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峰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號郘亭,晚號眲叟,為晚清貴州籍著名學者、書法家、篆刻家、藏書家,莫氏生于書香世家,紹繼家學,樂于交游,與遵義鄭珍(1806—1864)并稱“西南碩儒”。在文人篆刻異常繁盛的晚清時期,莫氏在文字訓詁研究之余,工書法、篆刻,善于治印,篆、隸、楷、草四體皆精拔,頗具個人風格與特色,是公認的晚清十大書法家之一。莫氏既為古文、金石學家,故常以金石、古文入書法、篆刻,形成自己獨樹一幟的印風。以莫氏印存觀之,其書法尚古篆而不拘泥,既有前代書家“印從書出”之遺風,又有個人“高騫雄睨”之風格,有清一代,的確是尤見精妙者,具有很高的書學研究價值。
莫友芝刻印今主要見于《郘亭印存》,該印譜為近人吳載和(1897—1971)搜集匯編,“郘亭”是莫氏自號?!多L亭印存》現(xiàn)存有多種版本,在我國北京、上海、天津、香港都有館藏或私人藏品。在但各版本之間都存在一些差異,主要集中印譜時間和卷首序跋的數(shù)量上。本文所據(jù)版本為貴州省博物館藏珍稀古籍匯刊《郘亭印存》(簡稱“貴博本”),民國二十二年(1933)石印本。該本為線裝一卷,開本高27.0cm,寬15.4cm,白口,四周單邊,無魚尾,書口鐫“郘亭印存”。①莫友芝篆刻、吳載和輯:《郘亭印存》,見王紅光主編《貴州省博物館藏珍稀古籍匯刊》第3冊,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32頁。貴博本《郘亭印存》共收三十一印,經(jīng)學者考證認為,皆為莫氏家刻自用印,破除了業(yè)界一直存在的“莫友芝能否治印”的懷疑。印存的內(nèi)容大多為莫氏自號子偲、眲叟、紫泉、莫五、心蘭、則心等,及書齋名影山草堂等有關(guān)。
圖一 《郘亭印存》局部
圖二 子偲
圖三 眲叟
圖四 莫友芝
圖五 友芝私印
圖六 莫五則心
圖七 紫泉
圖八 心蘭、影山草堂
除《郘亭印存》外,莫氏篆刻還散見于其他書畫作品和文字學著述中。如莫友芝最具影響力的古文字著作《唐寫本說文解字木部箋異》,是為東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木部》殘卷所作的箋釋考異,在古文獻其稿本皆莫氏以篆、楷寫成,甚見筆力,頗具書法美感與書學價值,其扉頁即有“莫友芝圖書印”一方。又如莫氏本是宋詩派代表詩人,他曾手書《郘亭詩抄》一冊,收錄其詩作400余首,該稿本以行楷寫成,間有行草,錯落有致,一氣呵成,風格冷峻恣肆,該書扉頁有“莫氏子偲”、“友芝私印”兩方。此外,據(jù)曉青等學者考證,莫氏還有一方“游方之外”篆書款印章被南京收藏者發(fā)現(xiàn),方圓兼濟,筆力遒勁,為莫氏晚年印章精品①曉青:《莫友芝精品印章被發(fā)現(xiàn)》,《書畫藝術(shù)》2003年第3期。。莫氏印存的逐一發(fā)掘,顯示了近年來學界對莫氏關(guān)注,同時也為進一步考察莫友芝生平及篆刻、書法成就提供了更多的實物證據(jù)。
圖九 《郘亭詩鈔》局部
圖十 《唐寫本說文解字木部箋異》局部
清代碑學達到鼎盛,文人多善篆、隸,在碑學風流影響下,加上晚清游幕風氣的流行,書家多自刻篆印,以備應酬交游之需,風格則以篆、隸為主流,以篆、隸名世者更是青出于藍。莫友芝是晚清貴州最為活躍的學者之一,曾數(shù)次北上問學,與湖南、江浙、北京的學者皆有交集,亦曾入曾國藩(1811—1872)、李鴻章(1823—1901)幕府,交游十分廣泛。莫氏書法最為人稱道者是其篆書,而他又兼濟隸書,因此“以篆隸入印”是莫友芝印風的一大特色。書家常云“善篆者必善刻”,莫氏在古文字尤其秦漢篆文上的造詣,在書法上得到了極大的體現(xiàn)。因此,不少學者認為莫氏印風肇源秦漢,這是非常中肯的。
圖十一 《郘亭詩鈔》局部
莫友芝印風的形成,深受晚清碑學潮流的影響,當時“文人的習碑之風,已大大超越了前代對于漢魏六朝碑版的取法借鑒,而遠溯周秦”①吳鵬:《莫友芝:晚清碑學的一個面向》,《中國書法》2011年第4期。,故莫氏篆印??梢娗貪h篆隸之痕跡。清末民初著名書法藝術(shù)家楊守敬(1839—1915)認為,莫氏曾收藏漢碑頭篆百余通,所作篆書,多從此出,于《少室碑》取法尤高。今比較之,如“叟”字漢碑、漢印多作“”形,莫印作“”;“則”字漢篆多作“”、“”形,莫印作“”、“”,可見莫氏篆刻的確與漢篆形近,同時又作了很多巧妙的變化,顯得更為靈動生趣。又如東漢延光二年(123)《少室石闕銘》“泉”字作“”,“五”字作“”②北京圖書館金石組:《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1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50頁。,而莫印分別作“”、“”、“”,亦可見莫印有巧變漢篆之風格。
莫氏印風善于吸收古文篆隸,從其他方面亦可窺見一斑。比如有不少書法學者對《郘亭印存》作過考述,但由于莫氏篆刻多用古文,今人有時難免出現(xiàn)印文釋讀失誤。如吳鵬詳細考證了《郘亭印存》版本及其風格,卻誤將其中一方“友芝?印庚子四月朔”中“?印”釋為“作印”③吳鵬:《〈郘亭印存〉小考》,《藝術(shù)品》2014年第8期。,這其實是個誤讀。因為“?”本來就是“信”的古文形體,古代字書《說文解字·言部》云:“?,古文從言省?!薄队衿と瞬俊吩疲骸?,古文信?!睗h篆“信”常書作“”、“”、“”等形,莫友芝印作“”,顯然是據(jù)漢篆隸定而成。莫氏印存還有“友芝信印”一方,其中“信”字作“”,也是采用古文形體,取法亦源自秦漢碑、印,可以與“?印”相互比勘。“信印”是一個常用詞,在先秦漢語如《史記》《漢書》等傳世典籍中經(jīng)見其例,意思是“作為憑證的印章”。若解讀為“作印”則于印文不通,這也從側(cè)面反映了莫氏印風善采古文的特色。
圖十二 友芝信印
在書法、篆刻名家輩出的晚清時期,莫氏印風特色鮮明,極大地體現(xiàn)出他對書法藝術(shù)的獨特理解與實踐,在歷史書壇理應占有一席之地。但近代以來編著的印人印集中,皆未見載莫氏及其印存,而僅有一些零星考述,這顯然與他的實際成就是不相符的。莫友芝印存對篆刻、書法及其古文研習都具有很高的學術(shù)價值,這首先體現(xiàn)在莫氏印風是古代篆法書風發(fā)展到晚清的結(jié)晶,在經(jīng)歷了中晚明書法變革后,清代篆刻、書法有了較大的調(diào)整與發(fā)展,清中葉以后,以篆隸為主流的篆刻書風達到鼎盛,莫氏正是這一時代語境下最具代表性的文人之一。因此,研究莫氏印風、書風,能夠為整體考察明清書法藝術(shù)的發(fā)展變化提供參考。
其次,莫氏印風折射出晚清以后篆刻書風的一種走向。與同代印人作品相比較,莫友芝篆印總給人一種出自同一時代,又不同于此時代的審美體驗。莫友芝篆刻淵源深厚,是他畢生精習古文在書法藝術(shù)上自然流露,印風上呈現(xiàn)出的“古樸而新雅”的美感,在同代印人中極具辨識度。莫氏印風所呈現(xiàn)的這種“書印相生”,逐漸成為后世書家文人追求的一種境界,在追求這種書風境界之余,不少書法學者開始轉(zhuǎn)而研究書法理論,分析歷代書家的風格特色,探討個人書風的形成原因,勾勒出我國篆刻、書法歷史演進的全貌,并且?guī)訒ㄋ囆g(shù)從實踐走向理論。
此外,莫氏印存印風最大的價值還在于,他對前代書家“以篆入印”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揚,對后世書者及其書風養(yǎng)成產(chǎn)生了較大的促進作用,比如后來在書畫界聲名赫赫的貴州學者姚華(1876—1930)就曾受莫氏書風影響。同時,作為古代貴州學術(shù)和藝術(shù)水平最高的學者之一,莫友芝在書法領域的不懈努力,不僅將主流藝術(shù)文化帶回貴州,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貴州地域藝術(shù)文化向主流藝術(shù)文化的靠攏,從而改變了長期以來外界對黔地文人“因地廢人”的狹隘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