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以前我總以為魚類面對撒下的窩料會像小雞一樣湊在一起不停地啄呀撿呀,直到窩料被撿拾殆盡,再各奔東西。實則不然,其實魚類進(jìn)食更像羊群吃草,雖然腳下還有青草,但是它們還會不停地向前走,低著頭漫無目的地邊走邊吃。
時下,打窩子已然成了釣魚活動中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工序。不過在我來看,有太多的釣魚人不會打窩子,打窩子的目的基本上實現(xiàn)不了。對于這種釣友,我倒是想勸一勸,既然打窩子也沒效果,不如干脆不打窩子,試上幾次,要是效果差別不大的話,就干脆放棄打窩子這道工序吧,然后再慢慢地琢磨。
不打窩子?很多人心里沒底,我打了窩子收獲尚且不理想,不打窩子豈不等于從一開始就放棄了?這是心理作用,我且稱之為“打窩強(qiáng)迫征”。因為對于不會打窩子的人來說,打不打窩區(qū)別不大。為了幫助大家克服“打窩強(qiáng)迫征”,我先介紹幾種不需要打窩子的情況。
鲇魚就是一種不用打窩子也能釣獲的魚種(當(dāng)然,有的時候需要和季節(jié)、釣法相結(jié)合)。
春天到了,經(jīng)過一冬天的蟄伏,鲇魚的食欲很強(qiáng),此時鲇魚的食物——那些小雜魚才剛剛蘇醒,已經(jīng)有了輕微的鬧鉤跡象,但不強(qiáng)烈。也就是說,小魚的活性還不高。自然水域中小雜魚的數(shù)量非常龐大,這就意味著鲇魚的食物很豐富,并且比較容易獲得。這時候打窩子的意義肯定不大,用葷餌直接釣即可。
春季,自然水域中小雜魚的數(shù)量非常龐大,鲇魚的食物很豐富,且比較容易獲得,用葷餌直接釣即可,打窩子意義不大
筆者用豬脾釣獲鲇魚
根據(jù)我的經(jīng)驗,釣鲇魚的葷餌一定要強(qiáng)調(diào)“誘”。葷餌的誘跟窩子的誘不一樣,前者注重刺激鲇魚最敏感的感覺器官,比如通過活餌來刺激,這是所有掠食性動物的天性。但是從我個人的經(jīng)驗上看,我覺得濃重的血腥氣息效果更佳。在水下世界中的所有生物都不太活躍的春季,鲇魚的捕食能力也不是最佳的,它們主要的獵食方式不是伏擊和追擊,而是更喜歡獵食那些負(fù)傷的或者死亡的獵物,這樣體能消耗小,獲得的能量卻足夠大,何樂而不為呢?我想這可能是春天釣鲇魚血腥氣息越濃郁的葷餌效果越明顯的原因。
不管這個原因是否成立,不可否認(rèn)的是,春釣鲇魚,血腥氣息濃的葷餌要比活餌好用。雞肝就屬于血腥氣重的葷餌,但是雞肝太軟太嫩,很難完好地掛在鉤上,所以我并不推薦。雞心的韌性沒得說,用于拖釣都沒問題,絕對不會破碎。豬脾也是我比較喜歡的鲇魚餌,和雞心一樣堅韌,并且血腥氣息濃郁。上述兩種葷餌足以應(yīng)付春天釣鲇魚之需。實際上,幾乎所有動物內(nèi)臟都有類似的效果。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內(nèi)臟中含有脂肪的部分不可取,效果不好。
值得一提的是,我釣魚更喜歡就地取材,鲇魚出沒的水域中的小雜魚是“原塘顆?!保Ч浅:?。有人說用小魚作餌時一定要整條掛鉤,保持鮮活。我就沒這么干,這么干效果不如用魚段好用。我的心得是,一定要用有內(nèi)臟的那段,那段血腥氣最濃,效果最好,比整條小魚效果好。
以上是春天釣鲇魚不打窩子的釣法,簡單得很,但是效果突出。
進(jìn)入夏季,釣魚的旺季到了,利用鲇魚夜間會到近岸處覓食的特點來施釣,同樣不用打窩,其中的代表釣法就是“撅噠竿”。我簡單介紹一下這種釣法——一根1~2米長的通線,一端綁上一枚魚鉤,另一端拴在一根小竹棍上,鉤上掛魚餌,于傍晚時分投入鲇魚出沒的水邊,將小竹棍插到岸邊,有鲇魚咬鉤時,岸上的小竹棍就會不停地“撅噠”。這種釣法不需要打窩子,因為釣點本身就是窩子。該釣法的操作關(guān)鍵是把鲇魚晚間愛出沒的位置作為釣點。玩這種釣法的基本都是居住于水庫附近的當(dāng)?shù)卮迕?,他們對水庫的地形以及魚的習(xí)性了解得足夠透徹,所以他們輕車熟路。能玩撅噠竿的位置多為深水處的近岸,尤其是山間水庫,水下多是高低不平的大小石塊,這樣的位置白天利于鲇魚藏身,晚間利于鲇魚覓食,鲇魚的密度會相對較大。還有,連一棵水草都沒有的岸邊突然有一棵倒樹,這種位置也可以用撅噠竿。那種因漲水而被水小部分淹沒的灌木叢中往往藏著很多不同種類的魚,白天晚上都能釣,這種位置也可下撅噠竿。不過,若水量過大,灌木叢被大片大片地淹沒,魚分散得到處都是,則不適合玩撅噠竿。
鲇魚出沒的水域中的小雜魚相當(dāng)于“原塘顆粒”,可直接切段掛鉤只用,其中有內(nèi)臟的那段血腥氣最濃,效果最好
深水處的近岸,尤其是山間水庫,水下多是高低不平的大小石塊,這樣的位置白天利于鲇魚藏身,晚間利于鲇魚覓食
魚類并不會因食物存在而駐留不前,它們進(jìn)食更像羊群吃草,雖然腳下還有青草,但是它們還是會低著頭漫無目的地邊走邊吃
筆者建議用雞心或豬脾代替雞肝釣鲇魚
撅噠竿還有另外一種玩法。早年間我曾在某水庫發(fā)現(xiàn),當(dāng)?shù)氐睦限r(nóng)到了傍晚會抱著一大捆撅噠竿去水邊,每隔幾米下一副釣組,釣餌五花八門啥都有,蚯蚓、螞蚱、小蟲子、小魚、小蝦、動物內(nèi)臟、腐肉……反正手頭上有什么就用什么,綿延數(shù)百米的整個岸邊都是釣位,這還打什么窩子?。康诙煸缟咸靹偭?,老農(nóng)會拎著水桶去收魚。這么玩,是靠數(shù)量取勝,根本不需要確定所謂的最佳位置,只要鲇魚來到岸邊,總會有一把鉤子被它吞下。
有一些比較教條的釣友會問,既然鲇魚有晚上溜邊的習(xí)性,如果能再打些窩子,是不是效果會更好呢?這個問題聽起來有道理,但是事實上并不如此。
溜邊的鲇魚在干嗎?肯定是在尋找食物,這點沒錯,但是食物未必能把鲇魚挽留住。不僅僅是鲇魚,很多魚晚上都喜歡在近岸安靜地溜達(dá),這是它們的習(xí)性使然。就像大洋中的魚類每年都會定期洄游,但是它們的腳步絕不會停歇。我曾利用水下攝像頭觀察過晚間的水庫岸邊——難得一見的魚群如過江之鯽,幾乎以摩肩接踵的密度在岸邊緩慢洄游,即使路過窩料很多的地方大多也視而不見,只有極少數(shù)的魚會多徘徊一圈或者有一個停頓的動作,然后就又緩慢地游走了。這一發(fā)現(xiàn)打破了長期以來我對魚類進(jìn)食的認(rèn)知,以前我總以為魚類面對撒下的窩料會像小雞一樣湊在一起不停地啄呀撿呀,直到窩料被撿拾殆盡,再各奔東西。實則不然,其實魚類進(jìn)食更像羊群吃草,雖然腳下還有青草,但是它們還會不停地向前走,低著頭漫無目的地邊走邊吃。晚間溜邊的鲇魚也是這樣,只是鲇魚不組團(tuán)活動。它們晚間確實喜歡靠邊,但是如果條件合適,它們會在一片面積不大的區(qū)域流連一夜,或等待,或埋伏,其間它們有足夠多的機(jī)會去發(fā)現(xiàn)釣餌,而且鲇魚的感知能力非常強(qiáng)大。所以使用撅噠竿釣法時,要么選擇合適的釣點,要么大面積覆蓋,無需打窩子。
另外,哪怕是在面積很小,地形環(huán)境區(qū)別不大的魚塘夜釣鲇魚,釣近岸的上鉤率也要比釣中間高很多,且不需要打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