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杰
哈爾濱市南崗區(qū)奮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9
帶狀皰疹為臨床常見病癥,疾病常見并發(fā)癥包括后遺神經痛,指的是在疾病治愈后,皮損位置會仍然持續(xù)存在疼痛感(持續(xù)1月以上),即可判定為發(fā)生后遺神經痛臨床綜合征[1]。中老年人群為疾病高危人群,通常發(fā)生后癥狀較重且無法徹底治愈,疾病可能存在短暫停止但是會反復發(fā)作。臨床中通常會利用藥物控制疼痛感,但是藥物具有一定不良反應,臨床應用受限,總體治療效果欠佳[2]。中醫(yī)治療方法對于治療本病顯示出明顯優(yōu)勢。為了進一步明確中醫(yī)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留神經痛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特開展本次研究。詳細過程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于本院收治的帶狀皰疹后遺留神經痛患者中篩選65例納入本次研究,研究對象選取時間為2019年3月—2020年3月,隨機拋硬幣法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32例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別為20例、12例,年齡50-72歲,均值(63.73±2.67)歲。觀察組33例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別為22例、11例,年齡50-74歲,均值(64.14±2.62)歲。對比兩基線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比。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本次研究?;颊呒覍俸炇鹜馕募?。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使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給予鎮(zhèn)痛藥物,強化免疫力及神經營養(yǎng)藥物。
觀察組采取中醫(yī)針灸治療:行針之前對治療區(qū)域進行常規(guī)消毒,取穴原則為側重遠處循經,局部取穴實施針刺。需要首先明確患者疼痛位置,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穴位。疼痛部位集中在胸肋部患者,可選肋間同邊穴位,包括太沖、阿是穴、陽陵泉、夾脊穴以及患側支溝;疼痛位置集中在腰腹和背部患者,穴位可選阿是穴、血海、足三里和三陰交等穴位。施針治療過程中,患者需要保持側臥體位,所用毫針可以根據具體需要選擇1.5寸或是30號,針刺前進行規(guī)范消毒,捻轉施針,時間保持在2-3min,但于夾脊穴及阿是穴施針是,將1.5cm艾條套于針柄上方燃盡。每次施針治療時間為0.5h,每日針灸2次,5d為一個療程,聯系治療2個療程。一個療程結束后,暫停7d后繼續(xù)開始第二個療程。
1.3指標觀察 臨床療效判斷標準:顯效(疼痛癥狀基本全部消失)、有效(疼痛癥狀顯著改善,睡眠時偶感疼痛)、無效(疼痛程度無明顯改善,影響睡眠),顯效率+有效率=治療總有效率。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疼痛情況(參照VAS量表評定),10分表示劇痛,分值和疼痛程度正相關。
2.1對比治療效果 觀察組(n=33)顯效11例、有效20例、無效2例,本組治療有效率為93.94%(31/33);觀察組(n=32)顯效10例、有效14例、無效8例,本組治療有效率為75.00%(24/32),經計算:x2=4.477 P=0.034,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
2.2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 觀察組(n=33)VAS評分治療前為(7.23±1.12)分、治療后為(2.05±0.36)分;對照組(n=32))VAS評分治療前為(7.20±1.09)分、治療后為(2.82±0.40)分;經計算,治療前(t= 0.109 P=0.913),治療后(t=8.163 P=0.000),兩組治療前VAS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分值低于對照組(P<0.05)。
臨床中帶狀皰疹發(fā)病率較為常見,疼痛為疾病主要臨床癥狀,相關研究認為[3]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是疾病主要誘發(fā)原因。疾病治愈后,部分患者會長時間存在神經性疼痛,中醫(yī)稱之為蛇丹預后痛[4]。疾病和年齡密切相關,發(fā)病患者年齡越大,發(fā)生帶狀皰疹后遺留神經痛幾率越高,患者存在嚴重疼痛感,會影響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和睡眠[5]。西醫(yī)認為[6],病毒會影響患者免疫能力,導致神經元發(fā)炎甚至壞死,會損傷神經節(jié)從而表現為疼痛。中醫(yī)認為疾病遺留的邪毒、濕熱及肝脾不調是導致神經疼痛的主要誘因,會導致損傷經絡、血瘀產生疼痛[7]。西醫(yī)鎮(zhèn)痛、提升免疫力或是神經營養(yǎng)藥物可緩解疼痛感,但是不良反應相對較多,且無法實現治療效果。中醫(yī)針灸為常用治療方法,可調理氣血、疏通經絡、止疼祛邪,可實現標本兼治目的。根據患者疼痛部位合理確定穴位,治療效果更加理想[8]。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配合中醫(yī)針灸治療的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患者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帶狀皰疹后遺留神經痛應用中醫(yī)針灸治療效果理想。
總而言之,帶狀皰疹后遺留神經痛應用中醫(yī)針灸治療,治療效果確切,患者疼痛得到顯著改善,值得臨床大力應用。