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瑋 高旭東
攀爬是一項可由人的主觀意識自主控制的動作,融入了人身體的多種基本能力,如爬、撐、拉、攀等。攀爬能鍛煉幼兒體能,增強體質,提高身體的柔軟度和協(xié)調感,培養(yǎng)其勇敢自信不怕困難的品質。幼兒年齡小,安全開展攀爬活動需要場地的支撐,為此我園為了滿足幼兒的攀爬需求,在軟質草地上設置了材質不同、高低不一的爬桿,其平均高度在3米左右。圍繞著爬桿,幼兒開始了攀爬的嘗試。
幼兒選擇爬桿時多從竹竿開始,一來竹竿的高度要矮于鐵桿,直徑也略粗;二來竹竿每隔一段就有竹節(jié),突起的竹節(jié)便于幼兒雙手抓住發(fā)力或雙腳夾住著力。兩種材質的爬桿給幼兒帶來了不同觸感和挑戰(zhàn)。在開展了一段時間的爬桿活動后,班上出現了兩極分化的情況,少部分幼兒水平很高,能熟練地上下爬桿且對此活動興趣濃厚,而大部分幼兒卻因進步緩慢,呈現的水平較低,逐漸失去了再次挑戰(zhàn)的興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及時介入幼兒游戲,幫助幼兒提煉總結動作經驗、引導幼兒之間互相學習、鼓勵幼兒不斷嘗試,但也仍有很多幼兒難以掌握爬桿的技巧。那么影響幼兒爬桿水平的關鍵因素是什么?針對這一現象,教師開展了幾個小測試。
1.攀爬能力小測試
在班級中,教師以能爬到的最高處為評判標準測試了每個幼兒的爬桿水平,發(fā)現爬桿水平最好的是一名叫欣怡的女孩。而和她相同體重的其他幼兒卻呈現出較低的水平,這些幼兒中不乏平時綜合運動能力很強的男孩。在幼兒體重相同的條件下,攀爬呈現出的水平差距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
教師隨機抽取了班級內半數的幼兒,逐一挑戰(zhàn)了難度系數遞增的攀爬項目(軟梯、繩索、爬桿),教師設計了表格,輸入了幼兒的體重信息并逐項進行了實時記錄。基本測試完成后,教師還增加了引體向上這一項目,引體向上是以自身力量克服自重的懸垂練習,要求幼兒具備一定的上肢力量,這個力量必須大到能克服自身的體重才能完成一次,能夠直觀反映幼兒的力量和耐力素質。能順利完成引體向上的幼兒只有欣怡和紫涵,通過對測試項目的數據分析和比對,教師發(fā)現,力量素質應該是影響幼兒爬桿水平的重要因素。
2.掰手腕大挑戰(zhàn)
如果說引體向上的力量素質測試是縱向維度,只是幼兒克服自身重力的自我挑戰(zhàn),那么接下來進行的幼兒掰手腕比拼則是橫向維度,反映的是不同個體之間的力量差異。掰手腕的時候前臂的肌肉是用來鎖死腕關節(jié)的,而肱二頭肌的肌肉力量大小則是決定獲勝的關鍵,通過掰手腕的比拼可以直觀反映不同幼兒之間上肢力量素質水平的差異。
掰手腕比賽采取了極其不公平的車輪戰(zhàn)模式,由欣怡當擂主,全班幼兒逐個挑戰(zhàn)她。比完之后,結果讓人驚訝,盡管由于車輪戰(zhàn)中途不能充分休息,欣怡依然戰(zhàn)勝了班里公認的幾個大力士男孩。整個比賽中無論是面對體重相同公斤級還是不同公斤級的對手,欣怡都呈現出碾壓男生的手臂力量。
通過兩次測試,教師發(fā)現爬桿對于幼兒的力量素質要求是比較高的,這種直上直下的身體移動方式,幼兒需要較好的力量、耐力、協(xié)調性素質才能順利爬到桿頂。
《學前兒童健康學習與發(fā)展核心經驗》一書第79頁,有一個“不同體力活動的能量消耗”量表,通過表格中的數據可以發(fā)現,在眾多的體育活動中,攀爬對于幼兒的力量和耐力訓練屬于持續(xù)負荷的活動,幼兒體能消耗量大,因此幼兒爬桿活動的持續(xù)時間不宜過長,可搭配不同的運動方式進行。同時,幼兒在反復的失敗中既不能體驗成功的快樂,也不能起到良好的鍛煉效果。
教師在一小時的戶外活動觀察中,對部分幼兒進行了跟蹤記錄,針對幼兒在活動中不同運動方式的持續(xù)時間進行了簡單的統(tǒng)計,根據每類運動的持續(xù)時間和單位時間內此項活動的人體能量消耗為依據,大致推算出活動中幼兒消耗的能量,為合理設置幼兒攀爬活動提供了理論依據。
在爬桿過程中幼兒會出現手腳不能合理安放、協(xié)調使用或爬至一半無法堅持的情況,為此,教師應根據幼兒年齡及運動能力等特點循序漸進地引導活動。
1.及時介入,提煉經驗
教師需要分析、判斷幼兒對動作掌握的難點,通過語言提示和有針對性的動作練習,幫助幼兒掌握攀爬時身體移動的動作要領。教師在發(fā)現個別幼兒有成功經驗后,及時引導其他幼兒仔細觀察,學習成功幼兒的經驗,當幼兒再次嘗試無果后,教師可在游戲分享的過程中集中講解,請幼兒現場示范,同時分析成功的秘訣。通過榜樣學習和集體教學強化幼兒對于爬桿技巧的掌握,提升幼兒運動的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幼兒對攀爬產生濃厚的興趣后,他便會積極地嘗試,并且想在團體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認可。
2.設置任務,調整難度
同一攀爬器械具有單一運動方式的特點,教師可靈活設置任務機制或創(chuàng)設游戲的情境。爬桿活動初期,由于成功的幼兒較少,教師可通過組織幼兒參與游戲,在游戲中設置攀爬任務的方法來增加幼兒攀爬的時間和頻次,起到鍛煉幼兒力量和耐力的效果。以迷彩銀杏林為主要場地,教師組織幼兒開展搶占哨塔的軍事游戲,占領最多的梯子的一隊獲勝。幼兒在分隊對抗時需要不斷地在梯子上爬上爬下來想辦法取得勝利。創(chuàng)設的情境增加了幼兒在固定活動時間內進行攀爬的頻率。游戲后期,當幼兒的運動能力普遍得到提升后,教師會通過在爬桿上貼星的方法激發(fā)幼兒的熱情。不同爬桿上貼上高度不同的星,低一點的星吸引能力稍差的幼兒前來挑戰(zhàn),成功地吸引了部分游離在外的幼兒,增加了幼兒參加活動的興趣。
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教師認識了幼兒攀爬活動的運動發(fā)展規(guī)律,對幼兒來說,爬桿活動不是一個專項的體育鍛煉活動,而是在眾多戶外體育活動中起到一個調味劑的作用,給幼兒一個檢驗自己挑戰(zhàn)自己的機會。通過這些有特色的攀爬運動,激發(fā)幼兒的運動興趣,樹立終身鍛煉的意識,才是教育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