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希麟
狄葆賢是溧陽狄氏第二十二世孫,屬于狄氏東野堂硯樓祠四房,狄學耕之子。字楚青、楚卿,號平子。室名寶賢閣、平等閣,自署平等閣主人。還有狄高、高平子、慈石等名號,又別署六根清凈人。祖籍江蘇溧陽胥渚,生于1872年,卒于1941年。他是維新人士、近代詩人、文學批評家、書畫家、新聞出版家、近代佛教學者,也是清末上海有名的書畫收藏家。
狄葆賢幼年隨父生活在江西,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舉,他是溧陽狄氏東野堂20名舉人中最后一位。光緒二十一年,他去日本留學。戊戌變法以前,狄葆賢以自己的才華與家世門第,在北京結識許多名賢豪俊。他積極參與公車上書、戊戌變法和庚子勤王之役等維新活動,為救亡圖存奔走吶喊。他與康有為、梁啟超交誼甚深,系維新倡導者之一。
1904年6月12日,他在康有為、梁啟超的支持下,創(chuàng)辦《時報》,首創(chuàng)副刊,開報界革新之風。作為一個文化名人,他以獨具的見識大力提倡小說,開辦有正書局,開重印精品之先河。他致力于革新輿論,保存國粹,當時被譽為文化界第一人。他參與了上海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幾乎所有重大活動。他是江蘇教育總會的干事,1905年他與嚴復、馬相伯等另行創(chuàng)辦復旦公學。1906年8月,他在頤園成立了由各省寓滬學界、報界人士組成的憲政研究會,宣傳立憲。
狄葆賢是詩界革命中重要一員,其詩今存近三百首,很少抒寫自己私志,而是融入很強的家國之念。慷慨憤世,而又往往寄托深婉,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他著有《平等閣詩話》《平等閣筆記》等。溧陽狄氏第十四世孫狄云鼎的《古照堂詩集》兩卷三百八十余首詩,1929年在他經營的有正書局刊出發(fā)行,前后相隔八代人。
狄葆賢身上有著深篤的鄉(xiāng)土情結。1931年夏,溧陽遭受特大洪災,堤坍壩倒,農田淹沒,淪為澤國,百姓兩眼淚汪汪。1934年溧陽又發(fā)生了世所罕見的大旱災,數月不下雨,赤地千里,河流干涸,泥土龜裂。水旱連續(xù)為害,農田顆粒無收,百姓以樹皮草根觀音土充饑,幾乎到了無法生存的地步。外出逃荒者成群結隊,賣兒賣女也不鮮見。溧陽的災情、民情一波波傳到上海,身為溧陽人的狄葆賢聽到家鄉(xiāng)受災百姓的困苦,心急如火,立刻行動起來,與溧陽人陳夏、姜丹書等一起,在史量才辦的《申報》上連續(xù)刊載募賑啟事,積極籌集資金和救災物資,運往溧陽。這次賑災中狄葆賢和史量才捐款尤多。家鄉(xiāng)人民對他們這種民胞物與、博施濟眾的情懷十分感激。1935年溧陽民眾在護城河邊建造了一座3.5米高的燭臺形石灰?guī)r塔,上部四面各陰刻豎寫篆書“溧陽旱災賑濟紀念塔”九字。塔基南側陰刻塔文,簡述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溧陽大旱受災慘狀,當時世界紅十字會等七團體來溧陽援災簡況,維新人士狄葆賢、名人史量才等旅滬同鄉(xiāng)捐款尤多的事跡,頌揚行善賑災之美德,以永志紀念。溧陽市政府于1999年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1935年的夏末秋初,也就是八、九月份光景,在原來胥渚初等小學的校門口(東野堂屬下的硯樓祠)忽然掛上了“溧陽胥渚葆賢小學”的牌子。創(chuàng)辦人是上海報業(yè)和出版界著名人士狄葆賢的子嗣。葆賢小學的人事安排,皆由創(chuàng)辦人與族中父老商定,校長延聘本房狄念之,教職人員除八房狄鶴林外,都是延請本房有一定才學的宗親擔任。學生不需繳學費,課本都由學校供給。自一年級至六年級教科書均是上海大東書局版本。校牌一掛出就轟動周邊各地,鄰村宋莊、棠下、肇莊的子弟都涌來報名,城里工商界子弟夏氏姐弟(夏麗蘭、夏孝元)和董氏姐弟等十多人也紛紛離開原讀學校溧陽書院小學,投奔胥渚的葆賢小學來讀書。
現年97歲,家住胥渚的原安徽大學教授狄勤培,當年就是葆賢小學高級班六年級的學生。據他回憶,班主任是位年約五旬,硯樓祠一位有學問的先生,大家稱他“老先生”,品學兼優(yōu),敏慧過人,有辯才,善辭令,詼諧幽默,無論教課還是說掌故都很生動?!袄舷壬苯痰氖菄?,由于學校初創(chuàng),課程沒有強調正規(guī),他也沒有按課本教,而是選擇先教古文,內容主要是“四書”中的《論語》《孟子》,外加《古文觀止》。學生紛紛回家打開祖上的書柜找書,胥渚本村大多數的學生都很快就找到了,胥渚真不愧為有文化的書香村。有一次“老先生”隱隱覺察到個別學生在背后笑他脾氣古怪,他便在課堂上講了一個故事。說是古時有個叫邊孝先的先生,有喜好白天假寐的習慣,學生見他閉眼暗睡,便譏誚他說:“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痹捯魟偮洌呅⑾葢獙Φ溃骸斑厼樾?,孝為字,腹便便,五經筒(藏書的箱籠)。但欲眠,思經事,寐與周公通夢,靜與孔子同意。師而可端,出何典記?”學生聞之,大驚失色,羞愧得無地自容。
“老先生”說看重古文并非“懷舊”,而是“傷今”,讀現在書本上的課文猶如喝白開水,無味。既是中國人,就會中國話,識得字,就要會讀會寫會用。把古文學好,便基本上解決了讀、寫、懂、用等問題?!袄舷壬辈坏珜φZ體文能運用自如,而且能作詞譜曲,他編的幾首應時歌曲《校歌》《春游歡》《放學歌》優(yōu)美動聽,歌詞內容切合本校實際,這在當時溧陽全境的小學中是絕無僅有的。
在一次去仙人山春游的路上,“老先生”以柔弱之軀,半百之齡,領著學生高唱他自己創(chuàng)作的歌曲,趾高氣揚,眉飛色舞,很有精神。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分組有序地上山、下山,盡享大自然風光,呼吸山林中的新鮮空氣。更讓同學們開心的是中午時候下山來到祠廟休息處,學校早就安排好一頓豐盛的午餐——青菜豬肉面,這也是“老先生”和狄鶴林的杰作。這次春游給同學們留下了長久的記憶。
葆賢小學設有閱覽室、乒乓室、音樂室,同學們學習氣氛很濃,文體活動也很活躍。學生很喜歡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家長也放心于葆賢小學的學風和質量。
1937年春,胥渚狄氏東野堂辦起了一所懷瑾中學,這所學校是由東野堂四房第二十二世孫狄懷人及其好友葛某合辦的。狄氏一向被邑人視為望族,而四房(硯樓祠)又被族人視為族中佼佼者,尤其是狄愛人、狄素人、狄懷人三兄弟皆為社會名流,深受邑人敬重。由他們出面辦中學得到社會和各方鄉(xiāng)鄰的支持,故前來報名的學生很多。學校開始還算順利,但上海八一三事變爆發(fā)后,時局緊張,為躲避戰(zhàn)亂,學校不得已遷到戴埠山里,再后來堅持不下,也只好停辦了。
狄懷人,南京的兩江優(yōu)級師范學堂出身,在兄弟輩中他的學問最深,雖未做過官,仍被視為鄉(xiāng)紳。聽說早年溧陽赴任的知縣都去拜訪他,胥渚人尊稱他“懷爺”。平時狄懷人常去碼頭街迎春茶館喝茶,有一次在迎春茶館遇到胥泊村的一位本家先生,這位本家先生從衣袋里拿出一張小照片給他看,他一看十分驚奇:“這不是狄楚青早年的照片嗎?”狄懷人十分誠懇地對這位胥泊村的本家先生說:“你把這張照片給我吧!他是我本房兄長,我好做個留念?!闭f罷從兜里掏出所有的硬幣、紙幣,約合大洋10多元,作為酬謝。那位本家先生沒有多說什么,就把這張照片交給了狄懷人。狄懷人拿到這張照片細心包好,第二天就趕赴上海,將照片交給狄楚青的后代。他們看了這幀先輩遺像,如獲至寶,不知怎么酬謝他為好。他說不用酬謝,楚青是我本房兄長,方便的話就把你們書局的書給幾本得了。結果如愿以償,有求必應,給他帶了十幾箱書回家,還贈送他一些名畫、碑帖。狄懷人回到胥渚,村里人看到他帶了這么多書回來,大家都十分好奇,紛紛到他家來看書、看畫。七十多年過去了,由于社會歷史原因,狄懷人家族的后人未能妥善管理,當年視為珍寶的畫已散失殆盡,部分名貴的畫、碑砧在“文化大革命”中作為“四舊”處理,成堆的書被當廢品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