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夢倩
撇開課堂教學的枝枝節(jié)節(jié),單挑出其中的兩股線,那就是學生的“學”和教師的“導”。怎樣才能做到精于心,簡于行,讓學生有效地學,讓教師有效地導,讓課堂猶如草原的天空一樣明凈呢?本文主要談一談“學單”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與“導”的作用和影響。
一、“課前學單”,關注已有基點,嘗試自主學習
我們所說的“課前學單”是教師根據(jù)學科教學目標、重難點提前設計好的一種“學生自學指南”,引導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課前自學。
不要擔心學生不會自學,當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即使教師不再提供給學生“學單”,學生也知道拿到一篇新文章后,要先讀讀文章,理解理解字詞,想想課后問題。因為教師已經(jīng)在之前教給學生自學的步驟與方法了,一次兩次,多次地重復。每一次學習新知識前先請學生自讀自悟一番,做做“學單”,甚至讓學生自己設計“學單”,完成自學任務。不要忘記的是,在課堂上要安排幾分鐘的自學反饋與檢測,了解學生的經(jīng)驗積累程度。如全班性的最基礎的讀詞語說意思、詞語聽寫、同類詞語的比較填空等,或者以小組為單位的自學交流,“你還有哪些新發(fā)現(xiàn)呢?”“你還有什么要補充的嗎?”“你還有別的想法嗎?”在詢問探究的過程中找到學生的疑點,解決學生存在的困惑,結合原有學單的內(nèi)容,作為下一板塊教學時探究的學習點。久而久之,學生也就養(yǎng)成了自學的習慣。
二、“課末學單”,關注遺漏之處,拓展學生思維
教育是一點一滴的積累,有了量的積累,才會有質的飛躍。無論是在學習完一個板塊,還是整個內(nèi)容學習完畢,隨機安排5~10分鐘的課堂練習,都是極為重要的。我們以學生的學習提升作為課堂教學的目標,而動筆實踐是最實在也是最有效的檢驗方式。然而,有些老師非要在最后5分鐘安排學生寫出一些深刻的感受體會。學習好的學生在這個時候便玩起了文字游戲,盡挑老師喜歡的寫,后進生則東拼西湊,但仍然寫不出一句完整的話,但這并不表示他們做的不如別人。我們的課堂是面向全體的,我們的實踐也是在“讀、思、悟”的基礎上自然而然產(chǎn)生的,在實踐操作中,不妨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分層實踐,重點關注學生參與的過程,評價他們付出的努力有多少,做事的態(tài)度是否端正。利用“課末學單”讓學生關注自己哪里有遺漏,進一步拓展學生思維。
正如教學《清平樂·村居》一課后,有老師就設計了三個練習:一是要求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二是完成對整首詞的改寫;三是繼續(xù)搜集有關此類主題的詩文,舉行賞讀活動等。教師定好基礎點,要求人人必須過關,在此基礎上自由選擇,或獨立完成,或小組合作。就如同走樓梯一般,每上升一個臺階便加一分。
三、當好“助跑員”,有效引導
我們常說把學習活動引向更深處。無論去往何方,學生依然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也要發(fā)揮出適時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從不會到會。比如,當學生回答空泛時,教師就應引導他找到落腳點;當學生回答抽象時,教師就應引導他回答具體;當學生回答膚淺時,教師就應把他引向深刻;當學生茫然無措時,教師就應給他指引方向;當學生感到自己無能為力時,教師就應讓其他同學幫助;當學生最終還是難以回答出來時,教師就應給予明確的講解……
這些時候,教師就應該做好一個“助跑員”,牽起學生跑向終點。比如,在對自學進行反饋交流時,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自學時難以解決的問題或全班共性的疑難問題、集中的錯誤點,這些都應及時進行引導;又如,在重難點突破時,將學生自主思考和小組合作學習后仍然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講解,并再次提供給學生一些類似的范例或拋出一兩個更深層面的問題供學生探討;還有在最后的鞏固檢測階段,學生如果仍有集中出現(xiàn)的疑難點,教師可以考慮換個角度或換種方式講解,或者暫時“冷處理”,移至下節(jié)課再重點交流,如果是個別學生的學習薄弱點,則可以進行一對一交流指導。
記得之前曾聽過本校教師的一堂《景陽岡》,教師要求學生“瀏覽喝酒、上岡、下岡這三部分,畫出重點句子,從中感悟到武松是怎樣的形象”時,學生似乎有些茫然。學生出現(xiàn)學習的“盲點”怎么辦?這時,教師就通過讓學生和自己一起來合作,讀喝酒部分酒家和武松之間的對話,引導學生抓住“十八碗”這個描述,巧妙地引導學生領悟到武松的酒量過人、酒氣壯膽以及豪爽的形象。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提升能力的過程,更是心靈溝通、情感交流、思想碰撞的過程。我們一直掛在嘴上的“以生為本,以學定教,能力為重”要落到課堂實處,要善于傾聽學生的心聲,善于走進學生的認知世界,善于跟進學生的學習變化,做到“教”“學”同步走,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厥箤W生由“不會”向“會”發(fā)展,在求同存異問真正實現(xiàn)每一個學生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