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源 彭瑞敏
2000多年前,孔子杏壇講學,以“有教無類”的思想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限;66年前,首都師范大學實驗小學(時稱“對外貿易部小學”)創(chuàng)立,延展杏壇文脈,開始承擔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校名幾經更迭,創(chuàng)新精神與國際化視野卻一脈相承。建校之初便栽種于校園的五棵銀杏樹,陪伴著首師大實驗小學一同成長,銀杏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與深厚的文化氣息恰似首師大實驗小學的教育追求——不計較一時得失,乘風破浪,奔向遠方。結合學校歷史傳統,堅守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校長馬福興帶領全校師生銳意創(chuàng)新,潛心鉆研,于2014年提出了“致遠教育”理念體系與實踐體系。7年來,在這一頂層設計的引領下,學校內涵不斷提升,社會影響力逐年擴大,首師大實驗小學成為教育改革的風向標。
文化辦學——致遠教育文化引領學校發(fā)展
2013年,馬福興調任首師大實驗小學校長,隨即帶領學校展開針對辦學理念體系的梳理與提升工作。經過兩年的探索,學校對辦學思想做出了新的定位與詮釋,形成了致遠教育文化。至此,學校進入了文化辦學的新時代。致遠教育文化極大地激發(fā)了學校的辦學活力,首師大實驗小學的發(fā)展,日新月異、突飛猛進。
踐行致遠文化,營造致遠生態(tài)
“致遠”是首師大實驗小學的教育理想,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爸隆钡囊馑际恰笆沟竭_”,“致遠”即“使到達遠方”“到遠方去”。所以,致遠教育文化的內涵就是志存高遠,也就是追求崇高、崇尚真理、彰顯大愛。當然,其最重要的精神內涵,體現在“知行并進,弘正致遠”八個字上。這八個字也可以理解為求知、篤行、弘正、致遠。
致遠教育不僅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還關心教師和學校的長遠發(fā)展??偠灾?,首師大實驗小學要打造一種致遠生態(tài),助力人人致遠,讓致遠真正成為學校發(fā)展的動力。
從學生層面看,它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并擁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和不斷追求卓越的品質?;诖?,學校提出了“不關注學生一時的成敗,關注學生是否走得更遠”的教育追求,力求通過扎實有效的教育方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展現出獨具特色的個人魅力。
從教師層面看,它要求每一位教師都為了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而努力,并不斷追求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和幸福人生。為此,學校為教師的成長制定了一系列成長規(guī)劃和進階之路,助力每個教師最大化地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真正做到“人盡其才”。
從學校層面看,它指向學校立足于發(fā)掘師生潛能和成就師生夢想,實現高品質發(fā)展,努力成為教育創(chuàng)新的風向標。
落實文化辦學,打造致遠教育實踐體系
在致遠教育文化的引領下,學校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形成了包括物理環(huán)境、課程、課堂、評價等多個方面的獨特的致遠教育文化實踐體系。
馬福興認為,落實文化辦學,要從校園環(huán)境建設入手。環(huán)境建設不能為了建設而建設,環(huán)境建設中應當有人、有生命力。為此,他提出了打造“銀杏家園”的環(huán)境建設宗旨。目前,學校已經完成了一石(校訓石)、一墻(致遠墻)、一壇(杏壇)、一軒(養(yǎng)正軒)、一苑(賢竹苑)等景觀的建設。
課程是文化辦學的實踐載體。致遠教育文化指導下的課程建設核心不是書本知識,而是生活的知識、能力和智慧。首師大實驗小學認為,人的生活主要包括“健康生活、高雅生活、創(chuàng)意生活、開放生活、和諧生活”五大方面,基于此,學校打造了五大領域生活課程,并結合學生生命的發(fā)展層次將課程分為基礎類、拓展類和探究類三個層次。
課堂建設是文化辦學實踐的關鍵。在致遠教育文化體系下,學校開設成長課堂,為學生打造成長的優(yōu)質平臺和空間。
評價決定著文化辦學的導向。在致遠教育文化體系下,評價絕不僅僅是為了得到一個分數,而是要發(fā)現生命的真實狀態(tài),并基于這種真實狀態(tài),制定各種教育政策。
生活課程——培養(yǎng)會生活的蓬勃少年
生活課程是為培養(yǎng)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實現走向明天的教育目標而研發(fā)的??沙掷m(xù)發(fā)展能力即面向未來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生活課程通過三級課程,即基礎類課程、拓展類課程、探究類課程,在五大生活(即健康生活、高雅生活、創(chuàng)意生活、開放生活、和諧生活)中進行落實。生活課程要培養(yǎng)出有夢想、能自主、會生活的蓬勃少年。
生活課程的三個層級
基礎類課程是指按照國家標準要求而制定的課程,它是學校課程建設的根基?;A類課程的目標是完成國家規(guī)定的基本任務,幫助學生形成相應的學科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校需要對基礎類課程進行校本化改造,使其更加符合學校的辦學理念與育人目標。首師大實驗小學基礎類課程建設目標是夯實基礎以致遠,構建成長課程,落實國家課程標準。
拓展類課程是在國家課程的基礎上,通過開闊學生的視野以實現致遠教育的追求,為學生“會生活”提供充分的保障。此類課程是結合地方特色與學校自身的優(yōu)勢自主研發(fā)的,是一種體現不同基礎要求、具有一定開放性的課程。該類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內容。必修內容是對基礎類課程的進一步補充與提升,利用課堂教學及相關的實踐活動進行落實。選修內容則更關注學生的個性需求,更加彰顯學校的特色。在每周二和周三的興趣小組活動時間,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加入不同的社團。
探究類課程是由學生自主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或課題,自主探究并獲得體驗的一種課程,以項目式學習的方式進行落實。學生們根據一個主題開展相關的實踐探究、合作分享。主題分為規(guī)定主題和自定主題。規(guī)定主題由學校統一要求,每個領域按照既定主題開展相關活動,具有普及性。自定主題具有特定性,旨在突顯不同學生的特長。課程實施方式以學生的課外探究為主,鼓勵他們結合主題,大膽實踐。在這個過程中,課堂教學起到輔助作用,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進行適度引領,提供研究的思路與分享展示的平臺。
生活課程妙在育人
生活課程的育人目標是培育會生活的蓬勃少年,這就要求學校教育從知識教育走向能力教育。學校在生活課程的目標設定上強調要有未來指向,在課程內容設計中充分發(fā)掘指向未來的情境性因素,引導學生將知識學習轉化為個體的能力生成,且將這種能力延續(xù)到未來的生活中,將來成為有社會責任擔當、個體生活幸福的人。
生活課程的五大領域圍繞育人目標全面實施,每個領域之間既是相對獨立的課程群,在具體的實施中各有側重,又相互滲透、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全面落實育人目標,確?!皶睢钡哪繕四軌蚵涞厣?/p>
成長課堂——面向未來的課堂創(chuàng)新
所謂“成長課堂”,就是將“師生共同成長”作為價值取向,以畢生發(fā)展觀、成長教育觀、系統生態(tài)觀及人本理念為理論支撐,以營造具有生命活力、充滿生活氣息的教學過程為載體,以調動師生成長的內在驅動力、實現師生自主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和歸宿的教學模式。具體來說,成長課堂是突顯自我教育的課堂、是以人為中心的課堂、是重構師生關系的課堂,更是創(chuàng)新實踐范式的課堂。
成長課堂以“基于學情的預學、基于小組合作的共學、基于主題學習的延學”為主線,有效利用學生學習規(guī)律和現代教育教學理念,將課前、課中、課后有機整合,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學習環(huán)。
預學——尋找兒童成長的真實起點。首師大實驗小學不斷探索并踐行成長課堂,目的是促進兒童的成長。“成長”的英文為“begin to grow”,可以看出,成長是基于某個起點,使兒童獲得更長遠的發(fā)展,從而相對于起點有所進步,而預學可以找到兒童成長的真實起點。
具體來說,預學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對未學的內容進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感知,以激發(fā)學習興趣、預知學習困惑、提出相關問題的學習活動。預學可以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已知和困惑,有的放矢地走進共學。在長期的預學過程中,學生能夠逐漸脫離教師的干預,更加自主地選擇預學方式及內容,真正發(fā)展學會學習、適應社會發(fā)展、更好地面對生活的能力。
共學——構建社會性學習生態(tài)場。所謂“共學”,就是師生共同學習,它是基于“預學”的深度學習環(huán)節(jié)。共學的價值很大,既能提高學習效率,又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共學的內容可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組織學生展示和交流預學成果的同時,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索、發(fā)現、提煉知識與結論背后的學習思路與解決策略;第二,在預學的基礎上,發(fā)現學生面對新的學習內容時真實的學習起點,基于這樣的學習起點設計真實的、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并組織學生完成;第三,尤為重要的是,通過預學必然呈現許多“真問題”,即個體或小組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或生成的新問題,包括無法解決的問題、疑惑的問題、錯誤的問題、爭論不休的問題、跨學科的問題等,這些“真問題”構成了“共學”的重要內容。
延學——聯結課堂所學與兒童生活。共學環(huán)節(jié)完成后,成長課堂上的學習并未就此結束,而是還有一個環(huán)節(jié),那就是延學。延學即把學習延伸到生活中去,讓學習與生活相融合,以學習促進生活,以生活反哺學習,開啟學習的新篇章。成長課堂的“延學”不同于以往簡單、重復操練式的作業(yè),它是基于學生共學中產生的問題,以延續(xù)、延伸、延展為目的的課后學習環(huán)節(jié)。通過生活課程,將作業(yè)與學業(yè)生活有機對接,也就是說,延學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意在引領學生關注課堂所學與真實生活的關系。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為評價賦能
馬福興認為,評價學生不能僅看成績,作為校長,要敢于打破傳統,引領家長們樹立正確的評價觀,推動教育方式的轉變。在他的帶領下,首師大實驗小學以致遠教育文化為引領,積極踐行核心素養(yǎng),針對傳統評價中的不足之處建構了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希望借此發(fā)揮評價的導向作用。
以學生生命成長和發(fā)展為主線貫穿評價體系建設
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學生評價模式都是以學科和成績?yōu)楹诵?。首師大實驗小學的學生評價標準突破傳統模式,建構以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為核心的評價體系,將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放在評估活動的中央,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就,更關注學生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個性發(fā)展、社會實踐各方面的綜合發(fā)展,全面培養(yǎng)和評價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建構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經過長期思考和探索,首師大實驗小學決定積極發(fā)揮核心素養(yǎng)的戰(zhàn)略指導作用,為致遠教育評價體系賦能。該評價體系的全稱是“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從其名稱可以看出,立足核心素養(yǎng)是評價的第一層內涵。核心素養(yǎng)就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個體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基于《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學校提出了屬于自己的核心素養(yǎng)內涵。
首師大實驗小學評價體系的第二個重要內涵是綜合評價。與綜合評價相對的是單一評價。綜合評價強調評價的整體性和全局性。從評價體系的形式上看,學校按照健康生活、高雅生活、創(chuàng)意生活、開放生活、和諧生活分了五大層面,每個層面對應不同的核心素養(yǎng)。從評價體系的內容上看,首師大實驗小學的評價注重學生的多元成長和發(fā)展,主張給每個孩子搭建合適的生命平臺。
生命的成長和發(fā)展不是單一片面的,而是立體綜合的,首師大實驗小學將繼續(xù)走在文化辦學的道路上,引領學生實現個體的幸福,成為會生活的蓬勃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