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娟
記得剛入職的頭兩年,每次一到了開放日或者大型活動,我總是惴惴不安,一方面是擔心自己活動準備得不夠充分,另一方面,就是擔心自己班級的孩子們沒有表現(xiàn)出我們期待看到的樣子——積極、熱情、有禮貌,主動向來訪的客人老師問好。我們把“問好”這件事當成一次展示禮貌教育工作開展情況的檢驗機會,非常期望孩子們積極熱情地打招呼,客人老師和園領導們紛紛夸贊我們班級的孩子們有禮貌……
然而大多數時候,我們班里的孩子,和話題中章秀娟老師描述的一樣,即使經過前期不斷地鋪墊、引導、教育,孩子們也只忙于自己的游戲,完全把打招呼這件“重要的事”拋之腦后。難道真的是平時的禮貌教育沒有做好嗎?我經常陷于這樣的自我反思之中。
然而,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和經驗的豐富,我改變了對“必須要對客人老師打招呼”這一問題的“執(zhí)念”。相反,我認為,沒必要讓“打招呼”成為老師和孩子的負擔。
打招呼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事了。早晨入園時,不用老師提醒,孩子們都能熱情地向晨檢老師和班級老師說“早上好”;上下樓梯時,遇到別的班的老師和小朋友,孩子們也能非常熟練地說出“老師好,小朋友們好”;放學的時候,孩子們牽住了爸爸媽媽的手,還不忘回頭高喊一聲“老師再見”。這時候,孩子們都是自發(fā)地、熱情地打招呼,因為問候的對象是他們熟悉的、喜歡的人。
回過頭來看看對客人老師打招呼這件事,和平時小朋友們自發(fā)地打招呼,是存在很大不同的。首先,客人老師可能是第一次來到幼兒園,對老師和園領導們來說,可能比較了解客人的社會地位,知道來訪者是專家,是領導,很自發(fā)地產生崇敬之情。但對孩子們來說,他們就是陌生人,和平時走在大街上、地鐵上、商場里遇到的陌生人沒有什么區(qū)別,很難建立起情感聯(lián)結,并主動想要熱情地向他們問好。
其次,客人老師到訪的時候,正是孩子們專注于手里的游戲的時候,他們非常認真、專注地沉迷于自己的游戲,如果此時此刻需要他們打招呼的話,他們首先要從專注地游戲這個狀態(tài)中抽離出來,按照老師的要求向客人老師問好,再回到游戲中去,繼續(xù)非常專注地開展剛才的游戲。這要求孩子們不斷轉換自己的“角色”,將注意力從游戲轉移到打招呼再轉移到游戲中,對于年齡尚小的孩子們來說,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zhàn)。
最后,對于來訪的客人老師,一些孩子可能也會存在“不知道怎么稱呼”“有點緊張”“有點害羞”或“錯過了稱呼時機”等具體問題,不應以同一個標準去衡量不同孩子的行為。
因此我認為,向客人老師打招呼這件事不應該成為負擔。是否向客人老師打招呼不應該成為評價禮貌教育工作開展效果的唯一標準。作為老師也不應該強求孩子們在游戲的過程中,停下最愛玩的游戲,向陌生人問好。而真正懂教育、愛孩子的客人老師或園所管理者,也不會因為孩子們專注于游戲沒有問好,就對孩子們的禮貌教育產生負面評價。所以,作為老師,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們,見到客人老師可以問好,但沒有問好也沒關系。不強求孩子,也不苛求自己,讓打招呼自然而然地發(fā)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