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
(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河南 鄭州,450000)
急腹癥是腹部多種臟器及組織發(fā)生病變現(xiàn)象,患者發(fā)病后會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部出血以及腸梗阻等癥狀,若不及時治療,病情嚴重者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在急腹癥的發(fā)展期則表現(xiàn)為不同類型的臨床綜合征,大多數(shù)疾病都與急性闌尾炎和潰瘍病急性穿孔有關。急腹癥患者具有發(fā)病急、病情嚴重以及全身性反應的特點,近年來發(fā)病率不斷增加,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因此,及早診斷、準確診斷對疾病的治療有重要意義,可大大提高患者的預后結果。CT 檢查是針對急腹癥患者最常用的診斷手段,隨著醫(yī)學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不僅提高了CT 設備的分辨率,CT 技術在重建算法上也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CT 又稱計算器斷層掃描,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重建算法得到X 線在人體內的衰減系數(shù),并進行清晰成像,CT 成像的本質就是重建成像,因此重建技術決定CT 成像質量。隨著CT 技術大規(guī)模應用在醫(yī)學領域,患者受到的輻射劑量不斷增加,進而增加了癌變的風險[2-3]。因此,臨床應用CT 技術應采用放射防護最優(yōu)化的原則,引入先進的重建技術,達到低劑量高質量成像的效果,而多排螺旋CT 重建技術的出現(xiàn)解決了這一問題,具有診斷準確性高、操作簡單的優(yōu)勢,在疾病的診斷與治療上極具優(yōu)勢,被患者與醫(yī)師廣泛認可[4]。目前,臨床多采用參考診斷和多排螺旋CT 重建技術進行檢查,兩者的診斷效果存在一定差異?;诖?,本文為探究多排螺旋CT 重建技術在急腹癥影像診斷中的意義,現(xiàn)作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2017 年12 月至2019 年12 月我院放射科收治的急腹癥患者共156 例為本次課題的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83 例,女性患者73 例;年齡19-77 歲,平均年齡為(43.26±4.18)歲;體重39-78kg,平均體重為(54.39±7.55)kg。根據腹痛情況,可分為腹部劇痛、腹部隱痛、急性腹痛絞痛、急性腹痛鈍痛,分別為49 例、25 例、43 例、39 例。
患者入院后,進行多排螺旋CT 重建技術檢查,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采用針對性的掃描方法,予以疑似結石患者進行全面平掃,疑似腹部腫瘤患者進行增強掃描,疑似消化道占位患者掃描前予以造影劑。指導患者仰臥位,行全腹部掃描。設置參數(shù)為:電流250~300mA ,電壓120kV,掃描層距5mm,層厚5mm,重建層厚1.25mm。為患者行增強掃描時,需向患者注射1.5ml/kg 非離子對比劑,輔以多平面重建技術進行成像,便于進一步明確患者病變位置及周圍組織情況。
分析影像學診斷結果與參考診斷方法符合率、各疾病類型的CT 影像學表現(xiàn)及一致性。不同疾病類型的參考診斷方法不同,肝膿腫、膽管結石以及腸梗阻參考手術病理結果,宮外孕參考B 超檢查結果,血管病變參照血管造影結果,外傷者參考影像學檢查,泌尿系結石參考超聲檢查,急性炎癥參考實驗室檢查結果。Kappa 值的檢驗一致性參考標準:極差<0,微弱0~0.20,弱0.21~0.11,中度0.42~0.61,顯著0.62~0.81,極好0.82~1.00。
采用SPSS18.0 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應用Kappa 檢驗,在統(tǒng)計過程中進行總體均數(shù)的區(qū)間估計,進而分析其回歸系數(shù)的假設。
影像學診斷結果與參考診斷方法的符合率明顯不同,影像學診斷結果符合率為98.72%。結果見表1。
表1 影像學診斷結果與參考診斷方法符合率
肝膿腫:患者變現(xiàn)為單發(fā)或多發(fā)病灶,密度較低且具有不均勻性,邊緣不清晰,進行增強掃描則表現(xiàn)為環(huán)形,存在多房膿腫的現(xiàn)象,并顯現(xiàn)出分隔強化的特征。宮外孕:患者表現(xiàn)為囊性附件區(qū),屬于密度低,而漩渦狀或片狀的存在于高密度,進行增強掃描則中心部分與外圍包膜強化存在明顯差異,中心部分無明顯變化,外圍包膜變化顯著。血管病變:患者表現(xiàn)為腸系膜動脈血栓形成,局部官腔狹窄,密度低且充盈缺損,腸壁變厚,進行增強掃描則腸系膜內表現(xiàn)為彌漫性低密度的充盈缺損。膽管結石:患者膽總管末端存在結石,結石近端膽管伴有擴張現(xiàn)象。肝內膽管患者多表現(xiàn)為顆粒狀,結石遠端膽管伴有擴張現(xiàn)象。消化道穿孔:患者伴有氣腹癥狀,CT 診斷表現(xiàn)為穿孔性腹膜炎,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腔積液,積液位于胃小彎側腹腔內,則證明患者存在一定的胃小彎穿孔的可能。外傷者:外傷患者多存在脾、腎破裂,合并包膜下血腫以及肝挫裂傷等癥狀,CT 診斷表現(xiàn)為臟器內存在斑片,呈不規(guī)則分布,形狀似條狀,密度影低。合并包膜下血腫患者則臟器表現(xiàn)為新月形,密度影低。行CT 檢查未發(fā)現(xiàn)異常的患者,復查時存在腹腔積液,說明患者臟器存在裂傷。腸梗阻:腸管擴張顯著,腸內存在氣液平面,可根據患者的腸管擴張范圍、程度判斷致病原因。泌尿系結石:患者的腎與輸尿管出現(xiàn)結石影,密度較高,在MPR重建成像技術輔助下,可進一步明確結石位置,辨別結石形態(tài)及大小,同時還能評估輸尿管積液及輸尿管壁厚度。急性炎癥:急性膽囊炎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膽囊壁厚度異常,膽囊體積增大,橫涇超過4.5cm,邊緣呈模糊狀。
診斷結果顯示,肝膿腫患者的Kappa 值為0.59,宮外孕為0.63,血管病變?yōu)?.65,膽管結石為0.67,消化道穿孔為0.75,外傷者為0.73,腸梗阻為0.77,泌尿系結石為0.83,急性炎癥為0.89。
近年來,急腹癥患病人群逐漸增多。急腹癥是由多種影響因素導致,因此所導致的疾病類型在臨床上呈現(xiàn)多樣化的特征,臨床上最為常見的疾病類型包括急性穿孔、急性腸梗阻、急性闌尾炎、急性膽道感染、急性胰腺炎、以及腹部外傷等,患者發(fā)病后均會伴有腹痛癥狀,但并無其他明顯臨床癥狀[5-6]。急腹癥患者病情發(fā)展迅速,如果治療不及時,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往急腹癥的診斷缺乏準確性,僅依靠患者的臨床癥狀及相關實驗室檢查結果判斷疾病類型,在疾病的診斷過程中,容易受其他疾病影響,加之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復雜,導致無法明確急腹癥患者的致病原因,更無法判斷其病變位置及病情嚴重程度,甚至出現(xiàn)誤診的可能,因此該方法不利于通過臨床診斷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7-9]。急腹癥患者進行正確的治療的前提條件是明確診斷,通過臨床癥狀結合相關檢查,綜合分析病情,準確判斷疾病類型。相關研究[10]表明,多排螺旋CT 重建技術應用在急腹癥患者的診斷與治療上具有重要意義,能準確判斷疾病類型,縮短診療時間,另外,該技術具有全面、準確的圖像分析功能,配合先進的重建技術,為急腹癥患者的臨床治療提高可靠的信息。
多排螺旋CT 重建技術利用的是數(shù)學領域的逐次近似法對影像學信息進行分析,以初始圖像為基礎,根據迭代法對比理論和實際投影值,在優(yōu)化原則下確定最合適的投影值,將清晰無偽影的圖像信息進行成像。近年來,CT 技術不斷完善與創(chuàng)新,目前廣泛應用在醫(yī)學領域,如:心血管、頭頸部CT、灌注掃描等,尤其在急腹癥患者的診斷中,多排螺旋CT 重建技術存在明顯優(yōu)勢,明確疾病類型,為臨床治療提供有效依據。趙學元等研究[11]表明,多排螺旋CT 重建技術可實現(xiàn)超低劑量的高質量成像,尤其在腹部彌漫性病變的診斷中效果顯著。相關研究證明,在CT 的引導下進行多排螺旋重建技術,可大大減少成像中的偽影,提高成像清晰度。目前,大量研究[12]證明,多排螺旋CT 重建技術在低劑量下的適用性強,可大大提高成像質量,保證其清晰度。但也有小部分報道顯示,多排螺旋CT 重建技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對于某些疾病可能造成組織邊緣出現(xiàn)階梯狀偽影,這與過度抑制噪聲有關。目前,多排螺旋CT 重建技術受到臨床醫(yī)生與患者的一致好評,并成為多種疾病的主要診斷方式,同時擁有對各向同性的掃描以及強大的圖像處理技術,較為客觀的讀取影像信息,為患者提供準確的診斷結果及治療參考。
多排螺旋CT 重建技術操作簡單,掃描速度快,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xiàn)全腹掃描,并在薄層后處理功能的輔助下可清晰地辨別細微病灶,同時進行增強掃描后可清晰地觀察患者的病變組織及其周邊血流情況,便于評估患者的病變性質[13]。另外,多排螺旋CT 重建技術同時存在最小密度投影及多平面重建技術,能準確發(fā)現(xiàn)隱蔽部位的細微病灶,并可全面、直觀地觀察病變組織的基本情況,為臨床治療提供有效依據,進一步證實多排螺旋CT 重建技術在急腹癥患者診斷中的優(yōu)勢。在本次調查研究中,通過多排螺旋CT 重建技術診斷急腹癥患者,根據診斷結果可明確患者的疾病類型,且具有高診斷符合率。這說明多排螺旋CT 重建技術在急腹癥診斷中極具優(yōu)勢,可為臨床治療提供有效依據。
綜上所述,對急腹癥患者實施多排螺旋CT 重建技術檢查,其影像診斷符合率較高,對患者的臨床治療具有重要作用,臨床推廣與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