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歡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我們有幸來到屠美如老師的住所。這是一棟充滿寧靜與藝術氣息的房子,屠老師身穿一件紅色毛衣,笑容明朗,熱情地招呼我們進屋。她領我們來到家里的一間陽光房,房間里擺放了很多綠植,在陽光的照耀下充滿生機,還有一只花貓悄然探出頭來觀望。桌子上有為我們準備的茶點和屠老師手寫的一沓厚厚的資料記事,桌面是復古花磚的圖案裝飾,精美雅致。在這樣的氛圍里,我們開始走進屠老師的幼教人生。
幼年往事
1933年,屠美如出生在江蘇常州一個溫馨、富裕的家庭,童年的生活幸福而溫暖。然而好景不長,1937年,全面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在她5歲時,常州淪陷,親人遭難、家園被毀,一家人逃難到上海法租界生活。上海淪陷后,日本人對國人實行奴化教育,強迫中小學生學習日語。目睹家破人亡的慘狀,屠美如對日本鬼子懷著深深的恨意,“我寧可考零分都不愿學鬼子的語言,不做亡國奴!”——小小年紀的她通過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怒和反抗。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她感受到舊社會和新社會是如此不同,一切都是那么充滿希望與活力。而這一時期她正值青春年華,是建立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階段,保爾·柯察金的話永遠銘刻在她的心中,成為她的座右銘——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而這段話也成為屠美如銘記一生的格言。
與幼兒教育的不解之緣
屠美如從小就對美與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據她回憶,小時候在家里看到過一張賀年卡,卡片上畫的是瑞士的雪景,當時她就萌生了想畫畫的念頭,后來還真的去買了水彩顏料來畫畫。盡管畫得一團糟,但也許就在這時與藝術有了冥冥之中的聯(lián)系。高中時,屠美如去杭州參觀了浙江大學的建筑系,看到教室里陳列著一排排大大的寫生板,有人在靜靜地畫風景畫,“當時就吸引了我,我好羨慕”。回來之后便萌生了報考建筑系、成為一名工程師的想法。建筑系屬于理工科,她想著盡管自己不會美術,但數學學得還不錯,也許可以圓夢。沒想到在報考時得知建筑系要加試美術,只能遺憾放棄,報了水利工程系??墒牵松褪沁@樣充滿驚喜與轉折,高考時由于她的文科考得比較好,便被轉入以文科見長的金陵大學兒童福利系。沒承想,原本志愿做工程師的她成了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并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yè)。就這樣,屠美如開始了與南師的不解之緣。
1951年9月,屠美如來到金陵大學兒童福利系,次年院系調整為南京師范學院幼兒教育系。1955年畢業(yè)后,她被分配到南京師范學院附屬幼兒師范學校擔任專業(yè)教師。當時,這所學校建校還不足兩年,是全國首批創(chuàng)建的幼兒師范學校之一,幼兒教育是一門新專業(yè)、新學科。在沒有課本和參考資料的情況下,屠美如等青年教師根據所學知識和在幼兒園的實踐經驗,自己制定教學大綱、編寫上課教材。因為每門課都要從頭開始準備,她們經常備課到深夜。屠美如兢兢業(yè)業(yè)在崗位上工作了17年,為祖國培養(yǎng)了數千名幼師學生。1972年以后,受“文化大革命”影響,幼兒師范學校關閉,屠美如被分配至向陽中學(今寧海中學)任教,有機會向美術老師請教學習畫畫,這為她后來的美術教育研究打下了專業(yè)基礎。
見證了南師學前的兩個“從無到有”
·學前教育美術教材的創(chuàng)編
1979年,屠美如調回闊別已久的南京師范大學任教。那時,正值“文革”結束,很多研究成果都被否定和荒廢,幼兒教育處于一片空白,急需一大批骨干教師在荒漠中開辟出一片全新的天地。本著對美術的喜愛和興趣,屠美如選擇了學前兒童美術教育這門課程,跟隨吳璇儀教授,開始了對美術教育的研究。
20 世紀80年代,屠美如承擔起教學和科研的雙重任務,解決教材短缺的問題是當務之急。那時我們的學前教育是全面向蘇聯(lián)學習,雖然蘇聯(lián)已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學前教育課程體系,但如何與我國的幼兒教育實際結合起來,這方面的研究還很薄弱。從陳鶴琴等老一輩的教育研究者伊始,南京師范大學一直秉持著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屠美如意識到,只有扎根實踐,深入幼兒園去,才能總結出經得起考驗的理論。從1981年開始,她便選擇去南京市第三幼兒園蹲點做研究,每周兩天去班上觀察、實驗、分析、討論,風雨無阻,這一做就是10年。在這段長達10年的時間中,屠美如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兒童繪畫發(fā)展的特點,在豐實的實踐經驗和對東西方美術教育價值觀批判吸收的基礎上,提出了幼兒美術教育目標的核心是:發(fā)展幼兒藝術思維,發(fā)掘創(chuàng)造潛能,使幼兒的興趣、情感、智力的發(fā)展在美術活動中達到統(tǒng)一。完成了《3-4 歲兒童繪畫表征能力發(fā)展的實驗研究》《4-5 歲兒童繪畫特征研究》《5-6 歲兒童繪畫特征研究》《對 3-6 歲兒童顏色感知和運用能力的研究》等論文。
在長期對幼兒園的觀察和研究中,她發(fā)現幼兒園美術教學存在的問題:教學內容基本以認知、技能技法為中心,教學方法采用教師示范、幼兒模仿的方式,對幼兒藝術作品的評價多以“像不像”為標準。她進一步了解到,幼兒園教師們不敢放手讓幼兒畫畫的原因主要是擔心他們不會畫、畫不好。在這種情況下,屠美如選擇親自帶班執(zhí)教,隨機抽樣選了12 個孩子,從小班開始一直到大班,用引導 - 發(fā)現式、情境 - 陶冶式的教學模式,鼓勵幼兒依靠自己的觀察來畫畫,進而比較不同教學法對幼兒美術能力發(fā)展的差異,梳理出一套將認知與情感相結合、基于兒童繪畫特征研究的美術教育課程方案,這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都極具變革意義。
在此期間,她接連寫出了面向教師的教學講義和面向幼兒的小、中、大班的美術教材,在此基礎上,又編寫了幼師的培訓教材《幼兒師范學校課本:幼兒美術教學法》 和高等師范學前兒童美術教育教學參考用書《學前兒童美術教育》。說起那段往事,屠美如說:“這些教材不是閉門造車,都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做出來的?!?她認為,教材不能干巴巴地講,要有很多實踐的案例, 要把這些對實踐的研究和探索逐漸上升為理論。為了解不同階段兒童繪畫能力的發(fā)展差異,她沒有照搬國外,而是采取實地調研的方式,選取了江蘇、安徽的 880 名 5~15 歲的城、鄉(xiāng)兒童進行調查研究,從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作品中,分析其繪畫能力的發(fā)展,最后寫成論文《兒童繪畫發(fā)展階段初探》?!斑@些都是從最基本的研究兒童開始,不是憑空出來的,只有深入了解兒童,才能把理論課建得扎實?!彼谪S富的實踐中搭建出幼兒美術教育的理論框架。
·學前教育重點學科的建設
在 20 世紀 90 年代,應南京師范大學重點學科的建設和發(fā)展要求,南師大的中年教師為學前教育重點學科的建設發(fā)揮力量,每個人都擔負了很重的職責。當時大家都沒有培養(yǎng)研究生的經驗,屠美如作為江蘇省教育重點學科帶頭人,她和同事們切磋研究,共同承擔國家級、省級重點科研項目;和碩士、 博士生們一起深入幼兒園,做基礎實驗工作;不斷拓展加深學前兒童教育理論的廣度與深度,大力加強學前兒童教育改革與研究的力度。在此期間,她作為項目主持人,承擔了6項“八五”“九五”國家級和省級的重點科研項目,其中“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改革與研究”項目獲1998年度全國師范院?;A教育改革實驗研究項目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10年內,在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南師學前建立了一整套從專科、本科、碩士、 博士到博士后流動站的完整幼兒教育體系,將學前教育學從省級重點學科提升為國家級重點學科。1992年,由國務院認定的中國第一個學前教育學博士點在南京師范大學建立,她成為我國第一位學前教育學博士生導師。
建立以愛、美、生命為目標的生態(tài)式融合課程
在幼兒園美術教育的改革方面,屠美如提出了藝術教育的目標應以培養(yǎng)兒童對美的感受、理解和創(chuàng)造為中心,她吸收了西方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理論(DBAE),走出多學科藝術教育綜合之路。在實驗過程中,以欣賞教育為主要線索,建構全新的兒童藝術教育課程。通過對美的激發(fā)、引導,增進幼兒理解和欣賞藝術的能力,從而影響兒童藝術的創(chuàng)作和表現。這是美學和藝術各學科之間,在互生、互補中達到的最佳組合,對傳統(tǒng)兒童美術教育提出挑戰(zhàn)。
1989 年,屠美如作為訪問學者前往哈佛大學進行三個月的學術交流,與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零點項目主任、著名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開展了合作研究。加德納是新皮亞杰理論的代表人物,主要從心理和認知的角度研究藝術。與加德納的學術交流給屠美如帶來很大的啟發(fā),她開始認識到藝術是人的一種特殊的思維活動,是人的情感和思維相結合的產物,由此也愈發(fā)認識到啟發(fā)幼兒藝術思維的重要性。屠美如將藝術看作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創(chuàng)造,它是通過情感符號實現的。既不能把藝術看作是幼兒純粹的自我潛在意識的自由表現,也不能把藝術單純地看成是幼兒認識世界的一種工具和手段。她認為藝術是人的一種特殊的思維活動,是以情感為動力,是人的情感和思維相結合的產物??梢哉f,這是批判性地吸收了東、西方文化精華后,對幼兒藝術生成作出的解釋。
在吸收了現代美學思想的精髓后,她對幼兒審美心理和教育的觀點有了新的突破。在她和樓必生、許卓婭合著的《學前兒童藝術綜合教育研究》一書中,闡述了藝術教育在促進兒童心靈和諧、人格完滿發(fā)展方面所起的不可低估的作用,提出審美-藝術在使當代普遍存在的“適應型”人格特征轉變?yōu)椤皩徝绖?chuàng)造型”人格特征方面的教育價值,為幼兒藝術教育作了新的定位。此外,運用格式塔心理學等理論,提出了藝術同構論。她假設音樂、美術、文學三種藝術形式存在著共同的審美要素,可以通過審美直覺、通感、情感同構而相互遷移、滲透和溝通,這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智慧。由此,她和同事們共同創(chuàng)造了學前兒童藝術綜合教育的課程模式。此項研究為幼兒園音樂、美術、文學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同時,這種將不同獨立學科進行綜合調整的行動,打破了單科教學的格局,有利于幼兒整體素質的培養(yǎng),從而為幼兒教育整體改革開拓了新的教學理念和發(fā)展途徑。
在藝術綜合教育研究的成果引發(fā)下,她運用綜合教育的理念,開始考慮兒童教育全方位的改革。在滕守堯先生提出的“生態(tài)式美育”的啟發(fā)下,開展了學前兒童生態(tài)式教育研究的工作,提出了以審美教育為突破口,用愛、美、生命的人文主義精神,對兒童進行整體性、融合性、開放性的生態(tài)式教育的主張。把感受生命、關愛生命、歌頌生命作為對幼小兒童實施教育的主旋律。
讓我們的教育走出去
1985 年,由魯潔和趙寄石兩位教授帶隊的學前教育代表團第一次訪問美國,共參觀了洛杉磯、芝加哥、波士頓等 7 個城市的高等院校學前教育專業(yè)和幼兒教育機構,并結識了當時負責“零點項目”的霍華德·加德納教授。據屠美如回憶,當時西方學者普遍對中國有一定的偏見和刻板印象,認為中國的教師都是手把手地教幼兒臨摹畫,缺乏關于幼兒的研究。1989 年,霍華德·加德納教授來到中國的幼兒園進行實地探訪,他在南京市第三幼兒園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觀察中國幼兒教育的發(fā)展,此行改變了他對中國的看法。
后來,屠美如作為哈佛大學的訪問學者,由霍華德·加德納教授主持,用全英文向波士頓地區(qū)學者作了題為《兒童繪畫發(fā)展階段初探》的演講,受到了來自多個國家學者的肯定。會后,加德納教授高興地說:“我們以前都是跟中國的學生接觸,沒有跟教師接觸過,沒想到你們也做了這么多的研究?!币驗樗囆g的興趣和對兒童的研究,屠美如與加德納夫婦成了好朋友。1994 年,屠美如路過美國時,哈佛大學又請她作了題為《通過藝術活動,發(fā)掘幼兒的創(chuàng)造潛力》的演講,引發(fā)了參會者熱烈的興趣和討論。
說起這段經歷,屠美如不止一次地強調:我們總是缺少對自己的宣傳,外國人都不知道我們做過這么多的研究。必須要讓我們的教育走到國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理論推廣出去,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我國的幼兒教育是在開放式的思路中成長起來的,既接受了蘇聯(lián)凱洛夫思想,也接受西方皮亞杰主義的影響,但我們并不是拿來主義,而是結合了我國幼教現實,在批判吸收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獨特體系,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線。在藝術教育這一領域,我們超越了西方“灌輸式教育”“園丁式教育”,提出了“生態(tài)式教育”的觀點,主張不同藝術學科的生態(tài)式融合,使得在不同學科之間、藝術作品與幼兒之間、幼兒與自然之間建立多方面和多層次的互生和互補關系。她也非常希望新一代的幼教工作者能將我們的研究和理論翻譯、宣傳到國外,讓我們優(yōu)秀的研究成果和理論書籍走向國際。
充實幸福的晚年生活
屠美如1955年參加工作,2005年方才退休。那時她已72歲,整整工作了50年。原本可以在60歲退休的她,因為學科建設和專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將自己的興趣擱置一旁,毅然挑起重擔,承擔起國家級、省級重點科研項目,為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研究積累了累累碩果。他們這代人仿佛有著天生的使命感,在崗位上恪盡職守、盡職盡責。在這閃光的50年里,那個喜歡畫畫、心懷工程師夢想的女孩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都交付給了中國學前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這50年來,我一刻也沒有放松,全部都投入到工作中?!蓖诵葜?,屠美如總算有了自己的時間,畫畫、書法、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幫忙打理丈夫喻繼高的工筆畫研究院……
在她家里,我們看到了她的很多書法作品,有王維的詩、蘇軾的詞、文徵明的文章,如此雋永雅致的作品不正是她的心境寫照嗎?屠美如向我們透露,書法是她80歲那年開始學的,當時兒媳婦考上了南京大學的研究生,恰好班級有開設書法課,她得知消息后便讓兒媳婦幫忙詢問能不能旁聽,獲得許可后便去學習了半年,每周都風雨無阻?!白鍪虑榈谝粋€就是要忘卻年齡,要我現在去,我也會去。”她以這句話回復了我們對她的崇拜和敬意。
結語
“生命因充實而年輕,生命因希望而閃亮,生命因奮斗而美麗”,這是屠美如對自己一生的總結。當她飽含熱情地說出這句話時,我們感到自己的生命似乎也被點燃。伴隨著這句話,我們仿佛看到了她往日那段充實而又一去不返的時光。盡管她表示退休后已不再關注幼教領域,用自己的興趣愛好填滿每天的生活,然而,在這位長者的家里,我們發(fā)現了一沓沓當年備課時的手寫教案,它們摞得整整齊齊,和參加各項會議的文件資料一樣,被分門別類地收藏著,帶有時光印記的鐵盒子里還珍藏著一張張小小幻燈片和腳本,那是當時給學生備課時做的。不僅如此,我們還看到不少多年前的兒童畫作品,“這都是幼兒園孩子畫下來的,搬家好幾次都舍不得丟”。那些畫在時光的侵蝕下,已經有些微微泛黃,屠老師如數家珍,一幅一幅地給我們講著背后的故事,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熱愛呢!
人物簡介
屠美如,1933年出生,祖籍江蘇常州。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55年畢業(yè)于南京師范學院幼兒教育系,隨后在南京師范學院附屬幼兒師范學校從事教學工作17年,培養(yǎng)了大批幼兒教師和幼兒教育工作者。1979年進入南京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專業(yè),專門從事幼兒美術教育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曾任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世界學前教育組織中國委員會副主席。同時也是新中國第一位學前教育學博士生導師,江蘇省重點學科學前教育學科帶頭人和國家級重點學科學前教育學科帶頭人。在此期間作為項目主持人,承擔了6項“八五”“九五”國家級學前教育重點科研項目,以及多項省級重點科研項目,其中“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改革與研究”項目成果獲1998年度全國師范院校基礎教育改革實驗研究項目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出版著作《學前兒童美術教育》《幼兒美術教學法》《幼兒園玩教具制作》《學前兒童藝術綜合教育研究》《兒童美術欣賞教育研究:現代兒童審美藝術教育研究》《向瑞吉歐學什么—— <兒童的一百種語言>解讀》《屠美如文集》等,譯著《智能的階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