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笛
人魚是生活在河海中半人半魚的神怪,有關(guān)人魚的神話在世界范圍內(nèi)廣泛存在。地中海、歐洲、非洲、亞洲等地均有人魚神話,各地文字、圖像資料也保留有豐富的人魚形象。
最早的人魚神話見于美索不達米亞地區(qū),在蘇美爾、阿卡德人的神話中,主神之一恩奇(Enki/Ea)是世界秩序的建立者、蘇美爾古城埃利都的保護神和世界淡水神。恩奇也是魚神、水神和潔凈神,擁有半人半魚的形象,在一件巴比倫的青銅飾件上,即表現(xiàn)祭祀魚神恩奇的情景——主持儀式的祭司們將自己裝扮成魚神恩奇的模樣,身著長袍、袍服模仿魚身,后擺垂地呈魚尾狀(圖1-1)。恩奇的協(xié)侍神庫盧盧(Kululu)也是半人半魚的形象,如亞述銅印章上的一對人魚圖像,人魚兩兩相對,居左者為男性頰生髭須、居右者則為女性,兩者均頭載高冠、上半身直立、魚尾呈90°彎曲(圖1-2)。另一件公元前8世紀的亞述浮雕中也有庫盧盧形象,其上身直立,腰部以下生魚尾,腰下魚尾呈直角彎曲(圖1-3)。
圖1-1 美索不達米亞的人魚圖像
圖1-2 美索不達米亞的人魚圖像
圖1-3?美索不達米亞的人魚圖像
希臘神話中也有半人半魚形象的神祗,如?;什ㄈ犹乩锿═riton),其上半身為外貌丑陋的人形,腰部以下則為魚尾?,F(xiàn)藏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一對公元前3世紀希臘黃金臂環(huán),即以海怪特里同形象為主題,其細長的魚尾被塑造為多曲纏繞狀,表面鏨刻鱗片(圖2)。公元2世紀的學(xué)者保薩亞尼斯(Pausanias)在《希臘風土記》中記敘有關(guān)阿爾卡迪亞人崇拜的河神歐律諾墨(Eurynome)。他來到歐律諾墨圣所,親眼見到河神的木質(zhì)神像,神像上半身為女性,腰部以下則是魚尾。
圖2 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希臘金臂環(huán)
圖3 英國倫敦不列顛圖書館藏一件公元前5世紀的陶土希拉浮雕
希臘神話中的海怪也是半人半魚的形象,比如海妖希拉(Scylla)。盡管在維吉爾筆下,希拉有美貌的少女面孔和上半身,但卻長著海狼的肚子和海豚尾巴。英國倫敦不列顛圖書館藏有一件公元前5世紀的陶土希拉浮雕,其上半身是美貌女子,腰部以下卻生長鰻魚一樣卷曲且?guī)в绪[片的長尾(圖3)。
《山海經(jīng)》中也有關(guān)于人魚的記載,《大荒西經(jīng)》載:“氐人國,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薄逗?nèi)南經(jīng)》“氐人國”清郝懿行注引《竹書》云:“禹觀于河,有長人,白面魚身,出曰:吾河精也?!薄逗?nèi)北經(jīng)》載:“陵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睋?jù)《山海經(jīng)》記載,《西山經(jīng)》之竹山、《北次三經(jīng)》之龍侯山、《中次三經(jīng)》之熊耳山、《中次六經(jīng)》之傅山、陽華山,《中次十一經(jīng)》之朝歌山、葴山等均有人魚。然而從屬性上看,這些人魚大抵可歸于奇異動物。而《山海經(jīng)》中記載具有神話屬性的人魚是“魚婦”。《大荒西經(jīng)》曰:“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fù)蘇。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fù)蘇。”根據(jù)經(jīng)文之意,魚婦是顓頊所化,之所以稱之為“魚婦”,或因風起泉涌、蛇化為魚之機,得魚與之合體而復(fù)蘇,半體仍為人軀而半體則化為魚。
圖5 山東鄒城出土《魚車圖》畫像石
山東、江蘇、安徽、四川等地出土的漢畫像石均有表現(xiàn)人魚的情形。山東鄒城北宿鎮(zhèn)南落陵村西漢末期《魚車圖》中人魚為河伯魚車先導(dǎo);嘉祥武宅山出土畫像石中手腳魚身并存的步兵;濟寧喻屯鎮(zhèn)城南張出土漢畫像石,三條人魚并排而立,人首載籠冠,頸部以下皆為魚身;沂南北寨村出土人魚畫像石有殘損,故僅余上半身。江蘇徐州十里鋪漢墓中室橫額“雙龍穿璧”圖像間隙中穿插兩條人魚、銅山洪樓祠堂畫像石人魚以及安徽淮北和蕭縣的漢畫像石人魚圖等。
歸納以上漢畫像石中出現(xiàn)的人魚形象特點,大體上可分成三類。其一為人首魚身、頸下生尾。這類人魚形象主要表現(xiàn)為人首魚身,頭戴漢代士人服飾中常見的籠冠或梁冠,脖頸以下為魚尾,無手足四肢。濟寧城南張漢墓畫像石人魚像,三個形象近似的人魚并列直立,頭載籠冠、脖頸以下為魚身(圖4-1)。徐州十里鋪漢墓中室橫額“雙龍穿璧”圖像間隙中穿插兩條人魚,體態(tài)均作L形,人首戴梁冠、胸部以下為魚身(圖4-2)。安徽淮北和蕭縣的漢畫像石人魚圖,人魚也呈L形體態(tài),人首戴梁冠、胸部以下為魚身,與十里鋪的人魚類似(圖4-3、4-4)。此外,徐州漢畫像石藝術(shù)館藏東漢《龍魚升仙》畫像石中也有人魚圖像,人魚位于魚車下方,軀體呈一字形游姿。人首載平頂冠,頸部以下為魚身(圖4-5)。
其二為人身魚尾、腰下生尾。這類人魚形象主要特征是半人半魚,具有人類的首頸、上肢及前胸,腰部以下為魚尾。鄒城北宿鎮(zhèn)南落陵村出土的一塊時代約為西漢末期的《魚車圖》畫像石,其中的人魚長發(fā)披肩、身體前傾、一臂在身前、一臂向身后,為河伯魚車先導(dǎo)(圖5)。這也是目前已知漢畫像石中年代最早的人魚圖像,人魚作為河伯的從屬。
圖6 徐州洪樓祠堂畫像石四足人魚
其三為手腳與魚身并存。這類人魚雖生有魚身,卻同時具有四肢,嘉祥武宅山出土畫像石、徐州銅山洪樓祠堂出土畫像石以及四川巫山縣出土畫像磚中的人魚屬于這一類型。其中,徐州洪樓祠堂畫像石中人魚為“四足魚”,即主體為魚形,腹下生有四肢,類似獸足(圖6)。這或許就是《山海經(jīng)·北次山經(jīng)》記載的“鯢”,即俗稱的“娃娃魚”。
漢畫像石上保留若干人魚圖像,總體上可視為是對《山海經(jīng)》文字的圖解,是漢代人對于神明世界的認知和圖像反映,帶有想象的成分和個人理解,因此具體形象上會有所差別。大體而言,漢匠在制作人魚題材畫像石時,根據(jù)個人對人魚形象的理解加以刻畫也是造成個體差異的重要原因,但均具有半人半魚的“偏枯”特征。
漢代以后的文獻對人魚的記載逐漸增多,人魚的形象和屬性變得更加具體、鮮明、生動。六朝文獻中常見的“鮫人”就是人魚。鮫人兼有人和魚的屬性,既能像人一樣紡織又能像魚一般暢游,還能像蚌一樣產(chǎn)珠。值得注意的是,鮫人神奇的特質(zhì)都非常女性化,無論是哭泣成珠還是紡綃織紗,都是女性慣有的行為。
后世文獻所載人魚奇聞,絕大多數(shù)為“美人魚”,《太平廣記》“海人魚”條引唐鄭?!肚⒙動洝份d:“海人魚,東海有之。大者長五、六尺,狀如人,眉目口鼻手爪頭皆為美麗女子,無不俱足。皮肉白如玉,無鱗,有細毛,五色輕軟,長_二寸。發(fā)如馬尾,長五六尺?!彼稳寺櫶锏摹夺蕻愑洝肪怼棒~”條記載:“待制查道奉使高麗,晚泊一山而止,望見沙中有一婦人,紅裳雙袒,髻鬟紛亂,肘后微有紅鬣。查命水工以篙擔水中,勿令傷。婦人得水,偃仰復(fù)身,望查拜手,感戀而沒。水工曰:某在海上未省此何物?查曰:此人魚也?!币陨蟽蓵鴮⒚廊唆~的外形特征描繪得較為細致,外形特征、發(fā)膚質(zhì)色、甚至是衣著都很詳細,同時不忘強調(diào)其具有水生魚類不離水的特點。
南宋曾慥《類說》“人魚”條曰:“張守信泊船新開湖,有漁者舉網(wǎng)得魚近百斤,自腰而下魚也,腰上乃美婦人。守信酌酒飲之,面益紅美?;蛉昏硷嬛眹娙?,似傷乎熱也。舟人曰:殺之不祥,復(fù)還之深水,其魚合掌言曰:劫火未壞人首魚身,昔為東魯太史,今作泊水小君。投我以酒,固以為感,沃我以湯,斯亦不仁?!贝巳唆~與之前記載的人魚故事不同,具有人類的語言能力,自述其原為東魯太史,后化為“美人魚”,性別發(fā)生逆轉(zhuǎn),可見隨著時間的推移,后世對于人魚記述有詳細化和具體化的傾向。發(fā)展至明清明清,文獻雖多載美人魚,但再沒有故事的演繹和再發(fā)展。
縱觀世界,在東西世界人魚神話中,美人魚無疑是流傳最廣、最深入人心的角色。敘利亞女神阿塔伽提斯(Atargatis)就是人身魚尾的形象,她也被視為世界最早的美人魚。公元2世紀的哲學(xué)家琉善(Lucian)所著《敘利亞的女神》一書中記錄他曾在腓尼基見過的阿塔伽提斯的大理石神像,神像上半身為女性軀體,腰部以下則是魚尾。自公元7世紀起,海妖在西方傳統(tǒng)文化中的形象發(fā)生變化,被描述成女子、鳥以及魚的混合體,其形象基本皆作腰下長魚尾的美貌女性,對人類有致命的危害。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藏海妖13世紀勒克萊爾《動物志》中描繪的《海妖》插圖可為代表(圖7)。直到安徒生的童話《小美人魚》問世后,才改變了中世紀以來美人魚具有的絕對貶義的內(nèi)涵。
比之西方神話長久以來對美人魚負面內(nèi)涵的宣揚,東方神話中的人魚在流傳過程中逐漸褪去神的光環(huán)而具有世俗化和人格化的正能量。漢畫像石上保留人魚圖像,反映出漢匠對于人魚形象的認知,人魚穿戴的服飾包括籠冠、梁冠以及步兵袴褶等,均為漢代男子常見服飾。而六朝文獻中的人魚則逐漸具有了女性的特征,不但具有美人的容貌更掌握世俗社會中對于女性規(guī)定的道德和技能,對人類沒有絲毫危害。
圖7 巴黎國立圖書館藏《動物志》中的海妖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