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歐 田耀
摘要:抗爭音樂是非州裔美國人以音樂表演的形式在歷史不同時期參與政治以及社會事件的音樂類型。民眾通過抗爭音樂表達和傳遞情緒以抗議美國當局的不公正行為??範幰魳分饕ǎ?9世紀的反奴隸制音樂和美國南北戰(zhàn)爭時期的靈魂音樂;20世紀反抗死刑和種族歧視的爵士樂、民權運動中的應答輪唱、朋克音樂和1992年洛杉磯大暴動背景下的搖滾樂;21世紀以“黑人命重”為主題的一系列嘻哈音樂。在美國不同時期,抗爭音樂都在非洲裔美國人追求平等公正的艱難路途中起著重要作用??範幰魳窂膶ΨN族仇恨的堅定描繪到對司法不公正的有力謾罵,從對平等自由的渴望到對同胞血案的控訴,不僅道出了所處時代的社會問題,而且超越了所處時代,成為歷史上的永恒之聲。
關鍵詞:非洲裔美國人;抗爭音樂;靈魂音樂;爵士樂;搖滾樂;嘻哈音樂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6-0157-03
抗爭音樂是美國眾多音樂類型的一種,它是非裔美國人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環(huán)境中,以音樂的形式來反映和揭示美國的社會問題。一般來講,抗爭歌曲都會涉及到抗議美國當局不公正行為有關的問題,通過音樂來表達和傳遞民眾的情緒。抗爭音樂的影響力有的會持續(xù)若干年,甚至每當相似類型的不公平不公正的案件出現(xiàn)時,數(shù)十年前的作品又會以不同的形式重新被演繹。美國歷史上,非洲裔美國人在爭取民權,追求自由和抗爭司法不公的艱辛歷程中,抗爭音樂功不可沒。
一、不同時期的美國抗爭音樂與非洲裔美國人追求平等公正的艱難之路
抗爭音樂是以音樂表演的形式在歷史不同時期參與政治以及社會事件的音樂類型。盡管抗爭音樂遍布世界各地,但它的影響在美國是最強烈和最直接的[1]。1619年,當?shù)谝慌谂回溬u到北美后,非洲文化的因素就播撒在這片土地上了。對于毫無人權的奴隸來說,維護自己的信仰與文化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非洲的音樂與舞蹈就像他們身體里自然流淌的血液,無時無刻不在其生活中顯露出來[2]。由于南北戰(zhàn)爭前的黑奴大多沒有受過教育,主要依靠口口相傳的方式傳遞信息,這就導致了直至19世紀,非洲裔美國人的音樂才開始有文字記載。
(一)19世紀奴隸制度下的抗爭音樂
1.反奴隸制音樂——哈欽森家族的四重唱(Four-part Harmony of Hutchinson Family Singers)
哈欽森家族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四重唱的形式演繹抗爭音樂的表演團體,他們留下了寶貴的音樂遺產(chǎn),其創(chuàng)作被認為是19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最偉大的抗爭音樂。
“滾出軌道”(Get off the Track)是哈欽森團體1845年表演的一首反對奴隸制的音樂。它以頗具諷刺意義的結合方式,將哈欽森家族原創(chuàng)的反奴隸制歌詞嫁接到一首舊的種族主義歌曲“老丹·塔克”(Old Dan Tucker)的旋律上,以新的音樂表達方式演繹抗爭音樂,結果大獲成功,為廢奴運動帶來了新的潮流。歌詞中描寫到“一路前行/穿越整個國家/自由解放的車”(Roll it along/Thro the Nation Freedoms Car Emancipation)[3]。這首音樂使用鋼琴作為唯一伴奏樂器,由男女四人組成聲樂四重唱,音樂風格積極、活潑、輕快,可謂開辟了古典與流行音樂相結合演繹抗爭音樂的先河。哈欽森家族的音樂顛覆了陳舊的音樂傳統(tǒng),為后期流行音樂、朋克音樂、搖滾音樂在抗爭音樂中的發(fā)展提供了極大幫助。
2.美國南北戰(zhàn)爭時期的廢奴運動與靈魂音樂
美國廢奴運動的開始可以追溯到1831年,廢奴運動的活躍期是在1861—1865的美國南北戰(zhàn)爭前后,其目的是為了結束美國的奴隸制度。在此期間,許多靈魂音樂都對奴隸制度的壓迫表達了抗議。歌曲“哦,自由”(Oh Freedom)的創(chuàng)作時間可追溯到19世紀60年代南北戰(zhàn)爭前后,是一首民權運動的贊歌。歌詞當中“自由”二字以極高的頻率出現(xiàn):“哦自由,哦自由,哦自由包圍我/在我成為奴隸之前,我將被埋葬在我的墳墓里”(Oh freedom,oh freedom,oh freedom over me/And before I'd be a slave I'll be buried in my grave)。美國歷史上,每一次發(fā)生非洲裔美國人的民權運動或社會事件,這首歌都會被不同的表演者,以不同的風格進行翻唱和演繹。這首歌在抗爭音樂中有著極高的地位和價值。
靈魂音樂是非洲裔美國人生活的真實寫照,它的歌詞、旋律、節(jié)奏、表演方式獨一無二,是精神世界中最美妙的音樂語言,它為后來的各種非洲裔美國人歌曲在節(jié)奏和風格上奠定了基礎[4]。
(二)20世紀非洲裔美國人的遭遇和發(fā)展時期的抗爭音樂
1.私刑(Lynching)與爵士樂
美國歷史上的私刑是指不按照法律程序、法律依據(jù),未經(jīng)審理,私下對受害者(大多受害者為非洲裔美國人)實施死刑。在20世紀初,私刑的數(shù)量在美國南部達到頂峰。“奇異的果實”(Strange Fruit),是一首爵士樂類型的抗爭音樂,于1937年由亞伯·米若波爾(Abel Meeropol)創(chuàng)作并發(fā)行。之后,美國著名爵士樂女歌手比利·哈樂黛(Billie Holiday)于1939年錄制演唱此歌曲。歌詞將受害者吊在樹上的尸體描繪成樹木上結的果實,直白且毫不留情,達到了讓聽眾感到無比震驚的預期效果。歌曲抗議了對非洲裔美國人的私刑,揭露了當時美國種族主義的殘忍。1939年,比利·哈樂黛第一次演唱這首歌時,為了避免遭到報復,熄滅所有舞臺燈光,在一片漆黑中演唱。這首歌大獲成功,它讓人們意識到種族主義帶來的難以言表的殘忍和痛苦,被稱為“戰(zhàn)爭宣言”和“民權運動的開始”。
2.種族歧視與爵士樂
美國種族歧視問題不僅是簡單的膚色歧視,而是歷史、心理、利益等因素長期共同作用所形成的“種族歧視文化模式”,支配著白種人在政治、經(jīng)濟、法律、教育等方面對有色少數(shù)民族實施的群體性、社會性行為[5]。種族歧視是自美國殖民時代以來最大的社會問題。托馬斯·賴特(Thomas Wright)是美國爵士鋼琴家,他為現(xiàn)代爵士鋼琴奠定了基礎。“黑與藍”(What Did I Do to Be So Black and Blue)是他在20世紀中葉創(chuàng)作的一首爵士歌曲,這首歌是地下爵士樂的典范。歌詞中唱道:“因為你是黑人,人們認為你低下/他們嘲笑你,他們輕蔑你/我做了什么讓我遍體鱗傷?”(Cause you're black,folks think you lack/They laugh at you,and scorn you too/What did I do to be so black and blue?)這首歌最初使用了一架鋼琴和兩名歌手,它的主題是關于20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非洲裔美國人所遭受的種族歧視。
3.20世紀60年代的民權運動中的應答輪唱和朋克音樂
在1963年著名的華盛頓大游行中(The Great March on Washington),音樂家們創(chuàng)作了許多即興的“應答輪唱”(Vall and Response Vocals)。應答輪唱的呼叫和回應通常寫在音樂的不同部分,回應是對呼叫部分的直接評論或回應,這類音樂模式符合人類交際中的呼喚與回應模式。
民權運動中非常著名的一首包含應答輪唱的朋克音樂是1968年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發(fā)布的《大聲喊出——我是黑人我驕傲》(Say It Loud-I'm Black and I'm Proud)。布朗在這首歌曲中呈現(xiàn)了非洲裔美國人所受到的偏見,和他們想要爭取的權利。這首歌的應答輪唱是由一群孩子表演的,應答輪唱部分的歌詞是“大聲喊出,我是黑人我驕傲”,它附在每小節(jié)歌詞的前后,作為整首歌曲的前后銜接。這首抗爭音樂反映了民權運動中非洲裔美國人對人權平等的渴望。
4.1992年洛杉磯大暴動與搖滾樂
1991年3月3日,羅德尼·金(Rodney Glen King)因在高速上酒后駕車遭到追捕,被捕后被洛杉磯警察圍毆。陪審團判處四名涉案警察無罪,審判結果直接導致了洛杉磯大暴動的發(fā)生。美國搖滾樂隊“暴力反抗機器”(Rage Against the Machine)于暴動發(fā)生的六個月后,也就是同年的11月發(fā)行單曲“殺戮之名”(Killing in the Name)。此曲被認為是該樂隊的標志性歌曲。歌詞中反復演唱“有些人的工作就是燒毀十字架”(Some of those that work forces/Are the same that burn crosses)。這段歌詞暗示了美國司法系統(tǒng)是白人至上主義組織的歷史。因為臭名昭著的美國3K黨(Ku Klux Klan)標志性符號就是燃燒十字架。歌詞中間部分暗示了警察的暴力執(zhí)法和涉案警察被無罪釋放。樂隊中詞曲作者之一湯姆·莫雷洛(Tom Morello)以吉他重復重音的全新演奏模式錄制了即興演奏,“殺戮之名”以這段即興演奏聞名。
(三)21世紀“黑人命重”(Black lives matter)與嘻哈音樂
2012年,非裔高中生特雷沃恩·馬?。═rayvon Martin)被警察槍殺;2014年8月,非洲裔美國人邁克爾·布朗(Michael Brown Jr.)被警察槍殺。頻繁發(fā)生的非洲裔美國人被殺案件,引發(fā)了以“黑人命重”(Black lives matter)為口號的美國民眾多起大規(guī)模的抗議運動。音樂家們開始創(chuàng)作歌曲,支持非洲裔美國人以反對警察暴行為主題的抗爭音樂不斷涌現(xiàn)。
2015年著名的美國非裔女歌手碧昂斯(Beyoncé)發(fā)布她的歌曲“形成”(Formation)和“自由”(Freedom)成為了“黑人命重”運動的代言人。在“形成”(Formation)音樂短片中,視頻畫面具有極強的沖擊力:有碧昂斯躺在一輛正在沉沒的新奧爾良警車上的畫面;有一個男人拿著報紙,上面印著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的臉,標題是“真相”(the Truth)的畫面;有一個非裔小男孩在警察隊伍前舉起雙手的畫面;還有墻上畫著停止殺戮(Stop Killing Us)的畫面。在“自由”(Freedom)音樂短片中,收錄了受害者埃里克·加納,邁克爾·布朗,特雷沃恩·馬丁的母親們拿著孩子照片的畫面。歌曲表達了對暴力的控訴,和向往自由平等的決心。
(四)喬治弗洛伊德之死引發(fā)一系列抗爭音樂的創(chuàng)作
2020年5月25日,46歲的非洲裔美國人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被白人警察以膝壓頸致死。事件引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抗議示威游行運動。藝術家們將他們的憤怒和悲傷化作了新的抗爭歌曲。以嘻哈音樂為首的抗爭音樂的新作品數(shù)量激增。制作人兼多樂器演奏家泰瑞斯·馬丁(Terrace Martin)聚集了一個由說唱歌手丹澤爾·科瑞(MCs Denzel Curry)、戴利特(Daylyt)、佩里科(G Perico),以及薩克斯演奏者卡馬西·華盛頓(Kamasi Washington)組成的明星陣容,緊急完成了新曲“豬腳”(Pig Feet)的制作。這首作品以三聲槍響和彈殼掉落地面的金屬聲作為開頭,伴隨著一位女性的凄慘呼救聲出現(xiàn)了一條警示性標語“這首歌的視頻就發(fā)生在你的窗外”(The video to this song is happening right outside your window)。整首音樂視頻充斥著各類因警察暴力執(zhí)法造成暴動騷亂的動態(tài)畫面。每位藝術家負責演繹不同的部分:科瑞的說唱部分描繪了一幅非洲裔美國人慘淡的生活畫面:“我的陽臺上有直升飛機/如果警察不騷擾/他們就會把我的每一盎司都抽干?!保℉elicopters over my balcony/If the police cant harass/they wanna smoke every ounce of me.)戴特利的說唱部分是赤裸裸的宣言,如“他們要為奪走我的兄弟而付出代價?!保═hey gon pay for takin my brother)
二、美國抗爭音樂的影響與重要性
縱觀歷史,抗爭音樂所表達的社會問題涵蓋了以下幾種類型:第一,直接或間接地抗議和控訴剝削和壓迫;第二,對美好生活和社會公正的向往;第三,對政府、政治家、地主和資本家的諷刺;第四,紀念過去和現(xiàn)在的人民斗爭;第五,對英雄和烈士的致敬;第六,反對種族主義等。以抗爭音樂回顧美國歷史時,有三個特點值得注意:首先,歌曲歌詞不可避免地表達了作者和歌手的世界觀。其次,曲調本身可作為歷史的標志。由第二章內(nèi)容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抗爭音樂的類型也不盡相同。第三,歌曲往往揭示了特定群體的社會變遷和歷史演化[6]。
美國抗爭歌曲在各類社會和政治事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非洲裔美國人在爭取自由、民權、平等中的每一次抗爭、每一次流血,都使他們距離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終點更近一步,抗爭音樂為此所做出的貢獻毋庸置疑。非洲裔美國人音樂的崛起,讓持有偏見的人重新思考自己的見解,審判自己的狹隘和不公正,呼喚著人類的良知[7]。抗爭音樂從對種族仇恨的堅定描繪到對司法不公正的有力謾罵,從對平等自由的渴望到對同胞血案的控訴,不僅道出了所處時代的社會問題,而且超越了所處時代,成為歷史上的一種永恒之聲。
參考文獻:
[1]Oded,Heilbronner.Music and Protest:The Case of the 1960s and its Long Shadow[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2016(3).
[2]畢玲.美國黑人福音音樂的文化透視[J].人民音樂,2013(9).
[3]Scott Gac.Singing for Freedom:The Hutchinson Family Singers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Culture of Reform[M].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2007:249-251.
[4]宮珂.美國黑人文化的音樂溯源[J].芒種,2012(10).
[5]吳遠慶,王曉東.美國的種族歧視文化模式探析[J].東岳論叢,2010(7).
[6]David King Dunaway.Music and Politics in the United States[J].Folk Music Journal,1987(3).
[7]田青.禮贊黑色:讀陳銘道“黑皮膚的感覺”[J].人民音樂,2000(7).
作者簡介:王鵬歐(1981—),女,漢族,天津人,單位為天津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研究方向為美國社會與文化。
田耀(1957—),男,漢族,山西汾陽人,博士,天津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美國社會與文化。
(責任編輯:易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