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發(fā)展邏輯思維 滋養(yǎng)理性精神

2021-04-27 03:38鐘明林雪代少杰董青崖董薈
關(guān)鍵詞:論據(jù)論點結(jié)論

鐘明 林雪 代少杰 董青崖 董薈

身處信息時代,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工作、學習中,邏輯無處不在。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海量信息,無論是來自媒體還是其他途徑,懂一點邏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辨識信息的真假與價值,進而把握事實真相,獲得啟示;我們也會針對發(fā)生在身邊的事情和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表達自己的看法,學一點邏輯,可以使思維更縝密,闡述更嚴謹、準確;我們在工作、學習中也往往會基于事實進行推理,作出判斷,掌握一些邏輯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由已知探尋未知。

高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選擇性必修上冊第四單元專門設(shè)置了“邏輯的力量”內(nèi)容,引導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邏輯方法,學習辨析邏輯錯誤,能夠獨立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并且運用邏輯方法來構(gòu)建并完善論證。

在本期雜志中,我們將帶領(lǐng)大家通過發(fā)現(xiàn)潛藏的邏輯謬誤、運用有效的推理形式、采用合理的論證方法等方式,來發(fā)展邏輯思維、滋養(yǎng)理性精神、提升思維品質(zhì),并從寫作的角度來進行相關(guān)的課外拓展。

01發(fā)現(xiàn)潛藏的邏輯謬誤

邏輯學所說的謬誤特指具有一定迷惑性的邏輯錯誤。邏輯錯誤的類型有很多,但從邏輯錯誤產(chǎn)生的根源來看,錯誤邏輯的表達者往往違反了思維和表達的一些基本規(guī)范,使其觀點的表達不符合邏輯的基本規(guī)律,因而產(chǎn)生了各種各樣的邏輯錯誤。目前,得到公認的邏輯基本規(guī)律有四條: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一、同一律

同一律,顧名思義,就是要保持事物的同一性。同一律的重點在于確保思維的確定性,即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的概念和判斷具有確定性,所有觀念、命題、判斷和思維都需要保持同一性,不能隨意改變。偷換概念、歪曲觀點、偷換論題等邏輯錯誤之所以會產(chǎn)生,就是因為違背了同一律。

如:

魯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讀完的,《孔乙己》是魯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讀完的。

這句話中第一個“作品”是魯迅“所有作品”的總稱,第二個“作品”是魯迅“某個作品”的通稱,二者不是同一個概念。這個例子屬于偷換概念,違反了同一律,造成了推理錯誤。

又如: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保ā肚f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安”在問句中通常有兩種用法,一種表示“怎么”,另一種表示“在哪里”。莊子和惠子一開始是圍繞“人能不能,以及怎么能知道魚快樂”的話題進行辯論的。顯然,惠子問的那個“安”,問的不是地點,而是方法、方式,即“你通過什么方法知道魚是快樂的”或者“你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而不是“你在哪個地方知道魚是快樂的”。莊子到最后卻偷換論題,把“安”用于表示“在哪里”并以“知之濠上”做結(jié),顯然違背了同一律。

二、矛盾律

邏輯學中的矛盾律,又稱不矛盾律。它不是指刻意地尋找矛盾和制造矛盾,而是指兩個互相否定的判斷同時出現(xiàn)時,一定不能同時為真,其中必有一假。人們常見到的“自相矛盾”這一邏輯錯誤,就是因違背了矛盾律而產(chǎn)生的。

如:

“我是答應(yīng)您昨天來修門鈴沒錯??墒俏襾砹巳?,每次按門鈴,都沒有人來開門,我只好走了。”

修理員說的這兩句話看似沒毛病,但細究起來,卻是自相矛盾的。第一句,顧客讓修理員來修門鈴,表明門鈴有故障;修理員答應(yīng)了顧客,說明他也認定門鈴有故障。第二句,修理員按了三次門鈴后仍沒人來開門就走了,說明他同時認定門鈴沒有故障。兩個互相矛盾的“想法”同時存在時,便會出現(xiàn)明顯的邏輯錯誤。

又如:

在法國某地,一個耍戲法的人招攬群眾:“快來快來,這里有拿破侖的頭骨?!眹^的一個人說:“奇怪,聽說拿破侖的腦袋是很大的,這個頭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沒有區(qū)別啊?”耍戲法的解釋道:“沒錯,這是拿破侖小時候的頭骨。”

眾所周知,拿破侖中年病故于圣赫勒拿島,享年52歲。耍戲法的人說“這是拿破侖小時候的頭骨”,顯然是一句假話。一個人只有一個頭骨,不可能有“中年的頭骨”和“小時候的頭骨”之分。耍戲法的人既肯定“拿破侖早年夭折”,又主張“拿破侖并非早年夭折”,違反了矛盾律。

三、排中律

排中律,就是排除中間情況,結(jié)果非此即彼。排中律要求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同時出現(xiàn)時,不可能同時為假,其中必有一真。一般來說,排中律和矛盾律是相輔相成的,它們確保了思想的明確性。如果違背這些規(guī)律,就會出現(xiàn)模棱兩可、虛假兩難等邏輯錯誤。

如:

有人說《紅樓夢》值得讀,有人說不值得,兩種意見我都不贊成。讀,太花時間;不讀,又有點可惜。

《紅樓夢》“值得讀”和“不值得讀”之間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兩者必有一真一假,不能都否定為假。都否定,就違反了排中律。

又如:

不薄之謂厚,不白之謂黑。

物體的薄與厚之間,還存在著中間狀態(tài);白色與黑色之間,還有灰色等其他顏色存在。在屏蔽中間狀態(tài)(有第三種可能存在)的情形下,只在呈現(xiàn)出的兩個極端之間(二者并非對立、矛盾)做判斷或選擇,屬于排中律使用不當。

四、充足理由律

充足理由律是根據(jù)前面三條基本規(guī)律得來的,它要求一個被斷定為真的判斷必須有充足的理由。充足理由律更多地運用在論證和反駁之中。如果違背了充足理由律,就會產(chǎn)生強加因果、不當預(yù)設(shè)、不當類比等邏輯錯誤。

如:

《祝?!分?,魯四老爺知道祥林嫂的死訊后說:“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個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

在魯迅的作品《祝?!分校斔睦蠣?shù)倪@句話存在兩個錯誤捆綁:一是把祥林嫂的死和祝?;顒永?,二是把死和“謬種”捆綁。祥林嫂的死與年關(guān)的祝?;顒舆@兩件事,只是時間上接近,并無因果關(guān)系。明明沒有因果關(guān)系的事件,因為發(fā)生的時間相近等表面聯(lián)系就把它們看成因果事件,這就是強加因果的邏輯錯誤,違反了充足理由律。

又如:

你是否已經(jīng)停止了對我的毀謗?請回答“是”或者“不是”!

說這句話的人隱藏著一個前提——對方此前一直在毀謗說話人。對方的回答無論是肯定還是否定,都意味著承認這個前提,而這個前提有可能是虛假的。這個錯誤屬于不當預(yù)設(shè),違反了理由充足律。

02運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推理,是從一個或幾個前提推出新結(jié)論的過程。任何一個推理都包含已知判斷、新的判斷和一定的推理形式。作為推理的已知判斷叫前提,根據(jù)前提推出新的判斷叫結(jié)論。前提與結(jié)論的關(guān)系是理由與推斷、原因與結(jié)果的關(guān)系。從前提和結(jié)論的關(guān)系來看,推理可以分為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兩大類型。

一、演繹推理

演繹推理,即從一般到特殊,其結(jié)論涉及范圍沒有超出前提,因而又被稱作“必然性推理”。也就是說,按照演繹推理的有效形式,如果前提為真,那么結(jié)論一定為真。根據(jù)它所運用到的思維方式,又可分為三段論推理、必要條件推理、排除法推理、二難推理這四種常見的推理形式(所謂推理形式,就是將一個推理去除掉具體內(nèi)容后保留下來的結(jié)構(gòu)框架)。

1.三段論推理

三段論,最早是由亞里士多德提出來的,這是一種最基本的邏輯推理方法。一個“三段論”就是一個包含有大前提、小前提和結(jié)論三部分的論證。最為人所熟悉的典型例子是:

凡人都會死。(大前提)

蘇格拉底是人。(小前提)

所以,蘇格拉底是會死的。(結(jié)論)

三段論推理也是一種最常用的推理形式,其基本規(guī)則是:(1)只能有三個概念;(2)每個概念分別在兩個判斷中出現(xiàn);(3)大前提是一般性的結(jié)論,小前提是一個特殊陳述。

從思維過程來看,任何“三段論”都必須具有大、小前提和結(jié)論。但在具體的語言表述(說話、寫文章等)中,人們常常把“三段論”中的某些部分(或是大前提,或是小前提,或是結(jié)論)省去不說。

如:

①你是中文系的學生,你應(yīng)當學好中國文學史。

②企業(yè)都要為社會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民營企業(yè)也不例外。

③所有人都免不了犯錯誤,你也是人嘛。

例①省略了大前提“凡是中文系的學生都應(yīng)該學好中國文學史”,例②省略了小前提“民營企業(yè)也是企業(yè)”,例③省略的結(jié)論是“你也免不了犯錯誤”。

需要強調(diào)的是,要正確運用“三段論”,還必須遵循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這樣才能邏輯全面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2.必要條件推理

必要條件推理,即根據(jù)必要條件命題的邏輯性質(zhì)進行推理,推理的邏輯是:前件真則后件必真,后件假則前件必假;前件假后件可真可假,后件真前件可真可假。因此必要條件推理的規(guī)則有兩條:(1)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2)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

如:

“如果周末不下雨,那么我們就能去秋游。”

這里的必要條件是周末不下雨,結(jié)論是我們能去秋游。

又如:

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于大門之側(cè)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保ā蛾套邮钩罚?/p>

晏子在外交中所使用的推理邏輯是典型的演繹推理,其推理形式為必要條件推理?!笆构穱撸瑥墓烽T入”就是必要條件,可將其表述為:“只有出使狗國,才從狗門進。我出使的不是狗國,我不從這個狗門進?!?/p>

3.排除法推理

排除法,又叫淘汰法,是間接證明的一種。即提出一個論題之后,先假設(shè)它可能存在多種情形,然后通過分析,將假定的各種可能都加以排除,也就是說把論題以外的其他各種可能都一一淘汰掉,只剩下一種可能,那么我們要證明的論題就是正確的了。

如:

《河中石獸》中的老河兵憑借自己的豐富經(jīng)驗,判斷出石獸在上游。但有人認為老河兵即使沒有相應(yīng)的河道經(jīng)驗,也能夠通過已知的情況推理出同樣的結(jié)論,因為課文第1段交代了:“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shù)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比绻@段話語序無誤的話,說明一開始就在原地找過了,然后又到下游找,都沒有找到,那石獸還能在哪兒呢?

這段話中“有人”所用的方法,就是排除法,即石獸存在的地方只有三種可能——原地、上游、下游,如果人們在原地和下游都找不到石獸,那么石獸只能在上游了。

4.二難推理

二難推理是在說理中由兩個假言判斷和一個選言判斷為前提構(gòu)成的推理。之所以稱為“二難推理”,是因為在反駁對方的觀點時,人們常常運用這種推理逼使對方在兩種情況下做出選擇,不管選擇哪種情況,都令人難以接受,這就使對方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困境。

如:

《紅樓夢》第六十四回,賈寶玉得知林黛玉在私室內(nèi)用瓜果私祭時想:“但我此刻走去,見他傷感,必極力勸解,又怕他煩惱郁結(jié)于心,若不去,又恐他過于傷感,無人勸止。兩件皆足致疾?!?/p>

如果將賈寶玉的想法稍加簡化,那就可構(gòu)成如下一個簡單的二難推理:

如果“我”去林妹妹處,足以“致疾”;如果“我”不去林妹妹處,也足以“致疾”。不管“我”去不去林妹妹處,皆足以致疾,真是兩難呀!

二、歸納推理

歸納推理,就是從特殊到一般,或從特殊到特殊,其結(jié)論涉及范圍超出前提,又被稱作或然性推理。也就是說,即使采取了正確的歸納形式,前提為真也無法確保結(jié)論一定為真。常見的歸納推理形式有簡單枚舉歸納推理(特殊到一般)和類比推理(特殊到特殊)兩種。

1.簡單枚舉歸納推理?

簡單枚舉歸納推理是根據(jù)一類事物對象中部分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性質(zhì)并且未遇到相反情況,從而推出該類對象都具有(或不具有)這種屬性的推理形式。

如:

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魯迅《藤野先生》)

魯迅在文中所使用的推理邏輯是歸納推理,使用的推理形式為簡單枚舉歸納推理。此處的推理結(jié)論為第一句話“物以希為貴”,前提則是后面枚舉的兩個現(xiàn)象。換句話說,魯迅由“北京的白菜到了浙江因稀缺而珍貴”“福建的蘆薈到北京了因稀缺而珍貴”而推理出結(jié)論——“物以希為貴”。

2.類比推理

類比推理是根據(jù)兩個或兩類對象在某些屬性上相同,推斷出它們在另外的屬性上(這一屬性已為類比的一個對象所具有,另一個類比的對象那里尚未發(fā)現(xiàn))也相同的一種推理。

如: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文章中,鄒忌的妻“私”他、妾“畏”他、客“求于”他,與齊威王的宮婦“私王”、大臣“畏王”、四境之內(nèi)“有求于王”都是人際關(guān)系方面的事實,鄒忌得到不切實際的贊美的事實和齊威王受蒙蔽的事實有相同的屬性。反過來,如果齊威王沒有和類比的事實有相同的屬性,也就不能推出“王之蔽甚矣”這個正確的結(jié)論。

03采用合理的論證方法

論證,就是用某些論據(jù)去支持或反駁某個觀點。恰當?shù)剡\用邏輯方法,有效地使用外顯的或隱藏的所有論據(jù)來進行論證;在必要時采用間接論證與直接論證相結(jié)合的論證方式;在論證中引入“虛擬論敵”,在質(zhì)疑論點與進一步論證中使論證更嚴密:這些都是合理的論證方法。

一、關(guān)注論證隱含的前提條件

在直接論證中,往往不會巨細無遺地呈現(xiàn)邏輯推理過程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會出現(xiàn)部分前提的省略,這些省略的前提卻又多隱藏著理解論證的關(guān)鍵。值得注意的是,論證省略的隱含前提往往不止一個,只有深入追問才會發(fā)現(xiàn)其他隱含前提。這些前提只要有一個不成立,論點就值得懷疑。

如,在課本引用的《銀色馬》中,主人公福爾摩斯的這段話:

馬廄中有一條狗,然而,盡管有人進來并且把馬牽走,它竟毫不吠叫,沒有驚動睡在草料棚里兩個看馬房的人。顯然,這午夜來客是這條狗非常熟悉的人。

這段話呈現(xiàn)出了一個論點(牽走馬的人是狗熟悉的)、兩個論據(jù)(狗沒有吠,草料棚里的人沒有驚醒),隱含了我們都會認可的兩個重要前提——狗會沖著陌生人叫,狗叫會驚醒附近的人。只有將這兩個隱含前提補充出來,福爾摩斯的觀點才能成立。即:如果不熟悉的人牽走馬,狗會吠叫;如果狗吠叫,人會被驚醒。如果這兩個隱含條件有一個不成立,那么福爾摩斯的論點就值得懷疑。

再如下面一段文字:

吳起變法、申不害變法、王安石變法、戊戌變法……那些倡導變法的古人無不懷揣理想,要建設(shè)一個烏托邦般的世界,但他們都忽略了時代的局限性與低下的生產(chǎn)力?!昂滔鲁藳觥笔窃∑疆吷膲粝耄彩乔О倌陙碇袊嗣窆餐母粡妷?。而袁隆平以求真務(wù)實的精神,不斷前行,最終用一粒種子造福全人類。

這段文字里就含有兩個隱含前提:吳起變法等改革運動忽略時代局限性和低下生產(chǎn)力就是脫離現(xiàn)實的表現(xiàn),而脫離現(xiàn)實是導致改革失敗的原因。只有把這兩個隱含前提揭示出來,結(jié)論“只有將理想與現(xiàn)實結(jié)合,才能成功改造世界”才站得住腳跟。

二、學會間接論證

這里,首先要辨析一下論證和推理這兩個概念。推理和論證有相通之處。推理是由前提得出結(jié)論,論證是為了證明觀點而提出論據(jù)。因此,推理的前提就是論證的論據(jù),推理的具體過程就是論證過程,推理的最終結(jié)論就是論證的論點。間接論證的作用,是在直接論證比較困難或不能更有說服力的時候,更有效地進行論證。這里主要講講排除法、反證法和歸謬法這三種間接論證方法。

1.排除法

排除法實際上是利用邏輯的排中律展開論證,互相矛盾的判斷中必有一真,必真的判斷就是結(jié)論。前文所提到的《河中石獸》的例子就是用排除法來推理,得出“石獸在上游”的結(jié)論。值得注意的是,用排除法進行論證和推理,有時也是有隱含前提的,比如《河中石獸》隱含了“河只能分為上游、下游和原地”這一邏輯前提。用排除法進行論證時要將一切可能做出的錯誤判斷一一排除,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否則就達不到嚴密的效果。

如《孟子·公孫丑上》中有這樣一段話: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這段話采用了排除法來進行論證——排除了人因私交、名譽或好惡的因素而產(chǎn)生憐憫之心的可能,得出人皆有惻隱之心的結(jié)論。不過,雖然采用了排除法,但排除前三個判斷的理據(jù)并不可靠,也沒有充分排除其他所有可能性,不符合排中律,其論證并不嚴密。

2.反證法

反證法所依據(jù)的是邏輯思維規(guī)律中的矛盾律和排中律。在用反證法進行論證時,我們常常會用到“如果……”,即先假設(shè)一個與論點相反的判斷,由此得出與事實相矛盾的推論后,可以推翻假設(shè)的判斷,證實原論點。

如《世說新語·雅量》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比≈湃?。

為什么王戎會判斷出李子是苦李?如果用反證法,王戎的論證過程可能會是這樣的:

如果“此非苦李”,而是甜李,那這棵樹長在人來人往的路邊,就會有很多人摘李子吃,那么這棵樹上的李子應(yīng)該會很少。但事實是“樹在道邊而多子”,可見推論與事實不符,所以“此非苦李”的假設(shè)也就不成立了。由此可知,“此必苦李”。

3.歸謬法

歸謬法與反證法恰好相反。歸謬法的論證過程是:為了證明某個判斷為假,先假設(shè)該判斷為真,由此推論出明顯的錯誤或矛盾,從而間接地證明原判斷為假。因此,歸謬法常用于駁論。

如:

有人認為“君子慎其獨”是封建時代的士大夫語言,我們今天還使用它,會使思想倒退到封建社會去。果真如此,那我們今天所說的話,大多來自古代社會,山水草木、日月風雨且不必說,就連“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以史為鑒”等也來自古代社會,甚至出自封建士大夫之口。照這些人的邏輯,這類語言也不能說了,那我們今天只好做半個啞巴了。

這段話首先以“果真如此”句假設(shè)“封建時代的士大夫語言,我們今天都不能使用”這一前提,由此推論出:就連“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等古代格言都不能說了,那我們只能做半個啞巴了。事實上,我們不僅不能做啞巴,我們的語言表達還需要這些古代格言。因此推論與事實出現(xiàn)矛盾。由此得出結(jié)論:封建時代的一些士大夫語言我們還是要使用的。

又如,《孟子·告子上》中有這樣一段討論“人的追求”與“生死”之間的關(guān)系的話: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孟子在這里使用的就是歸謬法。首先,“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這兩句假設(shè)人沒有比生死更重要的價值判斷標準,那么可以推論出:“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也就是說,人會不擇手段地求生避禍。那么,人們應(yīng)該都是茍且偷生的。但現(xiàn)實情況是,有人即使有辦法求生避禍卻也不這么做。因此一開始假設(shè)的判斷就是謬誤的。正確的觀點應(yīng)是:人一定有比生存更高的需求,也有比死亡更厭棄的事物。即:人一定有比生死更重要的價值判斷標準。

三、在論證中引入“虛擬論敵”

在議論文寫作中,比較常用的論證模式是“例子+觀點”,但這種模式也容易導致議論片面化、絕對化等問題。此時,不妨給自己設(shè)置一個“虛擬論敵”,就像“左右手互搏”一樣,對自己的論點提出反例,或?qū)φ摀?jù)提出質(zhì)疑,或指出論證過程中不嚴謹?shù)牡胤?。面對這些反駁,我們就有了進一步論證的空間。這樣就可以對論點進行更深刻的分析闡釋,對觀點的適用范圍進行限定,使論證顯得更嚴密、更完善。

如課文中“兼聽則明”的例子,展示的就是通過自我辯駁完善論證框架的具體過程:主動引入“三人成虎”“父子騎驢”的反例,就能通過分析,指出“聽”不能代替“斷”。由此進一步分析得出:“兼聽則明”的觀點是在聽者善斷的前提下提出的,因此“兼聽”的基礎(chǔ)是善于獨立思考,“兼聽”后能為我所用。

又如一位同學想要論證“勇敢是一種優(yōu)秀的品質(zhì)”。他采用了文天祥、邱少云、司馬遷、諾貝爾等事實論據(jù)來證明:為了國家不畏犧牲的勇敢,不阿權(quán)貴秉筆直書的勇敢,不懼危險投身于熱愛的事業(yè)的勇敢,都是十分優(yōu)秀的品質(zhì)。但這些論據(jù)體現(xiàn)出的勇敢并未涵蓋勇敢的所有內(nèi)涵,他完全可以給自己設(shè)置一個“虛擬論敵”,完善自己的論證。如:

勇敢應(yīng)區(qū)別于魯莽和沖動,如搶劫銀行、馬路飆車等挑戰(zhàn)法律紅線的行為,都只是愚昧、殘暴的假“勇敢”……

事實上,真正勇敢的人也并非時刻銳意進取,有時也是甘于暫時隱忍,厚積薄發(fā)的……

勇敢并非不知畏懼,勇敢是人面對恐懼時的一種崇高的姿態(tài)。諸葛亮為了興復(fù)漢室,六出祁山,最后身死五丈原;文天祥“一片丹心照汗青”,為心中大義直面威脅,向死而行。他們是內(nèi)心最堅定、最勇敢的人。這樣的勇敢,才是值得尊敬的品質(zhì)。

04技法延伸

怎樣寫駁論文

駁論文是議論文的一種。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zhì),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jù)、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

一、首先要做到“知彼”

寫駁論文的前提是“知彼”。即只有認真理解對方的觀點,仔細辨析對方的論據(jù),深入分析對方論證過程中的邏輯推進,才能找到批駁的角度和方向,從而為駁論文的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chǔ)。如果不能做到這些,駁論就不可能有切中要害的準確性和力度。

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魯迅的《拿來主義》一文,如果作者對“閉關(guān)主義”“送去主義”“送來”這些中外文化交流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沒有密切的關(guān)注和深入的思考,就不可能發(fā)現(xiàn)其背后潛藏的謬誤和危害,也就不可能提出“拿來主義”的正確主張。

二、行文應(yīng)先“破”后“立”

“破”是指先要將你準備批駁的觀點、論據(jù)和邏輯用簡練準確的語言進行概括(形象的說法叫樹立靶子),批駁的時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如魯迅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中,開頭就指出:

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著國聯(lián),也是事實;現(xiàn)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lián),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于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這一段文字簡潔明了,魯迅將對方的三條論據(jù)和得出的論點清晰地呈現(xiàn)了出來,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后續(xù)的逐一批駁也能借此有針對性地展開。

“破”的關(guān)鍵是對對方觀點、論據(jù)和論證中的錯誤進行分析和批駁,這是駁論文的重點部分。批駁對方的方法主要有三種:駁論點、駁論據(jù)和駁論證。

1.駁論點

駁論點屬于直接批駁,是先舉出對方的論點,然后找到對方論點的錯誤之處,用正確的道理和確鑿的事實直接加以駁斥。如雜文《不求甚解》,針對大家普遍認為的“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這個觀點進行了批駁:

不求甚解四字的含義有兩層:一是表示虛心,目的在于勸戒學者不要驕傲自負,以為什么書一讀就懂,實際上不一定真正體會得了書中的真意,還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只是不求甚解為好;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zhí)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

顯然,作者對“不求甚解”的內(nèi)涵進行了兩方面的解讀,思考更全面、更辯證,觀點也就更有說服力。

又如雜文《塞翁失馬是福還是禍》,直接針對“塞翁失馬焉知非?!钡墓庞柼岢隽俗约旱囊蓡?。作者指出:“這個故事可能是阿Q精神勝利法的思想源頭。塞翁父子是典型的懶漢懦夫世界觀,出現(xiàn)失誤,遇到天災(zāi)人禍,他們不是積極應(yīng)對,亡羊補牢,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引以為戒,制定危機處理預(yù)案,提高應(yīng)對危難能力,努力防災(zāi)減災(zāi),而是自我安慰,然后,消極等待,坐等偶然機遇,坐等壞事變好事。”由此揭示了所謂的“焉知非?!钡呐既恍院妥云燮廴?,從而令人信服地表達了對古訓批判性的思考。

2.駁論據(jù)

駁論據(jù)屬于間接批駁。對方為證明自己的論點會提出相應(yīng)的論據(jù),如事實論據(jù)、理論論據(jù)等。如果論據(jù)本身是虛假或缺乏說服力的,那么論點也就無法成立。比如在面對“勤奮與收獲”這一話題時,有人就針對“勤奮就一定能獲得豐碩的成果”“努力耕耘就一定能有所收獲”等言論進行了反駁:

付出多少辛勞就能獲得多少成果嗎?未必。

農(nóng)民們在耕耘季節(jié)是十分辛苦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怕出大力流大汗,但其收獲卻有豐有歉,甚至有時會顆粒無收,這是因為農(nóng)作物的生長除了靠栽培者的辛勤勞作、不違農(nóng)時、精細管理外,還要受到天時(水、旱、風、蟲、雹等災(zāi)害)、地利(土壤的各方面情況)等條件的制約。工人們每天在煉鋼爐旁、機床前、礦井里的勞動無疑是十分辛苦的,但有時也會出現(xiàn)問題,達不到預(yù)期效果。有時,一爐鋼在快要出爐前,會因為電力、溫度控制等方面的原因而冷卻報廢;一個零件,可能會由于原材料、機床等方面的原因而成為殘次品……

收獲的前提是耕耘,耕耘是否會有收獲,是要看耕耘者為什么耕耘和怎樣耕耘。耕耘與收獲之間是要滿足一定的條件的,否則耕耘未必收獲。

作者用事實說話,通過農(nóng)民種植、工人勞動的過程與結(jié)果,來說明耕耘與收獲僅是必要條件和結(jié)果的關(guān)系。不管具備什么條件,沒有耕耘是不會有所收獲的,但僅僅靠耕耘而無其他條件,也未必能收到預(yù)期效果。

3.駁論證

駁論證也屬于間接批駁。論證是從論據(jù)到論點的推導,在論據(jù)真實可信的前提下,如果論證過程中出現(xiàn)了諸如以偏概全、無因果聯(lián)系等邏輯謬誤,論點同樣是不能成立的。

比如“近墨者黑”是大家十分熟悉的成語,揭示的是不良環(huán)境對人造成的負面影響,也確實有很多事例能夠證明這個論斷。但是,我們也能夠列舉出“近墨者未必黑”的事實。因此,用大量的論據(jù)來證明“近墨者黑”的論點在論證邏輯上是沒有說服力的,舉出一個反證就足以批駁。

又如有這樣一道作文題:

據(jù)報道,在復(fù)旦大學漢語言文學大賽上,奪得第一名的是留學生隊;在譯文出版社舉辦得“首屆英譯漢大賽”中奪魁的竟然是新加坡的參賽者!這兩件事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guān)注,人們發(fā)出了“保衛(wèi)漢語”的呼聲。

材料中人們的觀點是要“保衛(wèi)漢語”,但提出“保衛(wèi)漢語”的依據(jù)是留學生隊和新加坡人在漢語比賽中獲得第一名。但究竟是因為中國選手水平太低還是因為海外選手水平太高而導致這樣的結(jié)果,材料中并無交代。而且,留學生隊和新加坡人在漢語比賽中獲獎恰恰能說明漢語在海外世界的傳播度和影響力在提升,漢語并不是一種走不出國門而被邊緣化的語言。這種結(jié)果不能證明漢語存在危機,正如中國人如果獲得英語辯論賽的冠軍并不能證明英語存在危機一樣。因此,材料中的依據(jù)和論點之間并不匹配,無法從論據(jù)中得出“保衛(wèi)漢語”的結(jié)論。

在批駁錯誤的觀點、論據(jù)和論證之后,駁論文中也需要“立”——將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表達出來。如在《拿來主義》一文中,魯迅在批駁錯誤做法后提出了“拿來主義”,接著正面立論,先闡述了“拿來主義者”應(yīng)有的原則——“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再分析了“拿來”的具體方法——“占有、挑選,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最后指出“拿來”的意義——“人能成為新人,文化能成為新文化”。作者對“拿來主義”的分析和闡述層層推進,在駁論的基礎(chǔ)上提出重要的建設(shè)性意見,有思想內(nèi)涵和指導意義。

又如《塞翁失馬是福還是禍》一文在批判古訓的基礎(chǔ)上提出:

面對天災(zāi)人禍,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是迎接挑戰(zhàn)、迎難而上、自強自救,不該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地歌頌災(zāi)難,以“焉知非?!钡牟唤】敌膽B(tài)強拉硬扯福禍因果關(guān)系,通過“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不該麻木不仁地忍受災(zāi)難、茍且偷生、茍延殘喘、混吃等死。危機過后,從災(zāi)難中走過的人們應(yīng)該痛定思痛、亡羊補牢、從頭再來,過一種有預(yù)見、有準備、有尊嚴、有質(zhì)量、有希望的生活。

作者提出面對災(zāi)難應(yīng)有的積極態(tài)度,同樣在批駁的基礎(chǔ)上形成了正面的指引。

綜上所述,寫駁論文要深入理解對立方的論點、論據(jù)和論證,行文中先“破”后“立”:“破”要簡潔清晰地呈現(xiàn)擬批駁的要點,然后有理有據(jù)地進行批駁;“立”要糾謬誤而陳己見,有啟發(fā)性和建設(shè)性。在“破”與“立”的層層推進中,駁論文要體現(xiàn)出思想的深度和邏輯的力量。

05寫作示范

課本原題

圍繞最近的社會熱點問題,搜集、閱讀媒體上的評論文章,選擇你不認同其觀點的一篇,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駁論文。

思路點撥

這道題目的話題范圍很寬泛,寫作有一定的難度。首先,要選定社會熱點問題。那么,該如何選擇社會熱點問題呢?可以看看網(wǎng)民所關(guān)注的和媒體正在熱議的內(nèi)容,因為這些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重大關(guān)切,反映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殷切期待,凸顯了科學對待這些熱點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其次,要辯證對待社會熱點問題。要認識到,當前社會熱點問題的凸顯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要用科學的方法對其進行處理,即明確“怎么看”和明確“怎么做”。最后,文章要求寫駁論文,就要掌握寫作駁論文的技巧,做到有的放矢、先“破”后“立”,以精準的切入點、深刻的觀點、準確而嚴密的語言來說服“對方”。

佳作示例

走過荊棘,方見玫瑰

文/劉婧雯

“這樣也不錯”“別那么拼命啦”“何必這樣作踐自己”……不知從何時起,這樣“善意”的勸阻不絕于耳,越來越多的人和媒體開始提倡“別那么累”。這樣的變化似乎是一種超脫物外的“豁達”,越來越受人推崇。

有人的確贊賞這樣的變化。因為“別那么累”,所以生活的苦處能夠被一減再減;因為“別那么累”,所以即使是最終失敗了也易于接受——畢竟也根本沒有付出太多?!皠e那么累”似乎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日本作家太宰治的那句話:“若能避開猛烈的狂喜,自然不會有悲痛來襲?!?/p>

但是,“別那么累”真的就是化解苦痛的最終良藥嗎?這樣看輕一切的“豁達”胸襟真的便是余秋雨所謂的“一切達觀都是對悲苦的省略”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究其根本,“別那么累”的背后從來都不是對世事的看淡和超脫,而只是懦夫在失敗之前對于后果的提前退縮。由于害怕苦難及失敗的摧殘和打擊,所以在開始做事之前就安慰自己“別那么累”。由于恐懼失敗的惡果和對自己能力不足的直視,所以自己將成功的一線可能棄之不顧,將努力貶低為過盛的勝負欲,將認真降格為對世事的不豁達。這根本不是達觀淡泊,這只是一個失敗者為自己的怯懦和弱小找好的借口和粉飾罷了。

成功從來就不是輕易能獲得的,若要征服頂峰,漫長的攀爬是必經(jīng)之過程。那些提倡“別那么累”、提前自暴自棄之人,早已為自己貼上了“平庸”和“失敗”的標簽。而真正杰出之人,是在苦難之中誕生的。林肯在數(shù)次的大小選舉失敗之后,才問鼎了美國總統(tǒng)的寶座;J.K.羅琳的《哈利·波特》在問世之前,遭遇了多次退稿;卡夫卡的文章在他生前從未被人看重,他生前一直也不過是一個平凡普通的“小白領(lǐng)”……若是他們早早地因為一句輕描淡寫的“別那么累”就放棄,那么歷史上將會有多少偉人的名字成為無人知曉的塵埃而隨風散去,消逝在時間盡頭的浩瀚宇宙之中??!

魯迅曾言:“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fā)聲的發(fā)聲,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就令螢火蟲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薄皠e那么累”或許可以作為一時的寬慰,但決不能成為圣旨、神諭被奉上神壇。我們應(yīng)謹記:或許在漫漫長路的盡頭不是世外桃源,但若想要抵達成功的天堂,若非翻山越嶺,跋山涉水,穿過黑夜,沖破迷霧,絕無可能。對苦難的淺嘗輒止只會帶來平庸,而我要的是成為黑夜中的迢迢明星。

王小波在《黃金時代》中曾言:“我不能選擇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決定怎么愛,怎么活。”我要拼盡全力,活成一團火焰,熊熊燃燒,至死方休。

點評 這是一篇針對看似“佛系”的“別那么累”的生活現(xiàn)象、社會熱點進行深入辯駁的、頗具思辨性的文章。文章開頭兩段先將社會上出現(xiàn)的提倡“別那么累”的現(xiàn)象進行細化,并指出產(chǎn)生這種心態(tài)的目的在于減少痛苦、避免失敗。但作者馬上用“但是”一詞轉(zhuǎn)折,并連用兩個問句,有力銜接到下文進行的反駁。接下來,作者直截了當?shù)刂赋鲞@種心態(tài)的本質(zhì)和危害。結(jié)尾處借用名言對文章進行收束,升華主旨,表明態(tài)度。總體而言,文章觀點明確,并能緊扣對“別那么累”現(xiàn)象的反駁立場進行剖析和論證,立場鮮明,批駁有力。

猜你喜歡
論據(jù)論點結(jié)論
由一個簡單結(jié)論聯(lián)想到的數(shù)論題
恰當使用論據(jù)
議論文分論點的提取
中共黨史論文論點摘編
怎樣確定議論文的中心論點
中共黨史論文論點摘編
論據(jù)選擇“四要”
驚人結(jié)論
长子县| 沈丘县| 剑阁县| 义马市| 乐东| 周口市| 泽州县| 禹城市| 房产| 灌南县| 江津市| 淳化县| 西盟| 循化| 阿拉善右旗| 富源县| 子长县| 剑川县| 大新县| 彭山县| 通江县| 无棣县| 仙桃市| 满洲里市| 唐山市| 古丈县| 屏边| 荣成市| 武山县| 开平市| 甘孜| 鸡东县| 梧州市| 开阳县| 威远县| 甘肃省| 衡水市| 车致| 博野县| 江达县| 平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