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南北朝二郊樂制考

2021-04-16 01:08:42
哈爾濱學院學報 2021年3期
關鍵詞:北郊雅樂統(tǒng)治者

劉 飛

(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作為宮廷祭樂重要組成之一,二郊樂被用作祭祀天地神祗。歷代統(tǒng)治者較為重視二郊祭禮的原因,除了它是重要祭禮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是皇帝繼承大寶、宣誓上嗣天命的必舉儀式。因此,二郊樂禮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南北朝歷代統(tǒng)治者的必舉之禮。出于不同的政治用心,南北朝統(tǒng)治者制定二郊樂的理念不一,由此二郊樂制也表現(xiàn)出繼承與新創(chuàng)的不同風貌。

一、南北朝時期二郊樂制的形成

二郊樂制相較先民崇拜天地,具有一套完整的規(guī)制,并附有與之對應的樂歌,形式與內(nèi)容上更為成熟,為歷朝所接受。同時,二郊樂所代表的皇權正統(tǒng),也是統(tǒng)治者大力推舉二郊樂的原因所在。

南北朝時期,軍事斗爭混亂,朝代更迭頻繁。在這樣的政治環(huán)境之下,象征政權合法的二郊樂,使得統(tǒng)治者一上位即制定二郊樂。

1.劉宋二郊樂制的確立

東晉禪位宋朝之初,宋武帝劉裕便立刻“設壇于南郊,即皇帝位,柴燎告天”,[1](P51)舉行祭天儀式。不僅如此,他為了滿足應郊廟祭祀的需求,還下旨太常鄭鮮之等人分別“撰立新哥”。[1](P541)可見,劉裕深刻了解南郊祭天所隱含的重要政治意義。之后,經(jīng)宋孝武帝劉駿時的禮樂討論,宋二郊樂才正式形成。

劉宋時期形成的南郊規(guī)制表現(xiàn)為:祠南郊迎神,奏《肆夏》;皇帝初登壇,奏登歌;初獻,奏《凱容》《宣烈》之舞;送神,奏《肆夏》。不過,并無有關北郊儀式的具體規(guī)制。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顏延之的北郊《天地饗神歌》可知,劉宋時期北郊是存在的。

2.蕭齊二郊樂制的確立

由于南齊蕭道成以司徒褚淵等人的歌辭為制樂準則,因而其二郊流程清晰,內(nèi)容完整。整個祭祀儀式包括“群臣出入”至“皇帝還便殿”十二個環(huán)節(jié),具體見表1。

表1 蕭齊南郊樂儀式

每一步皆附有不同樂辭和不同舉樂次數(shù)。又據(jù)南齊“北郊群臣入奏《肅咸樂》,牲入奏《引牲》,薦豆毛血奏《嘉薦》,皇帝入壇東門奏《永至》,飲福酒奏《嘉胙》,還便殿奏《休成》,辭并與南郊同。”[2](P170)可見,北郊樂制與南郊樂制大致相同。南齊二郊樂間的諸多一致,表明其規(guī)制的逐步完善,相較于前代二郊樂也更為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

3.蕭梁二郊樂制的確立

宋、齊二郊樂不斷完善,為梁武帝改革二郊樂制奠定了基礎。梁武帝借鑒前代二郊規(guī)制,對二郊樂制進行了改革:改動演奏二郊樂的樂器,南郊奏黃鐘,北郊奏林鐘;改動二郊樂名,主張“以‘雅’為稱”。[3](P292)(見表2)以“雅”稱二郊樂,實則取意雅正。梁武帝試圖以二郊樂名、樂器、配樂等方面的改造,最大化追求二郊樂的雅正,無不顯示其“思弘古樂”的用心。梁武帝針對前代二郊樂制在某些方面的積極改動,在客觀上促使蕭梁二郊樂制有所創(chuàng)改,與蕭齊二郊樂制存在一定差異。

表2 蕭梁對蕭齊二郊樂名的改動情況

4.南陳二郊樂制的確立

陳武帝建設二郊樂時,同樣借鑒前代舊樂體制。陳代二郊樂的定制成于陳宣帝,他下旨尚書左丞劉平等人,“定南北郊及明堂儀注”。[3](P309)因為“舞《韶》歌《武》,使人之心莊”[4](P202)的內(nèi)涵,所以陳代所用二郊樂都以韶為名。這與梁代二郊樂以雅為名之舉頗為相似,是對前朝二郊樂雅化的進一步推動。

以上是南朝二郊儀式及其所附樂歌的演變。從朝代更替的縱向上看,魏晉征伐頻繁,二郊雅樂流失,直接影響宋代二郊樂的恢復與重建。直至齊代,二郊規(guī)制才正式形成。后梁陳兩朝在依循宋齊二郊規(guī)制的基礎上,將樂名以“雅”“韶”改之,推進了南朝二郊樂的發(fā)展。

南朝二郊之所以能有如此發(fā)展,主要是南朝偏安江左,有發(fā)展二郊雅樂的政治環(huán)境。而反觀北朝,政治混亂,戰(zhàn)爭頻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北朝二郊樂的設立。由此,這導致北朝與南朝相較,二郊樂表現(xiàn)有所不一。

5.北魏二郊樂制的確立

政權建立伊始,北魏道武帝在冬至時“祭天于南郊圓丘”,在夏至時“祭地祇于北郊方澤”。[5](P2827-2828)可見,完整的二郊體制在北魏建立之初便已形成。只不過,北魏二郊規(guī)制比較簡略,二郊樂歌仍需后世豐富完善。

6.北齊二郊樂制的確立

北齊、北周在霸績草創(chuàng)前,皆以人臣的身份依附于北魏,故其雅樂皆以魏典為尊。其中,北齊文宣帝下旨祖珽修訂東魏宮廷雅樂。同時,以《樂說》作為制作二郊樂的標準之音。直至武成帝時,北齊二郊樂才正式形成。《隋書·樂志》載有北齊二郊樂的具體規(guī)制(見表3)。

表3 北齊二郊樂儀式

7.北周二郊樂制的確立

北周雖大獲梁朝樂器,改革北魏舊樂,但對其實現(xiàn)二郊樂雅正沒有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它只是在繼承前代二郊規(guī)制的同時,稍稍改變了二郊的配樂。例如,南郊配樂改用“《大夏》降神,《大護》獻熟”,[3](P332)北郊配樂則改為“《大護》降神,《大夏》獻熟”。[3](P332)而在二郊中融入《山云之舞》,正是北周對前代二郊樂發(fā)展的有益嘗試。

總之,在充分承襲與創(chuàng)改前代二郊樂制的基礎上,南北朝二郊樂逐漸形成定制。與此同時,在不同建設理念的指引下,南北朝二郊樂制又表現(xiàn)出不同風貌。

二、南北朝二郊樂制的差別

雖然南北朝歷代統(tǒng)治者都建立二郊樂,以備祭祀天地之用,但二郊樂的新創(chuàng),導致其在具體規(guī)制及所附樂歌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

(一)南北朝二郊樂規(guī)制略有不同

首先,南齊的北郊不同于南郊,有太祖高皇帝配饗及其附樂。事實上,在“大齊受命,建寅創(chuàng)歷”之初,“郊廟用牲,一依晉、宋”,但一切儀式“并無配”[2](P120)饗。之所以南郊有“太祖高皇帝配饗,奏《高德宣烈之樂》”,是因為該配樂為尚書令王儉于“永明二年(484)造奏”。[2](P169)因此,該配樂存于南郊,而不存于北郊,就足可理解。同時,對南郊配饗的設置,亦反映出當朝以先祖配祭,來表明其皇權受命于天的政治意圖。

其次,北周、梁陳的南郊“降神”規(guī)制名,不同于前代祭天時的“迎神”。據(jù)《漢書·禮樂志》載,叔孫通輔佐劉邦制定漢朝禮樂時,認為大祝迎接神靈所奏之樂,“猶古降神之樂”。[6](P1043)又“降神”源于《詩經(jīng)·大雅》:“崧高維岳,駿極于天。維岳降神,生甫及申?!盵7](P486)

由上可知,“迎神”所奏《嘉至》源于《詩經(jīng)》中的“古降神之樂”。南郊祭天時,皇帝“迎神”改為“降神”,并沒有變更南郊迎接神靈的規(guī)制,也并沒有刪改祭天時的古樂。因此,它在規(guī)制名稱上的變動,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南郊祭天的功能,但卻反映了南朝梁陳與北朝北周以雅樂為宗的制樂追求。另外,“迎”改“降”之舉,也反映出南北朝禮制層面開始關注人事,弱化神靈信仰。不過,二郊始終是禮制的一部分,它仍是統(tǒng)治者的附屬。

最后,北周在呈送祭品時,“奠玉帛”替代“牲出入”,成為二郊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奠玉帛”即向神敬獻玉帛,是“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8](P477-478)一般在北郊中“奠玉帛”處于“迎神”后“皇帝升壇、初獻”前。之所以“奠玉帛”只在北周南北郊中出現(xiàn),除了后世史書記載遺缺因素外,北周強調(diào)二郊雅正亦是關鍵。

可見,北周二郊樂是以繼承周代樂制為原則,這與南朝齊梁對樂名的新創(chuàng)不同。它主要反映了北朝統(tǒng)治者以承襲為宗,以正統(tǒng)論的觀念,積極修復二郊樂。反之,南朝統(tǒng)治者好以推翻重建來證明其統(tǒng)治的合理性。但即便如此,南北朝對二郊樂的不同改造與接受,也相應地反映出他們借二郊以正皇權的政治用心。

(二)南北朝二郊樂配樂略有分歧

一是,配樂樂名不同。如梁陳二代追尋雅樂,分別以“雅”“韶”為綴,改二郊樂名,而其樂辭內(nèi)容大致相同。

二是,配樂歌辭不同。這在南北朝普遍存在,因為歌辭所述內(nèi)容皆為當朝故事,往往只更改樂辭內(nèi)容,在內(nèi)容的方向上仍保持不變。

三是,配樂的不同。這區(qū)別于上述兩點,配樂的不同即是具體規(guī)制所配樂歌的不同,它既有配樂樂名的差異,也有樂辭的不一。比如,劉宋二郊迎神,奏的是《肆夏》,而蕭齊二郊迎神的奏樂卻是《昭夏》。依據(jù)《周禮》:“尸出入則令奏《肆夏》”,[8](P590)可知宋代二郊迎神時奏的《肆夏》樂,對應的是“尸出入”規(guī)制。又因“古以尸象神”,所以宋代《肆夏》樂,實際上是出自“周《肆夏》之名”,[1](P543)二者皆為迎送神之樂。與之不同,周禮認為“牲出入則令奏《昭夏》”,[8](P590)與其同名的齊《昭夏》樂,卻被用來“迎送神”而非用于“牲出入”。這說明了齊代在繼承宋代二郊時,也有所改動,其中也不乏與周禮配樂相左之處。

總之,二郊樂因其所代表皇權合法性與正統(tǒng)性,引南北朝統(tǒng)治者競相對其進行豐富完善。由于他們對創(chuàng)建二郊樂的不同理解,導致二郊樂在形成過程中,存在著規(guī)制及配樂上的差異。南北朝統(tǒng)治者極為重視二郊祭祀,但據(jù)史料整理的南北朝歷代皇帝對二郊的親祀頻次(見表4)顯示,重視程度有所差異,這可能與歷朝統(tǒng)治者二郊建設觀念不同有關。

表4 南北朝歷代皇帝二郊親祀頻次

三、南北朝二郊建設觀念不一

南北朝二郊樂在制度內(nèi)容上的差異,反映了統(tǒng)治者在制定二郊樂制過程中建設觀念的不同。主要表現(xiàn)為:南朝崇尚創(chuàng)建,秉持以新?lián)Q舊的理念,證明其政權的合法;而北朝則崇尚承襲,意欲以繼承舊統(tǒng)的理念,維護其政權的正統(tǒng)。制禮作樂的觀念不同,使得南北朝都有二郊登歌,但卻呈現(xiàn)出不同風貌。

(一)南朝二郊登歌較多新創(chuàng)

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對二郊登歌的設置,在歌詩上有新創(chuàng)。元嘉十八年九月,有司奏:“二郊宜奏登哥。”又議宗廟舞事,錄尚書江夏王義恭等十二人立議同,未及列奏,值軍興事寢。二十二年,南郊,始設登哥,詔御史中丞顏延之造哥詩。[1](P541)

顏延之所作兩首登歌《天地郊夕牲歌》和《天地迎送神歌》,成為二郊樂的共用樂辭。二郊樂辭雖然存在,卻無配樂,但并不影響其對二郊樂完善的推動作用。

后蕭齊二郊樂也有一定新創(chuàng),這主要表現(xiàn)在“超宗所撰,多刪顏延之、謝莊辭”。[2](P167)黃門郎謝超宗創(chuàng)改的二郊樂,大部分是在樂曲以及歌名方面,讓二郊樂的發(fā)展更進一步。

宋齊兩朝大力創(chuàng)制登歌新辭的同時,也出現(xiàn)“郊享缺樂”的現(xiàn)象,造成二郊登歌奏樂的遺缺。即便是宋齊兩代意圖改變,當時也無完整配樂的二郊樂制藍本進行參考,如《宋書·樂志》所言,“晉世……郊祀遂不設樂?!盵1](P541)

上文所述梁陳二郊迎神樂名、樂辭的改動,也足以表明其建設二郊樂制側重于創(chuàng)改。

(二)北朝二郊登歌較多承襲

北魏孝文帝“垂心雅古,務正音聲”。[5](P2828)他針對當朝典章禮樂的不足,組織精通古樂的官員、百姓重建雅樂正音。經(jīng)過長時間發(fā)展,雅樂音調(diào)最終在北魏宣武帝時期確定。

時揚州民張陽子、義陽民兒鳳鳴、陳孝孫、戴當千、吳殿、陳文顯、陳成等七人頗解雅樂正聲,《八佾》、文武二舞、鐘聲、管弦、登歌聲調(diào),芳皆請令教習。[5](P2832)那時,劉芳主持恢復雅樂正聲事宜,其中也包括登歌聲調(diào),由此推測北魏也存在二郊登歌。北魏幾代統(tǒng)治者大力學習并恢復雅樂正聲,用心承襲雅樂正統(tǒng),足見其建設二郊登歌時有模仿學習的一面。這也與北魏少數(shù)民族政權意圖學習漢族文化,鞏固中原統(tǒng)治的政治意圖一脈相承。

除二郊登歌承襲了前代的聲調(diào)之外,二郊登歌在樂器及奏樂方法上,也有效仿前代的痕跡。《隋書·音樂志》載:后周登歌,備鐘、磬、琴、瑟,階上設笙、管。今遂因之。合于《儀禮》荷瑟升歌,及笙入,立于階下,間歌合樂,是燕飲之事矣?!遄霉沤?,參而用之。祀神宴會通行之。若冊拜王公,設宮懸,不用登歌。釋奠則唯用登歌,而不設懸。[3](P357-358)

隋朝二郊登歌在音樂樂器、演奏方法、演奏團隊以及奏樂公用場合都有詳細規(guī)定,是以北周二郊登歌規(guī)制為藍本效仿建設。

另外,北朝二郊登歌主要存于“迎神”和“皇帝初獻”中,登歌多為《昭明》《皇夏》等樂,基本一致。可見,北朝二郊登歌歌辭及奏樂多因襲古法,未有較多新制,正是通過對雅樂正音的承襲流傳,表明其皇權統(tǒng)治有序合理。

綜上所述,二郊樂制因其有祭祀天地的功用,被視為皇權合法的象征。持有不同的政治用心,南北朝歷代二郊樂制,也在統(tǒng)治者的推動下呈現(xiàn)出承襲與新創(chuàng)的不同風貌。

南朝以改創(chuàng)、重建樂制為重。南朝蕭梁在南北郊迎神樂上的改創(chuàng),體現(xiàn)出以人為中心的主導作用漸次提升。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推動后世二郊樂辭、樂名的定型與完善起到示范作用,同時也說明中古迎神樂至南北朝已進入理性的時代,有擺脫感性祭神的人的意識。北朝以學習、恢復樂制為重。北魏追求漢化的過程中積極重建雅樂正音,恢復二郊登歌配樂,保留二郊登歌樂名,為推進二郊樂制完善做出重要貢獻,這也對隋唐雅樂的制定有借鑒意義。

猜你喜歡
北郊雅樂統(tǒng)治者
明嘉靖時期張鶚及其雅樂改制
中國音樂學(2021年4期)2022-01-12 06:24:50
中古荊州雅樂中心地位的形成與貢獻
中國音樂學(2021年3期)2021-11-20 05:39:42
朝鮮李朝時期宮廷雅樂的傳承與發(fā)展
藝術家(2020年8期)2020-12-06 12:29:14
北郊的變遷
陜西文學(2020年5期)2020-11-13 09:38:27
從幾枚官印看遼統(tǒng)治者如何以佛教來鞏固他們的統(tǒng)治
唐雅樂大曲存辭考略
中華戲曲(2020年1期)2020-02-12 02:28:10
論蒙元統(tǒng)治者對“象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
三角形重心和垂心的向量表示的充要條件及其運用
漢朝統(tǒng)治者的哲學觀對漢代服飾的影響
追蹤邁錫尼文明:拉科尼亞的統(tǒng)治者
大眾考古(2014年6期)2014-06-26 08:31:46
连云港市| 普格县| 满城县| 崇明县| 宁远县| 宜宾县| 渭源县| 澄迈县| 潜山县| 定州市| 福贡县| 博爱县| 平山县| 湘阴县| 阜阳市| 清镇市| 凌海市| 宿松县| 长治县| 海阳市| 和林格尔县| 习水县| 吴桥县| 石城县| 德令哈市| 南京市| 互助| 密云县| 天祝| 那坡县| 江门市| 寿宁县| 扬州市| 长阳| 唐河县| 建平县| 塔城市| 沂南县| 临夏市| 依安县| 原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