期達到驅(qū)除瘟邪病毒的效果。
我國先民在先秦時期就懂得焚燒艾葉、菖蒲等香草來祛疫避諱,每年的端午節(jié)都熏染各種植物香料來驅(qū)蟲,減少夏日的疾病,而這個習慣一直延傳至今。《大戴禮·夏小正》中記載“五月蓄蘭,為沐浴也”,以蘭湯沐浴還形成了一種風俗禮儀。先秦時期, 由于地域環(huán)境、氣候條件的限制,中原地區(qū)不太適宜香料植物的種植,所用的香料主要以一種驅(qū)蟲的重要香料——茅香為主。而長江以南氣候濕熱,適宜各類香料植物生長,例如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不僅發(fā)現(xiàn)茅香,還有高良姜、姜、桂、花椒、辛夷、藁本、杜衡、佩蘭等十多種香料,這說明在漢代亦或之前,我國香料就已有了豐富的種類。
秦統(tǒng)一至西漢初期, 隨著疆域的擴大,各民族經(jīng)濟文化的融合,文化交流達到鼎盛,海外名貴香料也隨之源源不斷進入中原, 使熏香習俗更加普遍。絲綢之路的開辟,加速了熏香使用的香料種類發(fā)生很大變化。原產(chǎn)于西域和南海諸國的名貴香料檀香、沉香、龍腦、乳香、甲香、雞舌香等成為漢代王公貴族的香中佳品。這一時期,國產(chǎn)香料以植物類為主,而外來香料以樹脂類為主,樹脂類香料還可以利用幾種香料調(diào)和成另一種香料“合香”,從天然香料演進到合成香料是用香方式的一個重要發(fā)展時期。
隨著古代先民對香料的認識不斷豐富、利用逐漸深入,加之南方濕熱地區(qū)和西域出產(chǎn)的香料源源不斷進入北方,香料的使用更為廣泛,促進了我國熏香用具的發(fā)展。
二、滿城漢墓出土熏爐類型
最遲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已將熏草、高良姜、辛夷、茅香等草本植物放在銅炭爐上點燃,形成在室內(nèi)熏香的習俗。香煙裊裊,令人清凈身心、郁氣消解、心曠神怡。
香料種類的變化和大量熏香用具的出土證明漢代是用香較盛的時期,香熏的器具種類繁多,豐富多樣。燃香之器名為“熏爐”。熏爐的使用在兩漢魏晉時期尤為流行。1968年在保定滿城漢墓中發(fā)現(xiàn)漢代熏爐六型7件。樣式各異,極具代表性。特別是兩件博山爐,設計奇巧、工藝精湛,使熏爐從熏香防疫的實用器演變成一種彰顯主人地位、修養(yǎng)、品位的陳設品。
第一型熏爐(圖1)略成豆形,通體鎏金。蓋為弧面形,蓋頂上裝飾有柿蒂紋座的環(huán)鈕,蓋面周圍透雕三條盤龍,龍身蜷曲盤繞,彼此首尾相接。爐身為子母口,鼓腹,平底。腹部裝飾一周凸弦紋,兩側各有一個鋪首銜環(huán)。爐座腰部也裝飾有寬帶凸弦紋。
第二型熏爐(圖2)蓋為半球形,蓋上有環(huán)鈕,蓋面分上、下兩層鑄出三角形和棱形作為出氣(煙)孔。爐身為子母口,圓腹。底座呈喇叭形,座內(nèi)有一圓柱狀釘,可能是用于插入爐盤的,出土時爐盤已不存。
第三型熏爐(圖3)由爐身和承盤兩部分組成。爐身敞口,沿外侈,微鼓腹。爐身鏤空排列整齊的三角形孔,腹部飾一周寬帶凸線紋。承盤敞口,平折沿,下腹部折收為平底,三蹄足。盤底中心內(nèi)凹,與喇叭口形爐座相連,以承托爐身。爐身底下作出圓柱形插頭伸進喇叭口形爐座內(nèi),用鐵釘鉚合。
第四型熏爐(圖4),是一種淺盤形帶長鋬的銅熏爐,形狀近似行燈,也稱行爐。淺盤直口,平底,三蹄足,盤壁一側伸出一葉形長鋬,盤上有蓋,蓋面為半球形,布滿鏤空菱形網(wǎng)格紋,蓋頂開一圓形孔,孔徑5.2厘米,爐蓋通風好,易于熏燒香草。蓋和盤用活鈕相連,可以開合,便于放置香料和清理香灰。出土時爐內(nèi)尚遺留有熏香的殘跡。在熏爐外還罩有提籠,提籠為圓筒形,口上有提梁,便于提起移動。提籠外壁由三節(jié)菱形網(wǎng)格紋的銅圈,用銅釘鉚合而成。底盤和提梁也各用銅釘與器壁鉚合。帶有提籠的行爐,行爐置于提籠內(nèi),移動起來更為方便。這種熏爐又稱作“熏籠”,應該是用于熏衣的用具。
第五型熏爐為鼎形熏爐(圖5),鼎身敞口,微鼓腹,大平底,三高足為立獸踩朱雀狀,動物形象生動。腹部有對稱的四環(huán)鈕,鈕下裝飾一周寬帶凸弦紋。作為熏香的進氣孔底部中心鏤有一個圓孔,底部周圍四邊對稱排列有12個長方形孔,蓋作球面形,上有一環(huán)鈕,蓋面鏤空12個圓形孔,分為兩圈排列,內(nèi)圈4個,外圈8個。鼎形爐下附帶承盤,盤為圓形,直壁,平折沿,大平底,盤側開有一流狀缺口。焚香時,香煙裊裊上升,煙灰從爐底落入承盤內(nèi),從缺口處加以清除,設計極為精巧。這種進氣孔和出煙孔的設計,熏燒的應該也是草本植物類的香草。
綜上所述,滿城漢墓的第一型至第五型的熏爐大都爐身較淺,爐蓋較平,均屬于早期熏爐的形制。之所以為此形制,是因為漢代及漢代以前,熏爐的香料多為茅香、蕙草等草本植物,干燥后就可以直接點燃使用,為了使各種香草充分熏燃,往往在爐身下部鏤有進氣孔,爐蓋上鏤有出煙孔,空氣從進氣孔進入爐內(nèi),香煙從出氣孔彌散在室內(nèi)。
草本植物類的香料自身可燃,對爐身、排煙的要求相對較低。但隨著龍腦、蘇合香等樹脂類香料的輸入,以前較為低矮的爐身不能滿足樹脂類香料的熏香條件,它們使用時需將炭火放置在爐身下部,再將香料置于炭火上,將其引燃,因此香爐的形狀發(fā)生改變,衍生出另一種形制的熏爐,滿城漢墓中的第六型熏爐即為此形制。爐身下部的進氣孔縮成窄縫甚至完全封閉,爐蓋加高,在蓋上鏤出小孔,透過小孔的氣流夾帶著香煙裊裊上升,而爐身腹部的炭火層由于通風不暢,緩慢燃燒,符合樹脂類香料的熏香需要。
在熏爐的發(fā)展過程中,能工巧匠們結合爐身的結構變化制造出“博山爐”。因其爐蓋鑄成山巒重疊的形狀,象征著海中仙山“博山”,因而得名。在滿城漢墓中出土的第六型熏爐即為博山爐,共2件,一件為錯金博山爐(圖6),一件為騎獸人物博山爐(圖7)。
錯金博山爐分為爐座、爐盤和爐蓋三部分。爐盤和爐蓋之間是子母口,可以開合,爐蓋上還有一些鏤孔。使用的時候,將香料放入爐盤中點燃,蓋上爐蓋,香煙會從爐蓋上的小孔中慢慢飄出,達到熏香的目的。爐的底座透雕三條蛟龍騰出海面,象征著波濤洶涌的大海;爐盤的下部連接大海和仙山;龍頭托住爐盤,爐盤上部和爐蓋鑄成高低起伏、挺拔峻峭的山巒,爐蓋上因山勢鏤孔,山巒間神獸出沒,虎豹奔走,活潑機靈的小猴蹲坐在山峰高處或騎在獸背上嬉戲玩耍,身背弓弩的獵人巡獵山間,或追逐逃竄的野豬,幾棵小樹點綴其間,刻畫出秀麗的自然山景和生動的狩獵場面。博山爐通體錯金,紋飾自然流暢,金絲有粗有細,細的猶如毫發(fā)。爐座圈足用細金絲錯出卷云紋,爐座的蛟龍,爐蓋的山巒、神獸、獵人、小樹等都用金絲錯出細部輪廓,在人物、動物、樹木、山峰上用金絲錯出細部,起到了進一步刻畫和渲染的作用,使景物顯得更加生機盎然。當點燃熏香時,香煙從爐蓋的鏤孔處裊裊而出,繚繞在山巒景物間,亦真亦幻,猶如海上仙境。
銅騎獸人物博山爐,由爐身、爐蓋和底座三部分組成。底部有一銅盤,在盤的正中有一只背馱力士的海獸,力士上身袒露,左手按住獸的脖子,右手托舉爐身,頗有力舉萬鈞的氣勢。爐蓋透雕,下層鑄有龍、虎、朱雀、駱駝等動物以及草木、云氣等紋飾,爐蓋上層鑄出重疊的山巒,流云環(huán)繞,山間虎撲小羊,人獸搏斗,在山路上還有人趕牛車,奇異的山景里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香爐點燃,盤中盛水象征大海,水汽上升,香煙繚繞,博山隱在云霧之中,好似虛無縹緲的仙境。
除熏爐外,滿城漢墓還出土有醫(yī)針、手術刀、醫(yī)工盆、砭石、灌藥器、藥量、藥勺、藥杵等成組的醫(yī)療器具,這在我國漢代考古中十分罕見。說明墓主人對防疫、醫(yī)療、健康等極為關注,因此在墓中隨葬如此多造型各異、制作精美的熏爐的緣由也就不言而喻了。
從熏爐出土時爐內(nèi)尚遺留有熏香的殘跡看,熏爐應是墓主人生前使用過的,“朱火燃其中,青煙揚起間”這是熏爐使用時的形象寫照。我們不難想象,當香料點燃,香煙裊裊、芳香四溢,在氤氳繚繞的室內(nèi),墓主人或坐在宮中開懷暢飲、談笑風生,或在臥室閉目凝神、養(yǎng)精蓄銳,或在浴室熏香沐浴、調(diào)神醒腦……靈動的香煙,上達蒼穹,下怡性情,貫通天地,使人沉靜、凝思,心曠神怡。
三、漢代熏香與保健防疫
西晉張華《博物志·異產(chǎn)》云:“天漢二年(前99),長安大疫,燃返魂香,宮中病者,聞之即起。香聞百里,數(shù)日不歇。疫者未三日者,熏之皆瘥?!庇捎谇貪h時期疫病的流行,使用香料應對疫情成為重要手段。不僅如此,古代先民通過不斷實踐和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在使用熏爐燃燒香料后,散發(fā)出來的煙氣、火熱、濕氣能通過皮膚這個人體最大的器官,將香料的藥效作用于穴位,進而刺激神經(jīng)、免疫等系統(tǒng),使人體臟腑氣血和免疫功能迅速得到調(diào)整,改善全身生理功能,達到避瘟防病、驅(qū)邪免疫等醫(yī)療保健作用。
1.芳香除味,凈化空氣
從“越人熏之以艾”“熏以椒桂”可知古人用菖蒲、艾草、花椒、桂等香料在室內(nèi)點燃后所散發(fā)的奇特芳香,可以祛除室內(nèi)異味,驅(qū)散蚊蠅、蟲虱,清新空氣。而沉香、檀香、龍腦等樹脂類香料熏焚出來的氣味清醇、幽雅,沁人心脾,怡神悅心。熏香不僅可以美化環(huán)境,更能給人增添生活情趣。
2.祛除蚊蟲,生香爽身
古人衣料一般為絲、麻、葛、布等,易遭蟲蛀,熏香是驅(qū)除蚊蟲的好辦法。用香熏炙衣被是宮中一種衛(wèi)生保健習俗?!督?jīng)驗方》中記載熏衣去虱:百部、秦艽,為末。入竹籠燒煙熏之,自落。在熏爐外罩上熏籠,將衣服放在熏籠上,虱子會從衣服上掉下來。香熏后的衣服既不生蟲,又可留香,生香爽身不僅滿足了社交禮儀的需求,驅(qū)蟲防病的實用功能更加彰顯。
3.舒緩情緒,改善睡眠
香料點燃后,香氣四溢,香霧縈繞中,情緒放松、肌肉松弛、身心舒暢,感受安寧凈心的輕松氛圍,在幽香的環(huán)境里鎮(zhèn)靜安神、漸漸入睡,在睡眠中讓全身氣血無數(shù)次地被芳香熏陶、過濾,達到養(yǎng)氣、補血、安神的作用。
4.開竅啟閉, 調(diào)神定志
蘇合香、石菖蒲等香料可“開竅于腦”,具有開竅豁痰、宣發(fā)神氣的功效。用這些香料香熏有助于調(diào)神理氣,疏通九竅?!妒酚洝分性涊d用熏治法治療憂郁癥?!胺枷汩_竅,引藥上行”的功效也被現(xiàn)代醫(yī)學充分證實,二者均可顯著增加血腦屏障(BBB)的通透性,促進藥物跨過血腦屏障入腦,提高腦部用藥的療效,被稱為經(jīng)典的腦部給藥藥引子,歸入腦部“引經(jīng)藥”。
5.化濕健脾,祛邪辟穢
檀香、甘松、丁香等,均為健脾開胃的良藥,所以用香養(yǎng)脾,被古人視作養(yǎng)生之本。《顏氏香史》中說道“五臟惟脾喜香,以養(yǎng)鼻通神,觀而去尤疾焉”;芳香可以化濕,理氣和胃,使人體氣機宣透,濕溫化燥,增強體質(zhì),提高抗病能力。
6.化腐祛瘀,生肌活血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有多處用煙熏法治療體表疾病的記載。利用香熏的熱氣熏蒸患病部位,可以使藥效直達皮膚表面,抑制病毒、細菌的滋生,加快清除疼痛部位的代謝廢物,促進氣血活力,皮膚的抵抗能力,加速血液循環(huán),促進新陳代謝,達到除疾祛病的功效。
7.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名醫(yī)華佗曾用丁香、百部等藥物制成香料,置于居室內(nèi),用來預防肺結核病。中醫(yī)古籍中也記載有香料具有“清肺化痰,善除陳郁結氣”的作用。用蒼術、艾葉煙熏后,用現(xiàn)代醫(yī)學測定人鼻腔分泌液證實,香熏所含的揮發(fā)性物質(zhì),可以隨香氣進入人體呼吸道,增加機體免疫能力,抗御疾病。
從《黃帝內(nèi)經(jīng)》到東漢時期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再到明代的《本草綱目》、清代《本草從新》等醫(yī)書中都曾記載,多種香料被用于傳統(tǒng)中醫(yī)治療中,是中國傳統(tǒng)中醫(yī)的重要用藥。因為香料植物,基本都含有芳香性揮發(fā)油、抗氧化劑、殺菌素,可以驅(qū)蟲除穢用于防病治病,所以香料基本上都是中藥,成為中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熏香則是我國古人利用在長期的日常生活、醫(yī)療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芳香藥物的特殊功效,廣泛地應用在日常生活和醫(yī)療保健上的方法。古人通過佩帶香囊、室內(nèi)焚燒香料、香熏衣被等方式以驅(qū)蟲、避瘟、防病,加以藥用可以起到治病的療效。漢代青銅熏爐的使用和大量出土,充分證實熏香在當時的流行,為研究古代熏香文化提供了實物依據(jù),它不再是一件件普通的生活用器,歷代的傳統(tǒng)醫(yī)學證實,熏爐在點燃芳草香料時散發(fā)出的芳香,具有防病治病的作用,可以證明熏爐還是一種醫(yī)療保健和衛(wèi)生防疫的用具。
古代先民留給我們的寶貴的中醫(yī)經(jīng)驗,歷久彌新,特別為當下的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提供借鑒。芳香化濁解毒,化濁辟穢,祛除疫癘濁毒之邪,醒脾運肺,起到理氣宣肺、解郁散結之功效,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迅速傳播、蔓延。在現(xiàn)代中醫(yī)藥防治瘟疫中繼續(xù)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將繼續(xù)發(fā)揚光大使其煥發(fā)出新的醫(yī)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