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瑾瑾
學習語文的目的便是學會運用語言,而作文能體現(xiàn)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因此,教師要高度重視作文教學,采用多元策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調(diào)動學生的寫作熱情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的內(nèi)心世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希望自己就是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與探尋者。在學生的心中,這種需求尤為強烈。但如果不給這種需求提供養(yǎng)料,即消極接觸事實和現(xiàn)象,缺少認識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會與之一道熄滅?!薄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避開了“寫作”或“作文”這樣的字眼,而是用“樂于表達”進行表述。這就表明,表達應該不拘泥于形式,不設置具體的體裁限制,寫所見所聞或所想所想即可,可以是短小的片段,可以是隨性的小詩,只要言之有物即可。因而,在具體的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入手,設法激發(fā)他們的表達興趣和熱情。
例如,在教學時,筆者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fā),調(diào)動其寫作熱情。小學生好奇心強,喜歡新鮮事物,我便帶領他們走出課堂,去參觀科技館,游覽風景區(qū);學生喜歡美食,我便帶學生去品嘗小吃,引導他們回味品嘗過的美食;學生非常感性,我便經(jīng)常講一些感恩的故事……如此,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水平進行教學,能勾起學生的回憶,引起情感上的共鳴,使其產(chǎn)生表達訴求。然后,教師再布置寫作任務,給學生提供自由表達的舞臺,學生便能將真情實感表達出來。長期堅持這樣的訓練,學生的作文水平必能得到提升。
二、培養(yǎng)學生的素材積累能力
寫作就是將生活經(jīng)歷與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需要靈活運用學到的詞匯和技巧。因此,想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必須豐富他們的素材積累與語文知識。同時,還需教師積極引導,指導學生體驗和感受生活,積累寫作素材。
例如,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留心生活中的景色和身邊的事情,養(yǎng)成寫生活日記的習慣。對于自然觀察類的活動,要積極參加并認真探索,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對于有意義的事情,要用心體會,力爭從中發(fā)現(xiàn)生活的真諦;對于生活化的活動場景,要學會用細膩的語言去描述,要從字里行間折射出社會的進步、人與人之間的真情……簡言之,就是要讓學生增加生活體驗,積累寫作素材。此外,還要引導學生收集和整理前人經(jīng)驗,這樣,不僅能豐富素材積累,還能促使學生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例如,可以讓學生閱讀并分析名家名作,從中學習寫作技巧與語言表達技巧。
此外,教師還要注重開闊學生的視野,如帶領他們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以不斷提升學生了解社會、觀察現(xiàn)象、反思問題等方面的能力。如帶領學生分析社會性事件或國內(nèi)外大事,從學生的心理與視角出發(fā),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與理解能力。要開闊學生的眼界,讓他們與時俱進,能夠用敏銳的目光洞悉社會、捕捉時代氣息。
三、豐富學生的寫作技巧與表達形式
課堂是學生進行表達能力訓練的最主要陣地,不管是教師講解寫作技巧,還是學生進行寫作練習,或者是開展寫作實踐活動,絕大多數(shù)都是在課堂進行的。所以想提高寫作教學效率,抓好課堂教學十分重要。
例如,在教學《小鎮(zhèn)的早晨》一課時,教師就要先帶領學生分析文章的寫作結(jié)構、遣詞造句等。在學生熟讀并理解文章后,組織小練筆,讓其圍繞某個中心句寫作。寫作前,教師要幫助學生理清寫作思路,確定寫作順序,教會學生修辭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生動形象地描寫事物。經(jīng)過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會不斷提升,也會逐漸愛上寫作。
四、提升信息技術運用水平
信息技術的使用可以使教學活潑生動,能將抽象的知識化為形象的、具體的圖片、音頻、視頻等,可以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其更好地學習知識,從而激發(fā)其學習興趣。熟練運用信息技術,不僅能解決一些教學中遇到的難題,還能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活躍課堂氛圍,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
例如,在組織體驗活動——游覽游樂場時,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播放人們坐摩天輪、過山車、小火車、木馬等的視頻,讓學生感受游樂場的氛圍,從而勾起自己的回憶。使用信息技術,能營造真實的教學情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多元策略,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動態(tài)化的教學中提升語文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