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月嬌
皮亞杰提出:“兒童的智慧源于材料。”通過材料表現(xiàn)區(qū)域活動的教育功能,材料是幼兒隱形的老師,是幼兒認識和學習的橋梁和中介,更是幼兒開展區(qū)域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因此,游戲材料的投放策略是教師為了促進幼兒的身心發(fā)展,實現(xiàn)幼兒運動能力、認知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特定游戲目標,在游戲中合理選取、組織、運用游戲材料的設計程序及方法。
近年來,隨著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建設項目的發(fā)展進程逐漸深入學前教育領域,注重構建游戲化活動區(qū)域的探索,在游戲材料的投放上投入了非常大的熱情。本文以“刺毛球”游戲材料為例,通過和幼兒共同探索出“刺毛球”的多種玩法,讓幼兒在游戲中實現(xiàn)身心全面發(fā)展。
(一)認識新玩具
最近班級里投放了一樣新玩具,星星看到后摸了一下,說:“這是什么呀,身上刺刺的?”萱萱說:“老師給我們帶來了一種新玩具,有好多種顏色,好漂亮呀,我要來試一試怎么玩!”小寶拿了兩個小球說:“他們兩個粘在一起啦!”于是大家一起給這件新玩具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刺毛球”。
(二)對“刺毛球”的初次探索
今天智慧屋新添了“刺毛球”玩具,孩子們就圍坐在“刺毛球”筐邊上開始了游戲。周可馨伸出小手拉住了幾個“刺毛球”,但沒有拉出來,反而將筐子拉了過來,她用另一只手扶住筐子,另一只手再用力向上一拉,拉下來了幾個,接著就將手里粘在一起的幾個“刺毛球”一個個分開放在桌子上。旁邊的沈晞羽一手拿著拉下來的“刺毛球”,另一只手就到筐里拿其他的“刺毛球”,他快速一擰就拿到了“刺毛球”,接著他將拿到的“刺毛球”接在桌子上“刺毛球”長條上,旁邊的陳宇欣也在將一個個的“刺毛球”接起來,他們一邊拿一邊接,沒多久就接了長長的一條。
(三)游戲結束后的講評
初次嘗試“刺毛球”玩具后,教師與幼兒一起進行探討,今天你是如何玩“刺毛球”玩具的?幼兒紛紛舉手發(fā)言,有的說拼了一條漂亮的項鏈,有的說做了一條很長的毛毛蟲。這時瑞瑞說:“我的小毛毛蟲已經很長了,可是把它從桌子上拿起來的時候,小手一拉就斷了?!陛孑嬲f:“剛才我拿著小‘刺毛球時,不小心一捏它們就全粘到一起了,還粘到了我的頭發(fā)上,怎么拿都拿不下來?!?/p>
(四)游戲后的思考
“刺毛球”這種材料的特性就是不易定型,從粘到萱萱的頭發(fā)上拿不下來的情況得知,刺毛球可以在毛毛的地方粘住。我們應該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以便幼兒能更好地操作材料進行游戲。
游戲材料的操作主體是幼兒,在游戲材料的規(guī)劃權和使用權上這種主體性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在以往的游戲中,教師制作投放材料只是憑借自己的主觀經驗,教師主觀地認為投放這些材料適合幼兒,事實上如果材料總是一成不變,幼兒的興趣就會逐漸減弱。要想讓游戲材料保持長久的吸引力,就需要讓幼兒自主使用和規(guī)劃游戲材料,讓幼兒深入探索游戲材料,并主動構建游戲經驗。教師應該時刻關注幼兒對材料的使用情況,分析幼兒在操作游戲材料過程中的新需求和新想法,然后通過調整材料進一步支持幼兒的探索。因此,在上次游戲講評結束后,我們對游戲進行了調整。
(一)“刺毛球”玩具與色卡的初次嘗試
1.游戲玩法。教師在展示板上貼上一個毛毛蟲頭和一張色卡,讓幼兒看一看色卡上有哪些漂亮的顏色并找出相同顏色的“刺毛球”,如果是紅色就找到一顆紅色的“刺毛球”貼到它的下面,如果是藍色就找到一顆藍色的“刺毛球”貼到它的下面,貼滿每一個顏色就可以變出一條彩色的毛毛蟲。
2.出現(xiàn)的問題。在游戲過程中有的幼兒說不像毛毛蟲,因為這條毛毛蟲的身體斷了,但是毛毛蟲應該是連起來的。教師繼續(xù)提問:“那有什么辦法把它的身體連起來呢?”幼兒邊用小手把每一個“刺毛球”都緊緊地接在一起,小嘴巴里邊說:“就像這樣?!?/p>
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教師沒有發(fā)現(xiàn)的問題:拼出來的圖案不像毛毛蟲,之所以不像毛毛蟲,是因為毛毛蟲的身體沒有連起來。教師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是色卡顏色之間的間隔太大了,在提供材料時沒有充分考慮到拼出來的效果是否與毛毛蟲原本的模樣相吻合。
3.游戲后的思考。在講評游戲時教師可以播放毛毛蟲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毛毛蟲的圖片,幫助幼兒了解毛毛蟲的外形特征,知道毛毛蟲的身體是一節(jié)一節(jié)連起來的。接著教師可以與幼兒共同交流討論:“刺毛球”拼接的毛毛蟲和圖片上的毛毛蟲有什么區(qū)別?有什么辦法可以讓“刺毛球”毛毛蟲變得更加真實?于是在接下來的游戲中,我們在原來毛毛蟲頭和展示板的基礎上,重新調整了色卡顏色的間隔,讓色卡每種顏色的長度與“刺毛球”的長度相同,這樣就能讓拼出來的毛毛蟲身體不斷開了。
(二)“刺毛球”玩具與色卡的再次嘗試
1.調整毛毛蟲的間隔。教師在原有毛毛蟲頭和展示板的基礎上,重新制作了色卡,讓色卡每格顏色的長度與“刺毛球”的長度相同,這樣就能拼出身體不斷開的毛毛蟲了。
2.新問題的出現(xiàn)。艾濤迅速地找到了和色卡上一樣顏色的“刺毛球”,把它粘到色卡顏色的下方。瑞睿先找到一個小“刺毛球”,再看一看色卡上有沒有這個顏色,他找出了綠色的“刺毛球”,卻粘到了橙色色卡的下方,老師用手指著色卡上的綠色說:“綠色在這,和它一樣的顏色應該粘在這里?!比痤⒕G色“刺毛球”粘到相應的位置,又找出了一個藍色的“刺毛球”粘到了紫色的下方。
3.觀察后的思考。兩個小朋友同時進行同一個游戲,艾濤則能快速地對應所有的顏色,但瑞睿還沒有完全掌握這些比較常見的顏色。由于幼兒對顏色的認知和能力存在個體差異性,因此教師應對具有不同差異的幼兒給予不同的指導與要求。
對于能力較弱的幼兒,教師應該制作新的色卡,每條色卡上只有三種顏色,鼓勵他們使用新色卡玩游戲;對于能力較強的幼兒,讓他們使用多種顏色的色卡。同時教師還要密切觀察幼兒的游戲情況,善于發(fā)現(xiàn)幼兒的能力差異,適時進行指導。
(三)“毛毛蟲吃果子游戲”的產生
1.偶然的發(fā)現(xiàn)。軒軒拼出了四條小毛毛蟲,又繼續(xù)拿出了一個紅色的“刺毛球”粘在了四條毛毛蟲的旁邊,又繼續(xù)粘上了紅色、黃色、紫色的“刺毛球”。粘完這四個“刺毛球”后,軒軒拿著他的展示板說:“老師老師,毛毛蟲的肚子餓了,我做了食物給他們吃!”我立即回應他:“你都做了什么食物給他們吃呀?”軒軒指著紅色的“刺毛球”說道:“這是蘋果。”指著黃色的“刺毛球”說:“這是香蕉。”又指著紫色的“刺毛球”說:“還有葡萄!”我驚喜地說道:“哇!這下毛毛蟲們都有好吃的食物了呢!”
2.觀察后的思考。軒軒創(chuàng)造了新的游戲“給毛毛蟲喂食物”。小班幼兒總是對新的玩具和新的游戲比較感興趣,因此教師需要不斷變化游戲、創(chuàng)新游戲,以激發(fā)幼兒的興趣。
在接下來的游戲中,我加大了游戲的難度,設計了“毛毛蟲吃果子”的游戲。游戲任務不再只是對應顏色,而是要練習顏色與點數(shù)兩個方面的對應。同時制作新的任務卡,圓形任務卡上畫上幾種不同顏色不同數(shù)量(1~5)的點數(shù),若任務卡是三個紅色的點數(shù),就代表要給毛毛蟲吃三顆紅色的果子,粘上三個紅色的“刺毛球”。
(一)增加輔助材料,嘗試制作立體造型
1.教師的觀察。星星從筐里拿了一個“棒冰棍的刺毛球”,接著在筐里又找到了一根一樣大小的“刺毛球”,將手里的兩根“刺毛球”面對面地粘了起來,粘好后他又扯開,后來他又在另一個筐里拿了一個單獨的“刺毛球”,將單獨的“刺毛球”粘在了“棒冰棍的刺毛球”上,接著又將另一根“棒冰棍的刺毛球”粘在了上面。他走到我面前說:“老師,你看我的椅子?!蔽冶頁P了他,引導他想象還可以制作出來什么?他又在地毯上玩了起來。他在筐里拿了一個“棒冰棍的刺毛球”放在了地毯上,接著又拿起一根將兩頭粘起來,就像積木中的接長游戲一樣。接著他又在筐里拿了一根“棒冰棍的刺毛球”粘在第二根的下面,他繼續(xù)這樣粘著。旁邊的軒軒在筐里找到了兩根“吸管刺毛球”,把兩根“刺毛球”的兩頭粘了起來,形成了一個直角的形狀,接著他又拿了兩根“吸管刺毛球”,用四根“刺毛球”組成了一個長方形,他在長方形的四個角的頂點上又豎了四根,不一會兒他就搭出了一個長方體。
2.觀察后的思考。幼兒關于“刺毛球”的游戲形式越來越豐富了,能利用吸管和棒冰棍的輔助進行空間架構,讓作品變得更有立體感,表現(xiàn)形式也更加多樣。空間感較強的幼兒能搭建出立體的玩具,他們會把“吸管刺毛球”和“冰棍刺毛球”以及單獨的“刺毛球”進行組合搭建,有效提高了玩具的操作性,激發(fā)了幼兒不斷探索搭建的欲望,提升了幼兒的操作能力、想象力、空間感知力,等等。
(一)幼兒的收獲
幼兒在游戲中始終保持積極探究的好奇心,敢于提出問題,在與同伴一起思考、討論的過程中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游戲過程中,幼兒訓練了手部小肌肉動作的發(fā)展,學習了顏色與點數(shù)的一一對應,發(fā)展了一定的思維能力。通過游戲,幼兒能自己創(chuàng)編游戲的情節(jié),將自己所學到的或聯(lián)想到的經驗運用起來,大膽創(chuàng)造。
(二)教師的收獲
教師應充分尊重幼兒的意愿,不斷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xiàn),善于發(fā)現(xiàn),作為幼兒游戲的支持者、引導者,引導幼兒自主探索和發(fā)現(xiàn)。教師還要鼓勵幼兒發(fā)現(xiàn)問題,并給予多方面的支持,不斷豐富幼兒的經驗,引導幼兒深入探究。教師還需要優(yōu)化支持策略,游戲中應多與幼兒共同展開討論,尊重幼兒活動主體的地位。同時在投放材料方面,教師要了解材料的特性和材料本身的優(yōu)缺點,合理利用,投放符合幼兒需求的材料。
(作者單位:蘇州市相城區(qū)渭塘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