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軒
(渤海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金哀宗名守緒,又名寧甲速,是金宣宗第三子。貞祐四年(1216)正月己卯被立為皇太子,掌管樞密院的諸多事宜,元光二年(1223)辛卯即位。關于金哀宗的用人問題在學術界已經有一定的研究成果。王鶚在《汝南遺事》總論中認為,金哀宗敦崇儒術,遴選武臣,設司農司改善地方吏治;丁寧在《金末統(tǒng)治者的用人之道與金的衰亡》[1]中指出,金哀宗用人拘謹偏私,重用近侍局官員、胥吏和女真本族人員,最終導致無人可用或所用非人;雷奎懷在《獨木難撐將傾屋——金哀宗完顏守緒》[2]中指出,金哀宗任命抗蒙將相,在抗蒙戰(zhàn)爭中大節(jié)猶存;王德朋在《漢族士人與金末抗蒙斗爭》[3]中指出,金朝后期女真上層集團任用一批漢族士人擔任重要職務;閆興潘在《翰林學士院與皇權的距離:金末益政院設立的制度史意義》[4]中指出,益政院的設立是金哀宗崇尚儒術和重用士人的措施與具體體現。下文試對金哀宗的用人問題分4個時期作縱向探究,以期對金哀宗用人措施形成全面認識。
貞祐南渡后,金朝國土日蹙,在山東和河北等地的統(tǒng)治日趨瓦解,蒙古統(tǒng)治者通過建立行省、招降漢人武裝首領和駐扎軍隊等手段實現對這一地區(qū)的統(tǒng)治,金朝實際統(tǒng)治地區(qū)僅剩河南和陜西兩地,其軍事防線退至潼關和黃河一線。金朝受到來自北方蒙古、西夏和南宋的進攻,而將士“平居則意氣自高,遇敵則首尾退縮,將帥既自畏怯,士卒夫誰肯前”[5]2407,對外作戰(zhàn)敗多勝少。而此時金朝內部有3大難題:河北、河東和山東等地區(qū)民亂頻發(fā)、義軍難控和河南地區(qū)糧食短缺。金朝統(tǒng)治階級內部腐朽不堪,用人多胥吏和酷吏,缺乏解決問題的良策,他們希望通過征伐南宋解決境內問題,結果“尺寸無補”“兵財俱困”。完顏守緒在內憂外患的局面下于金元光二年(1223)辛卯即位,詔赦曰:“朕述先帝之遺意,有便于時欲行而未及者,悉奉而行之。國家已有定制,有司往往以情破法,使人罔遭刑憲,今后有本條而不遵者,以故入人罪罪之。草澤士庶,許令直言軍國利害,雖涉譏諷無可采取者,并不坐罪?!盵5]373-374金哀宗力圖改變金宣宗時期的弊政,試圖扭轉金朝內憂外患的局面。
金哀宗的用人政策隨著內外局勢的變化呈現出階段性特征。金哀宗即位之初起用有能力的文臣武將,隨著抗蒙形勢的變化,金哀宗在用人方面也作出很大調整。
正大元年(1224)到正大三年(1226),為了抵御來自蒙古的進攻,金哀宗一方面任用進士出身且抗蒙有功的將相,如楊云翼、趙秉文、完顏合達、移刺蒲阿和紇石烈牙吾塔等人。同時,設置益政院招攬賢能,集思廣益,力圖挽救金朝危亡的局面;另一方面起用舊臣并拉攏金末義軍首領經略河北、山東和河東地區(qū),如任用胥鼎、完顏賽不、侯摯和武仙等人鎮(zhèn)撫河北、河東和山東等地區(qū),增強金朝抗蒙的力量。
正大四年(1227)到正大八年(1231),金哀宗一方面利用近侍集團官員監(jiān)戰(zhàn),重用護衛(wèi)親信參與軍事,派遣近侍局官員奉御六兒監(jiān)戰(zhàn)完顏訛可,任用親信移刺蒲阿為軍事主帥,參與軍機要事;另一方面委派官員傳達皇帝的旨意,干預西北戰(zhàn)事,并且經常更換所任將帥的駐防地(表1)。
表1 正大四年(1227)到正大八年(1231)重要將領調動情況
由表1可知,金哀宗此時期主要任用完顏合達與移刺蒲阿,兩人軍事駐防地的更換次數明顯要多于其他將領。據《金史·完顏合達傳》記載,完顏合達出身軍旅,熟知敵情,精通行陣,因在戰(zhàn)爭中屢立戰(zhàn)功而升遷,成為金哀宗重點猜疑與防范的對象。正大四年(1227)到正大七年(1230),完顏合達兩次被召還回朝,其在朝中的時間有明確記載的是從正大六年(1229)二月到正大七年(1230)十月。正大七年(1230)十月,金哀宗任命移刺蒲阿與完顏合達共同駐扎閔鄉(xiāng),守備潼關。關于金哀宗委派移刺蒲阿的原因,據《金史》記載:“七年七月庚寅朔,以平章政事妨職樞密副使。初,蒲阿面奏曰:‘合達久在軍中,今日多事之際乃在于省,用違其長。臣等欲與樞密協(xié)力軍務,擢為相位似亦未晚。’故有此授。”[5]2467《金史》又載,移刺蒲阿曾擔任東宮親衛(wèi)軍總領,是金哀宗身邊重要的親信,委派移刺蒲阿實質上是對完顏合達的防范,同時也是金哀宗鞏固自身統(tǒng)治的一種手段。
三峰山之戰(zhàn)以后,金朝中央能直接掌控的軍事力量消滅殆盡。天興元年(1232),金哀宗一方面提拔蒲察官奴、劉益和高顯等將領守衛(wèi)汴京;另一方面重用胥吏和酷吏。金哀宗任用近侍出身的完顏白撒為平章政事,舊臣赤盞合喜為樞密副使,兩人皆為胥吏。據《金史》記載,完顏白撒目不識丁,赤盞合喜念“陳岢”為“陳山可”,為人所恥笑。據《金史》與《歸潛志》記載,為了防止蒙古軍隊奪門而入,完顏白撒在門外修筑短墻,僅容兩三個人通過。這雖然抵擋了來自外部蒙古軍隊的進攻,但是對城內將帥趁夜出戰(zhàn)同樣造成不便。另外,完顏白撒“夜募死士千人,穴城由壕徑渡,燒其垉坐,以紅紙燈為應,約燈起渡壕”[5]2496,“放紙鳶,置文書其上,至北營則斷之,以誘被俘者”[5]2473,這種以太學生放紙燈和紙鳶的退敵計策幼稚可笑,如同兒戲。
這一階段,糧食短缺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張行信曾諫言:“近日朝廷令知大興府胥鼎便宜計畫軍食,鼎因奏許人納粟買官。既又遣參知政事奧屯忠孝括官民糧,戶存兩月,余悉令輸官,酬以爵級銀鈔。時有粟者或先具數于鼎,未及入官。忠孝復欲多得以明己功,凡鼎所籍者不除其數,民甚苦之。今米價踴貴,無所從糴,民糧止兩月又奪之,將不獨歸咎有司,亦怨朝廷不察也。大兵在邇,人方危懼,若復無聊,或生他變,則所得不償所損矣?!盵5]2365這表明金宣宗時期解決糧食短缺的主要手段是納粟買官與括官民糧。括粟政策存在嚴重弊端,一方面,民眾受到政府與官員的雙重壓迫;另一方面,括粟政策造成米價昂貴,民眾不堪其苦,得不償失。據《金史·食貨志》記載:“其國亡財匱,比比有之,而國用之屈,未有若金季之甚者。金之為政,常有恤民之志,而不能已苛征之令,徒有聚斂之名,而不能致富國之實。及其亡也,括粟、闌糴,一切掊克之政靡不為之?!盵5]1029-1030金哀宗依舊采取金宣宗時期的手段,于天興元年(1232)十月,任用完顏合周、點檢徒單百家和御史大夫裴滿阿虎帶等負責京城括粟的差事,其余由朝廷侍從官分管其事。據《金史》記載,當時京城有36坊,朝廷侍從多選兇惡狡黠之輩負責各坊括糧之事。
金哀宗守城無果后不得不親自東征,北上謀取衛(wèi)州失敗后逃往歸德。此時他的用人親疏發(fā)生變化?!坝H”指金哀宗出走京師時所帶文臣武將與軍隊;“疏”指歸德府與蔡州地方實力派和軍隊。在歸德府內,金朝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主要表現為以石盞女魯歡和馬用等為代表的歸德府地方實力派與外來勢力之間的矛盾,統(tǒng)治集團內部出現以完顏仲德為主的西遷派與以蒲察官奴為主的北進派之間的矛盾。金哀宗重用身邊親信,防范地方實力派,最終導致官奴之變的發(fā)生。遷都蔡州后,金哀宗借鑒歸德府的經驗,任用遷蔡有功之臣,重用完顏仲德、張?zhí)炀V、烏古論鎬和烏古論蒲鮮等人,將其視為親信。蔡州地方實力派如烏古論鎬、王倉兒和石祿等人起初并未得到重用,后經完顏仲德薦引而被重用。這一變化一方面體現了金哀宗對完顏仲德的信任,另一方面有利于緩和地方實力派與遷蔡有功之臣之間的矛盾,上下一心守衛(wèi)蔡州,抵御來自蒙古和南宋的進攻。
由上可知,金哀宗即位之初起用舊臣,文武并用,調整了金宣宗時期的用人不當之處。正大四年(1227)到正大八年(1231),金哀宗重用近侍護衛(wèi)等親信集團,猜疑防范邊將。天興元年(1232),胥吏和酷吏當道,加劇了社會矛盾。從天興二年(1233)直到金朝滅亡,金哀宗任用遷蔡有功之臣以緩和統(tǒng)治內部矛盾,共同守衛(wèi)蔡州。金哀宗在用人方面前后矛盾,這是其鞏固自身統(tǒng)治與對外作戰(zhàn)需要之間的矛盾在用人上的反映。
金哀宗用人政策與金末局勢的變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尤其對金朝末年的政治軍事等方面產生很大影響。
即位之初,金哀宗為了穩(wěn)定內外局勢,在官吏任用方面進行調整。一方面,增加進士官員比重,起用原被術虎高琪排斥的舊臣;另一方面,選拔一批有功的將領。在對外戰(zhàn)略上,金哀宗開始有意識地增強河北、河東和山東等地的軍事力量,并取得一定的戰(zhàn)果(表2~3)。
表2 金哀宗時期重要進士官員
表3 金哀宗時期重要將領
由表2和表3可知,金哀宗一方面任用士大夫官員參與朝政,并任用金宣宗時期有能力有威望的舊臣鎮(zhèn)撫河北、山東和河東等地區(qū);另一方面,以戰(zhàn)功為標準任用人才,不僅任用抗蒙有功和出身護衛(wèi)的貴族將領,如完顏合達、移刺蒲阿、完顏賽不和紇石烈牙吾塔等,同時也任用出身低微的軍功將領,如完顏陳和尚、強伸、蒲察官奴、劉益和高顯等。這一方面是由于金末猛安謀克制衰落,另一方面也是對蒙作戰(zhàn)的需要,可以增強金朝軍隊對外作戰(zhàn)的能力。金哀宗文武并舉和起用舊臣的政策有利于改善吏治,在正大初年與蒙古軍隊作戰(zhàn)時也取得了一定的戰(zhàn)果,減緩了金朝衰亡的進程。
金哀宗性格多疑,這在用人上也有體現。如金哀宗一方面派遣近侍監(jiān)戰(zhàn),另一方面對將領作戰(zhàn)的謀略橫加干涉?!督鹗贰ぐё诒炯o》在正大四年(1227)到正大八年(1231)的記載中經常出現奉、詔、旨和諭等詞語,下文以鳳翔之敗和三峰山之戰(zhàn)為例分析金哀宗性格多疑對金軍與蒙古作戰(zhàn)的影響。
正大八年(1231)正月,蒙古兵圍鳳翔府。金哀宗表面上對宰相臺諫官說:“合達、蒲阿必相度機會,可進而進耳。若督之使戰(zhàn),終出勉強,恐無益而反害也”[5]2506-2507,讓邊將自行決定是否出戰(zhàn),私下卻又派遣白華傳旨諭兩帥:“鳳翔圍久,恐守者力不能支。行省當領軍出關宿華陰界,次日及華陰,次日及華州,略于渭北兵交手……我亦得為掣肘計耳。”[5]2507鳳翔府淪陷后,兩行省放棄京兆府,將當地居民遷于河南。這次教訓之后金哀宗依舊重用近侍集團官員,制詔干預軍事,這使得金朝迅速走向衰亡。天興元年(1232)正月癸未,完顏合達和移刺蒲阿引軍自鄧州赴汴京,其中騎兵兩萬,步兵30萬,與恒山公武仙和楊沃衍軍匯合。從楊武到鈞州的行軍途中,蒙古騎兵充分發(fā)揮靈活機動的特點,夜間偷襲金軍,使金軍不得休息。到了鈞州以南的沙河,蒙古5000騎兵在河北面圍堵,待金軍過河,蒙軍卻避而不戰(zhàn),南渡沙河。金軍安營扎寨時,蒙軍又北渡來攻。金軍既不得食,也不得休息,再加上天降大雪,不適合行軍作戰(zhàn),可以說,三峰山一戰(zhàn)金的慘敗本是可以避免,但金哀宗派遣近侍入軍中傳旨:“兩省軍悉赴京師,我御門犒軍,換易御馬,然后出戰(zhàn)未晚。”[5]2473同時又給平章和副樞密旨:“近知張家灣透漏二三百騎,已遷衛(wèi)、孟兩州常且防備?!盵5]2473表面上哀宗是要犒賞兩行省軍隊,但從密旨的內容來看卻是希望盡快回防京師。完顏合達想要再次商議,但是蒲阿言道:“至此而已,復何所議”[5]2473,結果兩省軍隊全軍覆沒。完顏合達、移刺蒲阿、完顏陳和尚、都尉苗英和樊澤諸驍將皆死,“自是,兵不復振”[5]385。
金哀宗中后期,未能延續(xù)初期任用有才之士的政策,反而重用胥吏酷吏,在京城推行括票政策,導致京師糧食短缺,金哀宗不得不棄守汴京,為后來的崔立之變埋下禍根。
天興元年(1232)九月,完顏思烈與恒山公武仙和完顏仲德等援兵返回京師,金哀宗命赤盞合喜率1.5萬人接應,但赤盞合喜并沒有完成接應任務。關于未完成的原因,有言曰:“合喜始則抗命不出,中則逗留不進,終則棄軍先遁,委棄軍資不可勝計,不斬之無以謝天下。”[5]2498赤盞合喜沒有如期應援,導致“武仙退保留山,思烈走御寨,中京留守元帥左監(jiān)軍任守貞死之”[5]388。此次應援失敗還有另一個重要影響。據《金史》記載:“上曰:‘卿等不知,我若得完顏仲德、恒山公武仙付之兵事,何勞我出。我豈不知今日將兵者官奴統(tǒng)馬兵三百止矣,劉益將步馬五千止矣?!盵5]2518這是金哀宗對當時汴京城內守將實力的估計,此次應援失敗使得金哀宗不得不親自征東。為了解決糧食短缺問題,在外援無助的情況下只能內救。天興元年(1232)十月,金哀宗在京師內實行括粟政策。括粟者手段非常粗暴,經常使用武力手段征糧,導致“時所括不能三萬斛,而京城益蕭然矣。自是之后,死者相枕,貧富束手待弊而已”[5]2516。此次括粟政策的推行不僅沒有解決京師糧食不足的問題,反而加重了城內缺糧的狀況,“時汴京內外不通,米升銀二兩,百姓糧盡,殍者相望……貴家第宅、市樓肆館皆撤以爨”[5]2524。京師內經濟蕭條,人心惶惶,朝不保夕,“由是百姓離心”[6]125,這為崔立之變埋下了禍根。哀宗出走京師與崔立之變是當時軍事、經濟和社會矛盾加劇并相互作用的結果,更是金哀宗用人不當的后果。
金哀宗在位11年間,在宰執(zhí)將領用人方面得少失多。哀宗即位之初,整頓吏治,任用士大夫和有才干的將相,使得正大元年(1224)到正大三年(1226)的金朝政風有所好轉,在對外戰(zhàn)爭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戰(zhàn)果。但金哀宗并沒有從制度上解決胥吏升遷速度快于士大夫的問題。正大四年(1227)到正大八年(1231),金哀宗任用完顏合達、完顏賽不、完顏訛可、完顏陳和尚、移刺蒲阿和紇石烈牙吾塔等戰(zhàn)功卓著的將領,但哀宗擔心將領功大難制,于是制詔干預軍事,從而導致金朝軍隊這一時期的抗蒙戰(zhàn)爭不斷失利。之后,由于金哀宗減少了對將帥的控制而導致驕將難制不馴,蒲察官奴與崔立在掌握兵權之后發(fā)動兵變。從金哀宗用人得失可以管窺,金朝滅亡既有人為原因,更有制度及形勢變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