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閑居①,有負薪之憂②,食精良弗知其旨③,血氣交滲④,煬然焚如⑤??陀兄^予:“子病,病積日矣。乃今我里有方士,淪跡于醫(yī),厲者造焉而美肥⑥,輒者造焉而善馳⑦。矧常病也,將子詣諸?”予然之,之醫(yī)所。切脈、觀色、聆聲,參合而后言曰:“子之病,其興居之節(jié)舛⑧,衣食之齊乖所由致也⑨。今夫藏鮮能安谷⑩,府鮮能母氣⑾,徒為美疹之囊橐耳,我能攻之?!蹦顺鏊幰煌?,可兼方寸,以授予曰:“服是足以瀹昏煩而組蘊結(jié)⑿,銷蠱慝而歸耗氣⒀。然中有毒,須其疾瘳而止,過當則傷和,是以微其齊也。”予受藥以餌,過信而腿能輕,痹能和,涉旬而苛癢絕焉,抑搔罷焉。逾月而視分纖,聽察微,蹈危如平,嗜糲如精。
或聞而慶予,且哄言曰:“子之獲是藥,幾神乎!誠難遭已。顧醫(yī)之態(tài),多嗇術以自貴,遺患以要財,盍重求之,所至益深矣?!庇杳琳咭玻嗤ǚ蕉鸺刃Б?,猜至誠而惑剿說⒂,卒行其言。逮再餌半旬,厥毒果肆,岑岑周體⒃,如店作焉⒄。悟而走諸醫(yī),醫(yī)大咤曰:“吾固知夫子未達也。”促和蠲毒者投之⒅,濱于殆而有喜。異曰,進和藥,乃復初。
劉子慨然曰:“善哉醫(yī)乎!用毒以攻疹,用和以安神,易則兩躓㈣,明矣。茍循往以御變,昧于節(jié)宣,奚獨吾儕小人理身之弊而已!”
(《劉禹錫集》卷六)
①劉子:作者劉禹錫自稱。
②負薪之憂:因生病不能背柴而產(chǎn)生的憂慮,后用作“生病”的代稱。
③旨:味美。
④沴(lì):水流不通暢,堵塞。
⑤煬(yáng)然焚如:這里指身體發(fā)熱,體溫很高,如同火燒一樣。煬,火烤。
⑥厲:通“癘”,癩病,一種皮膚惡疾。
⑦輒:足疾,兩腿不能走動。
⑧興居:指生活起居。節(jié)舛:節(jié)制失調(diào)。
⑨齊乖:調(diào)劑不當。齊,通“劑”。
⑩藏:通“臟”,指五臟。安谷:消化食物。
⑾府:通“腑”,指六腑。母氣:產(chǎn)生谷氣。谷氣是飲食的精氣,指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
⑿瀹(yuè):疏通。鉏:同“鋤”,除去。蘊結(jié):郁結(jié)。
⒀蠱慝:病蟲害。蠱,人腹中的寄生蟲。慝,災害。歸耗氣:使耗氣歸,補償耗散的精氣。
⒁泥:拘泥。通方:指已經(jīng)取得功效的藥方。狃:貪。
⒂剿說:竊取別人的言論以為自己的觀點,此處指別人的言論。
⒃岑岑:脹痛,煩悶。
⒄痁(shān):瘧疾。
⒅蠲:免除,解除。
⒆躓:跌倒,此處指出問題。
我閑居家中,得了病,吃精良的食物不能感知它的美味,血氣不通暢,身體發(fā)熱,如同被火烤灼似的。有個客人對我說:“您的病已經(jīng)有些時日了,如今我鄉(xiāng)里有個方士,淪落為醫(yī)生,得癩病的人去他那里治療,會變成肌膚健美,患有足疾的人去他那里治療,會變成善于奔跑的人,更何況常見的疾病呢?請您去他那里看看吧!”我同意了,于是來到醫(yī)生的住所。經(jīng)過把脈、看氣色、聽聲音等綜合診斷,他說:“您的病是因為起居作息時間節(jié)奏紊亂,衣食住行安排不和諧所致。如今五臟很難消化食物,六腑很難養(yǎng)育元氣,只能成為裝病灶的口袋了。我能治好您的病。”說完便拿出一顆藥丸,大概有一寸見方那么大,交給我,并囑咐道:“服用這顆藥丸足夠去除昏煩,根除郁結(jié),消除病患,恢復元氣。但是這藥是有毒的,病好了就必須停止服用,過量了就會打破和諧,所以用的劑量不能多?!蔽夷昧怂巵沓?,過了兩天,腿部就感覺輕松了,麻木的狀況也舒緩了;過了十天,奇瘁的感覺沒有了,不再會抓撓了;過了一個月,眼睛就可以分辨細小的東西,耳朵能聽清細微的聲音,走高坡如履平地,吃粗糧如同吃精細的食物。
有的人聽說后來向我表示慶賀,并且誘勸我說:“您所得到的這種藥,簡直是神效?。嵲陔y以遇到啊。不過醫(yī)生的態(tài)度多是在醫(yī)術上留一手而讓自己顯得高明,把病根留下好讓自己有不斷的財源,您何不多服用些藥,以達到更好的療效呢?!蔽液堪?,拘泥于原有的藥方而不滿足現(xiàn)有的療效,猜忌醫(yī)生的誠心而迷惑于別人的說法,便按照他的話去做了。等到再吃了五天的藥,藥的毒性果然發(fā)作了,我全身脹痛,如同瘧疾發(fā)作。這時我才恍然大悟而去找醫(yī)生,醫(yī)生責備道:“我就知道你不懂道理?。 壁s緊讓我吃了解毒的藥,所幸還在危險的邊緣,終于轉(zhuǎn)危為安;后來又服了些調(diào)和的藥,身體才恢復到原來的樣子。
我感慨道:“醫(yī)生真高明??!用毒攻擊疾病,用和解之藥安定心神,藥用反了,兩方面就會都出事,這道理是很明白的。如果一味遵循老辦法去對待變化了的新問題,不明白節(jié)制和宣泄的道理,又何止是我們這些小人物調(diào)理身體的弊端呢!”
本文是劉禹錫《因論七篇》之首,作者在《因論》小序中說,這組文章是“造形而有感,因感而有詞,匪立匪寓,以因為目”,也就是對社會生活的具體現(xiàn)象有感而發(fā),探索其中的原因,既非立言之作,也不屬于寓言之類,只是作者的雜感。但從文章內(nèi)容來看,卻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和啟發(fā)借鑒意義。
“鑒藥”,是指從吃藥治病中得到的教訓。原來,作者生病后,醫(yī)生為他開了藥方、抓了藥,并警告說,藥有毒性,病好即停止服用,否則會有危險。此藥療效果然出眾,不久作者就痊愈了。誰知,有人卻說這是醫(yī)生想要“留一手”,為的是讓作者頻繁去他那里治病,從而保證他的財源,于是勸作者多服些藥,達到更好的效果。作者聽信妄言,加了藥量,最終釀成惡果;幸虧及時就醫(yī),才沒有性命之憂。
這次吃藥治病的經(jīng)歷,讓作者有所反思。其一,服藥時藥量一定要適中,不及或過量都達不到療效,甚至會適得其反,使病情惡化。這就告誡人們做事要掌握分寸,盲目進取,急功近利,愿望固然美好,但往往會因不切實際而弄巧成拙。其二,對于治療疾病,醫(yī)生是專業(yè)人士,其他人往往只憑經(jīng)驗;作者在病情好轉(zhuǎn)后,不顧醫(yī)生此前的警告,反而迷惑于他人的說法,到頭來“自討苦吃”。這就提醒人們要有較強的分辨能力,應立足于實情,切不可因循守舊、偏聽偏信。(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