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然
以測促學視閾下基于反思日志培養(yǎng)大學生英語自主閱讀能力的實踐研究
李然
(天津農學院 基礎科學學院,天津 300392)
對大學生英語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一直是大學英語教學中關注的熱點問題。本研究基于PAVLOVICH關于反思維度的理論框架,確定反思日志模板,并配合階段性閱讀測試,引入針對大學生英語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實踐中。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實踐,學生的反思水平得到了提升,并且學生在自我效能、閱讀策略、學習管理、學習求助、學習評價5個自主學習能力維度上也有了顯著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測評—反思—促學”教學實踐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以測促學;反思維度;反思日志;英語自主閱讀能力
測試與評估在整個大學英語教學與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實踐意義,它既是衡量和診斷教師教學成果的重要依據(jù),也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激發(fā)學生學習意識和內在動機、促進學生深入學習的有效途徑。STUFFLEBEAM的“CIPP改進模式”評價理論指出,評價最重要的目標不是為了證明(prove),而為了改進(improve)[1]。因此,教師不能將測評結果作為終極目標,反而應將其視為實現(xiàn)終極目標的起點。終極目標的實現(xiàn)應依賴于教師對測評結果的思考和利用,尤其是學生在測評結果基礎上所做出的改進。天津農學院大學英語教學全面使用Itest大學英語測評系統(tǒng)已近七年,在這七年的使用實踐中,一直在探究通過數(shù)字化手段將測評與大學英語教學相結合的具體路徑,讓測試不閾于考核手段,更要服務于學生的學習改進,以期通過科學有效的測評,為“以測促學”乃至“以測為學”提供實證理據(jù),奠定實踐基礎。
目前,各大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都面臨著減時增效、減負增能的教學改革,兩個學年的英語課時由近300調整至220左右,課時縮減超過了20%。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中制定的教學培養(yǎng)目標并沒有改變,這就要求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方式,重新調配線下和線上教與學的比重,線下以教為導,線上以測促學,更加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下時間在英語學習方面自我規(guī)劃、自我管理、自我監(jiān)控以及自我評估,做到“下課不下線,減課不減學”,通過充分調動學生云端自主學習和測試來切實提升英語學習效率。
由此,本研究從“以測促學”的理念出發(fā),具體探索測試對大學生英語自主閱讀能力的提升途徑。這里,我們認為“測”的行為并不能直接促使“學”的發(fā)生,“測”的結果也不能直接促進“學”的成效。所有以測促學的成功實際上都是學生在得到反饋結果和意見后不斷反思、不斷改進后而產(chǎn)生的效果[3]。因此,反思活動在測試評估與學有所成之間發(fā)揮著不可小覷的中介效應,即它是“測”作用于“學”的中間機制。其中介作用體現(xiàn)在:一方面,悟以往,反思通過對測評結果的解析和詮釋照應出現(xiàn)實中可能被忽略的學習問題;另一方面,知來者,反思通過針對浮出水面的學習問題的分析和思索,積極尋求未來的改進方法。教師的作用就是將“測”與“學”綁定在一起,尋找并打通“促”的路徑,建立“測”與“學”的線性關系。本研究中教師采用反思日志的方法來喚醒學生的反思意識,提升學生的反思能力,將反思性學習方式常態(tài)化,最終使學生學會學習。
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約翰·杜威在《我們怎樣思維》(How We Think)一書中系統(tǒng)闡述了反思性思維。反思性思維是對某個問題進行反復地、認真地、不斷地深思,隨后詳細指出了反思性思維具有意識性、連續(xù)性、邏輯性、目的性、確定性、推動性的特點[4]。反思性學習就是學生利用反思性思維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客觀地回顧、批判性地審視、系統(tǒng)地梳理和分析,以挖掘問題成因并形成應對策略和改進方案,為后續(xù)學習調整方向、指明道路,最終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鄭菊萍從元認知角度將反思性學習過程歸納為7個階段,即反省階段、評判階段、察覺問題階段、界定問題階段、確定對策階段、實踐驗證階段、總結提高階段[5]。由此,可以看出,反思性學習是立足過去、放眼未來、步步深入、目標達成的自我引導性的學習過程。反思日志則是實現(xiàn)反思性學習的具體載體和有效途徑。
CHANG等指出反思日志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個體思考能力、讀寫能力、組織能力以及總結學習經(jīng)驗能力的工具,使學生對其學習活動能夠產(chǎn)生更深刻的認知[6]。LANGLEY等通過對護理專業(yè)學生的教學研究發(fā)現(xiàn),反思日志可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的意識、發(fā)現(xiàn)和接受新觀點的能力、正確認識個人優(yōu)缺點的品質以及為后續(xù)進步尋找和設計策略的能力[7]。CHANG對于高級英語學習者的行動研究進一步指出,反思日志可以促進師生間、生生間的深度交流,從而扶持學生走上自主學習之路[8]。由此可見,反思日志是通過回答具體的反思問題來培養(yǎng)反思思維、刺激學生的學習投入進而形成反思性學習習慣,最終使學生能夠擬合出自主學習的良好途徑。因此,將反思能力的培養(yǎng)應用于大學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中具有重要意義。
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對課堂講授嚴重依賴,對閱讀的涉獵基本局限于教材,英語自主閱讀意識淡薄,自主閱讀行為被動。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大一上半學期期中階段在英語水平較好的A級班型中進行了一次英語閱讀自主能力問卷,主要從學習目標、自我效能、閱讀策略、學習管理、學習求助、學習評價6個維度展開,基本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的形式。問卷結果如表1。
表1 英語閱讀自主能力問卷分數(shù)結果
由表1可以看出,A級學生的英語學習目標性比較強(=3.85),具有一定的英語閱讀策略和方法(=3.28),但是對于自主閱讀的自我管理方面比較差(=3.11),閱讀中遇到問題的解決能力有待提高(=3.10),疏于學習總結與評價(=3.08),自主閱讀的內驅力和自律性較弱(=3.08)??偠灾?,學生具有良好的英語閱讀基礎和學習意愿,但是學生不能對自主閱讀活動進行有效地自我規(guī)劃、自我監(jiān)管、自我調整、自我評估以及自我改善等反思性學習活動。香港中文大學LEE教授認為“學習外語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依靠學習者在課外主動尋找機會練習外語”[9]。因此,通過課堂教學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就顯得杯水車薪,力不從心。教師要調動學生在平時自主學習中的積極性,改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減少對教師的依賴,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本研究采用反思日志配合閱讀測試的方法,以成績刺激學生的靶向反思,以反思推動學生的自主學習,以期構建“以測促思導學”教學的良性循環(huán)。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天津農學院2019級3個英語A班的學生,共105人,男女生比例基本為1∶1。教學實驗學期為大一下半學期(18周,72課時),共完成16次閱讀測試(2~17周,每周一測)、8次反思日志(2~17周,每兩周提交1次)和一次英語閱讀自主能力問卷(第18周進行),最終收回有效日志和問卷各100份。
根據(jù)PAVLOVICH關于反思維度的理論[10],教研人員將自主反思總結為4個維度。
第1維度:描述經(jīng)歷。要求學生對閱讀理解完成過程進行文字描述,即“我做了什么”。學生對這一維度的客觀描述是反思活動開展的前提。
第2維度:分析經(jīng)歷。學生開始對測試過程和結果進行反思,即“我做得怎么樣”。最終聚焦于測試中遇到的困難和障礙,激發(fā)學生的反思欲。
第3維度:尋找解決辦法。學生基于第2維度中發(fā)現(xiàn)的個人問題,自我挖掘造成學習現(xiàn)狀的原因,尋找自我認同的解決辦法和實施方案,即“我該怎么辦”。最終對測試過程形成新的理解,擬合出一條適合自己且愿意主動嘗試的改進路徑。
第4維度:實施改進措施?;诘?個維度中的改進路徑進行嘗試性的自我實踐,即“我要進步”。第4個維度是整個反思活動的落腳點,是反思的意義所在。但該維度中的反思效果并不能即刻顯現(xiàn),還需要在下一輪的測試和反思活動中進行效果檢驗。
通過第1次反思日志的收集和整理,教研人員發(fā)現(xiàn),學生的反思在每一個維度上的人數(shù)占比呈依次下降趨勢,達到第1維度的學生人數(shù)為100人(100%),達到第2維度86人(86%),達到第3維度41人(41%),達到第4維度只有22人(22%)。 由此可見,學生對于英語閱讀的自主反思基本停留在認識問題層面,尚未深入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層面。教研人員決定引導學生的反思思路,拓展學生的反思維度,深化學生的反思深度,通過細化反思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刺激學生的學習投入,促成學生的學習行為改進。
基于以上4個維度,并結合第一次反思活動中收集的反思日志,教研人員確定了反思模板:
測試結果:請簡單描述一下測試的感受,例如題目難度、知識獲得等;
測試過程:請列出測試中遇到的困難,簡單分析一下造成困難的原因;
制定方案:請具體談一下下一步的改進計劃,例如調整學習策略,擬定學習方案等;
反思成效:請根據(jù)實際情況談一下是否將改進計劃付諸實踐?如果沒有付諸實踐,原因何在?
教研人員從四級題庫中選擇32篇題型一致的閱讀理解測試題,從第2教學周開始,利用Itest測試平臺每周發(fā)布2篇,測試時長為20 min,即20 min內完成兩篇閱讀測試,共10道選擇題。測試結束后利用學習通發(fā)布反思模板,不限時長,學生在線提交。閱讀測試從第2教學周至第17教學周,每周1次。反思日志從第2教學周開始,每兩周完成1次,即雙周完成反思日志。教師對學生的反思內容在單周給予及時的關注、反饋和回應,即從第3教學周開始,每個單周在課堂教學中解答和回應學生在反思日志中反映出的問題,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幫助和指導,并給予肯定和鼓勵,讓學生體會到反思的意義和價值,以及反思對個人英語閱讀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反撥作用,減少學生對課堂的依賴,最終讓學生養(yǎng)成“我要學習”的習慣并達到“我會學習”的目的。
通過一個學期反思日志的撰寫和提交,以及教師課上對反思結果的關注和回應,從第3輪反思日志開始,明顯的變化就是反思篇幅加長了、反思內容詳實了、反思深度提升了。通過將第8次和第1次反思日志進行對比,教研人員發(fā)現(xiàn),對反思的第3維度能夠深入描述而不再是簡略提及的人數(shù)由41%上升到81%。例如,有同學反思到“通過往年真題的練習,對單詞和句子的理解有所提高,語感有所增高”“可以通過購買一些閱讀書和下載手機App來學習單詞,要好好積累了,以前會的單詞要鞏固一下,然后多認識一些新的”“通過這次四級閱讀測試給自己一個小小的任務,每天背20個單詞”等等。而且,能將反思第4維度付諸于實踐的人數(shù)由22%上升到62%。例如“我通過將不同語境下的同一個單詞進行詞義總結,學到了一個單詞的多種意思,對我的閱讀理解很有幫助”“我這個學期為了閱讀成績的提高,一直在堅持背誦真題中出現(xiàn)的高頻詞匯,不止是四級詞匯,三級我也在溫習和記憶,我覺得我每天都在學英語,沒有虛度時光”“從第一次閱讀測試開始,我就已經(jīng)開始了自救計劃,我基本每天背單詞、做閱讀,雖然還不能保證百分百做對題目,但是我覺得就這樣堅持下去,就給了我信心,我不再心慌了”。由此可見,學生已由淺顯表面的描述性反思轉變?yōu)橄騼韧诰虻姆治鲂阅酥灵_拓性反思,已經(jīng)由“入眼入耳”逐漸過渡到“潛心用心”。
在為期18周的反思日志配合自主閱讀測試的教學實踐后,教研人員向參加教學實踐的2019級3個英語A班的學生又一次發(fā)放了英語閱讀自主能力問卷,與第一次問卷發(fā)放時隔8個月,兩次問卷對比分析結果如表2。
由表2可見,通過一個學期的反思日志配合閱讀測試的自主學習實踐,學生在自我效能、閱讀策略、學習管理、學習求助、學習評價5個自主學習能力維度上都得到了顯著提高。其中,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幅度最大,為0.77,也就是說,學生英語閱讀的內驅力更為強勁了;其次是閱讀策略,提升了0.72,說明學生實踐并摸索出了更多更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然后是學習管理,提升了0.53,說明學生的自我規(guī)劃、自我監(jiān)管的意識增強了,自主能力也相應得到了提升;再次是學習評價,提升了0.46,說明學生意識到了對于測試結果和學習行為的總結和評價,由關注成績向分析利弊、思考成因縱向深入;最后是學習求助,提升了0.37,說明學生在自主閱讀中遇到困難時,知道通過各種方式來獲得幫助及時解決出現(xiàn)的問題,而不再是一味地依賴課堂解疑。在學生的學習目標沒有顯著改變的情況下,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得到了增強,自主閱讀行為逐漸養(yǎng)成,自主閱讀能力相應提升。雖然閱讀測試成績的提升并沒有達到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水平,有可能是由于為期一個學期的實踐周期尚短,但是,參加教學實踐的師生均有信心,隨著教學實踐的深入和拓展,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和水平一定會比之前有顯著提高。
表2 英語閱讀自主能力試前試后問卷分數(shù)對比分析結果
以反思日志為依托的反思性學習是測試行為與自主學習之間的重要中間媒介,也是以測促學和應試教育的根本區(qū)別所在。測評的目的不是聚焦于測試成績,而是以成績?yōu)閷Щ鹚饕紝W生的內在能量,激發(fā)其學習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促進學生知識、技能、思維與能力發(fā)展,鋪就其終身學習的道路。本研究中的測試評價不是用來裁定學生、限制學生的標尺,而是來自于教師的隱性推動力,目的在于助力培養(yǎng)積極主動、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命個體,培育人的生命自省和實踐智慧。怎能得渠清如許?自引源頭活水來。
[1] STUFFLEBEAM D L.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J].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sychology,1971,24(2):163-175.
[2] 教育部辦公廳.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fā)《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通知[EB/OL].(2007-07-10)[2020-06-2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0707/t20070710_110825.html.
[3] 李鵬. 評價如何促進學習? ——從泰勒到厄爾的探索與反思[J]. 外國教育研究,2020(1):31-44.
[4] 約翰·杜威. 我們如何思維[M]. 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
[5] 鄭菊萍. 反思性學習簡論[J]. 上海教育科研,2002(8):43-46.
[6] CHANG M M,LIN M C. The effect of reflective learning e-journal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4, 71(1):124-132.
[7] LANGLEY M E,BROWN S T. Perceptions of the use of reflective learning journals in online graduate nursing education[J]. Nursing Education Perspectives,2010,31(1):12-17.
[8] CHANG C C. Using public reflective learning journals to promote autonomy: a case study of advanced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J]. English Teaching & Learning,2013(4):195-200.
[9] LEE I. Supporting greater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J]. ELT Journal,1998(4):282-290.
[10] PAVLOVICH K. The development of reflective practice through student journals[J].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2007,26(3):281-295.
Teaching practice on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autonomous English reading ability through reflective journ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sting for learning
Li Ran
(College of Basic Science,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92, China)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utonomous English reading ability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oday’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AVLOVICH on multi-dimensional reflection, this study designed a framework of reflective e-journal together with regular reading tests, and applied them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utonomous English reading ability. After one-semester teaching practice, students’ levels of reflection have been raised, and students’ autonomous English reading ability in respect of self-efficacy, reading strategy, learning management, learning solution, learning evaluation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thus it confirms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esting—self- reflection—autonomous learning”.
testing for learning; reflection dimension; reflective journal; autonomous English reading ability
H319.3
B
1008-5394(2021)01-0097-05
10.19640/j.cnki.jtau.2021.01.019
2020-06-22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18YJC740038);“智能+外語測評與教學”研究項目(無編號)
李然(1981—),女,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二語習得、認知語言學。E-mail: nature618class@126.com。
責任編輯:宗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